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咪达唑仑联合颈丛神经阻滞在甲状腺切除手术中的镇静效果。方法甲状腺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Ⅰ组,20例)和咪达唑仑组(Ⅱ组,20例)。Ⅰ组神经阻滞5min后立即给予右美托咪定,Ⅱ组神经阻滞5min后给予咪达唑仑。观察各组患者神经阻滞前、阻滞后5min、切皮时、甲状腺分离时、手术结束时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结果与Ⅱ组比较,Ⅰ组患者在分离甲状腺时和手术结束时SBP、DBP、HR值明显降低,P<0.05;患者术中镇静、镇痛更完善,未发生上呼吸道梗阻和呼吸抑制。结论右美托咪定辅助颈丛神经阻滞用于甲状腺手术可以有效的抑制颈丛麻醉下的心血管反应,具有更好的镇静镇痛作用,可以使患者更配合,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臂丛神经阻滞中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的镇静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80例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咪达唑仑组(M组),在超声引导下以0.375%罗哌卡因30 mL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满意后开始镇静,分别予右美托咪定1.0μg.kg-1及咪达唑仑0.1 mg.kg-1。观察2组麻醉前(T0)、开始镇静时(T1)、输注镇静药后15 min(T2)、切皮后30 min(T3)、手术结束时(T4)生命体征变化。记录2组镇静起效时间、效果和持续时间,并观察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2、T3时,2组患者血压、心率及M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均较T1时降低(P<0.05),D组SpO2无显著变化。D组镇静起效时间短于M组(P<0.05),镇静深度D组集中于Ⅲ级,而M组多分布于Ⅱ级及Ⅵ级,D组满意率高于M组且镇静持续时间长于M组(P<0.05)。D组不良反应主要为术中心动过缓和术后头晕,而M组多见呼吸抑制和术后头晕,不良发生率D组(25%)低于M组(48%,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较咪达唑仑更适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中镇静。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右美托咪啶、丙泊酚与咪达唑仑辅助于臂丛阻滞麻醉中的镇静效果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ASA Ⅰ ~Ⅱ级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0例.超声引导下臂丛阻滞成功后,右美托咪定组(D组)患者给予右美托咪啶0.5μg/kg静脉泵注10 min后按0.2~0.7 μg/(kg·h)的速率维持;丙泊酚组(P组)给予丙泊酚2 mg/kg静脉注射后以2~4 mg/(kg·h)维持;咪达唑仑组(M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后以0.05~0.1 mg/(kg·h)维持.调整各组患者的输注速度使镇静目标维持Ramsay镇静评分为3~4分.术中监测不同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脑电双频(BIS)指数值、Ramsay镇静评分,并记录术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在相同镇静评分下,D组的BIS值明显低于P、M组(P<0.05);3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D组HR下降较P、M组明显(P<0.05),P组MAP下降较D、M组明显(P<0.05);P、M组RR减慢较D组明显,需要辅助呼吸的比例明显高于D组(P<0.05).结论 丙泊酚和咪达唑仑能明显抑制呼吸,而右美托咪啶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小,辅助于臂丛阻滞麻醉镇静效果比较好,但易诱发心动过缓.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用于ICU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50例ICU术后机械通气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咪达唑仑组,每组7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芬太尼持续泵入。右美托咪定组采用右美托咪定0.2~0.6μg/(kg·h)持续泵入。咪达唑仑组采用0.08~0.10 mg/(kg·h)咪达唑仑持续泵入。采用Ramsay分级标准对两组患者镇静效果进行分级评分,观察两组患者的镇静效果。详细记录两组患者芬太尼用量、达到理想镇静所需的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镇静期间呼吸及循环系统功能的变化及其他不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右美托咪定组镇静满意率为97.33%,咪达唑仑组镇静满意率为96.00%,两组镇静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芬太尼用量明显低于咪达唑仑组(P<0.05),达到理想镇静所需时间及停药后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咪达唑仑组(P<0.05)。两组患者呼吸抑制、平均动脉压下降、SpO2下降及恶心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右美托咪定组谵妄发生率明显低于咪达唑仑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用于ICU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治疗,镇静效果满意,可以达到理想镇静时间及易唤醒时间短,谵妄发生率低,可减少芬太尼用量,而且对患者呼吸及循环系统影响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ICU镇静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盐酸右美托咪定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镇静、镇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7月在该院重症病房接受治疗的需使用镇静、镇痛药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咪达唑仑组各43例。右美托咪定组使用盐酸右美托咪定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镇静、镇痛进行治疗,咪达唑仑组使用咪达唑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镇静、镇痛进行治疗。结果右美托咪定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咪达唑仑组,唤醒时间明显短于咪达唑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恶心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的顺行性遗忘及呼吸频率下降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咪达唑仑组,但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咪达唑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咪达唑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具有良好的镇静、镇痛作用,但能引起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及顺行性遗忘等不良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对危重症患者机械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2年1月~2013年7月人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需要机械通气的120例危重症患者,将其随机地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给予盐酸右美托咪定镇静治疗;对照组60例,给予咪达唑仑镇静治疗。