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7例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术前诊断、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26~71岁.左侧9例,右侧6例,双侧同时发病2例,均为临床ⅠE期.10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6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边缘区淋巴瘤,1例为T细胞性淋巴瘤.16例患者瘤细胞表达CD20或CD79a,1例患者瘤细胞表达CD3和CD45RO.所有患者瘤细胞均不表达CD30、CD68、CK、Syn、PR、ER.结论乳腺原发性淋巴瘤极为少见,术前诊断困难,组织学类型主要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其预后与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恶性淋巴瘤(PCNSL)诊断标准,为临床和病理早期诊断(PCNSL)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11例PBL患者活检标本镜下观察,同时选用LCA、CD20、CD45RO、CD68、GFAP、EMA、NSE等抗体对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并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结果:11例病变相似,显示神经组织中散在大量异型细胞。所有病例组织GFAP、EMA、NSE均表达阴性。9例肿瘤细胞LCA及CD20表达阳性、其中2例LCA、CD20和CD45RO均为阳性;2例LCA表达阴性,而CD68表达阳性。结论:诊断中枢神经原发性淋巴瘤,需排除它处淋巴瘤,并结合临床表现和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标记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患者的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病理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结果: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多见于老年女性患者,常为B细胞性,常见类型为弥漫性的大B细胞型(DLBCL)和B淋巴细胞型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淋巴瘤(MALT)。DLBCL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CD79a、L26、LCA阳性;CK、CD3、CD30、TG、CD45RO等均为阴性;MALT的免疫组织化学:L26、LCA、κ阳性;CK、λ阴性。结论:PLT是一种罕见肿瘤,主要依靠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治疗应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肺恶性淋巴瘤1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恶性淋巴瘤 (PLL)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 15例原发性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LsAB法 (S P法 )确定肿瘤细胞的特性 ,使用的抗体有LCA、CD2 0、CD4 5RO、CD30、CD5 6、κ、λ、CK、NSE、HMB4 5。结果 按 2 0 0 1年WHO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标准 ,确诊 15例原发性肺恶性淋巴瘤 ,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其中 ,成熟性B细胞淋巴瘤 13例 ,全为黏膜相关淋巴瘤 (MALT淋巴瘤 )。成熟性T细胞或NK细胞淋巴瘤 2例 ,其中NK T淋巴瘤和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 (ALCL)各 1例。结论 许多非霍奇金淋巴瘤可原发于肺 ,必须结合病理形态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标准。【方法】对11例原发于肾脏的恶性淋巴瘤进行HE、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1例肾实质内有弥漫成片的淋巴瘤细胞浸润,瘤细胞核呈不规则形,染色质呈凝块状,9例瘤细胞表达LCA、CD20、CD79a;2例瘤细胞表达LCA、CD3、CD45RO。【结论】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罕见,预后极差。其诊断首先要排除它处淋巴瘤或白血病侵犯肾脏。治疗以肾切除辅以放化疗为主。主要与慢性炎症、Wilm′s瘤、肾细胞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K、LCA、CD3、CD45RO、CD20、CD79a、CD5、CyclinD1、CD10、BCL6、MUM1、CD30、CD56、Ki-67,运用原位杂交检测EBER,观察其免疫表型特点和EB病毒感染情况。结果患者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或便血。发生部位:胃22例、小肠24例、回盲部15例、结肠12例、直肠5例。所有病例均表达LCA,69例表达CD20和CD79a,3例表达CD5和CyclinD1,9例表达CD3和CD45RO,1例表达CD30,1例表达CD56,Ki-67阳性表达率约20%~70%不等,2例EBER原位杂交检测阳性。所有病例CK均未检测出阳性。病理组织学类型:36例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3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例套细胞淋巴瘤,6例非特殊型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各1例。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以B细胞淋巴瘤多见,T细胞淋巴瘤少见。临床上很难与胃肠道癌鉴别,确诊靠胃肠粘膜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及免疫组化染色,辅以原位杂交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细胞学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形态学资料,以及免疫组织化学CD30、间变性淋巴瘤激酶、EMA等检测结果。结果: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患者9例(81.82%),阴性2例(18.18%),CD30表达11例(100%),EMA表达6例(54.55%),CD43表达8例(72.73%),CD20表达1例(9.09%),CD45RO表达1例(9.09%),CD3、CD56、PCK、CD117都没有表达。结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容易误诊成霍奇金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等,如果经过临床、细胞病理学和免疫标记特征等综合进行判断,就能够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周航  邓飞  刘华庆 《广东医学》2006,27(11):1705-1706
