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评价单纯性肥胖青年颈总动脉(CCA)弹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VVI技术分别对25~35岁中心型肥胖、周围型肥胖青年和健康志愿者的右侧CCA管壁短轴方向二维图像各节段的最大应变(Smax)以及最大应变率(SRmax)进行分析,评价其血管壁弹性差异.结果 各组间颈总动脉IM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型肥胖组CCA各管壁的Smax、SRmax均显著低于周围型肥胖组及对照组(P<0.05),后两组上述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VI技术可用于评价颈总动脉的弹性状态.中心型肥胖是颈总动脉弹性下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评估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CCA)管壁运动的意义。方法选取30名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和30例健康正常人(对照组);常规二维超声观测CCA的内径、IMT及斑块情况;采用VVI技术对受检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得并记录右侧CCA管壁短轴方向二维图像前壁、前内侧壁、后内侧壁、后壁、后外侧壁、前外侧壁6个节段的径向最大速度(Vs)、切向最大应变(Smax)及切向最大应变率(SRmax),对各组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组IMT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及对照组颈总动脉内径测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糖尿病组患者CCA6个节段的Vs、Smax和SRmax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VVI技术可用于评价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管壁运动的协调性,可以评估动脉的弹性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分析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的运动速度、应变、应变率及扭转运动的价值。方法根据血糖水平将61名受试者分为糖尿病组(35例)及正常组(26例)。采用Siemens公司的Sequoia512超声诊断仪,在VVI模式下,分别取左颈总动脉距颈动脉分叉处1.5cm及2.5cm处两个短轴切面,勾画动脉内膜,应用VVI软件自动跟踪分析颈动脉内膜的运动速度、应变、应变率并计算内膜扭转角度。结果糖尿病组左颈总动脉各壁内膜运动速度及应变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颈总动脉各壁应变及颈动脉内膜扭转角度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VVI这一新技术测定患者颈动脉内膜的运动速度及应变率有望成为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并发症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150例中心性肥胖者的颈总动脉及颅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对150例中心性肥胖者(肥胖组)和150例健康者(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颈总动脉及颅内动脉进行检测。结果颈总动脉内膜(IMT)异常的检出率为73.3%,而对照组为4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动脉检测结果提示:收缩期流度(Vs)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DFI结合TCD可以对中心性肥胖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早期客观的评价,对早期干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在评估子痫前期孕妇颈动脉弹性的应用。方法选择32例轻度子痫前期和32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为观察对象,同期选择32例健康的晚期妊娠做阳性对照,进行双侧颈总动脉血管内膜中膜厚度(IMT)和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硬度指数(p)、顺应性(AC)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l3)等弹性指标检测,评价不同组别孕妇颈总动脉弹性指标的差异,并与IMT相关分析。结果轻度子痫前期组孕妇左右两侧IMT分别为(O.47±0.08)min和(0.46±0.09)mm,重度子痫前期组孕妇分别为(0.48±0.07)和(0.47±0.08)mm,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4和P=0.803)。颈总动脉弹性参数轻度子痫组和重度子痫组患者左右两侧A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与轻度子痫组比较,重度子痫组孕妇左右两侧AC显著降低(P=0.002和P=0.001)。同样的方法比较三组孕妇颈总动脉其他弹性参数,发现轻度子痫组和重度子痫组孕妇左右两侧β、Eβ和PWVβ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做相关分析显示,IMT与AC呈负相关(r=-0.473),与IMT与β、EP、PWVβ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79、0.612、0.642。结论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可以早期发现子痫前期孕妇颈总血管弹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代谢综合征(MS)患者中,颈总动脉平均和最大内膜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扩张性、紧张度和僵硬度与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包括33名正常人(对照组)、76例非MS患者(非对照组)和83例MS患者(MS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彩色多功能超声诊断仪检测颈总动脉的收缩和舒张内径,并计算动脉的扩张性、紧张度和僵硬度,检测颈总动脉平均和最大IMT,并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颈总动脉平均和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非MS组。与对照组和非MS组比较,MS患者颈总动脉扩张性、紧张度明显下降(P〈0.01);僵硬度明显升高(P〈0.01);平均及最大IMT增加(P〈0.05);平均和最大IMT分别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独立相关(P〈0.01),颈总动脉的扩张性和紧张度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独立负相关(P〈0.01),颈总动脉的僵硬度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独立相关(P〈0.01)。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硬化加剧,并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独立相关,提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在动脉粥样硬化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检测血脂异常不同痰瘀证患者颈动脉壁弹性,探讨VVI技术对颈动脉壁弹性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为中医理论的痰、瘀在血脂异常的证型演变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将120例研究对象根据标准分为血脂异常痰浊证组(痰浊组,n=42)、血脂异常痰瘀互结证组(痰瘀互结组,n=38),对照组(n=40);应用VVI技术检测颈总动脉壁的正向峰值应变(S+max)、负向峰值应变(S-max),正向峰值应变率(SR+max)及负向峰值应变率(SR-max)。结果:S-max和S+max组间比较,痰瘀互结组颈动脉S-max和S+max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痰浊组颈动脉S-max和S+max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R-max和SR+max组间比较,痰瘀互结组颈动脉SR-max显著小于痰浊组(P<0.05);痰瘀互结组颈动脉SR+max高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痰浊组颈动脉SR+max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VVI技术可较好地检测颈总动脉管壁弹性,血脂异常患者颈动脉弹性下降,当血脂异常痰浊证转化成痰瘀互结证时,其颈动脉弹性可能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21例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分析判断脑卒中早期诊断的指标。