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药外治疗法历史悠久,然其基础研究相对滞后。目前研究多集中在中药外治的临床研究,但对中药外治法的实验研究相对薄弱。本文围绕中药外治的安全性评价、疗效评价和外治中药透皮吸收等多方面作了探讨,并对其进行评述,为中药外治法及外用中药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归纳中药归经理论研究及实验研究的各种方法,分析其优越性和局限性,总结出中药归经在理论研究方面既要整理古代文献,还应整理归经实验及临床研究方面的现代文献;实验研究应该利用高科技手段,从系统的药效学研究入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形成现代中药归经理论。  相似文献   

3.
中药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化学实验是中药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针对当前中药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促进中药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中药药源性肝毒性和中药组分、个体差异及配伍等方面关系密切。从化学成分、作用机制、临床与动物实验的比较3个方面对中药引起的肝毒性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发现生物碱、萜类、蒽醌类化合物是引起中药肝毒性的主要化学成分,肝毒性作用机制包括药物代谢酶基因表达异常、肝细胞凋亡失调、脂质过氧化损伤、线粒体损伤、炎症反应等。中药化学成分复杂,在关注其临床疗效的同时也应重视其所引起的肝毒性,才能进一步确保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黄斌 《海峡药学》2023,(1):85-88
目的 以湖南医药学院中药学专业本科生为教学对象,构建具有侗药特色的中药药剂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方法 针对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实验课时数、实验内容设置不合理等情况,结合我校实际,综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思维、能力等方面,强化人才培养,构建以系统性(“一性”)中药学理论为基础,自主式、参与式、讨论式(“三式”)教学方式为主导的侗药特色中药药剂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结果 具有侗药特色的《中药药剂学》“三式一性”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初具成型。结论 基于侗药特色《中药药剂学》“三式一性”综合性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厚植中医药文化底蕴,培养全面发展的中药学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6.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重心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理学是介于传统中药学与现代药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实验教学是其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的重心是培养研究型的中药学人才,应充分体现在实验教学内容、教材与实验室建设、学生实验能力和考核评估方式等多个环节。  相似文献   

7.
中药临床调剂作为影响中药临床应用的核心技术环节之一,开展其实验技能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开设中药临床调剂实验技能实训课程,在注重传统中药临床调剂技能与经验传承的基础上,将传统中药临床调剂技能与现代技术结合,使之熟悉中药临床调剂研究的全过程,体现中药临床调剂技术的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活血化瘀中药应用不良反应情况。方法择取2013年5月~2015年10月至我院进行疾病诊疗的活血化瘀中药所致不良反应患者80例纳入本次实验研究,对中药的药物名称、不良反应情况进行临床分析总结。结果所有活血化瘀中药不良反应类型中占据比例最高的为血栓通注射液,占据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50%,与其他种类的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数据差异显著,P<0.05;中药所致不良反应中皮肤系统受损所占比例最高,占据百分比为32.50%,分析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皮疹、皮肤瘙痒、红斑、面部潮红等。结论依据中药应用不良反应情况提示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中药制剂的研究,最大程度上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促进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9.
对大鼠肠道菌群有调整作用的中药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筛选对大鼠肠道菌群有调整作用的中药。方法:本实验利用盐酸林可霉素制备大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选择补益类中药三补、肉苁蓉、香砂六君子汤、三泻进行肠道菌群调整。结果:发现补益类中药均具有一定程度调整菌群失调的作用,其中中药三补疗效最佳,且其对大鼠肠道菌群的调整作用明显优于丽珠肠乐阳性对照组。结论:补益类中药均具有一定程度调整菌群失调的作用,具有扶正固本的功效,起到益生元的作用,三补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据新华社信息,国家973计划“中药药性理论相关基础问题研究”项目已在山东启动。该项目将通过对中药药性的物质基础及其性效发生机制进行深入系统研究。以现代科学技术诏言科学表征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建立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药性表征体系及其规范标准。其研究成果不仅可为临床用药和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而且将促进中药新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保持中医药特色与优势、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1.
应用我所合成的中药复方虫草的水溶液灌胃,对昆明种小鼠进行体内抗纤维化实验及病理形态观察,并探讨其可能的抗纤维化机制。  相似文献   

