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目的:用HPLC法对枳壳的江西炮制方法及其药典法炮制品中柚皮苷、橙皮苷和新橙皮苷含量进行测定。方法:色谱柱:E1823028 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23:77),检测波长UV 285nm,流速1.0mL/min,柱温30℃。结果:柚皮苷在0.596-5.96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7),橙皮苷在0.106-1.06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新橙皮苷在0.470-4.70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柚皮苷的平均回收率为101.17%(RSD=1.26%),新橙皮苷的平均回收率为101.28%(RSD=1.34%),橙皮苷的平均回收率为101.20%(RSD=0.895%)。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可用于枳壳药材的质量控制;樟帮炮制法对枳壳的成分影响较大,并且有新的成分产生。  相似文献   

2.
《中成药》2015,(9)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加味香连丸中芍药苷、柚皮苷、橙皮苷和黄芩苷的HPLC法。方法采用Hypersil ODS色谱柱(4.6 mm×200 mm,5μm);乙腈-0.2%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体积流量1.0 m L/min;检测波长274 nm;柱温为25℃。结果加味香连丸中的芍药苷、柚皮苷、橙皮苷和黄芩苷分别在0.32~7.68μg/m L(r=0.999 8)、2.08~49.92μg/m L(r=0.999 8)、0.68~16.32μg/m L(r=0.999 7)和1.32~31.68μg/m L(r=0.999 8)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2%(RSD为0.88%)、97.7%(RSD为1.3%)、98.7%(RSD为0.94%)和97.9%(RSD为0.90%)。结论本方法适用于加味香连丸中4种成分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HPLC同时测定温胆汤中甘草苷、柚皮苷、橙皮苷和甘草酸含量的方法.方法:DIKMA Diamonsil(2)-C18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A)-0.1%磷酸溶液(B),线性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37,283 nm;柱温25℃;流速1.0 mL·min-1;进样量10μL.结果:甘草苷、柚皮苷、橙皮苷和甘草酸铵的进样量与峰面积,分别在0.019 9~0.119(r=0.999 7),0.180~1.08(r=0.999 7),0.146~0.873(r=0.999 8),0.0393~0.236μg(r=0.999 7)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同收率依次为97.7%,97.7%,97.1%,98.5%,RSD 1.4%,2.0%,2.0%,1.9%.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重复性好,适合于同时测定温胆汤样品中甘草苷、柚皮苷、橙皮苷和甘草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四逆散中芍药苷、柚皮苷、橙皮苷、甘草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为科学评价及有效控制其质量提供可靠方法,并为四逆散的药效物质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Kromasil 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40 nm,流速1.0 mL/min,柱温30℃。结果芍药苷、柚皮苷、橙皮苷、甘草酸分别在0.00225~0.01125μg(r=0.999 7)、0.00390~0.00195μg(r=0.9997)、0.00198~0.00099μg(r=0.999 5)、0.00262~0.00131μg(r=0.999 7)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72%(RSD=1.02%)、98.45%(RSD=1.52%)、97.74%(RSD=1.63%)、98.34%(RSD=1.78%)。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四逆散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5.
HPLC测定橘红丸中柚皮苷、橙皮苷的含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建立橘红丸(化橘红,陈皮,当归等)中柚皮苷、橙皮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Shim-pack ODS(Ф6.0mm×150mm)分析柱,流动相:甲醇-醋酸-水(30:4:60),检测波长:283nm,流速:0.8mL·min-1,柱温:40℃.结果:柚皮苷和7913212.橙皮苷分别在0.072~1.43μg和0.068~1.37μg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柚皮苷为99.3%,RSD=0.6%(n=5);橙皮苷为99.4%,RSD=0.6%(n=5).结论:该方法简便,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HPLC同时测定健脾舒胃凝胶中甘草苷、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甘草酸铵5种成分含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Eclispse SB-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05%磷酸水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1,检测波长237 nm(甘草苷、甘草酸铵),283 nm(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结果:根据回归方程,甘草苷、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甘草酸铵分别在0.128 3~0.641 6,1.105 2~5.526,0.225 2~1.126 0,1.092~5.460,0.314 9~1.574 4μg进样量与峰面积之间线性关系良好;5个成分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47%,99.22%,100.02%,101.64%,97.99%(RSD3%)。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靠,重复性好,专属性好,分离效果好,适用于健脾舒胃凝胶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
