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麻醉中臂丛神经阻滞有肌间沟、锁骨上、腋路3种入路,锁骨上法适用于肘部、前臂和手的手术,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适用于前臂和手的手术,对肘部效果不确定,对肩部手术不适用,只有肌间沟法在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最广,麻醉范围遍及肩及整个上肢.近年来,在麻醉过程中据手术部位不同,用异感定位法来确定肌间沟法在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范围,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臂丛神经阻滞使用广泛,而肌间沟入路是臂丛神经阻滞最常采用的方式,若用传统的阻滞方法常出现尺神经、肌皮神经阻滞不全。目前我们采用三处异感法肌间沟入路,发现可明显提高阻滞成功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华薇  廖志容 《西部医学》2007,19(5):1004-1004
在临床麻醉工作中,臂丛神经穿刺一般用20厘米注射器携针头。笔者在临床实践及自身工作中运用Y型密闭式静脉留置针行臂丛神经阻滞,其结构见图1。操作方法:常规消毒铺巾,行肌间沟法或锁骨上方法穿刺寻找异感后回吸无异常,抽出针芯,用3L粘贴手术巾固定留置针,注意防止留置针滑脱出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临床麻醉界人士对臂丛阻滞进行了改良选优。目的是为了获得优良的麻醉效果,这其中报道了低位肌间沟C7阻滞,粗针头分层阻滞法,扇形阻滞法等一些新的阻滞方法。其中改良后的臂丛阻滞,大都没有明确提出寻找异感,也没有强调异感对麻醉成功率的影响。经我科麻醉医生的共同体会,找到异感将是获得优良麻醉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交流新的盲探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入路,解决腋动脉搏动摸不清或摸不到时病人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方法。方法患肢上臂外展90°,肱二头肌短头及喙肱肌呈拉伸状态,触之为绷紧的肌腱感,用针头穿刺寻找异感。结果两种人路均可完成并满足上肢手术的要求。结论本文所提入路可作为传统式盲探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补充,与传统式盲探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比,两者各有优缺点。特别适用于基层医院无B超以及神经刺激仪等现代化设备,同时患者腋动脉搏动又摸不清或摸不到时病人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必要条件是喙肱肌及肱二头肌短头肌腱可以摸到。  相似文献   

6.
蓝秋  杨刚  李锋 《中外医疗》2012,31(26):68+70-68,70
目的探讨突破感法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ASAⅠ~Ⅱ级需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年患者120例,随机抽取60例为Ⅰ组,余60例为Ⅱ组。Ⅰ组采用传统的异感法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突破感法进行阻滞。两组所用局麻药的量和浓度相同。两组分别观察记录穿刺次数、穿刺深度、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Ⅱ组穿刺次数、穿刺深度及不良反应的数据上明显比Ⅰ组小。结论突破感法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杨保忠 《中外医疗》2009,27(12):46-46
目的通过观察颈外静脉外缘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观察此法在穿刺过程中异感的发生率及异感出现对阻滞效果的影响,为臂丛神经阻滞寻找一种新的阻滞方法。方法选择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90例,根据神经阻滞径路的不同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A组为颈外静脉外缘臂丛神经阻滞法径路(观察组),B组为传统的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法径路,观察2组异感的发生情况及异感出现对阻滞效果的影响。结果A组异感发生率高,阻滞效果完善,能满足上肢手术对麻醉的需要,阻滞效果优于B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颈外静脉外缘臂丛神经阻滞法,具有定位简单快捷准确,异感发生率高,阻滞效果优良,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一种新的臂丛神经阻滞径路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超声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一侧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n=30)传统异感法阻滞,Ⅱ组(n=30)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Ⅰ组寻找到神经异感后注入局麻药,Ⅱ组应用超声定位找到神经注入局麻药.局麻药均为0.5%罗哌卡因,剂量25 ml.观察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运动神经阻滞时间.结果 Ⅰ组、Ⅱ组在操作时间、不良反应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仪是神经定位的辅助工具,超声定位神经阻滞进一步提高了阻滞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颈外静脉外缘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观察此法在穿刺过程中异感的发生率及异感出现对阻滞效果的影响,为臂丛神经阻滞寻找一种新的阻滞方法。方法选择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A组为颈外静脉外缘臂丛神经阻滞法径路(观察组),B组为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径路(对照组),观察两组异感的发生情况及异感出现对阻滞效果的影响。结果A组异感发生率高,阻滞效果完善,能满足上肢手术对麻醉的需要。阻滞效果优于B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外静脉外缘臂丛神经阻滞法,具有定位简单快捷准确,异感发生率高,阻滞效果优良,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一种新的臂丛神经阻滞径路应用。  相似文献   

