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在主动脉夹层破口显示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CTVE)在主动脉夹层破口显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3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利用螺旋CT扫描的容积数据行仿真内镜成像,并与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法(MPR)进行比较。结果 27例CTVE清楚地显示了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及内膜片,4例由于伪影干扰图像质量欠佳;21例直观、清晰地显示了腔内破口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其与周围主动脉分支血管开口的关系,分支血管受累情况。结论 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为主动脉夹层破口的显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觉影像,CTVE结合轴位及SSD、VR、MPR图像,能为临床术前评估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全面、更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病变螺旋CT三维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主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 材料与方法 22例主动脉疾病(11例主动脉瘤、1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7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大动脉炎、2例主动脉缩窄)者行螺旋CT增强检查,以表面覆盖显示(SSD)、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血管CT仿真内窥镜成像(CTVE)等多种方式重建。 结果 SSD均能很好显示病变的全貌,动脉瘤的大小、范围,夹层内膜片及与分支血管的关系等;MPR可较好显示附壁血栓,真假腔和内膜片;MIP可清楚显示管壁钙化和动脉瘤形态;CTVE可清晰显示内膜片、真假腔及血管的狭窄。 结论 诊断主动脉疾病综合应用螺旋CT的各种技术可基本取代X线血管造影,其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可靠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3.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16层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行16层CT胸腹联合平扫和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表面遮盖显示(SSD)等后处理方法,重点观察和评价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片、内膜破口以及重要分支血管的受累情况。结果:原始横轴位图像对病变信息的存储最为可靠;不同的重组方式所得图像有不同的显示特点;27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显示真、假腔27例(100%)、显示内膜片(100%)、内膜破口24例(88.9%)、假腔内血栓形成9例(30%)。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全面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病变和解剖细节,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病变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2例主动脉病变患者行64层螺旋CT扫描,并对原始数据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成像(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高级血管分析(AVA)处理.32例主动脉病变均经临床、手术证实.结果 32例主动脉病变中,主动脉夹层16例、假性动脉瘤7例、真性动脉瘤4例、主动脉弓缩窄3例、主动脉离断2例.MPR对内膜破口、附壁血栓显示较佳.内膜片及初始破口显示率为81%(13/16),7例假性动脉瘤周围血栓,显示率100%(7/7);CPR简单、直观显示病变全程,显示率100%(32/32);MIP对钙化及管径精确测量颇有价值,显示率84%(27/32);VR能明确病变的范围和周围血管关系,显示率100%(32/32);AVA对测量血管管径、血管横截面积具有意义,显示率44%(14/32).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4例主动脉瘤患者行多层螺旋CT(MSCTA)血管造影并进行二维和三维图像重组,重组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容积重组(VR),表面遮盖成像(SSD),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真性主动脉瘤6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7例,1例假性动脉瘤。多种重组图像与轴位图像相结合能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解剖细节及其与周围器官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MSCTA对主动脉瘤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的MPR、SSD和CPR三种重组方法在颌骨肿瘤诊断上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多层螺旋CT对颌骨进行1.25mm/4i薄层扫描,范围自颞颌关节至下颌骨,将原始轴面图像传至工作站进行MPR、SSD和CPR重组.结果:16例颌骨良恶性肿瘤在MPR重组图像上较好地显示了肿瘤的内部结构,并且很好地显示了肿瘤周围软组织受浸程度.SSD很直观地、立体地显示了皮肤软组织及颌骨肿瘤的表面全貌.CPR将颌骨重组成平行于颌弓的曲面全景图像,不仅很好地显示了颌骨内肿瘤,并良好地显示了肿瘤与齿槽骨和牙齿的关系.结论:MPR、SSD和CPR在颌骨肿瘤的显示上各有其优点,三种显示方法联合应用对临床帮助更大.  相似文献   

7.
螺旋CT血管造影在腹主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螺旋 CT血管造影 (SCTA)在腹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3例腹主动脉瘤病人行螺旋 CT增强扫描 ,后进行各种重建 :表面阴影显示 (SSD)、多平面重建 (MPR)、最大密度投影 (MIP)。结果 :SSD明确显示动脉瘤的范围和周围血管的关系 ;MPR对瘤体内附壁血栓范围的显示较佳 ;而 MIP对瘤壁的钙化及对管腔各段的精确测量颇有价值。结论 :螺旋 CT血管造影操作简单、安全、诊断明确 ,能帮助和指导手术 ,可取代 DSA对腹主动脉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16-层螺旋CT仿真内窥镜对诊断血管病变的潜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西门子16-层螺旋CT工作站的FlyThrough软件对血管病变的辅助诊断能力。方法对50例临床怀疑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扫描。所得原始数据行1mm重建横断面图像。使用FlyThrough软件观察血管并采用MPR,MIP,SSD和VRT后处理技术显示血管。结果具有FlyThrouhg软件的16层SCTA能清晰显示直径大于1mm的血管病变,诸如主动脉不规则的血管内壁和狭窄,主动脉夹层内膜片、真假腔,假性动脉瘤破口大小及位置,真性动脉瘤大小,管壁钙化。结论FlyThrough软件技术是CTA的一种无创、无痛、快捷、安全、有效的检查技术。结合其他三维重组方法可直观、立体地观察血管腔内及内表面的仿真内窥镜图像,对疾病诊断、治疗、手术及疗效观察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9.
