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球囊单侧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12月~2006年12月采用球囊单侧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3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共44个伤椎,其中男13例19个伤椎,女17例25个伤椎;年龄66~83岁,平均72岁;骨折部位为T7~L5椎体,术前CT显示椎体后壁均完整.结果30例患者均手术顺利,3例3个椎体前缘有少许未引起临床症状的骨水泥渗漏,其余椎体X线片上均未见明显骨水泥渗漏.所有患者术后48h内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并可下床活动,住院4~12 d.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术前平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8.6±0.2分,术后为2.0±0.3分,末次随访时为2.1±0.2分,术后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1);Oswestry功能评分由术前43.1±1.1分降低到术后20.3±1.2分和末次随访21.1±1.2分(P<0.01);伤椎前、中柱的平均高度由术前15.1±1.8mm增加到术后24.3±2.1 mm和末次随访24.4±1.8 mm,手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脊柱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21.2°±4.3°减小到术后10.1°±3.2°和末次随访10.2°±3.3°(P<0.05).结论球囊单侧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可有效恢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的高度,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脊柱功能及减少骨水泥渗漏,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发生骨水泥渗漏的临床资料,探讨骨水泥渗漏的类型及中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自2011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7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中骨水泥渗漏的病例,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68~87岁,平均78岁。均有轻微外伤史,伤前均正常活动,生活完全自理,伤后均表现为腰背部疼痛,无神经根受损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影像学资料确定骨水泥向椎管内、椎间隙渗漏的途径,测量手术前后的椎体高度、Cobb角,观察椎管狭窄改善情况。术前和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分别对患者进行疼痛和日常活动功能改善情况的评估。结果:1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7年,平均5.1年。通过影像学资料根据解剖位置确定渗漏途径为椎旁型6例,椎间盘型3例,椎管型2例,椎弓根型5例,混合型1例。术前病椎前缘椎体高度为(27.7±3.5)%,末次随访时前缘椎体高度明显恢复至(56.4±2.5)%,且后凸畸形得到矫正。Cobb角由术前的(45.3±4.2)°矫正至末次随访时的(18.3±3.1)°。VAS评分从术前的7.9±1.5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1±0.5。ODI从术前的(49.1±7.5)%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23.5±3.7)%。其中2例患者术中出现下肢神经症状,紧急予神经根消肿药物对症治疗,且后期经过营养神经治疗,神经症状消失。3例出现腰背部疼痛,其中1例出现腰背痛难忍,予止痛等对症治疗后疼痛消失。结论:即使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中出现一定程度的骨水泥向椎旁和椎管内渗漏,也可暂不与紧急行开窗椎管减压,中期随访结果显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发生骨水泥渗漏的临床效果满意,手术渗漏产生明显临床症状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骨水泥椎间隙渗漏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55例行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按是否并发骨水泥椎间隙渗漏分为渗漏组(36例)和无渗漏组(219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 d、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椎体Cobb角及椎间盘高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2个月。两组术后1 d的VAS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进一步降低(P<0.05)。两组术后1 d的伤椎前缘高度高于术前(P<0.05),椎体Cobb角较术前减小(P<0.05);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与椎体Cobb角较术后1 d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的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椎体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椎间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椎间盘高度均较术后1 d降低(P<0.05),且渗漏组明显低于无渗漏组(P<0.001)。结论骨水泥椎间隙渗漏不影响PKP术后的疗效,但会加快渗漏节段椎间盘退变进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并发椎间隙骨水泥渗漏对相应的渗漏节段椎间盘退变及术后中期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4年9月辽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8例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男32例,女156例;年龄62~78岁,平均年龄69.1岁;188例均采用PKP手术治疗,其中26例并发椎间隙骨水泥渗漏(研究组),162例无椎间隙骨水泥渗漏(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5.2个月,椎间盘退变依据侧位片椎间盘前缘高度、后缘高度来评估;临床效果依据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来评估。