记录两组患者镇静中各时点的呼吸、循环、镇静指标及机械通气总时间、入住ICU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的呼吸、循环等指标均好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患者的Ramsay评分、机械通气总时间、入住ICU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盐酸右美托咪定治疗相比咪达唑仑治疗的镇静效果更好,安全性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使用咪达唑仑替代右美托咪定负荷量进行镇静治疗帮助降低心动过缓、低血压发生率的可行性。方法:选择ICU中不耐受经口气管插管,需镇痛镇静治疗的患者53例,随机分为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组(28例)和右美托咪定组(25例),观察两组患者达到理想镇静状态(Ramsay评分4分、Riker评分4分)时间,10min后需增加负荷量方能达到理想镇静状态患者比例及心动过缓、低血压发生率。结果: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组较右美托咪定组更快达到理想镇静状态。两组患者10min后需增加负荷量方能达到理想镇静状态比例、发生低血压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美托咪定组较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组更易发生心动过缓。结论:使用咪达唑仑代替右美托咪定负荷量有利于更快达到理想镇静状态及降低心动过缓发生率,但本方案不能降低低血压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用于急诊脑外科气管插管后患者镇静的效果、安全性,并总结护理体会。方法将60例急诊脑外科气管插管后需镇静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30例,咪达唑仑组30例,观察比较两组的镇静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镇静后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均较镇静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美托咪定组患者镇静后血氧饱和度(SPO2)较镇静前显著提高,咪达唑仑组患者镇静后SPO2在90min、120min较镇静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脑电双频指数(BIS)均较镇静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美托咪定组镇静起效快于咪达唑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镇静后10min、30min咪达唑仑组较右美托咪定组呼吸频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美托咪定组镇静后呼吸抑制发生率高于咪达唑仑组。结论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均可用于脑外科患者气管插管后的镇静,但前者起效更快,更安全。  相似文献   

9.
郭铭辉 《海峡药学》2016,(9):100-102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用于ICU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86例ICU术后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n=43)和咪达唑仑组(n=43),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芬太尼持续泵入,在此基础上,咪达唑仑组以咪达唑仑0.08~0.10μg/( kg· h)持续泵入,右美托咪定组以0.2~0.6μg/( kg· h)右美托咪定持续泵入,观察两组的镇静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右美托咪定组的芬太尼用量明显低于咪达唑仑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达到镇静效果时间短于咪达唑仑组,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苏醒时间也短于咪达唑仑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低血压、呼吸抑制、心动过缓及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右美托咪定组患者的谵妄发生率为2.3%,明显低于咪达唑仑组的18.6%,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治疗ICU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好,芬太尼用量低,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咪达唑仑与右美托咪定对老年妇科肿瘤手术患者呼吸动力学及镇静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2月~2021年5月接受老年妇科肿瘤开腹手术患者140例,采用单双数法分为咪达唑仑组和右美托咪定组,各70例.咪达唑仑组在基础麻醉上予50mg/100ml咪达唑仑稀释液,以0.1mg·kg-1·h-1持续泵入;右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地佐辛联合咪达唑仑静脉麻醉用于小儿上肢手术臂从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行上肢手术的患儿70例,将其随机平均分成两组:氯胺酮组(L组):术前予氯胺酮1 ~2 mg·kg-1;地佐辛组(D组):术前予咪达唑仑0.05~0.1 mg.kg-1+地佐辛0.1~0.15 mg·kg-1.患儿入睡后,在神经刺激仪的指导下均用0.375%罗哌卡因2~4 mg.kg-1行臂丛阻滞.观察两组术中镇痛、催眠效果,生命体征变化,小儿苏醒状况以及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L组比较,D组术中血压、心率和呼吸平稳,接近术前基础值,且术中生命体征波动较小,苏醒快,术后的各种不良反应均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地佐辛并咪达唑仑静脉麻醉用于小儿臂丛阻滞,可达到满意的镇痛、催眠效果,且术中生命体征波动较小,苏醒快,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瑞芬太尼复合咪唑安定辅助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上肢手术行臂丛神经阻滞患者随机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瑞芬太尼复合咪唑安定麻醉,对照组应用芬太尼复合氟哌利多麻醉,观察并记录患者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参数[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术中麻醉镇痛效果及不自主体动的发生率,记录术毕时嗜睡及顺行性遗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参数(HR、MAP、SpO2)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镇痛效果及顺行性遗忘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术中不自主体动及术毕时嗜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咪唑安定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良好的镇痛及顺行性遗忘作用,并且减少了术中不自主体动及术毕时嗜