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9):101-103+107
目的探讨儿童体表淋巴管瘤的磁共振影像学表现,评价磁共振影像诊断在儿童体表淋巴管瘤的价值,提高对淋巴管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2月年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的儿童体表淋巴管瘤42例的磁共振影像。结果单纯囊性淋巴管瘤26例,海绵状淋巴管瘤9例,血管淋巴管瘤7例。40例均表现为多房囊性结构,2例表现为单囊结构;18例病例可见液液平面;7例见血管穿行征;4例可见血管挤压征;20例表现为混杂信号,22例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颈部及腋下大部分淋巴管瘤呈侵袭性生长,四肢及头皮肿物呈爬行性生长。结论儿童体表淋巴管瘤磁共振影像具有一定的特征,磁共振对儿童淋巴管瘤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能准确判断病灶的范围,对临床手术评估及内科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淋巴管瘤是小儿外科常见病 ,发病率仅次于血管瘤。1988~ 1998年我院共手术治疗小儿颈部体表软组织淋巴管瘤 16例 ,男 10例 ,女 6例 ,年龄 30天~ 15岁 ,瘤体最大为2 5× 19cm ,部位以头、颈、足部最多 ,其次为四肢、腋窝、胸、腹、背部等处。术后病理报告 单纯性淋巴管瘤 3例 ,海绵状淋巴管瘤7例 ,囊肿淋巴管瘤 4例 ,混合型淋巴管瘤 2例。预后 :13例治愈 ,1例减轻 ,2例复发。讨论 对颈部体积较大囊肿淋巴管瘤的处理方法 ,作者的经验和体会是 :①手术以气管插管麻醉为宜 ;②术前有呼吸道症状者应间断抽出囊液至减缓压迫症状 ,以保证手术…  相似文献   

3.
小儿淋巴管瘤治疗体会(附11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淋巴管瘤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18例淋巴管瘤进行随访,分析其病因、好发部位、治疗方法,并发症防治。结果:本组获随访82例,76例完全治愈,局部无功能障碍,小儿生长发育良好,手术优良率为92%,复发率为6%,死亡率为0.8%。结论:小儿淋巴管瘤应予尽早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效果满意。淋巴管瘤常呈浸润生长,包绕重要血管和神经,手术要细致,避免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儿囊状淋巴管瘤的发病机制,明确小儿颈部囊状淋巴管瘤的病理性质,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 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WGF)在48例小儿囊状淋巴管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情况,并以20例大月份引产胎儿的胸导管作为正常淋巴管组织对照.结果 VEGF在小儿囊状淋巴管瘤中阳性表达率为21%与正常淋巴管组织阳性表达无明显差异(各组P值均>0.05).结论 小儿囊状淋巴结瘤可能是一种淋巴管畸形而非真性肿瘤.  相似文献   

5.
淋巴管瘤是儿童常见的肿瘤 ,90 %以上在 2岁以内发现 ,成人少见 ,它是胚胎发育过程中某些部位的原始淋巴囊与淋巴系统被隔绝后所发生的肿瘤样畸型 ,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风险和复发率。因此 ,人们正在寻找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1] [2 ] 。作者采用国产平阳霉素 (博莱霉素A5 )和曲安奈德病灶内注射治疗了 17例体表淋巴管瘤患者 ,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作者从 1997年 7月~ 2 0 0 1年 3月用平阳霉素和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了 17例体表淋巴管瘤。其中成人 2例 ,均为囊状淋巴管瘤 :1例男性 ,4 5岁 ,6年前曾行手术…  相似文献   

6.
康利克 《微创医学》2004,23(6):722-723
目的 探讨小儿淋巴管瘤的高频声像图特点,以提高小儿淋巴管瘤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年龄在50天~11岁之间的2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声像图表现,与病理组织学进行对照.结果淋巴管瘤多发于淋巴组织丰富区及淋巴管汇集区,声像图分为多房囊性分隔型,囊实性混合型,超声诊断囊性淋巴管瘤17例,诊断囊实性肿块5例,误诊腹股沟斜疝1例,诊断符合率73.9%.结论高频超声诊断小儿淋巴管瘤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黄波  王宁  戢明清  唐素霞 《四川医学》2001,22(7):670-671
小儿淋巴管瘤治疗方法很多 ,如硬化剂 ,强的松龙局部注射 ,放射治疗及手术切除等。我院采用平阳霉素注入淋巴管瘤瘤体内的方法 ,获得满意疗效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7年 4月至 2 0 0 0年 12月我院共收治了 2 34例确诊为小儿淋巴管瘤的患儿 ,瘤体 3cm× 2 cm× 1.2 cm~ 15cm× 2 5cm× 2 0 cm不等。其各组资料见表1。表 1 全组病例一般情况病例分型 年  龄 (岁 )<1 1~ 3 >3部   位颈部腋窝面部唇舌部其他毛细淋巴管瘤 2 0 0 0 0 0 2 0海绵状淋巴管瘤 1 6 382 4 2 81 0 2 4 2 1 4囊状淋巴管瘤 46 594965 482 741 0…  相似文献   