64层螺旋CT心胸联合造影在急性胸痛病因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急性胸痛病因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6例临床急性胸痛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心胸联合血管造影检查。对所有扫描原始数据用冠状、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行冠状动脉、肺动脉和胸主动脉成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所有图像进行观察,对疾病进行诊断,其中16例患者同时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所有行64层螺旋CT心胸联合血管造影的患者1次检查均可清晰显示双侧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以及胸主动脉,同时均可进行纵隔及肺窗重组,对胸部疾病进行诊断。显示冠状动脉狭窄10例,急性肺动脉栓塞14例,主动脉夹层6例(其中1例同时伴有冠状动脉右支急性血栓形成);并诊断气胸1例、缩窄性心包炎1例;4例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64层螺旋CT1次心胸联合血管造影检查能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及主动脉,对其病变作出正确诊断,还能清晰地显示胸部疾病,是急性胸痛病因诊断无创、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显示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的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螺旋CT血管造影资料,后处理技术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成像(SSD )、多层面重建(MPR)、曲面重建、容积重建(VR)、CT仿真内镜(CTVE)及导航技术(n avigation),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多种后处理图像与轴位图像相结合能清晰显示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解剖细节及毗邻关系,良好的显示了动脉瘤形态、内腔、附壁血栓、钙化斑块及主动脉夹层真假腔、撕裂的内膜及动脉瘤破裂口的形态. 结论:16层螺旋 CT血管造影及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对于选择治疗方法、指导临床手术、观察术后疗效及随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盆腔脂肪过多症的影像诊断。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盆腔脂肪过多症的影像学表现。6例均经CT和超声检查,其中3例还作了钡灌肠检查,2例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结果:(1)钡灌肠和静脉肾盂造影显示膀胱输尿管下段以及直肠、乙状结肠远端推移受压;(2)超声检查显示盆腔内良性、实性占位性病变;(3)CT扫描可显示出脂肪组织密度。结论:CT扫描诊断盆腔脂肪过多症可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颅内病变三维CT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三维CT成像在颅内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71例颅内病变患者行螺旋CT增强扫描,然后对颅内血管和/或病变进行三维重建。其中23例进行CT血管造影(CTA)扫描,48例非CTA扫描。结果:(1)23例CTA扫描者,血管表面遮盖法(SSD)与最大强度投影法(MIP)重建都能显示颅内动脉的第3组分支。SSD对显示血管的立体空间关系比较直观;MIP图像类似DSA图像。(2)33例颅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技术(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和多层面重建技术(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在鼻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95例鼻骨骨折的MPR及SSD表现。结果195例均经MPR和SSD技术重建图像。MPR对鼻骨骨折显示良好,195例均显示清晰并能判断骨折类型;SSD在显示骨折类型方面不及MPR,本组仅显示182例,但立体感强,能清晰地显示骨折的部位、程度和范围。结论16层螺旋CTSSD和MPR结合使用对鼻骨骨折的部位、类型、程度和范围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不同成像方法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评估螺旋CT不同成像方法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意义。资料与方法 对29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2D、MPR以及包括MIP、SSD和3DMT的三维成像进行对比。其中10例与手术所见对照。结果 2D、MPR和3DMT成像对内膜瓣的显示率为93.1%(27/29),MIP、SSD和3DMT成像均不能显示血管腔内膜瓣轮廓;2D成像对破口的显示率为65.5%(19/29),与手术符合率为100%(10/10),MPR成像的显示率为13.8%(4/29),MIP、SSD和3DMT未能显示破口;2D、MPR和3DMT成像对真、假腔的显示率为93.1%(27/29),区分率均为92.6%(25/27);SSD对两腔显示率为68.9%(20/29),不能区分真假腔,有2例仅显示了一个腔;2D、MPR和3DMT对血栓的显示率均为51.7%(15/29),SSD为13.8%(4/29);2D成像100%(29/29)能判断其起始与终止部位。MPR能部分分段显示,SSD和3DMT均能整体显示;夹层邻近的血管分支的受累,2D图像显示率为71.4%(20/28),其余重建方法难以显示。结论 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成像能采用多种重建方法,提供具有各自特点的图像信息,满足临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螺旋CT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SSD)和多平面重建(MPR)对骨与关节损伤的探测能力。