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新珠  赵昆  郭开今  周冰 《包头医学》2009,33(4):193-195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自体移植肌腱在骨隧道内愈合的影响,旨在为临床上提高肌腱移植物成活质量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建立24只新西兰兔足母长屈肌腱-跟骨隧道愈合动物模型。实验组分别于术中、术后第3、6、9、12、15天在自体移植肌腱-骨隧道界面注射填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照组不作任何填充。分别于术后1、2、4、8周各处死6只兔子(每组3只),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①实验组最大载荷及刚度除第1周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外,余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均有增强,统计学差异显著。②术后第1、2、4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断裂点均主要集中在骨腱愈合部位。术后8周,实验组断裂点较对照组更多的集中在肌腱段,而对照组则主要为骨隧道内拔出。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可以在术后早期增强腱-骨界面的结合力,促进移植肌腱在骨隧道内的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保留胫骨止点半腱肌重建兔前交叉韧带术后1年内腱骨愈合过程.方法 取新西兰大白兔半腱肌并保留胫骨止点重建前交叉韧带,于术后2周、4周、8周、3月、6月、12月分别采取标本.采用HE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骨隧道内腱骨愈合的过程.结果 术后2周移植的肌腱与骨隧道壁连接紧密可见大量的成纤维细胞,胶原排列不整齐.术后4周移植的肌腱与骨隧道壁的腱骨间形成纤维连接并有少量纤维软骨形成.术后8周移植的肌腱与骨隧道壁的腱骨间的组织出现分层,隐约可见4层结构并隐约可见潮线.术后3个月形成类似直接止点的4层结构,潮线较前明显.术后6个月形成直接止点的4层结构,潮线较前更明显.术后12个月形成了成熟的直接止点的结构,潮线清晰可见.结论 保留胫骨止点兔自体半腱肌重建前交叉韧带骨隧道内腱骨愈合是由间接的固定点逐渐转化为直接止点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早期移植腱隧道界面愈合方式.方法 取成年新西兰兔同侧半腱肌肌腱作为自体移植材料.建立30只新西兰兔双侧前交叉韧带重建动物模型.实验组在移植腱-骨隧道界面注射填充以纤维蛋白胶作为载体的rhBMP-2,对照组仅填充纤维蛋白胶,完全空白对照组则不作任何填充.分别于术后第2、4和8周取材,进行大体及光镜观察.结果 对照组术后2周界面组织主要为肉芽组织,术后4周界面可见成骨反应及大量成纤维细胞,术后8周界面部分区域可见Sharpey纤维,形成间接止点.实验组术后2周界面组织主要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构成,术后4周可见类似直接止点的四层结构,术后8周界面主要由直接止点构成.结论 rhBMP-2可以在术后早期诱导腱骨界面形成类似直接止点的特有结构,直接止点缓冲应力的力学性能上要优于间接止点,增强了腱骨界面的结合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使用同种异体皮质骨锚钉修复肩袖损伤在不同时间段锚钉和骨道壁之间的愈合情况。方法使用深低温冷冻(-80℃)的成年羊胫骨皮质骨制成肩袖缝合锚钉,试验动物选用6只山羊。术中直接取肩关节正中切口,解剖分离出冈上肌腱,于止点处锐性切断,使用锉刀在肌腱止点原附着点进行磨挫直至出现新鲜骨面。将皮质骨锚钉缓慢植入预钻孔内,使用锚钉所带缝线将离断的冈上肌腱组织缝合至新鲜骨面。分别在术后第4、8、12周三个时间点取材,进行放射学、大体形态和组织切片检查,观察冈上肌腱的腱-骨愈合情况及骨锚钉的组织学转归。结果术后第12周固定处冈上肌腱与骨面形成牢固的腱骨愈合,放射学显示骨锚钉在各个时间点逐步与周围骨质融合。HE染色检查显示在第12周时骨锚钉与周围骨质完全融合。结论使用同种异体皮质骨锚钉固定修复肩袖损伤可达到牢固的腱-骨愈合目的,术后皮质骨锚钉与周围骨质融合,没有出现锚钉脱出、骨缺损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植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腱-骨界面,观察其增强腱-骨愈合强度的能力。方法 24只新西兰大白兔行双侧膝关节半腱肌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随机选取一侧膝关节作为实验侧,胫骨侧腱-骨界面植入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对侧不植入骨髓单个核细胞作为对照侧。于术后2、4、8、12周取材,测试移植肌腱的腱-骨界面抗拉伸强度,记录拉脱或断裂负荷及重建韧带的断裂部位。结果在术后2、4、8周,重建韧带断裂部位均发生在胫骨骨道内。术后12周,对照侧有1例自肌腱部分断裂,5例从胫骨骨道拔出;实验侧有3例自肌腱部分断裂,3例从胫骨骨道拔出。术后2周,实验侧与对照侧相比,两侧断裂负荷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4、8、12周,两侧断裂负荷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可以增强腱骨界面的抗拉伸强度,有利于腱-骨界的组织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MRI比较自体与同种异体骨-髌腱-骨(bone-patellar tendon-bone,B-PT-B)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术后胫骨骨隧道的变化过程.方法将50例B-PT-B重建ACL患者,分成A、B两组,A组为自体组20例,B组为同种异体组30例.分别于术后1、6周、3~4、5~6、7~8、9~10、12~13、15~16、18~19、21~22个月进行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检查,采用胫骨骨隧道斜轴状位扫描技术,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GE-T1WI、GE-STIR.动态观察骨隧道内的MRI信号变化,并比较术后6周、3~4、5~6个月骨隧道扩大情况.结果术后6周骨隧道扩大增幅最为显著(P<0.05).术后3个时间段上比较两组骨隧道扩大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MRI动态观察发现,A组术后5~8个月,移植物与骨隧道之间已发生骨性愈合;而B组将延迟到术后7~13个月.结论MRI是准确评价骨隧道的一种无创手段;同种异体B-PT-B在胫骨骨隧道内的愈合相对延迟;自体组与同种异体组术后胫骨骨隧道扩大的程度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7.