方法采取60例无脑卒中者和12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的内膜增厚、粥样斑块形成、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值情况。结果两组无动脉增厚和斑块形成比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缺血性脑卒中组管腔狭窄轻度59例、中度32例、严重7例。两组颈动脉IMT值比较,左右CCA、ICA、ECA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IMT值〉1.0mm,动脉粥样斑块2处以上,或硬斑块1处以上,可以预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特点,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218例患者分为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组125例和对照组93例,2组均应用二维B型超声、脉冲多普勒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依次检查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测量中膜厚度(IMT)、斑块长度及宽度,观察斑块特征,有无狭窄及狭窄程度。结果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组IMT厚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组IMT〉1.0mm占56.0%,斑块检出率为44.0%。对照组IMT〉1.0mm占10.8%,斑块检出率为4.3%,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侧颈动脉可以为临床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提供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血管壁回声跟踪技术(ET)评价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患者颈动脉早期硬化。方法在ET模式下,采集55例NIDD患者其内中膜厚度平均值(IMT)均小于1mm和55名健康人双侧颈总动脉的二维超声图像,测量双侧颈总动脉、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及收缩期、舒张期比值(S/D)。应用ET技术实时跟踪描记颈总动脉管壁的运动轨迹,系统自动得出硬度指数(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ρ)、顺应性(AC)、增大指数(AI)和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结果 NIDD组颈总动脉颈总动脉收缩期内径(Ds)、颈总动脉舒张期内径(Dd)、RI、PI及S/D测值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β、Eρ、AI和与健康组相比显著增高(P<0.05),AC测值显著降低(P<0.05),β与PWVβ测值与健康组相比极显著增高(P<0.05)。结论 ET成像技术为NIDD患者颈动脉的早期硬化趋势提供了一种快速、无创、定量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非吸烟患者单腔和双腔起搏对中心动脉压(CAP)和动脉波增强指数(AI)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入选因缓慢性心律失常入院并植入起搏器的非吸烟患者 83 例, 并将其分为双腔起搏器患者 35 例(DDD 组),单腔起搏器患者 33 例(VVI 组), 术后正常窦性心律者 15 例(对照组), 分别测量 3 组患者的心率(HR)、CAP、AI、外周收缩压(SBP)、外周舒张压(DBP)等指标, 然后对 DDD 组患者的起搏器进行程控, 将 DDD 模式程控成 VVI 模式,待患者心率稳定后测量以上指标。 结果 3 组患者一般情况和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VVI 组左心房直径大于对照组(P< 0.05); DDD 组 CAP 明显高于对照组和 VVI 组(P< 0.05); DDD 组 AI、校正 AI(AIC)和外周血压均高于 VVI 组(P< 0.05); VVI 组 CAP 和外周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 而对于 AI 和 AI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DDD 组程控后的 CAP、AI 和外周动脉血压水平均低于程控前(P< 0.05)。 结论 在非吸烟患者中双腔起搏模式会明显升高 CAP 和 AI。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甲亢后外周动脉变化的价值。方法43例甲亢患者行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于术前及术后1、3个月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测量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肾动脉(RA)搏动指数(PI)与阻力指数(RI)以及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结果甲亢组治疗前外周动脉搏动指数、ICA和RA阻力指数以及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ECA阻力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搏动指数、ICA和RA阻力指数和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0.01),CCA阻力指数与对照组及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甲亢的疗效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毛坚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4):493-49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方法对124例糖尿病患者(研究组)及10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斑块发生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主要出现在颈动脉分叉处。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较高,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筛选和诊断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 -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的斑块的特点及其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5 4例 ,分作无器官损害组 (A组 ) 38例及合并器官损害组 (B组 ) 16例 ,另设正常对照组 (C组 ) 18例 ,超声波检测颈总动脉内 中膜厚度 (intima mediathickness,IMT)及颈内、颈外动脉与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情况 ,并测定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等指标。结果 A组及B组的颈总动脉内 中膜厚度显著大于C组 [C组 (0 . 4 5± 0 . 16 )mm ,A组 (0 . 6 7± 0 .2 0 )mm ,B组 (0 . 94± 0 . 2 8)mm ,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 0 1];B组的IMT显著大于A组 ;三组间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2 1 78,P <0 . 0 1) ;患者IMT值与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r =0 6 2 ,P <0 . 0 1) ,与颈动脉的斑块数呈正相关 (r =0 . 5 1,P <0 . 0 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 ,高血压患者的IMT与年龄及原发性高血压年数相关性较强 (r =0 .6 17,F =12 . 32 ,P <0 . 0 1)。结论 高血压可使颈总动脉内 -中膜厚度 (IMT)增加 ,从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而且损害随原发性高血压病程增加而加重 ;超声检测可作为一种简便的手段早期检测到动?  相似文献   

15.
