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观察。方法选取我院在2007年至2011年间收治的78例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年龄在32~61岁之间。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华法林治疗,对照组38例患者采用单纯的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并记录所得数据。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病情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观察组40例患者中,显效2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0%,对照组38例患者中,显效16例,有效13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76.3%。结论在治疗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疾病的过程中,采用疏血通联合华法林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殷观梅 《天津医药》2000,28(12):728-728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妇科手术后常见的近期并发症之一。我院1992年3月至1998年10月共收治10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例患者年龄24~56岁,平均43岁。6例为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或半切术后,2例为卵巢囊肿行1侧附件切除术后,1例为卵巢癌行肿瘤减灭术后,1例为输卵  相似文献   

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DVT是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DVT后若未得到及时诊治可导致患肢致残,严重者血栓脱落可并发致命的肺栓  相似文献   

4.
妇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 (deepvenousthrombosis ,DVT)形成是妇科术后近期并发症之一。现将我院妇科手术后并发DVT11例分析报道如下 ,对本病的发病原因、诊断、治疗及预防加以讨论。1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我院1997年3月—2001年9月行妇科手术839例 ,术后并发DVT11例 ,发生率为1 31 %。发病年龄31~65岁 ,平均52 6岁 ;体重52~85kg,平均69 8kg。原发病为子宫内膜癌1例 ,双侧输卵管恶性中胚叶混合瘤1例 ,子宫肌瘤7例 ,输卵管妊娠1例 ,卵巢良性畸胎瘤1例。1 2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原因及高危因素。方法收集32例妇科手术后发生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年龄、麻醉、原发病及手术方式等是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结论 DVT是妇科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应引起充分重视,术前对患者进行评估术后采取有效的方法可降低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外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国内外报道外科手术后(DVT)的发生率为26%,而在妇科肿瘤术后血栓形成发生率为7%-45%[1].由于血栓形成易引起肺栓塞和下肢功能障碍,威胁、影响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故对妇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DVT预防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临床干预对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抽取2010年11月至2015年11月妇科术后患者共计40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血栓发生率进行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干预对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有预防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的不正常凝结,若未得到及时诊治可导致下肢致残性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严重者血栓脱落可继发致死性肺栓塞,这已被公认为一种严重的外科手术并发症.下肢DVT形成对外科手术重症患者有很大影响.我院自2009年10月对外科手术重症患者采用气压治疗仪来预防DVT形成,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刘淑荣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1):3247-3247
现将我院7例恶性肿瘤术后合并血栓形成患者诊治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7年1~5月我院共收治妇科恶性肿瘤患者120例,其中7例发生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5.83%,2例死亡。患者年龄40~80岁,平均55.14岁。其中卵巢癌根治术加肿瘤细胞减灭术5例,子宫内膜癌行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1例,宫颈癌行广泛子宫切除1例。7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心脏病1例,高血压、高血脂4例,高血压、糖尿病1例,无合并症1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防治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82例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护理满意率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在防治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中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缓解患者的痛苦,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析妇科盆腔手术围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296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按抛硬币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148例)和对照组(1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整体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68%,对照组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76%,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护理在妇科盆腔手术围术期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对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106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及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妇科盆腔手术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冬凤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6):2234-2235
目的 观察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手术时间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关系:<2 h 3例(15%),2~3 h 5例(25%),>3 h 12例(60%);手术方式:经腹子宫切除术1 746例,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4例(0.23%);阴式子宫切除术984例,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9例(0.91%);子宫广泛切除加盆腔淋巴清扫和卵巢癌细胞减灭术108例,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5例(4.6%);子宫肌瘤剔除术691例,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例(0.29%);>50岁患者17例(85%),≤5岁3例(15%);全部治愈出院. 结论 围术期加强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预防措施,规范化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高危因素、诊断、治疗要点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15例患者均治愈,其中1例出血,1例反复。无肺栓塞及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结论对存在高危因素患者注重预防,低分子肝素、尿激酶和改善循环的中成药对DVT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3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检测,观测患肢静脉管径、受累部位,观察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的血流特征.结果 急性血栓患者静脉管径增宽,内有不规则低回声.彩色多普勒显示完全阻塞者无血流通过;不完全阻塞者为充盈缺损,血流缓慢.经溶栓等系列治疗后,血流逐渐恢复.慢性血栓显示回声较高,治疗后范围缩小,时间较长.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及疗效的评价有重要意义,且重复性好、可靠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方位预防干预对微创手术治疗卵巢囊肿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280例微创手术治疗的卵巢囊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全方位预防干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相关凝血功能指标及术后6 d下肢周径差、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9/1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2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6,P<0.05)。观察组患者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 d下肢周径差为(1.68±0.21)cm,对照组患者术后6 d下肢周径差为(2.41±0.34)cm;观察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为(0.74±0.15)mg/L,对照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为(0.93±0.18)mg/L;观察组患者术后6 d下肢周径差明显小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614、9.595,P=0.001、0.001<0.05)。结论采用全方位预防干预能够对微创手术治疗卵巢囊肿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可有效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相关凝血功能指标及术后6 d下肢周径差和D-二聚体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和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17.
李晓娟  周勤  魏楠 《安徽医药》2016,37(12):1509-1511
目的 研究血浆D-二聚体(D-dimer)与纤维蛋白原(FIB)的动态变化对早期预测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意义,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患者DVT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妇科择期行盆腔手术并具有DVT高危因素的23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所有患者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为阴性。根据患者术后72~120 h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36)和非血栓组(n=195)。所有患者于手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晨检测D-dimer和FIB,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比较,术后D-dimer和FIB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D-dimer和FIB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D-dimer、FIB检测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妇科盆腔术后患者并发下肢DVT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情况.方法 将14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手术组60例和开腹组手术80例.观察2组DVT发病率、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水平.结果 腹腔镜组下床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DVT发病率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2组血小板、APTT和Fb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并未使其术后DVT形成的危险较开腹手术增高.  相似文献   

19.
廖维斯  蔡伟良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2):1797-1798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护理效果和经验.方法:对40例DVT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总结护理效果和经验.结果:本组40例患者肢体肿胀均在用药后明显消退,疼痛及压痛明显缓解,平均住院日为(15.20±2.25)d,患肢大腿周径平均缩小(4.29±2.00)cm,小腿周径平均缩小(2.10±2.02)Cm.3个月后随访,经彩超、血管造影观察完全再通31例,部分再通9例.随访半年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无病例出现股白肿及股青肿.结论:下肢DVT发病率高、并发症多,加强防治和护理能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对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治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7月~2008年1月38例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38例患者行抗凝治疗26例,溶栓治疗8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4例,36例患者下肢肿胀疼痛症状缓解,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血栓全部再通痊愈者10例,部分再通有效者26例。结论脑肿瘤术后患者为下肢DVT中高危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及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相结合能够有效地诊断DVT的发生,抗凝治疗为主要方法,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对防止肺栓塞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