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史新荣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8):108-109
目的分析研究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发生的52例头孢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结果52例患者中发生变态反应的有19例,消化系统不良反应11例,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占9例,呼吸系统不良反应5例,泌尿系统不良反应3例,其他5例。结论临床上应了解头饱菌素类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特点,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引发的严重不良反应,并对其提出相应的防止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所收治的157例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并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应对措施。结果 157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以及二重感染、神经精神系统毒性、血液与造血系统毒性、肝肾毒性以及戒酒硫样反应,其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67例,65例经对症治疗积极抢救后不良反应消失治愈出院,2例患者因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合理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严格掌握其禁忌证,建立预防措施及突发不良反应应激院能够积极预防、制止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挽救严重不良反应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5.
头孢菌素类药物为一种半合成广谱成抗生素,它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7-氨基头孢烷酸(7-ACA)的衍生物,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在细菌的繁殖期将其杀死,抗菌作用强,并且抗菌谱广、耐青霉素酶,是一种低毒、高效的抗生素[1,2]。由于其耐酸、杀菌能力强、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抗菌谱广等优点,极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头孢菌素类药物致老年人不良反应(ADR)的情况,探究其发生规律,促进该类药物合理使用。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中有关头孢菌素类药物致ADR的文献资料(1998-2010年),筛选收集其致老年人ADR的案例报告,按年龄、性别、给药途经、原患疾病、发生时间、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老年人ADR的头孢菌素类药物有24种,包含270例病例。以第3代头孢及其酶抑制剂复合制剂为主(70.37%);60~65岁的老年人发生较多(27.04%);多表现为变态反应(47.41%)、神经系统反应(27.04%)、血液系统反应(10.37%);发生时间尤其应注意用药后30min内(33.33%)。结论:临床应重视头孢菌素类药物致ADR,尤其是过敏性休克等严重ADR,鼓励、推广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皮肤敏感试验工作,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头孢菌素类药物具有广谱、强效的抗菌作用,随着头孢菌素的发展,不良反应逐步减弱,但因临床广泛的应用,由其引发的不良反应日趋显现,尤其是过敏性休克报道不断增加,现将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报道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8.
头孢菌素类是一类广谱半合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目前,已有四代产品,应用十分广泛。临床发现,头孢菌素类抗菌药存在7种常见不良反应。本文将针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作用特点及严重的不良反应进行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9.
杨利珍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6)
现代生活压力较大导致人们自身免疫力较大程度地下降,加之抗生素和一些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导致细菌感染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1].一旦人体发生细菌感染,通常会导致局部发生炎性反应或菌血症,这些都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目前,临床治疗细菌性感染主要采用静脉输液的方法,以便纠正患者机体的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从而恢复患者的内环境稳定,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并且杀灭细菌.因此,抗菌药物对预防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临床使用此类药物存在着一个难点,即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一些不良反应,并威胁人们的健康.因此,合理用药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2010-2013年,我院门诊收治头孢菌素类药物致不良反应患者100例,现对其临床治疗对策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提高其用药合理性。方法对本院2010~2011年采集的头孢菌素类药物79例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在新生儿和老年患者中较多。与给药途径、给药剂型和给药浓度相关,主要为变态反应。结论医生应该充分了解各种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特性,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给药方案,提高其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对策。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医院使用头孢菌素治疗致严重不良反应的1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良反应类型、诱发因素及防治措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诱发患者不良反应的因素包括:患者个体因素、药物因素、疾病因素、气候和环境因素等;不良反应类型包括:严重过敏反应、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泌尿系统和血液系统不良反应,需采取积极地预防措施。结论头孢菌素类不良反应类型及诱发因素多样,临床上应针对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全面判断,控制用法用量,预防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头孢类抗菌药物合并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6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集的头孢类抗菌药物合并用药不良反应241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合并用药的药品种类及合并用药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结果:头孢类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主要有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调节剂、抗病毒类药物、中药注射剂、激素类药物、其他抗菌药物等;头孢类抗生素的主要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较为常见,各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用药前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头孢类抗菌药物联合其他药物使用过程中也会引发一些不良反应,临床使用过程中必须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何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1)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类型及合理用药对策。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发不良反应的患者68例,回顾性分析不良反应的具体类型、原因及涉及的药物,并据此制定合理用药措施。结果68例患者不良反应类型中,胃肠道反应占比最高为60.29%,其次是变态反应占比为25.00%;不良反应原因中未进行药敏试验占比最高为63.24%,其次是超剂量用药占比为26.47%;头孢曲松引发的不良反应占比最高为33.82%,其次是头孢他啶和头孢唑林,分别占25.00%、23.53%。结论强制性开展药敏试验,强化医务人员业务水平,落实不良反应上报制度,均能减少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保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布洛芬所致药物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和药物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合理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布洛芬”、“不良反应”关键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1996-2012年中文期刊,收集布洛芬所致ADR案例,对其ADR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布洛芬所致ADR在各年龄组段均有分布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涉及多器官、多系统,应警惕其引发严重ADR。结论:应注重患者个体差异,规范用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强化药物治疗监测,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香菇多糖注射剂致药品不良反应(ADR)/不良事件(ADE)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4年1月.2012年12月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报道的21例香菇多糖注射剂ADR/ADE病例,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ADR/ADE发生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香菇多糖注射剂所致21例ADR/ADE病例中男性16例(76.19%),女性5例(23.81%),〉50a年龄组患者ADR/ADE构成比最多,占90.48%,其出现时间多发生于用药后30min内。ADR/ADE主要表现为变态反应和骨骼肌肉系统损害。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了解香菇多糖注射剂所致ADR/ADE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其应用的监测,以减少ADR/AD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复方丹参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包括变态反应及心血管、泌尿、消化、神经及肌肉等系统不良反应,本文通过分析复方丹参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对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重庆三峡中心医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住院服用他汀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他汀类药物分布、不良反应表现等进行统计。结果85例患者中60周岁以上患者有72例,占84.7%;74例患者的不良反应于服用他汀类药物1个月内发生,占87.1%;单独用药25例,联合用药60例;他汀类药物用药中以辛伐他汀为主,共55例,占64.7%;不良反应表现主要包括肌肉毒性54例、肝。肾毒性23例、胃肠道反应17例和神经系统症状15例。结论他汀类药物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且以肌肉毒性为主,对他汀类药物的使用需慎重,密切关注病情,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中心发布的《ADR信息通报》(简称《通报》)进行分析,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和避免一些严重ADR的重复发生提供参考。方法:以2001年1月-2011年4月发布的《通报》提供的信息为基础,就其发布频度、涉及药品类别及剂型、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主要临床表现及引发ADR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结果:2001年1月-2011年4月国家ADR监测中心共发布《通报》37期,涉及药品88种,其中化学药75种,中成药13种,分别占85.23%和14.77%;在通报的化学药品中,以抗微生物药占比最大,达40.00%;通报药品中由注射剂引发的ADR与口服制剂引发的大致相当;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受损或过敏反应最多;而引发ADR的原因除药品因素外还与患者个体差异及不合理用药等因素有关。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肿瘤病人住院期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104例肿瘤病人发生ADR的病例按病人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类型、ADR 涉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 10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静脉给药导致药品不良反应为96.15%;由抗肿瘤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占48.08%;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24.41%.结论 医院应加强与重视肿瘤病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保证肿瘤病人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