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有两种主要干预措施:球囊血管成形术和开胸心脏手术。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即应用一根管腔较粗的指引导管,从股动脉的腹股沟段逆行送入主动脉根部,再进入冠状动脉。将一根导引导丝经指引导管通过狭窄的冠状动脉,导引导丝引导扩张球囊(必要时可覆载支架)进入冠脉的病变部位,扩张球囊,向外挤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冠状动脉的管腔增大。释放支架支撑冠脉扩张处,等支架到位后(通过冠脉造影证实),将导引导丝和指引导管撤出体外。  相似文献   

2.
1病例描述
  患者男性,60岁,因“突发胸闷痛4天”为主诉于2012年10月28日入院。既往高血压病10年,吸烟20年,每天约1包,无糖尿病。入院查肌钙蛋白1 ng/mL,心电图示ST1、avl导联下移0.1 mv,STV2-6下移0.2 mv,诊断为冠心病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予积极控制血压、心率,口服玻立维、阿斯匹林抗血小板,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后于10月31日11:00行冠脉造影示:左主干未见明显狭窄,前降支近中段99%狭窄,右冠全程弥漫病变,中段最重处90%,考虑前降支为罪犯血管,经右桡动脉血管鞘送入6 FXB 3.0指引导管,在前降支近中段成功植入Firebird 23.0×29mm(16atm)药物支架(见图1、图2)。考虑患者右冠粗大,供血范围广,拟行右冠中段介入治疗。因为患者桡动脉痉挛及右锁骨下动脉至升主动脉处迂曲,更换导管存在麻烦,回想既往介入经验交流会中有报道[1]使用JL 4.0行右冠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及Extra Backup (XB) Cordis指引导管行右冠介入治疗的情况,遂将XB 3.0指引导管退出左窦并旋转至右冠窦,尝试使用XB 3.0指引导管行右冠介入治疗。XB导管顺利送到右冠开口,但Rinato导丝不能顺利进入右冠近段,冒烟示右冠开口下壁已形成夹层,指引导管及导丝顶在夹层处,马上退导管及导线,更换6 F JR 4.0指引导管,在右冠开口处植入Firebird 24.0×18 mm(18 atm)药物支架后于13:00结束手术(见图3~5)。术后患者血压心率稳定,无胸闷不适,诉右前臂疼痛,查患者右前臂肿胀明显,但桡动脉搏动尚可,予抬高右侧上肢,中药消炎散外敷,对症止痛治疗。17:20患者突感胸闷痛,大汗,测血压74/40mmHg,心率45次/min,心电图示STII、III、avf弓背上抬0.2~0.5 mv,诊断急性下壁心梗,考虑右冠开口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立即予多巴胺、阿托品静推后推送入导管室。17:48患者进入导管室后反复发作室速、室颤,予反复除颤,可达龙、利多卡因静推后终止。穿刺右侧股动静脉,经静脉鞘送临时电极入右室心尖保护性起搏,经动脉鞘送6 FJR 4.0指引导管入右冠造影示右冠开口支架血流通畅,中段闭塞。沿导管将Rinato及Runthrough二导丝送入右冠远端,2.5×15 mm球囊不能通过病变,反复调整导丝后仍不能成功。考虑JR指引导管顶在右冠开口支架上悬空,支撑差,或导丝穿支架近端网眼入右冠远端,退导丝,换6 F XBRCA入右冠开口[2],将Rinato及Runthrough导丝送入右冠远端,球囊顺利通过病变并以6 atm预扩张,在右冠中段植入Firebird 24.0×33 mm(16 atm)药物支架,退支架球囊以20 atm扩张开口支架后结束手术(见图6~8)。术后查患者心率102次/min,血压130/80 mmHg(多巴胺泵入)维持,改玻立维150 mg/d,肝素500 U/H维持24 h。经治疗1周患者病情好转好院。