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灵活用药话「反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活用药话「反佐」陈家英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0032反佐法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王冰注曰:“奇,谓古之单方;偶,谓古之复方也。……病有小大,治有轻重所宜,故云制也...  相似文献   

2.
“反佐”一词源自《内经·至真要大论》:“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张仲景将反佐运用于临床,创制了许多经典方剂。历代医家对反佐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张景岳认为反佐是一种变通治法,明确提出反佐是一种顺从病性以防止寒热格拒的配伍及用药方法,目的在于因势利导。清代医家石寿棠将反佐推广到升降、开合领域,其在《医源》中云:“用药治疗,开必少佐以合,合必少佐以开,  相似文献   

3.
"通因通用"治疗危重病症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因通用 ,是中医基本治疗原则之一 ,属反治法范畴。该法通常在病情发展比较复杂 ,病势危重 ,出现了假象症状才可应用。笔者在临床抢救危重病人之际 ,每用该法 ,颇得效验。体会如下。《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微者逆之 ,甚者从之”,“逆者正治 ,从者反治”。确立了中医正治反治原则。通因通用 ,即为反治法之一 ,反治法又称从治法。在病情变化过程中 ,一般是按照“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进行治疗。笔者认为 ,在抢救危重病人之际 ,也应该治病求本。由于危重病人其“标”往往非常凶险 ,也易误导医生。如把重点放在治“标”上 ,虽然…  相似文献   

4.
和法是中医的主要治法之一,临床运用范围很广,现就其在冠心病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介绍如下,望同道斧正。1和法在中医内科疾病中的应用和法是中医主要治法之一,是一方面祛邪,一方面扶正,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一种和解治法。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治法精神源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谓:“燥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为利。”《伤寒论》吸取了《黄帝内经》中有关“和”的治法精神,加以发展、创新,为和法的形成、演变及和法的组方用药奠定了基础。其尤以“小柴胡汤”为代表。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和略》说:…  相似文献   

5.
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因此,如何遣药组方就是中医辨证施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谨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祈望同道指正。1据证立方有的放矢方剂是用来治疗疾病的,制方应以病证为依据。即前人所说的:“有是证,则制是方”。方是在“法”的指导下制成的,此即是“方由法立,以法统方”之谓。而治法又是根据病人的临床证候.通过辨证求因,在确定成因的基础上进行审团论治而制定出来的。当治法确定以后,它就成为指导临床组方的重要原则。《内经》对组合方剂的理论阐述颇详.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气有多少.病有…  相似文献   

6.
刘学勤教授从事临床、科研、教学50年,学验俱丰,善用经方,临证精于望诊和脉诊,对内、外、妇、儿各科疑难杂症多能匠心独运,自成机杼.今将其应用复方反佐法的临证经验整理如下.复方反佐法治疗疾病理论肇基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提出疑难病可以用寒热药配伍治疗,这为疑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反佐之法 ,考其源流 ,首推《内经》 ,其最初的含义是指对于纯粹的寒证 ,须在热剂中稍加寒品 ,对于纯粹的热证在寒剂中稍加热品。《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 :“奇之不去则偶之 ,是谓重方 ,偶之不去 ,则反佐取之 ,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可见 ,《内经》所云反佐之法就是所使用的佐药与其他药物性质相反 ,而与其所要治的病证的寒热属性完全相同。这种反佐之法运用的目的主要是防止患者拒药 ,发生格拒不受之现象。本来 ,中医治则治法本应“治寒以热 ,治热以寒” ,是谓正治之法 ,其所以反佐运用 ,是因为寒证多在下在内 ,热性药属阳 ,具有上升…  相似文献   

8.
张雪梅 《浙江中医杂志》2002,37(11):461-462
方剂是祖国医学理、法、方、药完整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方剂的组成 ,固然必须根据病情 ,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 ,在配伍组成方面 ,还须遵循严格的原则 ,正如李时珍所言 :“药有君臣佐使 ,以相宣摄”。为了达到药物作用与机体状态的协调统一 ,方剂须按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组成有机的整体。佐药不仅有正佐之法 ,更有反佐一法 ,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兹对反佐的内涵及界定进行探讨 ,以求明确其真谛。1 反佐的历史渊源反佐之说 ,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奇之不去则偶之 ,是谓重方 ,偶之不去 ,则反佐以取之 ,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  相似文献   

9.
反佐法发端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可见,所谓反佐法,就是指方中所使用的佐药与其所要治的病证的寒热属性完全相同,即上述《内经》说的“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这种反佐法的目的,主要是防止病与药发生格拒不受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典医著《内经·至真要大论》中说:奇之不去,则偶之……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用奇方或偶方皆不见效,则用反佐的方法来治疗。反佐者,谓药同于病,而顺其性也。《内经·五常政大论》中说:“治热以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