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3年9月间于广州南方医院和我院行上肢手术治疗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行传统解剖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两组的各项指标、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时间、维持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安全、有效,麻醉效果佳,麻醉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锁骨骨折手术中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在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选取100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臂丛神经阻滞以及颈臂丛联合阻滞,观察2组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分别为100%、86%(P<0.05),实施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效果明显高于臂丛阻滞麻醉。观察组出现了3例喉返神经阻滞,对照组出现了4例喉返神经阻滞,2组不良反应对比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临床阻滞效果优于颈丛神经阻滞,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运动与感觉分离阻滞的临床应用。方法筛选我院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一针法,观察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神经阻滞完善时间等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尺神经阻滞完善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有效降低麻醉操作时间,并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臂丛神经阻滞+肋间臂神经阻滞在肱骨内上髁骨折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需要进行肱骨内上髁骨折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患者麻醉方式选择臂丛神经阻滞+肋间臂神经阻滞,对照组选择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方式;以针刺法测定手术切口感觉阻滞效果并记录,注药后30min评价阻滞完善成功率.结果 对照组患者在手术中有7例需辅助静脉镇痛药,11例需要改为全麻,其余阻滞完善;试验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良好,25例阻滞完善,4例需辅助静脉镇痛药,l例最后改为全麻完成手术;两组均未观察到局麻药中毒、气胸等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臂丛复合肋间臂神经阻滞可以安全地运用于肱骨内上髁的骨折,麻醉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麻醉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丁丙诺啡对臂丛麻醉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2~6月收治的60例臂丛神经阻滞下患者.将其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0.25%布比卡因与1%利多卡因联合麻醉。观察组使用丁丙诺啡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镇痛效果。结果 经过麻醉后,对照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为(3.52±1.33)min、麻醉维持时间为(522.69±281.36)min,观察组分别为(4.19±1.36)min、(865.24±461.36)min,对照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1.36±0.52)分、观察组为(0.32±0.71)分;经过麻醉12h后,对照组评分为(3.65±1.68)分、观察组为(1.25±1.12)分;经过麻醉24h后,对照组评分为(2.39±0.98)分、观察组为(0.71±0.42)分。两组9、12、24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下患者采用丁丙诺啡麻醉镇痛的效果优良.麻醉时间持续较长,术后一定时间内仍然能够起到良好的镇痛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地佐辛超前镇痛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某院在2018年3月~2019年3月之间收治的60例上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色球法,按照1∶1比例将6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通过罗哌卡因、利多卡因实施麻醉,观察组采用地佐辛实施超前麻醉,对比两组术后疼痛情况、药物起效时间与药效维持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4h开始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药物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药效维持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实施臂丛神经阻滞前给予患者地佐辛超前镇痛,可明显缓解其术后疼痛,药物起效时间短,药效维持时间长,可有效改善患者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胡泊  徐力 《医药论坛杂志》2012,(3):51-52,55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单侧上肢骨折行切开内固定手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儿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中给予氯胺酮强化;对照组采用氯胺酮复合咪唑安定全身麻醉。观察手术中HR、SpO2、MAP的变化;观察麻醉期间氯胺酮的用量及术毕神志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术后立即清醒,术后1小时哭闹和术后2小时哭闹的人数均多于对照组的患儿,(P<0.05)。治疗组氯胺酮总用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HR及MAP增高,SpO2下降的人数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效果完善,安全系数高,全麻药用量小,是小儿上肢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臂丛阻滞麻醉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00例各类锁骨、上肢手术等需行臂丛神经阻滞的能够合作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应用瑞芬太尼麻醉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出现10例不良反应患者,主要表现为局麻药中毒反应、气胸、霍纳氏综合征等;对照组出现12例不良反应患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寒战、低血压、疼痛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阻滞麻醉在一般情况下能够起到比较好的麻醉效果,临床实践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一定要仔细对待,只有对症处理,才能够降低不良反应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