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肾上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声像图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肾上腺淋巴瘤的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 13例肾上腺淋巴瘤患者累及双侧6例,单侧7例,共19个病灶,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型。肿块大小3.0~14.0 cm,平均(7.99±3.08)cm。18个病灶为低回声,1个表现为杂乱回声。内部回声均匀者10个,不均匀者9个,其中内部可见条索状稍强回声者7个,伴小片状无回声区4个。彩色多普勒示68.42%(13/19)肿块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仅31.58%(6/19)内探及点状血流信号。此外,3个较大病灶不同程度累及同侧肾脏及其周围组织,1个伴下腔静脉栓子形成。结论 肾上腺非霍奇金淋巴瘤超声声像图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规则低回声团块,肿瘤内无明显或仅见少许点状血流信号,但对于内部回声不均匀伴有液化等征象的病灶,不能完全除外淋巴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体表血管平滑肌瘤(CAL)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点与病理学的关系.方法 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5例CAL,分析病变位置、形态、边界、内部及后方回声等超声征象,CDFI观察包块内部血流分布情况,并分析肿块的超声表现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结果 超声检查发现,CAL以下肢最多见(17/25,68.00%).超声表现为位于皮下组织或真皮深层内的椭圆形、类圆形结节,边界清晰,以低回声为主(23/25,92.00%).17例(17/25,68.00%)肿块内部可见彩色血流信号,以Alder Ⅲ级者为主(10/17,58.82%);Alder 0级者,以实体型为主(6/8,75.00%).结论 CAL为好发于肢体皮下边界清晰的实性低回声肿块,多伴较丰富的血流信号.CAL声像图表现与组织病理学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颈部创伤性神经瘤的声像图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PTC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颈部创伤性神经瘤患者的资料,观察其超声表现,包括病灶的数目、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是否与神经相连及病灶内血供情况。结果 21例患者共26个病灶中,25个位于颈侧区,1个位于中央区。病灶横径(3.5±1.0)mm,纵径(9.1±2.9)mm。13个病灶呈椭圆形,另13个病灶呈圆形。13个病灶边界清晰,另13个病灶边界模糊。26个病灶均呈不均匀低回声,其中16个病灶内部可见高回声。20个病灶表现为明确与神经相连,余6个病灶与神经相连不明确。20个病灶内可探及少许点状血流信号,余6个病灶内无明显血流信号。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过程中21例患者均主诉针刺部位难以忍受的剧痛,当针尖移开后疼痛消失。结论 PTC颈部淋巴结清扫区域术后低回声病灶,且病灶两端呈现与神经纤维相连的典型声像图特征,同时结合穿刺时患者有剧烈疼痛的主诉,应考虑创伤性神经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高频超声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经组织病理证实的皮肤鳞状细胞癌的超声图像,观察声像图特征及内部血流情况。结果 共发现53个病灶,其中35个病灶位于头面部,15个位于四肢,2个位于腰部,1个位于胸壁。病灶深度平均(8.38±5.28) mm,其中43个病灶深度≤10 mm;最大径平均为(22.45±12.71) mm。15个病灶位于皮肤层,38个位于皮肤及皮下层。23个病灶边界清晰,30个边界不清。16个病灶形态规则,37个形态不规则。31个病灶表皮层角化增厚。20个病灶后方回声无明显变化,24个后方回声衰减,9个后方回声增强。2个病灶内可见钙化灶,1个伴有液化。病灶血流Alder分级:0级7个,1级12个,2级4个,3级30个。对35个病灶进行了良恶性诊断,诊断为恶性33个(33/35,94.29%),良性2个(2/35,5.71%)。结论 皮肤鳞状细胞癌常表现为低回声、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表皮层增厚,后方回声可衰减或增强以及血供丰富。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皮肤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超声表现。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SANT患者的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病灶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以及血流分布等情况,并与大体及镜下病理表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本组8例脾脏SANT,共观察9个病灶,其中7个呈外生性生长;病灶多呈类圆形,平均最大径(5.48±1.69)cm,边界尚清晰。病灶呈等或偏低回声,内部可见数量不等的条状或小片状高回声,多乏血供,未见明显囊性变或钙化。