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对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胆管梗阻疾病中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方法63例胆管梗阻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MRI及MRCP检测,检测后将其检测结果和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观察诊断符合率。结果对患者给予MRI联合MRCP诊断,共确诊23例胆管结石,15例胆管炎,10例胆管囊肿,9例肝门区胆管癌,6例胰头腹壶癌。MRI及MRCP检查结果和临床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均具有较高的临床检验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胆管梗阻疾病患者,给予MRI及MRCP检查,能够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减少患者检查次数,并减少检查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低场MRI及MRCP(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在胆管梗阻疾病中的临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2011年收治的胆管梗阻疾病的患者4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胆管梗阻疾病患者低场MRCP以及MRI的图像分析,观察低场MRI及MRCP在胆管梗阻疾病中的诊断符合率。结果低场MRI及MRCP在胆管梗阻疾病中的诊断符合率较高。结论临床中胆管梗阻疾病的患者使用低场MRI及MRCP诊断胆管梗阻疾病,可提高临床确诊率,为诊断胆管梗阻疾病提出有利的依据,并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临床检查,减少检查的费用,可为临床广泛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与MRI检查在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MRI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6.67%,CT定性诊断准确率为73.33%,两组定性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与CT定位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扫描与MRI检查都是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影像学手段,MRI检查更有利于病灶的早期发现与显示,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CT联合MRI检查在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38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CT及MRI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病理证实结果进行比较,评价CT联合MRI检查的应用价值。结果在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中CT联合MRI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9.5%,CT诊断符合率为52.6%,MRI诊断符合率为63.2%,单纯CT诊断与MRI诊断符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CT联合MRI检查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单纯CT及MRI诊断符合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中CT联合MRI诊断准确率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肝外胆管恶性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结合MRI或CT检查,对83例MRCP诊断为肝外胆管恶性梗阻性病变资料,对照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分析。所有病例的MRCP检查,均采用单次激发快速采集驰豫增强(RARE)和多层面半付里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HASTE)两种序列扫描。结果:83例MRCP均一次性检查成功,获得有价值的诊断图像。其它位诊断准确率为1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6.4%。结论:临床上疑患胆管恶性梗阻性病人,结合MRI或CT扫描,MRCP可作为其主要检查手段,据此可直接行手术治疗。仅少数不能确诊的病例需行ERCP或PTC作为补充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CT、MRI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方法以广东省第二中医院62例进行手术或经皮肝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作为分析对象,该组病例均先后行CT及MRI检查,将CT及MRI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结果 CT诊断的符合率为90.32%、MRI诊断的符合率为95%,在病理诊断符合率方面二者差距并不明显,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和MRI诊断分别有着自己的适应范围,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7.
杨波 《现代临床医学》2018,44(5):363-364