随访3年,患者能从事一般活动,无心绞痛发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研究常规球囊扩张与切割球囊相结合的"复合球囊扩张"在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治疗中的扩张效果和中期疗效.方法 在导丝通过闭塞段后,首先应用常规球囊进行预扩张,然后行动脉造影,对预扩张后仍有重度狭窄的部位进行切割球囊扩张,扩张后再次造影评价疗效.术后一年随访,通过下肢CTA检查结果与单纯常规球囊扩张和血管内支架相比较,评价复合球囊扩张的中期治疗效果.结果 在常规长球囊扩张后,长段闭塞的股浅动脉显露出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狭窄,最严重狭窄处多位于闭塞段的近端,远端和内收肌管的一处严重狭窄处平均长度为1.5-3cm,狭窄段程度为83%,这一段狭窄应用常规球囊扩张效果不明显,在严重狭窄处经切割球囊扩张后狭窄程度明显减轻狭窄度为30%,切割球囊扩张后再次应用常规长球囊扩张后动脉造影显示闭塞段较为均匀,一致得到扩张,但严重狭窄段扩张程度仍较差.严重狭窄处由于完全闭塞到首次扩张后平均为狭窄83%.切割扩张后平均为狭窄37%,再次常规扩张(后扩张)后平均狭窄为0.本组治疗没有发生动脉壁撕裂,穿孔出血合并症.一年后下肢动脉CTA显示复合球囊扩张效果明显好于单纯常规球囊扩张,与血管内支架比较扩张效果相似.结论 常规长球囊与切割球囊相配合的"复合球囊扩张"可以有效地治疗股浅动脉长段闭塞,中期效果明显好于常规球囊扩张,血管内支架效果相似,但长期疗效及闭塞后再次介入成功率和再次中长期通畅率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研究常规球囊扩张与切割球囊相结合的“复合球囊扩张”在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治疗中的扩张效果和中期疗效。方法在导丝通过闭塞段后,首先应用常规球囊进行预扩张,然后行动脉造影,对预扩张后仍有重度狭窄的部位进行切割球囊扩张.扩张后再次造影评价疗效。术后1年随访,通过下肢CTA检查结果与单纯常规球囊扩张和血管内支架相比较,评价复合球囊扩张的中期治疗效果。结果在常规长球囊扩张后,长段闭塞的股浅动脉显露出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狭窄,最严重狭窄处多位于闭塞段的近端。远端和内收肌管的一处严重狭窄处平均长度为1.5-3cm,狭窄段程度为83%,这一段狭窄应用常规球囊扩张效果不明显,在严重狭窄处经切割球囊扩张后狭窄程度明显减轻狭窄度为30%,切割球囊扩张后再次应用常规长球囊扩张后动脉造影显示闭塞段较为均匀,一致得到扩张,但严重狭窄段扩张程度仍较差。严重狭窄处由于完全闭塞到首次扩张后平均为狭窄83%。切割扩张后平均为狭窄37%,再次常规扩张(后扩张)后平均狭窄为0。本组治疗没有发生动脉壁撕裂,穿孔出血合并症。1年后下肢动脉CTA显示复合球囊扩张效果明显好于单纯常规球囊扩张,与血管内支架比较扩张效果相似。结论常规长球囊与切割球囊相配合的“复合球囊扩张”可以有效治疗股浅动脉长段闭塞,中期效果明显好于常规球囊扩张,血管内支架效果相似,但长期疗效及闭塞后再次介入成功率和再次中长期通畅率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2岁,活动后胸痛15a,于2006年4月18日入院,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史,无不良嗜好,家族无特殊病史,心电图正常,心脏B超:LVEF 67%,左室内经48mm.术前血管造影情况:左右冠脉同时造影,LM开口100%完全闭塞,RCA血管壁欠光滑,RCA提供侧支至LCX、LAD.手术过程:6FJR4.0至右冠,6FJL4.0至左冠,左右冠同时造影,左冠不同轴,改用6FJL4.5STGluiding 0.014PTGraphix导丝通过左主干后,进入回旋支,右冠造影证实真腔后,固定导丝,插入3.0×12mm高压球囊16atm×10s扩张左主干,病变扩张,球囊破裂.  相似文献   

6.