12.
50种中药对幽门螺杆菌的抗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试管经稀释法,选用正确的培养条件,对50种中药进行HP的抗实验。结果表明50种中药对HP的抗菌实验,其中5种MIC为1:256,MBC为1:256。实验证实中药对HP有较强的抗菌作用,HP活菌分离培养法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妇痛宁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功效,以其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疗效满意。本文的实验结果表明,妇痛宁能抑制大鼠实验性EMT的异位内膜细胞,尤其是上皮细胞的代谢活动而使异位内膜萎缩,其作用具有高度选择性。本实验首次观察了中药对异位内膜组织形态学,及组织化学的影响,对于探讨中药治疗EMT的机理具有一定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应用的日益广泛,其不良反应成为中药安全评价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日渐引起重视。中药注射剂常导致Ⅰ型过敏反应及类过敏反应,近年来针对这2种过敏反应已经开发出多种细胞、类过敏反应动物模型、Ⅰ型过敏反应动物模型以及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高通量筛选分离方法、虚拟技术筛选等。通过综述近年来中药注射剂致敏实验模型及检测方法原理、适用性及局限性,以期为建立新型过敏原筛选方法、寻找中药注射剂过敏原和研究潜在致敏机制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药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在线专家系统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设计中药色谱指纹图谱在线专家系统知识库和推理机。方法以中药材甘草为例,推荐其样品预处理方法、检测方法、分离模式和色谱优化条件。结果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在线专家系统推荐的实验方法建立了甘草HPLC指纹图谱,为科学评价与有效控制甘草质量提供了新途径。结论中药HPLC指纹图谱在线专家系统对甘草HPLC指纹图谱建立方法推荐真实有效,方案可行,效率高。  相似文献   

16.
中药化学成分抗内毒素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进 《医药导报》2004,23(7):0496-0498
目的:综述中药化学成分抗内毒素研究现状。方法:用文献查阅法,对有抗内毒素作用的中药化学成分的来源、抗内毒素研究方法、实验结果及结论等分别介绍。结果:绞股蓝总皂苷等9个中药化学成分分别从降低内毒素致实验动物死亡率;逆转内毒素引起的心血管功能紊乱,低血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血尿素氮和血浆肌酐升高;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血小板活性因子(PAF)及乳过氧化物酶(LPO)等的合成和过度释放等多种途径发挥其抗内毒素活性。结论:绞股蓝总皂苷等中药化学成分有抗内毒素作用,对抗内毒素系列中药研究开发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浅析中药汤剂处方中的药味与剂量邱祖美(江苏省通州市药检所226300)处方药物剂量和配伍与临床疗效关系密切,就西药而言,其有效量、最大耐受量、最小致死量等治疗指数都经实验精确统计所得、故较为稳定。而中药则不同,其剂量及药味多依照传统经验,中医用药又很...  相似文献   

18.
中药用于改善化疗所致消化道副作用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中药用于改善化疗所致消化道副作用的临床与动物实验研究进展,探讨其作用机制,并提出目前相关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临床上大多数化疗药物均会引起癌症病人不同程度及不同类型的消化道副作用,最终导致恶性营养不良及恶病质,直至死亡,而中药方剂在调理消化道功能紊乱方面明显优于西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现有抗真菌中药研究状况的介绍为该项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查阅国内文献,综述了1995年以来人类在寻找抗真菌中药过程的实验方面取得的进展。结果与结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味中药及其活性成分的体外实验研究,对新的抗真菌中药的动物疾病模型研究及抗真菌机理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20.
止咳平喘口服液的药理实验山东省德州市139医院(253000)赵淑红,李德华止咳平喘口服液是由麻黄、五味子、甘草等中药制成,临床用于治疗咳喘症等有较好疗效。为了阐明其药理作用,我们进行了药理学实验研究。(一)实验药物:止咳平喘口服液,每ml含生药1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