谢强胜  王坤  尹宁宁 《中成药》2011,33(12):2085-2088
目的建立同时检测橘红丸(化橘红、陈皮、甘草、炒紫苏子等)中甘草苷、柚皮苷、橙皮苷和迷迭香酸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RP-HPLC法。C18色谱柱;甲醇-0.3%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84 nm。结果根据回归方程,4种成分线性范围分别为甘草苷2.16~64.8μg/mL,R2=0.999 6;柚皮苷7.59~227.7μg/mL,R2=0.999 2;橙皮苷7.54~226.62μg/mL,R2=0.999 5;迷迭香酸1.704~51.12μg/mL,R2=0.998 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甘草苷102.1%,RSD 1.43%(n=6),柚皮苷100.8%,RSD 0.71%(n=6),橙皮苷98.7%,RSD 1.44%(n=6),迷迭香酸99.6%,RSD 0.82%(n=6)。结论该方法经济适用,操作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橘红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内标多控法测定芸香科植物枳实、枳壳、青皮以及陈皮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方法:以柚皮苷为内标,建立柚皮苷与橙皮苷、新橙皮苷的相对校正因子,对其进行耐用性考察;采用内标多控法计算芸香科植物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并用夹角余弦法对计算值与外标法的实测值进行比较。结果:流速、柱温、色谱柱以及仪器对相对校正因子无显著影响;采用内标多控法计算芸香科植物黄酮类成分的含量与外标法的实测值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所建立的内标多控法可用于枳实、枳壳、青皮以及陈皮中黄酮类成分的定量分析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盐制、醋制和麸炒三种炮制方法对枳壳中柚皮苷和新橙皮苷含量的影响。方法:色谱柱:Kromasil C185μm(250mm×4.6mm);流动相:乙腈-0.3%磷酸溶液(20:80);检测波长:283nm;柱温:35℃;流速:1.0mL/min。结果:柚皮苷在0.1~1.6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7),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3.2%(RSD=3.42%);新橙皮苷在0.1~1.6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1%(RSD=1.4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而且可靠,可以用来分析枳壳不同炮制品的质量高低。不同炮制方法中枳壳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含量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及砂和胃胶囊中橙皮苷、柚皮苷和新橙皮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Hypersil BDS C18柱,乙腈-水(20:80)(用磷酸调pH值至3)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83 nm,流速1.0 mL·min-1,进样量为10μL,柱温为25℃。结果:橙皮苷进样量在0.12701.9050μg范围内、柚皮苷进样量在0.29361.9050μg范围内、柚皮苷进样量在0.29361.7616μg范围内、新橙皮苷进样量在0.24461.7616μg范围内、新橙皮苷进样量在0.24461.8345μg范围内与各自峰面积积分值均呈良好线性关系;橙皮苷、柚皮苷、新橙皮苷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50%、99.40%、99.57%,RSD分别为0.47%、0.56%、0.47%(n=6)。结论:本方法简便、灵敏、准确,可用于及砂和胃胶囊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1.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2.
藏族药(以下简称藏药)“杂赤”又称“杂赤确”“杂赤巴帽卡”等,产于四川、西藏等地,是一种治疗肝胆疾病的常用藏药。通过梳理查阅有关文献与标准发现,“杂赤”可以按正品、副品(替代品)和类同品分类,也可以按黑、白品种分类。其基原包含菊科12属约30种植物,涉及风毛菊属、苦荬菜属、小苦荬属及岩参属植物,各属植物功能主治基本相同。“杂赤”的品种整理、质量比较、药用历史和现状总结能够为“杂赤”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现象-状态医学"学科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用科学认识论的科学学科判定标准研究中医学,发现中医理论以人体生命运动过程中的生理、病理现象及其所反映的生命状态为研究对象,采用司外揣内的方法,具有研究方向明确的科学家专业队伍及相应的学术机构、出版刊物和教育设施.中医学与以人体组织结构及其功能为研究对象,采用解剖、实验等方法研究人体的西医学不同,二者是把握着人体不同物质层面的医学科学中的两个分支学科.因此,中医学应明确其"现象-状态医学"的本质属性,在医学科学中确立"现象-状态医学"学科地位,树立科学的理性信念,推动中医学按照"现象-状态医学"的固有规律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据现代对人体生理的认识,更注重结合临床实际,对传统"呼多吸少"一词提出与以往不同的见解,认为"呼多吸少" 是呼气时间明显长于吸气时间,是超出正常生理范围的呼吸时间之比的异常表现,但呼出与吸入的气量是相等的,认为符合生理、病理及临床实际,否认"呼出的气量多于吸入的气量"的普遍认识.  相似文献   

