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头孢他啶滴眼液联合妥布霉素滴眼液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尉氏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8例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炎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妥布霉素滴眼液联合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妥布霉素滴眼液联合头孢他啶治疗,头孢他啶滴眼液由注射用头孢他啶溶于医用灭菌注射用水制成。两组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眼表体征评分、治疗效果、视力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1.76%(21/34),观察组为94.12%(32/34),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睫状充血、溃疡深度、前房积脓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视力均较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视力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他啶滴眼液联合妥布霉素滴眼液可有效提高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炎治疗效果,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鱼腥草素钠增强妥布霉素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作用。方法:微量倍比稀释法测定鱼腥草素钠、妥布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棋盘稀释法测定两者联合抗菌作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单药及联合用药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最小抑膜浓度(SMIC),扫描电镜下观察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态的影响,采用倾注平板法进行菌落数计数。结果:鱼腥草素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512μg/mL,妥布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4μg/mL,两药联合后MIC分别为64μg/mL和1μg/mL,分级抑菌浓度指数(FIC)为0.375,提示两药协同作用明显。妥布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SMIC50黏附期为8μg/mL,早期生物被膜阶段为16μg/mL,成熟期生物被膜阶段为32μg/mL,两药联合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SMIC50黏附期为8μg/mL,早期为0.5μg/mL,成熟期为8μg/mL,鱼腥草素钠对妥布霉素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有增强作用。结论:鱼腥草素钠与妥布霉素抗菌协同作用明显,鱼腥草素钠对妥布霉素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某综合医院2005-2009年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变迁,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广东省汕头市某综合医院2005-2009年住院病人送检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年间共检出铜绿假单胞菌1809株,总的分离率为16.34%;标本分布以痰液来源为主,占84.9%;几年间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呋喃妥因、头孢唑啉的耐药率变化不大,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2007年达到高峰,在2008、2009年两年间呈连续下降趋势。从2009年的情况来看,耐药率最低的是妥布霉素,为28.97%(168/580),其次为阿米卡星和左旋氧氟沙星,分别为32.07%(186/580)和33.97%(197/58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有所下降,但总体耐药情况还是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4.
庞炎 《吉林医学》2013,34(11):2055-2056
目的:探讨本地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现状,为临床选择敏感药物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分离出的35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用药敏卡肉汤稀释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亚氨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最高(100%)、头孢吡肟(97.1%)、庆大霉素(91.4%)、左氧氟沙星(91.4%)、阿米卡星(87.5%)、环丙沙星(85.7%)、妥布霉素(83.0%)、头孢他啶(64.03%)、哌拉西林(56.7%)、头孢哌铜(51.4%)、头孢噻肟(61.4%)以及头孢呋辛(40.0.%)。结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体外耐药性比较弱,可是由于能产生大量藻酸盐,而在菌体外形成生物膜,体内用药时耐药率较高,因此临床微生物室培养鉴定出铜绿假单胞时,特别注意黏液型,以便医生选择合理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5.
123株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  蔡木发  崔国辉 《海南医学》2012,23(6):101-103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分布及耐药现状,为临床治疗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VITEK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检测,应用WHONET软件进行耐药统计分析。结果铜绿假单胞菌最常见分离自痰标本(69.1%),其次是伤口分泌物(14.6%)。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较低的的药物依次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4.4%)、亚胺培南(27.6%)、阿米卡星(39.0%)、头孢他啶(40.7%)、氨曲南(46.7%),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哌拉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较严重,耐药率在52.8%~92.7%之间。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较严重,合理用药及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我院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资料,更好地控制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方法对我院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临床分离的158例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主要集中在ICU、呼吸内科及神经外科,分别占37.34%、19.62%、13.92%。铜绿假单胞菌菌株主要来源于痰液标本,占75.32%。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为10.76%,其次分别是妥布霉素(22.78%)、左氧氟沙星(24.68%)、头孢他啶(27.22%)、环丙沙星(27.85%)、庆大霉素(31.64%)、头孢吡肟(33.54%)、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6.08%)、亚胺培南(39.87%)。结论我院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程度不同,临床应加强其耐药性监测及针对性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医院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情况,为临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院内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所属四家医院2006-2010年间住院患者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病区分布、不同来源菌株药敏结果、连续5年耐药性变化及耐药组合分析情况.结果 5年间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最高的科室分别为重症监护室、呼吸内科和脑外科.痰标本检出铜绿假单胞菌最多,占83.7%,且痰标本分离铜绿假单胞菌比其他标本分离菌株更耐药.药敏结果显示氨曲南、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耐药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耐药组合分析发现所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3种以上抗生素耐药的多重耐药菌占35.0%,对所分析抗生素全部耐药的菌株占总数的8.4%.结论 医院内获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且耐药性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分离菌株.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菌株检出比例较高,耐药机制复杂,临床应根据其分布特点和药敏结果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100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VITEK-3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测定100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棒酸、替卡西林/棒酸、头孢他定和头孢噻肟的耐药率超过90%,妥布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亚胺培南为71%-82%,未发现对羧苄西林和诺氟沙星的耐药菌株。铜绿假单胞菌产生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为26%。结论 羧苄西林和诺氟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最低,应作为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首选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的特点及对14种常用抗生素耐药的特点。方法用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160株进行来源监测及对其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主要来自于痰和咽拭子131株(占81.8%),其次为伤口分泌物12株(7.5%)。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达100%,而对呋喃坦啶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也高达99.7%和98.7%;亚胺培南、氟喹诺酮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有较高的敏感率,分别为84.4%、84.0%、83.8%、88.8%。阿米卡星和妥布霉素敏感率最高,分别为93.8%和91.3%。结论临床应结合体外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阿米卡星和妥布霉素可作为治疗铜绿假胞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我院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从时间角度分析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规律变化,可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数据。方法 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细菌进行鉴定及药敏,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从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8196株(研究组),铜绿假单胞菌6656株(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按季度为时间单位,统计分析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规律。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随季度变化而改变,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第一季度最高(27. 6%~86. 2%),第三季度最低(18. 3%~60. 0%)。第一季度耐药率和第三季度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对照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无季度变化规律。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抗菌药物耐药率存在明显的季度性变化规律,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变化可能与季节气温气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