目的 探讨外周T细胞淋巴瘤临床和病理组织特征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分类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对既往诊断的64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s),进行HE染色和CD45RO,CD20,CD3,CD56,CD4,CD8,CD30,ALK的免疫表型测定,结合临床,根据新的WHO 2001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和分析。结果 确诊了64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包括29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性),占45.3%;13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占20.3%;11例(17.2%)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NK/TCL);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ITCL)和皮下脂膜炎性T细胞淋巴瘤(SCPTCL)各5例,各占7.8%;1例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ANKCL),占1.6%。临床上,男性多于女性,大于40岁多见(78%)。发生在淋巴结的有44例,其次鼻咽部10例,咽喉部5例,睾丸、腹部包决、左大腿、腰椎、甲状腺各1例,累及的部位较广。组织病理形态:瘤细胞大、中、小均可见,染色质细,胞浆浅染。免疫组织化学:64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70.3%,10.9%,98.4%分别表达CD45RO,CD20,CD3;13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11例表达CD30,11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100%表达CD56,阳性率和阴性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外周T细胞淋巴瘤是一类异质性很强的肿瘤,必须结合临床、病理组织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分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子宫内膜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原发性子宫内膜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例1:组织学上瘤细胞弥漫浸润性生长,细胞小圆形或核扭曲,浆少,核分裂易见。免疫组化瘤细胞表达CD3、CD5,不表达PAX5、CD20、CD79a、CD10;病理诊断为原发性子宫内膜外周T细胞淋巴瘤。例2:组织学示内膜大量核圆形或卵圆形、异型明显之细胞浸润性生长,核分裂易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PAX5、CD20,不表达CD3、CD5、CD10、BCL-6等;病理诊断为原发性子宫内膜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例均予手术加CHOP化疗,分别于术后56个月和13个月死亡。结论原发性子宫内膜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度较高的肿瘤,诊断有赖于诊断性刮宫、手术标本的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免疫酶标检测。  相似文献   

10.
张淼  白洁  李晶  李永红 《宁夏医学杂志》2008,30(2):160-161,I0001
目的探讨睾丸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6例睾丸原发性淋巴瘤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年龄62-75岁。主要症状为睾丸无痛性肿大。经免疫组化证实6例均为非霍奇金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其中4例为中心母细胞为主型,1例为中心母细胞-中心细胞混合型,1例为B免疫母细胞型。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CD20、CD45RO、CD79a均阳性,CD3、CD45Ra、CD30、PLAP均阴性。结论睾丸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中老年人多见,出现睾丸弥漫性肿大,以非霍奇金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为主,正确的病理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从临床及组织病理学角度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预后因素. 方法:复习47例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CD3和CD20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组织病理学特点,对临床资料、肿瘤坏死及血管周围反应性T淋巴细胞浸润(RPVI)情况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47例PCNSL患者中,25例(53.2%)有RPVI,13例(27.7%)有肿瘤坏死.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学分析均显示,年龄<60岁和RPVI阳性的患者与预后好相关(P<0.05). 结论:RPVI和年龄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有效预后因子.RPVI指标简单易得,有潜在的治疗指导价值,值得进一步的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PCNSL)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 35例PCNSL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并进行随访 ,应用单克隆抗体LCA、CD2 0、GFAP、CD4 5RO、PC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本组所有 35例淋巴瘤细胞在脑组织中呈弥漫性生长 ,分布疏密不均 ,但无滤泡形成 ,肿瘤内血管不同程度增生 ,2 1例 (6 0 % )可明显见到淋巴瘤细胞聚集在血管周围呈袖套样分布和多层环状向心性排列。本组发现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32例、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 2例、弥漫性大T细胞淋巴瘤 1例。结论 PCNSL的组织病理学形态存在异质性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以确定淋巴瘤细胞的干系分化 ,达到相互鉴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毕宏烨 《北京医学》2007,29(10):587-589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措施.方法 总结我院1993年7月至2005年9月收治的16例免疫正常的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PCNSL,男11例,女5例,中位年龄52岁.就诊时主要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偏瘫和癫痫,肿瘤多位于幕上的额顶颞叶.11例行手术,4例行立体定向活检,均给予放化疗,2000年1月以前的10例患者行VM-26 BCNU化疗,2000年1月以后的6例患者均给予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2000年以前的10例患者已全部死于肿瘤复发,中位生存期为16个月.2000年以后的6例患者已有3例死亡,中为生存期为29个月.结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一种恶性肿瘤,无特殊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联合放疗治疗PCNSL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H-MRS及PWI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诊断价值。方法从2005年8月至2011年11月,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或者穿刺病理证实的PCNSL行MRI扫描,其中16患者1H-MRS扫描,9例患者行PWI扫描。结果16例患者1H—MRS表现:肿瘤实质区Cho峰升高100%(n=16/16),NAA峰降低100%(n=16/16),Cr峰轻度降低94%(n=15/16),Lip峰或Lip与Lac的复合峰出现100%(n=16/16)。11例患者的肿瘤实质区的PWI提示皆为低灌注。结论常规磁共振成像、1H-MRS、灌注加权成像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静脉性脑梗死的MR影像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4例经脑血管造影及临床治疗有效证实的静脉性脑梗死的MR影像进行了回顾性分析。14例MRI平扫,其中10例MRV检查,5例增强扫描。[结果]14例中脑梗死发生于额叶6例,项叶4例,颞叶3例,岛叶1例,小脑1例,发生于基底节、丘脑累及中脑、胼胝体1例。脑梗死发生于双侧脑内的8例,单侧6例。