比较两组椎间盘高度变化及两组间ODI指数、VAS评分的差异。结果末次随访研究组的椎间盘前后缘高度分别是(5.65±2.21)mm、(2.94±0.89)mm;对照组的椎间盘前后缘高度分别是(7.36±2.43)mm、(3.77±1.84)mm。研究组比对照组椎间盘高度减低更显著(P0.05)。术前两组ODI指数和VAS评分分别是(72.98±12.42)%、(7.50±1.05)分;(69.13±13.05)%、(7.44±0.97)分。术后1d两组ODI指数和VAS评分分别是(26.80±4.75)%、(2.45±0.63)分;(25.95±5.07)%、(2.47±0.77)分。末次随访时两组ODI指数和VAS评分分别是(31.12±3.58)%、(2.81±0.72)分;(29.75±4.32)%、(2.76±0.70)分。两组术后的ODI指数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并持续到末次随访,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隙骨水泥渗漏加速相应节段椎间盘退变的进程,但不影响PKP术后的中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骨填充网袋成形术治疗后壁破损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疗效。方法采用骨填充网袋成形术治疗35例后壁破损的OVCFs患者,共37个椎体。观察术后椎体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术前、术后VAS评分、ODI及影像学椎体前缘高度比和矢状面后凸Cobb角改善情况。结果 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5个月。骨水泥椎体前方渗漏1椎,侧方渗漏2椎,未出现椎体后缘及椎管内渗漏。VAS评分:由术前的(8.0±1.7)分降低至术后2 d的(2.3±0.6)分,末次随访为(2.0±0.8)分。ODI:由术前的73.4%±4.6%降低至术后2 d的23.7%±3.6%,末次随访为22.5%±4.2%。伤椎Cobb角:由术前的27.3°±6.8°矫正至术后2 d的15.5°±4.9°,末次随访为16.1°±5.2°。椎体前缘高度比:由术前的62.7%±20.4%提高至术后2 d的78.9%±18.3%,末次随访为74.8%±16.9%。各项指标术后2 d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填充网袋成形术治疗椎体后壁破损的OVCFs,能明显改善疼痛及功能,可有效控制骨水泥椎体后缘渗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椎体后壁破损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减少骨水泥渗漏的方法.方法 对27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在PKP术中采用分步推注骨水泥的方法治疗椎体后壁破损36椎,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 27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27.3±6.2)个月.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患者VAS、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个椎体(13.8%)发生骨水泥渗漏,其中椎旁渗漏2个,椎间盘渗漏2个,椎管内渗漏1个.无肺栓塞发生,未出现脊髓和神经根损伤.结论 PKP治疗椎体后壁破损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采用分步推注骨水泥的方法可有效减少骨水泥渗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使用高粘度PMMA骨水泥和低粘度PMMA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2008年9月~2011年2月对行PVP治疗的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患者随机化分为高粘度组(PVP使用高粘度PMMA骨水泥,30例)和低粘度组(PVP使用低粘度PMMA骨水泥,30例).高粘度组采用PALACOS R+G高粘度PMMA骨水泥,低粘度组采用MENDEC Spine低粘度PMMA骨水泥.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BMI)及手术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疼痛评分,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腰椎功能评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骨水泥静脉渗漏、椎间盘渗漏、椎旁渗漏及邻近椎体骨折等发生情况.结果:60例患者均获随访,其中高粘度组随访时间2~5年,平均3.7±0.9年;低粘度组随访时间2~5年,平均3.7±1.0年,两组平均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粘度组VAS评分由术前8.4±14分降低到末次随访时0.5±0.7分,ODI由术前(59.7±18.0)%降低到末次随访时(8.1±5.6)%;低粘度组VAS评分由术前8.3±1.5分降低到末次随访时0.9±0.9分,ODI由术前(67.7±12.5)%降低到末次随访时(8.7±7.6)%(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及ODI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粘度组骨水泥静脉渗漏率明显低于低粘度组(8.2% vs.41.3%,P<0.05);高粘度组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率、椎旁渗漏率和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分别为6.1%、8.2%和6.6%;低粘度组分别为13.0%、12.0%和3.3%,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VP术中使用高粘度骨水泥和低粘度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具有相似的治疗效果、椎间盘渗漏率、椎旁渗漏率和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但高粘度骨水泥能显著降低骨水泥静脉渗漏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5月~2007年7月应用SKY骨扩张器系统行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3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男10例,女20例;年龄58~86岁,平均70.2岁.