探究CT与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对鞍区肿瘤的诊断价值。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230例鞍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CT和MRI检查。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CT和MRI对鞍区肿瘤的诊断符合率。 CT与MRI对垂体瘤和脑膜瘤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颅咽管瘤诊断符合率为84.00%、胶质瘤诊断符合率为90.48%,CT对颅咽管瘤诊断符合率为58.00%、胶质瘤诊断符合率为45.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鞍区肿瘤实施CT和MRI诊断均有较高的价值,与CT检查相比,MRI对颅咽管瘤、胶质瘤的诊断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肝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2例肝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患者分别行CT、MRCP、B超联合CT、B超联合MRCP检查,记录并比较各种方法对肝胆管结石并发不同类型肝胆管癌的诊断率。结果 CT总诊断阳性率[69.4%(43/62)]低于MRCP[85.5%(5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3,P<0.05)。MRCP对肝胆管结石并发结节型、团块型和胆管乳头型肝胆管癌的诊断率略高于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CP对肝胆管结石并发胆管增厚型肝胆管癌的诊断率明显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超联合MRCP检测的诊断率明显高于B超联合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和MRCP对肝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均具有较高诊断准确率,并且B超分别与CT、MRCP联合使用可明显提高对肝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价值分析。方法通过对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56例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和MRI检测,观察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符合情况。结果多层螺旋CT和MRI对Ⅱ期和Ⅲ期诊断结果同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00%,两种诊断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对Ⅰ期诊断结果同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8.75%, MRI诊断结果同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00%,两种诊断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和MRI均可明确诊断Ⅱ期和Ⅲ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 MRI在Ⅰ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诊断较多层螺旋CT具有明显优势, MRI对诊断缺血性股骨头坏死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T和磁共振(MRI)检查诊断脑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本院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手术后病理确诊的101例脑出血患者的术前CT、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CT和MRI检查判定结果与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并计算两种影像学检查的诊断学评价指标.结果 CT与MRI对基底节出血、脑叶出血的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壳核出血、丘脑出血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59.09%、47.37%,显著低于MRI检查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86.36%、94.74%) (P<0.05).MRI检查术前诊断脑出血的灵敏度为94.74%、特异度为96.04%与CT检查术前诊断的灵敏度(47.37%)、特异度(85.3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术前脑出血的误诊率为3.66%、漏诊率为5.26%,Kappa=0.875,均低于CT检查的14.85%、52.47%、Kappa=0.315.结论 MRI的诊断学评价指标诊断脑出血优于CT,可作为脑出血的一种有效检查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对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管癌超声图像,肿瘤内部及周边血供进行分析。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管癌的显示率90.1%与病理符合率为87.3%。结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PCDFI)对胆管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恶性胆道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3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治疗证实的恶性胆道梗阻性患者,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所有患者均做MR检查,采用单次激发放射状自旋回波序列技术。其中胆囊癌2例,肝门转移癌7例,胆管癌43例,胰头癌11例。结果本组63例MR检查均一次成功,肝内外胆管显示率100%。MRI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2.1%,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7.3%。结论MR是一种无创性的有效检查手段,能清晰显示正常或异常的胰胆管结构,定位和定性诊断准确率高,能为临床提供十分有意义的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3.
季更生 《安徽医药》2011,15(1):76-77