脾脏SANT病理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病灶,内可见纤维硬化组织包绕、分隔血管瘤样结节。结论 脾脏SANT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肾上腺结核的声像图特点,评价超声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证实的肾上腺结核患者超声表现,评估病变的大小、内部回声特点及血流情况.结果 17例肾上腺结核患者单侧受累2例,均位于右侧,双侧受累15例,共32个病灶,超声漏诊5个.依据病灶内部回声不同,声像图表现分为3型:1.混合性回声型,共5个; 2.低回声型,共15个;3.强回声型,共7个.27个病灶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无1例探测到血流信号.结论 肾上腺结核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化脓性肉芽肿的声像图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0例化脓性肉芽肿的资料,观察其超声特征。结果 肿块最大径约5~15 mm,平均(9.0±3.0) mm。25例化脓性肉芽肿累及手部及头面部。24例病灶位于皮肤(黏膜)皮下层或皮肤(黏膜)层,6例位于皮下层。21例病灶向皮肤或黏膜表面隆起。30例病灶均表现为形态规则的均匀弱回声。28例病灶边界清楚,2例边界欠清楚。11例病灶局部表皮不均匀增厚,5例病灶局部表皮不连续。CDFI示83.33%(25/30)肿块内血流信号丰富,以Adler 3级血流为主。结论 化脓性肉芽肿的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对肿块在甲状腺内的分布、大小、回声及其有否囊性变、形态和边界、钙化及其大小、血流状况进行分析,计算超声诊断符合率。结果 30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共有337个病灶,右侧病灶181个,左侧病灶150个,峡部病灶6个。超声诊断病灶最大者54.0 mm×52.0 mm×33.0 mm,最小者2.1 mm×1.6 mm×1.8 mm。甲状腺乳头状癌声像图均表现为低回声,肿块不伴囊性变比例为98.22%(331/337)。肿块存在钙化灶占61.13%(206/337),其中沙砾样钙化占51.04%(172/337)。肿块高度可大于宽度,边界清晰或不清晰,边缘和形态一般不规则或呈微分叶状。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6.09%(260/302)。结论 超声声像图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卵巢硬化性间质瘤(ovarian sclerosing stromal tumor, OSST)的超声图像及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3月至2013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OS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 着重对其超声图像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  12例OSST患者中, 8例主诉为月经不规律, 6例患者性激素水平异常, 4例CA125升高。OSST均呈单侧发病, 病灶声像图特点:12例(100%)病灶边界清晰; 10例(83.3%)呈典型分叶状; 7例(58.3%)为囊实性以实性为主结构, 4例(33.3%)为实性结构; 8例(66.7%)实性部分表现为低回声; 12例(100%)病灶实性部分回声不均; 10例(83.3%)内部散在细条状高回声; 11例(91.7%)病灶后方回声衰减; 10例(83.3%)病灶呈丰富规则的血流信号, 多为周边及内部规则血流, 内部血流呈轮辐状向心分布是其特征性表现。  结论  OSST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有着与其病理特点相对应的典型超声图像特征, 超声检查对于术前明确诊断可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超声诊断涎腺腺样囊性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声像图特点。 方法 结合病理特征,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声像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均为单发,实质呈低回声,其中22例(22/36,61.11%)肿瘤形态不规则,21例(21/36,58.33%)肿瘤边界不清,28例(28/36,77.78%)病灶内部回声不均匀,肿瘤血流信号少量及中等量各15例(15/36,41.67%)。超声定性诊断为恶性肿瘤的符合率为58.33%(21/36)。 结论 腺样囊性癌具有涎腺恶性肿瘤常见的灰阶声像表现,但彩色多普勒表现具有特征性。超声检查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肾嗜酸细胞瘤超声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瘤(RO)的声像图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RO患者的超声表现,包括病变大小、边界、形态、回声水平及血流特点.结果 12例RO患者中,超声准确定位所有病灶,其中3例误诊为肾癌,9例未能做出定性诊断.超声发现8.33%RO有中央星状瘢痕,66.67%回声均匀、75.00%边界清晰、91.67%形态规则和58.33%为等回声,66.67%肿瘤周边见环绕血流,50.00%内部多血供,且呈轮辐状分布,41.67%少血供,8.33%无血供.结论 超声对RO定性诊断较困难,但对内部回声均匀、界清、血流轮辐状分布、尤其有中央星状瘢痕的肾实性肿物,应考虑RO可能.  相似文献   

12.