患者均有腰背部疼痛,共34个椎体骨折,其中单椎体26例,两个椎体4例,骨折部位T8~L3.随访观察患者的疼痛、日常功能以及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有2例共2个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但均未出现临床症状,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腰痛均明显缓解,随访7~2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前VAS评分8.48±0.50分,术后1周时为2.50±0.54分,末次随访时为2.85±0.34分;Oswestry评分术前为58.00±1.93分,术后为31.00±1.88分,末次随访时为35.00±1.51分;椎体前缘高度术前平均为14.70±1.27mm,术后1周时为24.40±0.90mm,末次随访时为21.50±0.37mm;伤椎后凸角度术前平均为30.50°±1.24°,术后1周时为11.00°±1.07°,末次随访时为13.50°±0.49°.各指标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而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均在术后1个月内恢复受伤前的生活.结论单侧椎弓根穿刺SKY骨扩张器系统椎体后凸成形术可有效恢复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的高度,迅速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患者采用经皮单侧椎弓根穿刺,球囊扩张,填充骨水泥治疗。通过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骨折椎体高度的恢复,Cobb较的测量以及测量后柱骨折块在椎管内占位率以评估治疗效果,通过观察骨水泥向椎体外渗漏情况及对神经功能是否影响,来评估该术式的安全性。结果 1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2例出现骨水泥渗漏,1例通过椎体下方终板渗漏至椎间隙,1例通过椎体前侧骨折线向前渗漏,均未产生神经症状。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VAS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评分比较,Cobb角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比较,椎体高度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比较,椎管内骨块占位率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时比较,测量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能有效缓解疼痛,矫正后凸畸形并恢复椎体高度,扩大椎管容积,减少了骨折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伴椎体内裂隙样变(intravertebral vacuum cleft,IVC)的疗效。方法 2012年5月~2015年5月采用PVP治疗32例OVCF伴IVC,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临床症状,站立位侧位X线片测量椎体前中部高度及后凸畸形Cobb角,记录术中骨水泥量、并发症,以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术中注射骨水泥量3.5~6.25 ml,平均4.25 ml。3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1个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渗漏率34.4%(11/31)。随访6~18个月,平均10.8月。术前VAS评分(8.3±0.8)分,显著高于术后1周(2.4±0.7)分(P=0.000)和末次随访时(2.1±0.6)分(P=0.000)。术前ODI评分(40.5±2.0)%,显著低于术后1周(21.0±1.8)%(P=0.000)和末次随访时(20.0±1.6)%(P=0.000)。术前椎体前缘高度(10.88±1.36)mm,显著低于术后1周(17.72±2.59)mm(P=0.000)和末次随访时(17.25±4.29)mm(P=0.000)。术前Cobb角20.22°±1.84°,显著高于术后1周13.75°±1.24°(P=0.000)和末次随访时13.47°±1.22°(P=0.000)。结论 PVP是治疗OVCF伴IVC的有效方法,能有效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改善患者功能,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横突-椎弓根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1年3月,共对26例胸腰椎OVCF患者经横突-椎弓根单侧穿刺行PKP治疗,其中男9例,女17例;年龄56~78岁,平均66岁。共有伤椎35个。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7.96±0.95分,后凸Cobb角为18.42°±5.98°,骨折椎体前缘高度为19.08±2.28mm,中部高度为17.02±1.72mm。术后2d及末次随访时行VAS评分,并摄X线片测量后凸Cobb角和伤椎前、中柱高度,评价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PKP手术,手术时间15~75min,平均34min;每个椎体注入骨水泥3~6ml,平均4.8ml。未出现神经损伤、骨水泥椎管内渗漏等并发症,伤椎内骨水泥分布良好。2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9个月。术后2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2.42±0.39分和2.01±0.37分,Cobb角分别为7.77°±0.77°、8.71°±0.81°;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22.00±1.73mm、21.28±1.24mm,中部高度分别为20.80±0.75mm、19.64±1.12m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d与末次随访时比较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伤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横突-椎弓根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375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2010年3月,采用球囊骨水泥系统行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375例(403椎)。结果本组均获随访6个月。