15.
<正>同志们,我想讲这么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关于中国保健品产业。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但是保健品作为一个产业来讲,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20多年来,我们的保健品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领域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  相似文献   

16.
刘东明  谷世喆 《中国针灸》2008,28(6):456-458
探讨<灵枢·根结>中"根、溜、注、入"的本意及临床运用.以<黄帝内经>等经典文献为依据,结合历代注家见解,深入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根、溜、注、入"各穴有两方面的特点:与古代文献记载的脉口--诊脉部位相近;与血络关系密切.说明"根、溜、注、入"可用于诊脉,并可运用泻法包括放血的方法治疗经络实证.  相似文献   

17.
莫比可与风湿液合用治疗颈肩腰腿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观察莫比可与中药联合使用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有效性及胃肠道安全性,采取对照方法将265例颈肩腰腿痛病人分为莫比可组88例、风湿液组86例和联合用药组91例。莫比可组采用莫比可治疗,风湿液组采用风湿液治疗,联合用药组采用莫比可与风湿液治疗。疗效指标通过休息痛、活动痛、关节功能、压痛指数、病人评价和医生评价总体进行量化,胃肠道安全性通过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种类及频次评价。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疗效优于莫比可组和风湿液组,联合用药组和莫比可组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风湿液组,联合用药组中不良反应的发生仍是由于莫比可而非风湿液。表明莫比可与风湿液联合口服用药,可以有效的增强临床镇痛的效果,但是同时又不会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半蒌贝蔹及攻乌”反药配伍组合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腾  庄朋伟  赖晓艺  卢志强  李丽娟  张艳军 《中草药》2013,44(17):2442-2445
目的 通过对“半萎贝蔹及攻乌”中各单味药、反药组合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研究“半萎贝蔹及攻乌”反药配伍组合的毒性变化规律.方法 以“半萎贝蔹及攻乌”中各单味药乙醇提取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或最大耐受量(MTD)评价各单味药的急性毒性;各药对组合中生川乌的剂量固定为LD50,另一单味药的给药剂量随配伍比例的变化而逐渐增加,以小鼠死亡率为评价指标,考察反药组合毒性的变化规律.结果 生川乌的LD50为4.4 g/kg,生半夏、瓜蒌、浙贝母、白蔹、白及的MTD分别为300、37.8、272、167、180g/kg;生川乌配伍生半夏无相反现象;生川乌与瓜萎配伍比例在4∶1~8∶1时相反,在2∶1~1∶6时不反;生川乌与浙贝母配伍比例在6∶1~16∶1时相反,在1∶1~1∶13时不反;生川乌与白蔹配伍比例在3.5∶1~16∶1时相反,在1∶1~1∶13时不反;白及与生川乌配伍比例没有明显的毒性变化规律.结论 生川乌乙醇提取物急性毒性明显;生半夏、瓜蒌、浙贝母、白蔹、白及醇提取物急性毒性不明显;反药组合的配伍比例对“半萎贝蔹及攻乌”相关药物急性毒性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辨病脉证并治"是仲景对疾病"逐级分类"的治病模式;指出"病"的等级高于"证","辨病脉证并治"的高明之处在于重视疾病分类中的等级概念,是仲景智慧的体现;论述了"辨证施治""辨证论治"提法的由来和本意;强调现代的"辨证论治"已远离仲景"辨病脉证并治"的诊疗模式;分析了中医脉学的现代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与过度强调"辨证论治"有关,并介绍了作者在脉学研究方面的工作;最后论述重提"辨病脉证并治"是中医学健康发展的拐点。  相似文献   

20.
中药升降浮沉是药物作用于机体上下内外的几种趋向,这种趋向是和疾病表现出来的趋向相对而言的.升降浮沉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药物作用的趋向上对中药功效的形象概括.中药升降浮沉具有固有性、特殊性、双向性、不显性和可变性.指出,炮制与配伍是改变升降浮沉的重要因素;有些药物功效表现出两方面作用趋向,既可升浮,又能沉降.正确、全面地认识中药升降浮沉对于临床合理、高效地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