体外冲击波对兔ACL重建腱骨愈合影响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组织学观察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s,ESW)治疗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后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8只(2-3月龄雌雄不限),随机分为2组,采用趾长伸肌腱建立ACL重建动物模型,ESW治疗组ACL重建术后24h给予冲击波治疗,对照组不给予冲击波处理,术后2、4、8周处死动物取标本行HE染色观察组织学改变,血管墨汁灌注观察愈合组织新生血管含量。结果 ESW组术后4周腱骨界面成纤维细胞和成软骨细胞增生活跃,胶原纤维合成明显增多、排列规则。术后8周腱骨界面由致密结缔组织连接,胶原纤维大量合成、呈垂直纵向规则排列,部分区域出现胶原纤维-纤维软骨组织-骨组织的移行带改变,形成类似韧带直接止点样结构。腱骨界面组织愈合较对照组迅速。术后4周和8周腱骨界面新生血管的含量ESW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8,P=0.008)。结论 ESW作用可诱导腱骨界面血管新生,改善腱骨界面血供,促进腱骨界面组织愈合。  相似文献   

8.
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制备骨关节炎动物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经关节镜建立猪双膝骨关节炎动物模型及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监测骨关节炎骨软骨损害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4只小型猪经关节镜切除双膝外侧部分半月板,术后12周,行大体、组织学和MRI观察与切除半月板相对股骨髁的骨软骨变化.结果 大体观察结果显示,局限性软骨表面纤维化,股骨髁间切迹骨赘形成;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软骨细胞数量和蛋白多糖含量减少、成簇排列细胞数量增加;MRI检查结果显示,软骨厚度变薄和骨软骨信号强度改变.结论 经关节镜半月板部分切除能有效建立猪双膝关节骨关节炎动物模型,MRI能灵敏地监测到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的骨软骨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骨基质明胶(bone matrix gelation,BMG)结合生物性骨载体(biological bone carrier,BBC)修复长段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选日本大耳白兔30只,经手术锯除方法制成左侧桡骨中上段20mm骨缺损的动物实验模型,随机分成三组:实验组、对照组及空白组.实验组植入BBC及细条状BMG62mg,BMG置于管状BBC四周.对照组植入20mm长的管状深低温冰冻保存的同种异体骨段.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术后2周、4周、8周及12周摄X线片观察各组不同时期骨痂生长情况及植入材料的成骨愈合情况.手术后8周、12周处死实验组及对照组动物各5只,进行大体形态学观察,结合X片表现了解骨愈合情况.结果 X线检查结果:实验组术后2周,植入材料与宿主骨接触面有呈云雾状骨痂生长,BBC周围也见片状的云雾形骨痂.术后4周,植入材料界面及周围骨痂生长活跃,植入材料与宿主骨接触面已模糊.术后8、12周植入材料已同宿主骨融合在一起,界面间隙消失,骨痂开始吸收减少、密度降低.对照组术后2周,植入材料与宿主骨接触面仅见淡的云雾状骨痂生长,界面清楚,植入材料周围未见骨痂生长.术后4周,植入材料界面周围骨痂生长活跃,界面模糊.术后8、12周植入材料与宿主骨融合在一起,界面消失,骨痂吸收减少,密度降低接近宿主骨.空白组术后4、8、12周拍摄X片,骨缺损两端断面只见少量三角形骨痂生长,骨缺损未能愈合.大体形态学观察:实验组术后8周及12周的大体标本可见植入材料与宿主骨界面紧密连接,周围有大量骨痂包绕.植入材料段施加成角应力,界面无松动或移位.对照组术后8周及12周的大体标本可见植入材料与宿主骨界面融合成一整体,植入材料颜色与宿主骨颜色基本一致.施予应力,界面未见松动或移位.空白组术后12周的大体标本缺损区仅见肉芽组织填充,缺损明显存在.结论 生物性骨载体具有抗原性低、组织相容性好、有适宜的孔径及孔隙率.BBC结合BMG作为材料在修复长段骨缺损时,能发挥传导成骨及诱导成骨的双重作用,修复效果满意,可作为修复长段骨缺损的新型材料.  相似文献   

10.
李宁  张义龙  宋有鑫  王军  张弘 《重庆医学》2013,42(7):771-773
目的 观察腱-骨复合体镶嵌式固定后股骨隧道内腱-骨界面的愈合情况,评价此固定方式的应用效果.方法 28只新西兰大白兔均于右侧膝关节应用带骨块的自体半腱肌腱行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于术后不同时间点取材行拉伸测试,观察股骨隧道内腱骨愈合的组织学情况.结果 拉伸测试显示术后4周,重建韧带断裂部分位于腱性部分为9例,1例从股骨隧道内拉出;术后8周,重建韧带断裂部位均位于腱性部分.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腱骨组织间的愈合是一个纤维组织形成连接、新骨向肌腱内长入、局部纤维连接不断改建的过程.结论 腱-骨复合体镶嵌式固定效果可靠,可有效促进骨隧道内腱-骨界面的组织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