患者的平均VAS评分术前为(7.32±1.83)分、术后第3天为(2.51±1.24)分、随访6个月时为(2.15±1.62)分,后两者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X线复查,发现骨水泥少许渗漏的有34例(42椎),但无神经压迫症状。椎体前缘的平均高度术前为(15.32±2.05)mm、术后为(23.80±2.8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中部的平均高度术前为(13.82±2.79)mm、术后为(22.32±2.5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伤椎高度恢复明显。Cobb角平均值由(26.20±8.91)°降至(12.70±8.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采用PKP治疗能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 本组OVCF共468例,采用单球囊双侧扩张PKP治疗,累及T6~L5共608个椎体.其中男性93例120椎, 女性375例488椎,年龄54~94岁,平均68.2岁.单椎体360例,双椎体76例,三椎体32例.采用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止痛药使用评分,活动能力评分,伤椎高度测定及胸腰段脊柱后凸角度等指标评估PKP术的疗效,同时观察并发症.结果 412例(540椎)术后得到6个月~5年随访,平均3.6年.本组术后疼痛明显缓解,术前VAS评分(8.26±0.98)分,术后2天降低到(1.63±0.83)分,末次随访时(1.85±0.89)分(P<0.01).止痛药使用评分由术前的(1.62±0.94)分下降到术后2天的(0.18±0.45)分, 末次随访时(0.21±0.54)分(P<0.01).活动能力评分由术前的(3.15±0.83)分改善到术后2天的(1.41±0.56)分,末次随访时(1.47±0.62)分(P<0.01).术后X线检查,压缩骨折的椎体高度恢复满意,术前椎体前、中份高度分别为(19.39±2.22) mm、(19.19±2.06) mm,术后2天改善到(24.47±2.04) mm、(24.38±1.93) mm,末次随访时(23.88±2.25) mm、(23.57±2.12) mm(P<0.01).胸腰段脊柱后凸Cobb角术前20.28°±4.64°,术后2天12.2°±4.36°,末次随访时13.12°±3.38°(P<0.01).本组73椎(12%)发生骨水泥渗漏,除2例术后出现神经损害表现经对症治疗缓解外,其余均无不适主诉.末次随访时,18例(4.4%)出现疼痛复发或出现新的疼痛,16例(3.9%)出现邻近椎体骨折,再次行PKP治疗.结论 PKP治疗OVCF,是一种安全、复位可靠、止痛效果确切的脊柱微创外科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50岁以上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2006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36例,男11例,女25例,年龄50~61岁,平均54.5岁,累及T11~L2共36个椎体.均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填充物均应用MIIGX3人工骨.采用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止痛药使用评分、伤椎高度及胸腰椎后凸角度等指标评估PKP术的近期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32.5min/椎,出血量平均38.5ml,椎,MIIGX3填充量平均5.0ml/椎,无肺栓塞、MIIGX3渗漏等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2年6个月.术前VAS评分平均8.5±0.8分,术后2d时降低到2.2±0.8分,末次随访时为2.5±0.8分;止痛药使用评分由术前的1.8±0.6分下降到术后2d的0.2±0.6分,末次随访时为0.3±0.5分;伤椎椎体前、中柱高度分别由术前的21.5±3.1mm、20.3±2.9mm,改善到术后2d的24.6±2.8mm、24.3±2.1mm,末次随访时为24.4±2.6mm、24.1±2.5mm:脊柱后凸Cobb角术前18.5°±4.5°,术后2d改善为13.5°±3.5°,末次随访时为14.0°±4.5°.各指标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影像学复查示术后MIIGX3充填均匀,术后3个月时已基本吸收.为自体松质骨替代.结论:PKP治疗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是一种安全、复位可靠、止痛效果确切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根据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来探讨其适应证的选择,并对其并发症进行评估。方法 2009年5月~2010年3月,7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行PKP治疗。所选患者均为单节段椎体骨折,其中T1111例,T1229例,L124例,L28例。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测量X线片椎体前缘丢失高度及Cobb角;术后X线及CT扫描判断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综合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15.8个月,伤椎前缘高度丢失比值由术前(45.8±9.8)%恢复至术后(21.5±5.4)%,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为(24.2±5.5)%,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术前28.1°±2.8°恢复至术后19.2°±3.2°,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为21.2°±2.7°,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及ODI术前分别为8.9±0.8、37.4±4.9,术后3 d分别为2.3±0.6、28.2±4.1,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分别为2.2±0.6、27.4±4.2,与术后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安全可靠,近期疗效满意,适用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骨折,适应证主要以骨密度值及椎体压缩形态判定,注射剂量及再骨折风险为并发症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后凸成形术治疗多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2年10月至2007年4月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42例96椎,男14例,女28例;年龄56~91岁,平均72.5岁.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穿刺完成手术,包括通过工作通道放置球囊,扩张球囊复位骨折和形成空腔,以及骨水泥充填.