青春期单纯性肥胖症脂联素变化及与动脉硬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肥胖超重青少年患者血清脂联素等生化指标水平的变化及与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测定40例肥胖青少年(肥胖组)、37例超重青少年(超重组)和42例体质量正常者(对照组)血清脂联素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析3组间的水平变化、分析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3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比较,肥胖组低于超重组、超重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比较,肥胖组大于超重组、超重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脂联素水平呈负相关。结论肥胖青少年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下降,颈动脉内膜厚度增厚,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和坎地沙坦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心室肥厚(LVH)及颈动脉重塑的疗效。方法将142例伴LVH的EH患者随机分为培哚普利组(n=44)、坎地沙坦组(n=55)和联合治疗组(n=43)。设定目标血压值为收缩压(SBP)〈140mmHg和舒张压(DBP)〈90mmHg。3组患者分别口服起始剂量培哚普利4mg/d、坎地沙坦4mg/d和培哚普利4mg/d加坎地沙坦4mg/d。随访4周,若血压未能达标,则增加剂量,最大剂量为培哚普利8mg/d加坎地沙坦8mg/d。同时3组患者均口服氢氯噻嗪25mg/d,总疗程均为36周。检测治疗前后24h动态血压、心率(HR)、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VPW)、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心胸比率(CTR),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内径(ID)及IMT/ID。结果(1)3组治疗后24hSBP、24hDBP均分别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组治疗后LVDd、IVST、LVPW、LVMI、HR和CTR均分别较治疗前显著性降低(P〈0.05),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IMT减小、ID增加、IMT/ID比值改善(P〈0.05或P〈0.01),其中联合治疗组疗效最为显著(P〈0.05或P〈0.01)。结论培哚普利和坎地沙坦联合用药在逆转LVH、抑制心脏交感活性及改善颈动脉重塑方面较培哚普利或坎地沙坦单独用药具有更为显著的作用,且这些作用独立于降压疗效之外。  相似文献   

17.
徐亚芬  李献良  曹锐红 《中国医药》2011,6(11):1315-1317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脉搏波传导速度及踝臂指数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 根据动态血压测量的24h平均脉压(24 h mPP)结果将9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分为2组,A组24 h mPP≥60 mm Hg(1 mm Hg =0.133 kPa) (n =45),B组24 h mPP <60 mm Hg(n =45).2组患者均采用VP-1000动脉硬化测定仪测量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踝臂血压指数(ABI),采用HD15100SONO-CT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析24 h mPP、baPWV及ABI与IMT的关系.结果 A组24 h mPP为(65.4±6.6)mm Hg、B组24 h mPP为(51.3±5.0) mm Hg,A组的baP-WV高于B组[(1879±343) mm/s比(1667±32)mm/s]、ABI低于B组[(1.08±0.14)比(1.14±0.09)]、IMT值大于B组[(0.82±0.21)比(0.71±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示,24hmPP、baPWV与IMT值呈正相关(r=0.461,P<0.01;r =0.402,P<0.01),ABI与IMT值呈负相关(r=-0.267,P <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示,24 h mPP、血糖、baPWV是影响IMT的主要因素.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 hmPP、baPWV、ABI、血糖与IMT相关,动态血压监测和无创动脉硬化检测可早期预测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尽早进行干预治疗,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对肥厚型心肌病及继发性心肌肥厚患者左室扭转运动特征的分析。方法根据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将47例受检者分为正常组(20例)、肥厚型心肌病组(12例)和继发性心肌肥厚组(15例),采用Siemens公司Sequoia512超声诊断仪,在VVI模式下对受检者取心底部短轴切面和心尖部短轴切面,勾画心内膜,应用VVI软件自动跟踪分析左室扭转角度。结果左室扭转角度,正常组为9.84°±1.99°,肥厚型心肌病组为6.49°±2.66°,继发性心肌肥厚组为7.40°±2.46°。正常组与肥厚型心肌病组及继发性心肌肥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肥厚型心肌病组与继发性心肌肥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VI技术是一种方便、无创的测量心脏扭转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