8.
康利克 《医学文选》2004,23(6):722-723
目的 探讨小儿淋巴管瘤的高频声像图特点,以提高小儿淋巴管瘤的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年龄在50天~11岁之间的2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声像图表现,与病理组织学进行对照。结果淋巴管瘤多发于淋巴组织丰富区及淋巴管汇集区,声像图分为多房囊性分隔型,囊实性混合型,超声诊断囊性淋巴管瘤17例,诊断囊实性肿块5例,误诊腹股沟斜疝1例,诊断符合率73.9%。结论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淋巴管瘤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1999年 1月 1日至 2 0 0 1年 1 2月 1日 ,我科共收治小儿淋巴管瘤 6 2例 ,均行手术切除 ,术后 1 1例出现淋巴管漏 ,经切口内灌注或局部注射平阳霉素治疗 ,效果较好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1例淋巴管漏患儿中 ,男 8例 ,女 3例 ,年龄 1个月至 1 0岁。淋巴管瘤位置 :头颈部 6例 ,躯干 3例 ,四肢 2例。淋巴管瘤类型 :囊状 5例 ,海绵状 4例 ,毛细淋巴管瘤 2例。1 .2 方法 :平阳霉素 8m g用生理盐水 8ml稀释成浓度为1 g/L 药液 ,从引流管内灌入或用注射器分多点注入 ,观察 1周 ,如未愈 ,再重复进行一次 ,总量不超过 5 m g/k…  相似文献   

10.
Wang YN  Zhang XJ  Qi XY  Sun L  Li CX  Sun BS  Bai YS  Yu FZ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8):2701-2703
目的 探讨小儿骨淋巴管瘤合并脊柱畸形的诊断、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北京儿童医院1983至2010年收治的8例骨淋巴管瘤合并脊柱畸形的患儿进行系统分析及随访,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学特点、治疗方法的选择、治疗结果的评定进行系统总结,尤其是针对该病合并脊柱畸形的发生、发展、预后及早期干预治疗的结果进行评定,结合国内外对该病的治疗经验,总结出小儿骨淋巴管瘤合并脊柱畸形的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结果 8例患儿中2例由于治疗不及时导致截瘫,其余6例经过手术刮除病灶植骨、病灶内反复注射平阳霉素及椎弓根钉系统矫正脊柱畸形,经随访10个月至两年,骨淋巴管瘤病灶明显减小或消失,脊柱畸形得到有效控制,脊柱侧弯由术前平均61.3°改善至26.3°,平均矫正率57.0%;脊柱后凸由术前的平均61.6°矫正至25.6°,平均矫正率58.4%.结论 小儿骨淋巴管瘤十分罕见,若侵犯椎体肋骨会导致脊柱畸形进行性加重最终导致截瘫出现.若能早期诊断并采用针对淋巴管瘤的药物治疗及针对脊柱畸形的稳定性手术可以使骨淋巴管瘤得到有效治疗,并能使合并的脊柱畸形得到有效控制避免截瘫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胰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适形放疗在胰腺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胰腺癌患者45例.1.25MV的γ射线立体定向照射治疗(γ-刀)18例;6MV高能X射线立体定向照射(X-刀)27例.γ-刀选择50~60%剂量曲线,DT 2.8~4Gy,3~4f/W,8~10f.X-刀选择90%剂量曲线,DT 3.0~4.5Gy,3f/W,8~10g.结果治疗后3个月,X-刀治疗后瘤体缩小率为62.9%,瘤体消失率为22.2%;γ-刀瘤体缩小为61.1%,瘤体消失率为16.7%.治疗后总的瘤体缩小率为62.2%,瘤体消失率为20.0%;瘤体无明显变化占17.8%.比较X-刀和γ-刀两组治疗疗效无差异;治疗3个月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散在血供为47.4%,无血供为28.9%;疼痛明显缓解为46.2%,疼痛完全缓解为33.3%;放疗副反应轻微.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胰腺癌疗效好,副作用小,是无创治疗胰腺癌的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胃肠肿瘤肝转移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军  赵品婷  邵秋菊  齐宇红 《医学争鸣》2005,26(12):1122-1125
目的: 评价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在胃肠肿瘤肝转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胃肠肿瘤肝转移患者40例,共56个转移灶.1.25 MV γ射线立体定向照射(γ-刀)22例36个病灶;6 MV高能X射线立体定向照射(X-刀)18例20个病灶.入选病例肝内转移灶少于5个,靶区周边剂量为每次3~8 Gy,隔日照射1次,共4~12次. 结果: 治疗后3,6,12 mo,瘤体缩小率分别为64.3% (36/56),82.1%(46/56),82.1%(46/56),其中瘤体消失率分别为32.1%(18/56),46.4%(26/56),51.8%(29/56);2例瘤体增大,行第二次治疗.比较X-刀与γ-刀两组治疗疗效无差异,放疗副反应轻微.结论: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胃肠肿瘤肝转移疗效好、副作用小、是无创治疗肝转移癌的良好手段.  相似文献   