观察术后症状改善、骨折复位及后凸矫正情况,并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平均随访31.4个月.疼痛VAS评分由术前(7.1±2.4)分降低为术后的(2.7±1.3)分,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分别由术前的(1.8±0.5)cm、(1.6±0.6) cm增至术后的(2.3±0.6) cm、(2.2±0.7)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椎体后缘高度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均无明显变化.每个椎体后凸角平均矫正9.2°.随访过程中矫正度无丢失.SF-36健康调查评分表8个分项维度中包括机体机能、独立能力、躯体疼痛、活力、情感和精神状态6个维度明显提高.42例中发生骨水泥渗漏6例,未出现临床症状;肺栓塞1例,经治疗症状消失.结论 微创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多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后骨坏死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31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后骨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3例,女性18例;年龄57~84岁,平均71岁;背部疼痛病史1个月~lO年.术前行x线片、CT、MRI等影像学检查.患者均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术中取椎体内组织进行术后常规病理学检查.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站立位X线片伤椎前缘相对高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48个月,平均27个月.术前与术后1 d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分别为(34.7±3.1)%和(71.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为(70.2±2.5)%,与术后1 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VAS及ODI评分分别为8.7±0.4和89.1±2.7,术后1 d分别为2.3±0.7和31.7±3.1,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9±0.2和29.1±2.7,与术后1 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指标数据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发生骨水泥渗漏,未出现临床症状.1例术后发生其他椎体骨折.结论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后骨坏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Jack椎体扩张器系统行椎体后凸成形术选择性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007年8月-2011年5月,应用自行设计的Jack椎体扩张器系统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0例(32个椎体)。其中男7例,女23例;年龄57~85岁,平均76.9岁。骨折累及节段:T112个,T1211个,L17个,L25个,L33个,L44个。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6个月对患者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在X线片上测量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及矢状面Cobb角。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骨水泥渗漏及症状性并发症发生;术后腰背部疼痛均明显减轻。30例患者于术后1周和6个月获随访。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VAS评分分别为(8.2±1.3)、(1.5±0.9)和(1.9±0.5)分,ODI分别为82.4%±15.0%、17.8%±9.5%和23.0%±8.6%,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19.5±3.2)、(24.8±3.0)和(24.0±2.6)mm,中部高度分别为(18.5±3.4)、(23.7±3.7)和(22.8±3.5)mm,Cobb角分别为(14.9±7.5)、(7.6±6.0)和(8.3±6.0)°。术后1周及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Jack椎体扩张器系统行椎体后凸成形术选择性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近期内可有效恢复骨折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矫正畸形,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较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建立山羊腰椎双侧终板营养途径阻断的动物模型,观察椎间盘退变(IDD)的情况,研究椎间盘营养途径与ID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只24月龄雌性关中山羊,每只山羊L2~3、L3~4作为实验椎间盘,麻醉后在平行于终板2 mm的椎体骨质处造成骨缺损,并使用骨水泥填塞,阻断椎体和终板之间的营养通路,L1~2、L4~5作为对照椎间盘。分别于术后4、12、24、48周行X线、MRI检查,各时间点随机处死2只山羊,采集椎间盘标本,计算骨水泥有效阻断面积、椎间高度指数(DHI)和Pfirrmann分级,并行HE、Masson三色、蛋白多糖、番红O染色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骨水泥有效阻断面积达49.6%~69.6%(60.7%±5.3%)。术后48周时实验椎间盘DHI百分比为60.5%~81.7%(72.7%±5.6%),椎间高度丢失较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48周时实验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为3~5(4.0±0.7)分,较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学检查证实,实验椎间盘术后12周即发生退变,并随时间(24、48周)逐步加重。结论骨水泥填塞阻断双侧终板营养途径可以构建山羊IDD的动物模型,阻断终板营养途径可以导致IDD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