二维及彩色超声在先天性斜颈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斜颈患儿胸锁乳突肌肿块的二维及彩色超声表现与病因、诊断及转归的关系.方法回顾160例胸锁乳突肌肿块的超声检查资料,分析其大小、内部回声及多普勒血流信号.结果肿块平均大小为长3.01±0.53cm,厚1.21±0.26cm,宽2.28±0.40cm.内部回声多为非均质性稍低回声.血流信号检出率为89%(48/54),收缩期峰值速度8.81±3.03cm/s,舒张末期速度2.03±1.05cm/s.结论超声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是一种有效方法,肿块大小及内部回声强度与临床转归有关,彩色多普勒从影像学上佐证了病理学上的部分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乳腺外佩吉特病(EMPD)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1例EMPD患者的超声资料及声像图特征。结果 41例中,病灶位于外阴33例,腹股沟2例,肛周2例,上胸壁1例,下腹壁1例,额部1例,拇指1例。超声检出病变36例,根据形态可分为弥漫型和肿块型。弥漫型31例,均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的弥漫性病变,超声显示皮肤增厚30例,无增厚1例;病灶呈低回声8例,稍低回声23例;CDFI血流分级0级2例,1级6例,2级11例,3级12例;腹股沟淋巴结异常9例。肿块型5例,均表现为边缘清晰的肿块样病变,超声显示皮肤增厚1例,无增厚4例;肿块内部呈低回声3例,稍低回声2例;形态规则4例,不规则1例;CDFI血流分级0级1例,1级2例,2级1例,3级1例;腹股沟淋巴结异常3例。5例(5/41,12.20%)超声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超声可敏感识别EMPD病变区回声异常及血流异常,诊断EMPD需结合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4.
超声诊断巨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巨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最大径大于5 cm)的声像图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17个巨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超声表现,包括病变大小、边界、位置、内部回声及血流特点. 结果 采用超声检查,11个准确定位(其中9个正确诊断为RAML),5个定位不清,1个误诊为肾上腺占位;声像图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高回声、低回声、中等回声或高低回声相间的混合性回声.较大的高回声、大多数混合性回声及所有低回声病灶内可探及程度不等的血流信号,其声像图表现类型与病灶内脂肪、平滑肌和血管的组成和分布密切相关. 结论 巨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具有特征性的声像图表现,超声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对多数病灶可于术前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外阴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超声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外阴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超声检查资料,其中病灶位于左侧大阴唇皮下4例,右侧大阴唇皮下3例。结果 7例外阴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中,2例术前超声诊断为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2例误诊为前庭大腺囊肿,2例误诊为脂肪瘤,1例误诊为皮脂腺囊肿,误诊率71.43%(5/7)。病灶超声均表现为近椭圆形、边缘完整的包块,内部整体背景为欠均匀低回声,部分区域可见无规律式分布的短条状高回声,后方无明显回声增强与衰减,CDFI可探及明显血流信号,且探头局部加压后包块明显变形、移位。结论 外阴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声像图表现虽具有一定特征,但术前超声检查易误诊,需仔细鉴别。  相似文献   

16.
结节性筋膜炎的组织病理学分型及其超声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结节性筋膜炎的组织病理学分型及其相应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探讨超声诊断结节性筋膜炎的价值。 方法 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节性筋膜炎患者的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及与其组织病理学分型的相关性。 结果 结节性筋膜炎超声声像图表现多样,共有特征为皮下或肌层内弱回声团块,病变多数小于3 cm。不同组织病理学分型的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按照病变部位可分为皮下型、筋膜型及肌内型,其中皮下型多与深筋膜关系密切;筋膜型具有特征性的沿浅筋膜和皮下脂肪小叶的纤维间隔伸展,呈"星状"突起的超声表现。根据病变结构不同可分为黏液型、细胞型和纤维型,黏液型团块内部可有小片状无回声区,边缘有血流;细胞型团块内部及边缘有血流,且边缘血流明显,而纤维型无明显血流。 结论 不同分型结节性筋膜炎具有一定特征;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作为结节性筋膜炎诊断的重要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声像图特征及其良恶性鉴别。方法有完整病史资料及手术病理、随访结果,并经过超声检查的原发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32例,分析年龄、病变部位、大小、内部回声及彩色多普勒表现及其与良恶性的关系。结果恶性异位嗜铬细胞瘤发病早,病变大,超声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结论超声是异位嗜铬细胞瘤定位诊断的有效影像学方法,可为判断良恶性异位嗜铬细胞瘤提供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