1 病例摘要 患者,女,20岁.血压200/110mmHg,CT示右肾萎缩,MRI 血管成像示右肾动脉狭窄,诊断为肾性高血压.治疗方法:1%利多卡因局麻,用seldinger技术右股动脉穿刺,引入5F猪尾导管至腰1.2水平造影,显示肾动脉开口位置,退出猪尾导管,引入 5Fcobra导管,将导管头插至右肾动脉开口处造影,狭窄段位于右肾动脉开口处,长约18mm,狭窄率50%,实质期肾脏变小.经导管送入180cm超滑导丝,头端置于右肾动脉分支内,不易弹出为宜.撤出导管,沿交换导丝缓慢送入球囊导管,球囊置于狭窄段,用10ml注射器抽取造影剂注入充盈球囊,并逐渐加压,球囊压迹变小,并保持20~30s,重复操作,直至狭窄得到有效改善,抽净球囊内造影剂并撤出导管,沿导丝缓慢送入支架系统,选择 25mm×6mm支架至狭窄段后缓慢释放,两侧均需超过狭窄段 2mm,造影检查位置准确.撤出放送系统.经导管注入尿激酶20 万U,以溶解扩张和释放支架过程中可能形成的血栓.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冠脉介入治疗术中冠脉缺血预适应对缺血修饰蛋白的影响,探讨缺血修饰蛋白改变对球囊预扩张产生缺血预处理效应的评价意义。方法随机入选6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病人,分成行冠脉支架置入手术伴球囊扩张的治疗组(冠脉狭窄程度≥75%)和单纯冠脉造影的对照组(冠脉狭窄程度<75%)。治疗组术中对靶血管的病变行球囊扩张,完全阻断冠脉血流1min,分别测定第1次球囊扩张前5min与扩张后5min及支架置入后5min时的缺血修饰蛋白的水平,对照组测定术前术后的缺血修饰蛋白水平。治疗组所有病人均在连续3次持续1min球囊扩张后再置入支架。结果第1次球囊扩张前5min、球囊扩张后5min、支架置入术后5min时的IMA水平分别为77.09±13.85、90.69±23.34、82.84±21.88U/ml。支架置入术后5min时的IMA水平显著低于第1次球囊扩张后5min时(P=0.026),而支架置入术后5min时的IMA水平与第1次球囊扩张前5min时无显著差异(P=0.150);对照组造影手术前后IMA无明显改变(P=0.70)。结论一过性心肌缺血可以导致IMA水平迅速升高,但反复球囊预扩张或多次发生一过性心肌缺血会诱导缺血预适应反应,可能导致IMA水平回落,甚至恢复至基线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应用5F小腔径指引导管经桡动脉冠状动脉(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支架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探讨其应用策略。方法:①对象:经冠脉造影证实冠脉病变需进行PTCA和支架置入的120例患者,男100例,女20例,平均年龄65(11岁;单支病变86例(71.6%),双支病变18例(25%),三支病变14例(11.7%),静脉旁路血管病变2例(1.7%)。②材料:120例均应用Medtronic AVE 5F Z2指引导管。右冠病变43例中有29例(67.4%)应用Judkins右冠导管,10例(23.3%)应用Amplatz左冠导管,4例(9.3%)应用Amplatz右冠导管。92例患者的121处左冠病变,61例(66.3%)应用Judkins左冠导管,17例(18.5%)应用EBU导管,14例(15.2%)应用Amplatz左冠导管。2例静脉旁路血管病变均应用Judkins右冠导管。③手术通路:96例(80%)经右侧挠动脉,24例(20%)经左侧挠动脉。结果:对120例患者的166处病变(左主干3例,左前降支77例,左回旋支41例,右冠43例,静脉旁路2例)进行了治疗,其中119处(71.7%)直接支架置入,42处(25.3%)PTCA后支架置入,5处(3%)支架置入未成功,仅行PTCA;置入支架161枚,直径2.5-4mm,长度8-33mm。治疗前后病变血管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86.4(6.6%)和8.6%(2.6%)。并发症仅有1例(0.8%)桡动脉闭塞,但不影响手部供血。结论:应用5F小腔径指引导管经桡动脉进行PTCA和支架术具有可行性,由于管径细小,大大降低冠脉和穿刺部位的并发症,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但由于导管细软,操作难度大,需掌握导管的选用策略,以增加导管的后坐力和同轴性,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皮下腔静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下腔静脉(IVC)狭窄或闭塞的疗效.方法对16例IVC狭窄或闭塞患者,应用经皮股静脉穿刺术,行IVC造影、测压,用球囊加压扩张IVC狭窄或闭塞段,通过支架释放装置将金属自扩张支架置入病变部位,再次行IVC造影、测压.结果16例IVC压从术前平均(4.6±0.3)kPa,下降至术后平均(2.1±0.1)kPa;IVC狭窄段内径从术前平均(3.8±1.7)mm,扩张至术后(14.9±2.0)mm.