目的探讨MRCP结合MRI对低位胆道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ERCP或手术病理证实129例低位胆道梗阻病人的MRCP及MRI资料。结果胆总管下段结石97例,胆管炎12例,胆总管下段癌4例,胰头癌11例,壶腹癌5例。结论认为MRCP结合MRI成像对低位胆道梗阻的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在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前对不明原因胆总管扩张的诊断价值。方法 60 例不明原因胆总管扩张患者, 经腹部超声(TUS)、 CT 和(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提示胆总管扩张、 可疑胆胰病变但原因不明, ERCP 术前行 EUS 检查诊断, 并以 ERCP、 手术病理及随访确诊的结果为最终诊断。结果经 ERCP 确诊为胆总管下端结石者 39 例, EUS 诊断 38 例, 另 1 例 EUS 诊为胆总管下端肿瘤。ERCP 及手术病理确诊为胆总管下端肿瘤 10 例、 胆管内乳头状瘤 2 例、 壶腹部肿瘤 2 例; EUS 诊断结果分别为 11 例、 0 例及 3 例, 其中 1 例确诊为胆总管下端结石者 EUS 提示为胆总管下端肿瘤, 2 例确诊为胆管内乳头状瘤患者 EUS 将其中 1 例诊断为炎性狭窄, 另 1 例诊断为壶腹部肿瘤。术后随访确诊为十二指肠乳头炎性狭窄 7 例, EUS 诊断结果为 8 例, 其中 1 例术后随访并经 ERCP 病理确诊为胆管内乳头状瘤。诊断正确率 95% (57/60)。结论 EUS 对不明原因胆总管扩张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均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特别是能提高胆总管下端结石确诊率, 高于 MRCP 检查, 并能指导选择性地进行 ERCP, 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应用价值及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或/和穿刺活检的肝内胆管细胞癌28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做甲胎蛋白(AFP)检查。结果 15例动脉期病灶边缘呈花环样或不规则状强化,门脉期、静脉期及延时期逐渐向病灶中心强化,病灶周边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12例动脉期边缘轻度强化,门脉期、静脉期及延时期向心性强化;2例表现为轻度不均匀强化,随时间延长病灶中央呈网格状强化;5例合并肝内胆管轻度扩张;6例合并胆管结石或小斑片状钙化灶;23例AFP检查为阴性,5例AFP检查为阳性。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性,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确诊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6.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英  戴敏方  沈永安  袁云 《云南医药》2002,23(5):367-369
目的 评价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MRCP)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 ,并与B超、CT、ERCP PTC对照分析。方法 收集 93例梗阻性黄疸患者 (良性梗阻 6 2例 ,恶性梗阻 31例 )MRCP、B超、CT、ERCP及PTC检查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93例MRCP检查均一次成功 ,胰胆管显示满意 ,对胆道梗阻程度判定和定位诊断准确率 10 0 %。MRCP结合原始MR图像对胆道结石诊断准确性 10 0 % ,与B超及CT比较 ,χ2 检验 ,P <0 0 1。恶性梗阻患者MRCP结合原始MR图像共 2 1例直接显示肿块大小、部位、范围及周围脏器侵犯情况。结论 MRCP结合原始MRI对胆道结石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可作为胆道结石患者B超筛选后的首选检查方法 ;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所获得胆道系统完整资料较CT、EPCP更为全面 ,但壶腹部小的占位性病变还需进一步进行ERCP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ERCP在胆管微小结石中的应用价值与比较。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本院完成CT检查和ERCP检查的130例急性胆管炎患者,随机分为CT组和ERCP组各65例,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胆管微小结石的检出率。结果 CT组胆管微小结石检出率为63.1%,ERCP组胆管微小结石检出率为90.8%,ERCP组胆管微小结石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检查和ERCP检查对胆管微小结石的诊断均有一定价值,但ERCP的检出率更高,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Mirizzi综合征的病因 ,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 19例Mirizzi综合征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术前确诊 ,确诊率 4 7.4 %。 10例急诊剖腹探查 ,3例误诊为胆囊癌 ,2例误诊为胆管癌 ,术中误诊率 5 0 .0 % ;8例行胆囊或胆总管引流 ,二期手术切除胆囊治愈 ,再手术率4 2 .1%。结论 胆囊管解剖结构异常不是Mirizzi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胆囊结石或嵌顿也不是此征的唯一原因 ,及时手术切除胆囊和解除胆道梗阻是治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及其转移途径的CT、MRI表现,评价CT结合MRI诊断胆囊癌转移途径的优势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胆囊癌并伴有转移的患者,将其CT、MRI表现总结分析,研究两者相结合对胆囊癌转移途径的诊断价值。结果:胆囊癌转移途径主要分为直接侵犯、淋巴转移、血行转移、胆管内转移及腹腔内种植转移。CT、MRI的结合应用对其原发灶及转移灶的诊断有极高的准确性。结论:CT、MRI相结合能较为准确地对原发灶及转移灶进行诊断及分型,并能准确地描述和评价胆囊癌的扩散程度及浸润范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T与MRI对于肝门周围恶性梗阻的术前评估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2年9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肝门周围恶性梗阻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得到确诊.患者入院后,择期分别接受CT联合CTA检查及CT胰胆管造影(CT组)和MRI联合MRA及MRCP检查(MRI组),对患者的两组检查影像进行对比评估.结果 本次研究中,CT组和MRI组在肝门周围恶性梗阻中门静脉(90.00% vs.80.00%)、肝动脉(90.00% vs.77.50%)、器官(95.00% vs.90.00%)及淋巴结转移(80.00%vs.70.00%)的术前诊断准确性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和CT检查在肝门周围恶性梗阻的器官及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评估方面的诊断效能相当,因此在此类患者的术前评估方面,若患者存在MRI检查禁忌症,可采用CT检查作为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