方法87例骨与关节损伤患者(包括82例外伤和5例非外伤)均经螺旋CT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SSD)和多平面重建(MPR)成像,并与二维CT图像进行对照。结果螺旋CT3DSSD和MPR在显示骨折的部位方面与二维CT基本一致。但在显示骨折部位的解剖关系方面明显优于二维CT。结论SSD和MPR两种方法重建可互为补充,能够立体直观地显示骨折部位及关节脱位,是诊断骨折的有效手段,对制定手术计划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主动脉瘤腔内带膜内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方法:31例腹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腔内带膜内支架置入术后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采用准直2.5mm,层厚3.0mm,螺矩6-8,重建方法为容积显示(VR)、表面遮盖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及多层面重建法(MPR)。观察图像确定有无术后并发症,并比较4种重建方法对并发症的显示情况。结果:31例中有1例术后内支架出现局限性断裂,VR、MIP及MPR均清晰显示了内支架的变化,SSD未能显示。1例内支架展开不良,4种重建方法均明确显示;5例术后出现渗漏,VR及MPR清晰显示渗漏的部位、形态及内漏量,MIP、SSD仅显示其中的4例。在显示支架内血流情况及瘤周血栓方面,VR及MPR能明确支架内有无血栓形成及腔内带膜内支架置入术后的转归变化,VR及MPR显示1例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SSD及MIP未能显示。结论:多层螺旋CTA有利于主动脉瘤腔内带膜内支架置考试术后并发症的诊断;VR及MPR图像优于SSD及MIP,能为术后内支架情况作出更准确的判断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SSD)及容积重建技术(VRT)在骨盆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使用Siemens Plus4螺旋CT机对23例骨盆损伤患者进行扫描,在Siemens工作站进行MPR、SSD及VRT重建观察损伤细节,并与二维CT(2DCT)比较。结果 MPR、SSD及VRT重建图像清晰地显示了术前骨盆骨折的细节。VRT重建可立体直观显示技术后固定针的位置及复位效果。结论 螺旋CT MRP、SSD及VRT是诊断骨盆骨折的有效手段,。对诊断复杂性骨盆骨折应作为首选。VRT对术后固定针的位置及复位效果的判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多功能重建方式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SCT)不同重建方式对腰椎峡部裂(spondyloschisis,S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腰椎峡部裂行容积扫描后,进行表面重建(SSD)、多方位多平面重建(MPR)、改良法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并由2位有经验的高年资放射科医生将获得的图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SSD显示SS20例22处及14例椎体滑脱,图像立体感强,解剖关系清晰;SSD结合切割(cut)及任意剖面技术,观察SS裂隙及局部骨痂、骨赘等细节,弥补了SSD只能显示感兴趣区表面改变的不足,进一步提高了对较小SS裂隙的显示率。MPR包括矢状位重建、冠状位重建、平行于椎板的左右斜位重建、沿椎管曲面重建(CPR)、平行椎弓轴线的反角度轴位重建(reversangleaxialreconstruction,RAAR)等,能显示全部32例73处SS及全部14例椎体滑脱;利用MPR的任意窗口技术可以分别显示局部骨质和软组织改变,并可对病变进行准确测量。MIP及其多角度投影技术、改良法切割技术,可以多方位、立体直观显示全部SS及其形态、走向、局部骨质改变等。结论螺旋CT多功能重建方式相互匹配是诊断SS的最佳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Spiral CT angiography of aortic dissec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piral CT angiography (CTA) is one of the newest imaging techniques used for the evaluation of aortic dissection. Current spiral CT scanners with high-performance tubes and subsecond scanning allow increased regions of coverage. Large volumes of data are rapidly acquired through the aorta during maximum contrast enhancement. Multiplanar reformat (MPR), curved planar reformat (CPR), and 3-D rendering techniques including shaded surface display (SSD) and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are then applied to the data to generate CT angiographic images of the aorta. Emergent spiral CTA may be performed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aortic dissection who are hemodynamically stable. Postprocessing is performed immediately following data acquisition and can provide additional information for aortic dissection diagnosis and clinical management. The technique, applica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spiral CTA for the evaluation of aortic dissection will be discussed relative to the role of other imaging modal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