结论经皮下腔静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IVC狭窄或闭塞的可靠方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1病例报告患者男,78岁,因阵发性胸闷1年余,加重4日就诊。既往无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史,有吸烟史。入院时心电图示TV2~V5倒置。予波立维75mg和阿斯匹林100mg口服1周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行冠脉造影检查示LAD近端70%~80%不规则狭窄,以开口处为最重。在病变处使用2.5mm×20mm球囊预扩张狭窄病变后,置入Cypher3.5mm×23mm支架1枚(14个大气压),造影显示支架展开良好并且完全覆盖病变,支架两端没有发生撕裂,分支血流正常,LA血流TI MI3级。术后患者常规服用波立维75mg和阿斯匹林100mg,并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至术后第3日,患者出现黑便,潜血( …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逆向技术在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3例经造影证实的CTO,均有另一支冠状动脉向远端血管提供良好侧枝循环,造影时CTO血管由远及近逆向显影。正向技术失败后,使用双指引导管法,逆向联合应用微导管和不同CTO专用导丝,导丝通过CTO病变后,继续进入正向指引导管内进行球囊扩张锚定,行逆向球囊扩张,正向导丝通过病变,植入支架。结果:3例成功通过逆向技术植入支架,术中无冠状动脉夹层及穿孔并发症情况。结论:逆向联合应用微导管、CTO专用导丝及逆向球囊扩张技术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中应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24岁。既往高血压病史3年余,血压最高达220/140mmHg(1mmHg=0.133 kPa)。口服钙离子拮抗剂、B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多种减压药物血压控制不佳。此次因查体发现肾动脉狭窄来本院治疗。CT血管造影(CTA)显示患者右肾动脉中段呈50%狭窄,左肾动脉中段呈极重度狭窄,管腔接近闭塞。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后给予行左肾动脉造影+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支架植入术治疗。造影显示患者左肾动脉狭窄率约95%,周围见纤细侧枝动脉形成。导丝成功通过狭窄段后,应用2mm球囊预扩张,然后植入6×20mm EV3 GPS球囊扩张式支架。球囊扩张过程中支架打开不满意,球囊最高压力达20大气压,支架呈50%狭窄改变。反复尝试后支架均未能完全膨胀,最终造影显示左肾动脉血流通畅,肾动脉支架呈50%狭窄。患者经治疗后血压逐渐下降,口服1—2种减压药物,即可控制血压在120—140/60~80mmHg。出院后坚持口服拜阿司匹林预防支架再狭窄治疗。治疗半年后患者出现血压持续升高,口服降压药物控制血压效果不佳。复查B超提示左肾动脉支架呈70%-80%狭窄改变。再次人院并给予肾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左肾动脉呈80%狭窄改变;原肾动脉支架自中部完全断裂。导丝顺利通过狭窄段后,再次植入4.0×23 mm MicroPort Firebird2支架。患者术后顺利出院,目前随访半年,口服钙离子拮抗剂控制血压在120~140/60—80 mmHg,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支架直接植入的疗效。方法 对急诊入院的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从中选择具备:①血管内径2.5mm以上;②病变部位没有钙化;③病变部位近端没有妨碍支架通过的过度弯曲和狭窄钙化;并且不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34例,其中病变部位右冠20例,左前降支8例,左回旋支6例,不进行预扩张直接植入支架。结果 34例患者中,31例在没有预扩张的情况下,直接植入支架成功,再通率100%。3例患者直接植入支架困难,预扩张后,支架植入成功。支架类型Cordis 28个,NIR3个,Bostan4个,共35个支架,使用球囊3个。对照血管直径3.53mm,最小血管直径3.22mm,狭窄率8.5%,无其它明显并发症。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绝大多数可以不预扩张直接植入支架。  相似文献   

14.