10.
肌间沟臂丛法阻滞穿刺方法较多,多需寻找异感,因寻找异感常导致一些并发症,且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笔者自2001年至今,均不探异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法简便,成功率高,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颈外静脉外缘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同时观察此法在穿刺过程中出现异感的发生率及异感出现部位的分布情况,了解异感出现情况对阻滞效果的影响,为臂丛神经阻滞寻找一种新的定位方法。方法:选择拟行肩部及上臂、肘及前臂、腕及手部等手术部位的手术患者90例,根据神经阻滞径路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45例,观察组为颈外静脉外缘臂丛神经阻滞法径路,对照组为传统的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法径路,同时观察两组异感的发生情况以及异感出现对阻滞效果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异感发率高,阻滞效果完善,能满足上肢不同手术部位对麻醉的需要,阻滞效果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臂丛神经阻滞采用颈外静脉外缘穿刺入路法,具有定位快捷准确,异感发生率高,阻滞效果优良,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臂丛神经阻滞定位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不探异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肌间沟臂丛法阻滞穿刺方法较多,多需寻找异感,因寻找异感常导致一些并发症,且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笔者自2001年至今,均不探异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法简便,成功率高,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冯艳  张松  柏敬东  高原  孙睿 《现代医学》2008,36(3):153-154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临床效果.方法 将4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B组采用传统针刺异感法行臂丛神经阻滞,应用神经阻滞评判标准比较两种方法的麻醉效果.结果 A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阻滞持续时间较B组明显延长,A组神经阻滞成功率高.结论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针刺异感法比较,神经阻滞更快,持续时间更长,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肌间沟异感法和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用于老年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拟行择期上肢手术老年患者60例,ASA分级均为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在周围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进行定位操作行肌间沟臂丛阻滞;B组按常规找异感方法实施肌间沟臂丛阻滞,两组局麻药均为0.25%罗哌卡因30 mL.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VAS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1),麻醉效果(VAS评分)明显优于B组(P<0.01),并且不良反应也低于B组.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定位准确,成功率高,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5.
肩周炎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疼痛门诊自1992年7月~1993年4月诊治肩周炎77例,采用肌间沟臂丛阻滞、肩胛上神经阻滞加痛点注射,配以功能锻炼,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 治疗方法 1.1 肌间沟臂丛阻滞加手法松解:主要用于重度。于C_6横突处找到前中斜肌间沟,针头向内垂直刺入,突破椎前筋膜,出现上肢异感回抽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100例分为2组,每组50例.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A组),传统找异感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注入1.5%利多卡因15 ml,0.33%左布比卡因15 ml.观察记录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完全阻滞、不全阻滞、未阻滞发生例数,操作时间,出现气胸、血肿、局麻药中毒、霍纳氏征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操作时间A组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用药浓度、剂量、注药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尺神经阻滞完善率A组大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阻滞较传统盲探法操作时间缩短、臂丛神经阻滞完善、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臂丛神经阻滞易出现阻滞不全 ,腋路法易出现桡神经阻滞不全 ,肌间沟法则有尺神经阻滞不全。我院 95年至今 ,42例 (腋路法 31例 ,肌间沟法 11例 )臂丛神经阻滞不全 ,使用杜冷丁复合安定、氯胺酮效果确切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男 2 4例 ,女 18例。年龄 17~ 5 6岁 ,体重 45~ 70公斤 ,ASAⅠ~Ⅱ级。均为锁骨及上肢手术 ,手术时间 1~ 1 5小时。1 2 麻醉方法 术前 30分钟肌注鲁米那 10 0mg ,阿托品0 5mg。使用含 1%利多卡因和 0 1%丁卡因混合局麻药。肌间沟法则用 6号针头于前、中斜角肌间隙进针 ,触及异感后…  相似文献   

18.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穿刺操作时是否要找异感在临床上有不同的看法,笔者将找异感和不找异感这两种穿刺方法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选择ASAI~Ⅱ级需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年患者8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随机分为两组,  相似文献   

19.
梁祥平  韦登文  谭慧伦 《广西医学》2007,29(12):1879-1880
目的 观察肌间沟臂丛阻滞改良注药法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改良注药组和传统注药组,传统注药组用30 ml注射器7号针头穿刺,待寻找出异感后,回抽无血无气,随即将局麻药一次性注入.改良注药组则根据臂丛鞘的概念,右手持7号针头空针进针,当出现明显异感或有突破感后停止进针,观察针尾有无血液或脑脊液流出,无则左手固定好针头,右手用5 ml注射器徐徐注入局麻药,边注药边作抽吸动作.注毕5 ml,观察5~10 s,观察针尾有无药液返流,有则将余下局麻药分4~5次注完;无则将针头进行微调,待有药液返流后再将全部局麻药分次注入.结果 改良注药组的阻滞效果优明显高于传统组(P<0.01);改良组无失败病例,麻醉效果差及并发症发生率亦显著低于传统组(P<0.01).结论 肌间沟臂丛改良注药法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注药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异感定位是神经阻滞中最传统的定位方法,穿刺的成功率较高。近年来我科在上肢手术中采用单点定位两次异感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3—2014年我院ASAⅠ~Ⅱ级患者206例,男性145例,女性61例;年龄19~68岁;其中前臂尺桡骨骨折手术66例,手腕部肌腱松解清创再植及骨折手术140例。按麻醉方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18例,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