静脉栓塞部位10例为上矢状窦,1例直窦及左横窦,1例左侧横窦及乙状窦,2例皮层大脑浅静脉。5例增强扫描,3例无强化,2例病灶内出现不规则类环形强化,10例MRV均显示栓塞的静脉血流信号丢失或缺损,周围异常静脉侧支和其他引流静脉异常扩张。[结论]静脉性脑梗死的MR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静脉栓塞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原发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05年到2009年间诊断的12例原发及复发的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选取典型组织蜡块进行相关标记物的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主要指标包括Vimentin、CD34、Bcl-2、CD99和EMA、S-100等。结果 12例患者中10例为女性,2例为男性;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46.3岁;12例中2例发生于脑膜,9例发生于邻近脑膜的中枢神经组织,1例发生于椎管内;肿瘤直径1.5~11.0cm,平均直径为5.4cm;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瘤细胞分布疏密相间,无特殊组织构型。在细胞稀疏的区域,胶原物质沉积增加;在细胞密集区,肿瘤表现为"血管外皮瘤"样的组织学构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Vimentin和CD34多呈弥漫阳性,CD99和Bcl-2阳性,而PCK和EMA等上皮标记以及S-100则多为阴性;1例复发病例CD34表达缺失,表现出恶性转化的特点。结论中枢神经系统原发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较为罕见,有着独特的组织学表现和免疫表型;应和脑膜瘤和神经鞘瘤相鉴别;富于细胞型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易复发,并有恶变倾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和其B细胞来源。方法:对63例DLBCL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AX-5、CD20、CD79a、CD3、CD43、CD45RO、CD15、CD30、CK、EMA和ALK,同时对其中的24例淋巴结内(结内)DLBCL病例检测CD10、BCL-6、MUM-1。结果:DLBCL中位发病年龄52.9岁,淋巴结内外均可发生,结内DLBCL主要累及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结外主要累及胃肠道、扁桃体、口咽环;临床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发热及受累器官出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DLBCL的组织学变型:中心母细胞型48例、免疫母细胞型11例、间变大细胞型3例、富T细胞/组织细胞型1例。63例DLBCL均表达PAX-5、CD20和CD79a,3例间变大细胞型DLBCL均表达CD30。24例结内DLBCL病例CD10、BCL-6、MUM-1表达率分别为25.0%、45.8%、58.3%;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型9例,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型15例。结论:DLBCL是一组异质性的肿瘤,掌握其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特...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Clinical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lymphoma (PCNSL) is variable and poorly predictabl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features and immune markers with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PCNSL.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fifteen newly diagnosed PCNSL patients at the study institution were considered eligible for this study.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biochemical assay data were collecte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of Cyclin D3, Cyclin E, Foxp1, and LMO2 were performed. All cases were followed-up regularly.
Results  The common sites of involvement were frontal lobe (54.8%) and thalamus (16.5%).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composed of 96.5% of the cases. The median overall survival was 22 (4–41) months, and the 5-year survival rate was 22.8%. Age >65 years, serum globulin >40 g/L, large size of tumor, lymphocyte count ³1´109/L, and expression of Cyclin D3 and Cyclin E were associated with poor prognosis of PCNSL. Expressions of Foxp1, LMO2, and CD44 were not related to the survival. Expression of Cyclin E, large tumor size, and high serum globulin wer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for PCNSL.
Conclusions  PCNSL prognosis is relatively poor. Age, high tumor burden, higher lymphocyte count, expression of Cyclin D3, and Cyclin E are inferior prognostic factors for PCNSL.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宫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6例子宫肉瘤的临床资料和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肉瘤好发于中年妇女,本组16例子宫平滑肌肉瘤,子宫内膜间质肉瘤7例, 癌肉瘤3例。[结论]子宫肉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临床症状不典型,其确诊必须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探讨PEDF在胃癌组织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PEDF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2例人体胃癌组织标本中胃癌细胞内PEDF和VEGF的表达;标记CD34分子显示血管内皮细胞,并计数上述胃癌组织内的微血管密度;统计学分析上述分子标记物间的关系以及各分子标记物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结果】所有的正常胃黏膜均有PEDF表达,胃癌组织PEDF表达率约43%,VEGF表达率约54%;与高分化胃癌相比,低分化胃癌组织PEDF表达率低(P〈0.05),MVD高(P〈0.05);PEDF低表达的胃癌细胞易侵犯浆膜(P〈0.05),易淋巴结转移(P〈0.01)和远处转移(P〈0.01);胃癌组织PEDF表达与MVD(P〈0.01)和VEGF(P〈0.01)表达呈负相关关系,VEGF表达与MVD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PEDF低表达和VEGF高表达可能是胃癌组织内微血管生成的分子基础。是促进胃癌细胞发生淋巴及血道转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