1冠脉支架在临床应用价值经皮冠状动脉的形成形术(PTCA)目前已在世界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但是,由于球囊扩张狭窄病灶所引起的严重冠脉撕裂及其导致的血管急性闭塞始终被认为是术中最难克服的问题,并且是导致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危险因素。PTCA应用就是球囊扩张狭窄病灶,造成冠状动脉内皮及中层的局限性撕裂,但是由于病变冠脉的特点及其复杂性不同,常手球囊扩张后造成血管造影可见的撕裂,在PTCA过程中撕裂率可高达20%~45%,这种撕裂可进一步导致完全性或近完全性的血管闭塞,产生急性或亚急性的冠脉血流受阻和缺血甚至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导致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所致急性血栓形成后血栓向近心端扩展的临床证据。方法我科自2001年10月至2006年12月五年间共行STEMI急诊PCI术165例,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冠脉造影与PCI结果,测量每支梗死相关血管开口处到血栓处的距离,而后行PCI治疗开通梗塞相关血管,PTCA导丝通过冠脉闭塞处后应用球囊扩张,重复造影有前向血流为组I (n=155);PTCA导丝通过冠脉闭塞处后应用球囊扩张,重复造影无前向血流为组Ⅱ(n=10),沿PTCA导丝送球囊到远端再次扩张、重复造影如仍无前向血流,再沿球囊到远端扩张直到恢复前向血流;撤出球囊.送入血管内超声导管至血管远端,后撤导管采集血管内超声图像,进行定量影像学分析,分析建立组II中10例STEMI患者的急性冠脉闭塞的血栓空间分布图。最后植入支架,重复血管内超声检查。结果球囊扩张与IVUS证实10例STEMI患者的冠脉血管急性闭塞的血栓空间分布图呈病变处急性血栓形成并向近心端扩展。结论①STEMI患者的冠脉血管斑块破裂病变处急性血栓形成后既可向远心端扩展、也可向近心端扩展。PCI治疗开通梗塞相关血管过程中,如球囊扩张闭塞处后重复造影无前向血流,应将球囊送到远端再次扩张,以扩张“真正狭窄或真正斑块破裂病变处”,恢复前向血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切割球囊成形术 (CBA)治疗初治病变和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 方法  35例冠心病病人 (初治病人 7例 ,支架内再狭窄病人 2 8例 )施行CBA。左前降支病变 2 5处 ,左回旋支病变 10处 ,右冠病变 7处。初治病变平均狭窄 (85 9± 7 2 ) % ,支架内再狭窄的平均狭窄程度是 (89 6± 8 9) %。CBA后即刻行冠脉造影评价近期手术成功率 ,随后严格的临床随访每个月 2次 ,共 6个月 ,以评价中期疗效。 结果 共使用切割球囊 4 2个 ,直径 (3 2± 0 3)mm(3 0~ 3 75mm) ,长度 10~ 15mm ,扩张压力 (72 7± 6 0 )kPa(6 0 6~ 10 10kPa) ,扩张次数 (5 0± 2 1)次 (4~ 7次 ) ,扩张时间 (2 0 3 6± 90 8)s。CBA近期手术成功率 10 0 % ,无严重冠脉闭塞等并发症。术前病变的狭窄程度为 (89 6± 8 9) % ,术后残余狭窄为 (8 8± 3 7) % (P <0 0 1)。 6个月随访未发现心绞痛复发 ,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无心肌缺血加重的证据。 结论 切割球囊不论对初治还是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病人 ,都是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其近期手术成功率高 ,中期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右冠脉急性闭塞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时植入支架与择期支架的疗效.方法选择急诊入院右冠脉急性闭塞患者43名,分为试验组(急诊造影时植入支架)23例和对照组(急诊造影时择期支架)20例.观察研究2组的一般资料、冠脉病变、术前术后血栓、血流情况、残余狭窄和预后情况.