13.
罗春芬  陈青江  伍霞芳  黄云 《浙江医学》2003,25(11):689-690
囊性淋巴管瘤 (囊状水瘤 )是小儿常见的良性错构瘤 ,属于淋巴管瘤的一种常见类型 ,为胚胎期淋巴系统发育异常或阻塞所致。既往治疗常用手术切除 ,复发率高 ,并发症多 ,并严重影响外观。我院从1999年1月~2001年12月行平阳霉素囊内注射治疗小儿囊状淋巴管瘤20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1对象20例均为本院治疗的囊状淋巴管瘤患儿 ,均根据临床表现和超声检查提示本病后 ,局部穿刺检查抽出淋巴液而明确诊断。男性13例 ,女性7例。年龄2月~12岁 ,平均 (4.0±3.2)岁。病变位于颈部9例 (2例侵入胸腔和前纵隔及口腔底部 ) ,腋下3例 (1例…  相似文献   

14.
归奕飞  韦勇杰 《华夏医学》2006,19(4):679-680
目的:总结小儿颈部淋巴管瘤的手术治疗经验和减少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对22例经手术治疗的小儿颈部淋巴管瘤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完整切除15例,次全切除7例。全部患儿术后均康复出院,无死亡病例。6例发生皮下积液,1例颈内静脉损伤,1例术后复发。未发生面神经损伤等其他并发症。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选择手术方式、妥善的手术操作及术后充分引流等有助于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文中90例小儿脉管瘤为同期病检小儿肿瘤的29%,其中血管瘤、淋巴管瘤、血管淋巴管瘤之比为11.3:2.8:1。血管瘤中以毛细血管瘤居首位,次为海绵状血管瘤等;淋巴管瘤3/4为囊性淋巴管瘤。发生年龄以新生儿和婴儿期为多,次为学龄期Ⅱ等,其中淋巴管瘤多发生在7岁以内,血管淋巴管瘤多发生在三岁以上。发生部位依次为四肢、头颅、躯干、内脏等。本组发生于肝脏3例、肠系膜3例,其中3例死亡,占内脏的50%。  相似文献   

16.
分别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与手术切除治疗小儿颈部淋巴管瘤共37例,对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相当,而前者操作简单,并发症少,避免了手术、麻醉的危险性及其所带来的创伤,优越性明显。因此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小儿颈部淋巴管瘤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淋巴管瘤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脉管畸形,发病率为1:20000[1],具有畸形和肿瘤的双重特性,颈部为其好发部位,约占75%[2]。颈部淋巴管瘤虽属良性,但因颈部解剖复杂、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广泛侵及组织间隙等特点,手术治疗难度大,围手术期及手术后并发症多。我院口腔颌面外科从2007年1月至2013年10月共手术治疗小儿面颈部淋巴管瘤5例,本文就其手术治疗的近期和远期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俞伉  高军 《现代实用医学》2008,20(3):207-208
目的探讨小儿颈部淋巴管瘤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小儿颈部淋巴管瘤患者CT、MRI表现。结果6例CT平扫均为薄壁、近水样密度包块,其中4例密度均匀,2例伴高密度区。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及中等信号分隔影,3例瘤内可见低信号分隔,2例有包膜,4例边界不清。4例增强后囊壁及分隔有强化。结论CT、MRI对于小儿颈部淋巴管瘤具有重要的定位、定性价值。  相似文献   

19.
血管淋巴管瘤(hemolymphangioma)是一种罕见类型的淋巴管瘤,表现为血管和淋巴管相混合,又称脉管瘤,常发生于婴幼儿,且多位于体表等部位[1]。成年人血管淋巴管瘤发生率极低,文献报道很少;目前文献报道的发生部位多位于头颈部,鲜见于脾脏、胰腺、腹膜后、食道、胃、小肠、直肠等[2];而位于小肠系膜内的血管淋巴管瘤仅有3例中文文献报道[3-5]。本文报道1例小肠系膜内血管淋巴管瘤,同时对小肠及小肠系膜内血管淋巴管瘤文献复习,并对其进行解剖分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安束喜治疗小儿体表血管瘤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31例血管瘤患儿进行分析研究,采用安束喜治疗小儿体表血管瘤,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进行3~7个月的随访,并观察患者的瘤体治疗情况。结果不同类型血管瘤治疗的总有效率比较(毛细血管瘤、海绵血管瘤和草莓状血管瘤的总有效率达到100.00%,混合血管瘤为90.00%,葡萄酒色斑痣为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血管瘤治愈率比较(毛细血管瘤的治愈率最高100.00%,海绵血管瘤和草莓状血管瘤次之,葡萄酒色斑痣的治愈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例患儿中治疗后2例患儿出现发热现象,1例患儿出现38.6℃的高体温,服用退烧药治疗;体温低于38℃时给患者多喝水并观察体温变化,1~2天体温恢复。13例患儿在治疗后出现局部肿胀,不需处理。3例患儿的注射部位发生局部皮肤坏死,经换药、抗感染处理后恢复正常,稍微有一点瘢痕。没有出现过敏性休克现象。结论采用安束喜治疗小儿体表血管瘤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