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学正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7,(2)
《金匮·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篇第十六条载:“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原文叙证简略,更况后世注家对“心气不足”的解释又众说纷纭,甚有谬误,直接影响着对吐血、衄血病机的认识、证候的掌握和方药的应用。所以,对此方证的探讨,实属必要。笔者试从以下三方面辨析之。 相似文献
2.
陆云飞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87,(4)
腹诊是通过诊察患者胸腹部的病变证象,以判断内在脏腑、经脉、气血津液病变,进而指导临床治疗的一种诊断方法。通过腹诊所得的胸腹部的胀、痛、满、悸、痞、硬、急、结等自觉症状或他觉征象则谓之腹证。《伤寒杂病论》注重四诊合参,而腹证常为辨证之眼目;论腹证,则理法方药一线贯串,切合实用,故日本汉医界对此颇为推崇,以之作为“伤寒派”腹诊之立论依据。兹以大腹证象、少腹证象为例,探析腹证的辨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虚实为纲,对《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失眠证的条文进行分析,总结出热扰胸膈,内热炽盛,肝血不足,心肺阴虚,肾阴不足,阴盛阳脱等病因病机,并列出治法方药,对后世临床的抗失眠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袁尊山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6,(3)
先师李彦师,四川大足县人。以理论与实践并著名于世。《伤寒金匮条释》(以下简称《条释》)是他生前的著作。曾受到国内外著家的重视。现在尚存一部约80万字的遗著《中医辨证指归》还未出版。今天,重温先师之遗著,深感他著述之精深,的确不愧为《伤寒论》三大疏注家之一,而与柯琴、吴谦齐鸣(参《北京中医》1984年第4期)。现根据自己的粗浅认识,侧重在《伤寒论》方面,谈几点体会,以志缅怀。不当处,望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5.
张晓琳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22(3):34-35
通过初步探析,认为《伤寒》、《金匮》共用方所治病证具有一致性、互补性及灵活变生等特点。提出对该类方证的学习应注意《伤寒》、《金匮》互参,有助于更好地全面认识和掌握外感疾病及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6.
奔豚气是一种发作性疾病,在发作时先从少腹气撑作痛,继而自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咽喉,此时病人极端痛苦,后则冲气渐平,病亦渐轻,终至平复如常.所以说:"发作欲死,复还止". 相似文献
7.
曹颖甫《伤寒金匮发微》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公奇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31(3):9-10
《伤寒论》历来被称为中医治疗学的经典著作,师表万世,但却湮晦深奥。曹颖甫治医专宗仲景,以善用经方而闻名。他的《伤寒发微》、《金匮发微》以经解经,精湛允当,并有所发扬光大。对其中的错简之处,辄为订正,复取平日经验方案附于经文之下,以明仲景方治效如桴鼓;对仲师不出方治者,综核尤为周密,提出方冶,启示后来。 相似文献
8.
周芸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3(4):43-44
在《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 ,腹满一证有腹满、腹胀、腹胀满、小腹满、少腹满等多种不同表述。涉及腹满一证之条文《伤寒论》有 31条 ,载方 2 1首 ;《金匮要略》有 2 8条 ,载方 11首。综合书中之辨证论治 ,试分为腹满虚证 ,腹满实证及虚实夹杂之腹满证三型并逐一析之。1 腹满虚证《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第 2条云 :“病者腹满 ,按之不痛为虚 ;痛者为实。”此乃从腹满的伴随证“痛与否”言及其虚证和实证的鉴别要点。1 1 脾胃虚弱证仲景有云 :“太阳之为病 ,腹满而吐 ,食不下 ,自利益甚 ,时腹自痛”(《伤寒… 相似文献
9.
仲景在《金匡》一书中,有"欲作刚痉"欲作风水"、'欲作奔豚"、"欲作水"、"欲作谷疽"之说,共计五处.对"欲作"二字的理解,一些注家和学者或随文衍义,或避而不谈,未免含乎不清,故对此二字,略述管见. 相似文献
10.
11.
痞,中医指胸腹间气机阻塞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汉·《说文解字》曰"痞:痛也。"徐铉注解为:"病结也。"南朝·《玉篇》认为痞为腹內结病。"痞满"一词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而作为一个疾病来论述,最早出现于宋·《太平圣惠方》。当代由于"痞满"《中医内科学》的出现,导致了痞证和满证辨析不清,在临床上造成了混淆。故本文力求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的相关描述,以明确探讨痞证的辨析特点。 相似文献
12.
邱平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9(2):29-30
《金匮》半夏厚朴汤证,俗称为“梅核气”,在临床中极为常见。古今学者均认为其证为七情郁结,气滞痰凝,上逆于咽喉所致。辞书均认为多见于癔病、慢性咽炎等病。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到,此病与胃食管反流病有关。为探明病源,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研讨古今中外文献,分析发病机理;以方测证;临床治疗映证等方式,相互论证。探明胃食管反流是半夏厚朴汤证的主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常富林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4,(2)
《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对于本条“胁下偏痛,发热”的病机,各家认识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 其1、认为是素有内寒,又感外寒所致。如《金匮要略论注》云:“此即前条同是寒,但偏痛,为实邪……。即《内经》感于寒者,皆为热病也;但内寒多,故以温药下之。”其2、认为是肝寒气逆继而胆气亦逆所致。如《金匮要略编注》云:“此即邪入肝经为偏胁 相似文献
14.
《金匮》妇科瘀血证论治述要王玲孙伟安徽淮北市人民医院235000关键词金匮要略瘀血证妇科中图分类号R222.19《金匮要略》论述妇科瘀血病症内容精详,治法繁多,辨证审因,选方用药初具法轨,具有一定代表性,诚为后世治疗妇科瘀血病证的准绳,至今仍然有效地... 相似文献
15.
16.
腹痛、腹胀、呕吐、发烧是急腹症的常见病,准确地认证辨病,是确确定正确诊断和进行正反治疗的前提,既可提高确诊率和治疗率,又可防治误诊。本文还列举一些病例加以说明,对临床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柴可夫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88,(1)
对《金匮》腹诊法的学术价值和意义进行了讨论。阐明了《金匮》腹诊法对于分析病因病机,帮助辨病辨证,判断疾病的转归和预后,指导临床遣方用药等,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深入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陈治恒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82,(3)
《伤寒》《金匮》载方375首,其中绝大部份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若能依据辨证论治,谨守病机的原则选方用药,或用原方,或以原方加减化裁,务在“病皆与方相应,”确有效验。为了配合教学工作需要,笔者不揣剪陋,拟将个人这些年来在临床上运用《伤寒》、《金匮》方治疗的典型病例,加以整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
王恒照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4,(2)
《伤寒杂病论》不识人证辨析王恒照兰州军区军医学校(730020)考诸《说文》:“识,常也;一曰知也”之义,可知仲景所说之“不识人”,实即目不识平常已识之人之省略语。纵观《伤寒杂病论》,推究斯证之因由,则有根本内绝、腑实失下、伤寒误汗、风邪中腑之四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