结果2组病例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别;在冠脉近段、中段、远段病变分布情况中,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栓和慢血流发生率上,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复查造影和择期支架后,在病变部位残余狭窄率和慢血流上,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血栓和术后新发心血管事件上,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冠脉急性闭塞时出现了血栓,如果血栓负荷不重,可以急诊造影后直接PCI;如果急诊造影后血栓负荷较重,可以行PTCA后择期行PCI.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探讨支架内再狭窄的机制,研究切割球囊及非顺应性高压球囊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近远期疗效。方法48例患者,56支病变冠脉,64处病变,血管内超声检测显示内膜增生为主者48处予切割球囊扩张,显示为原支架扩张不充分伴内膜增生者16处予非顺应性高压球囊扩张,术后平均5.3月行冠脉造影随访。结果血管内超声显示内膜增生为支架内再狭窄的主要因素的患者(66.7%)采用切割球囊扩张,扩张前后支架内增生内膜的面积缩小(P<0.05),支架截面积变化不大(P>0.05);血管内超声显示原支架扩张不充分伴内膜增生的患者则予非顺应性高压球囊扩张,扩张前后支架截面积增加(P<0.05);同时支架内增生内膜面积减小(P<0.05)。冠脉造影随访,切割球囊组和非顺应性球囊组再次支架内狭窄发生率分别为28.6%、29.7%(P>0.05)。结论结合应用血管内超声,切割球囊和非顺应性球囊可以在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中取得更佳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心电图正常的冠心病三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是最常用的方法.但亦有其局限性和假阴性,我科自1994年开始冠脉造影以来,发现3例冠脉造影 证实有冠脉狭窄而心电图正常患者,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1] 患者,男,47岁.两年来每遇冷风时自觉心前区憋闷不适感,可自行缓解,无明确的心绞痛发作,多次心电图检 查均未见ST-T改变.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查体:血压20/12.5 kPa,心界不大,心率76次/min,律齐.A2>P2.心电图 正常.心脏彩超未见室壁运动异常.血糖、血脂均正常.冠脉造影示:前降支不规则变细,中段可见50%狭窄,左旋支于边缘支 发出前有一长约0.8 cm的99%狭窄,边缘支发出后可见一长0.7~0.8 cm的90%狭窄,前向血流减弱;右冠状动脉第3段后 侧支发出前完全闭塞,远端血流不清.选择2.5 mm×20mm的球囊对左旋支的病变进行扩张,以2~6个大气压反复扩张7 次,持续时间13.5 min.即刻冠脉造影见扩张血管充盈良好.前向血流清晰.15 min后重复冠脉造影见扩张后的血管发生弹 性回缩,因而放置冠状动脉内支架.重复造影见左旋支充盈良好,病人自觉症状好.术后华法令抗凝.随访9个月,病人无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在冠脉直径≥4.5mm狭窄病变置入支架后发生无再流机制及防治。方法:经股挠动脉穿刺成功,送入冠状造影导管造影见冠脉粗大,直径≥4.5mm,存在需要治疗狭窄病变,然后送入引导管及导丝,沿导丝直接送入支架到病变处扩张充分释放。结果:支架置入后造影见无再流现象,TIMI血流≤TIMI12级,病人出现持续心前区疼痛,大汗,面色苍白,低血压,休克。心电同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0.2mm。1例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出现室速,抽搐。结论:粗大在冠脉病变PIC术后无再流与心肌微血管损伤及功能障碍有关,与血管直径内皮发育不良有关,与血管进端PIC操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