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一季度上海市新滋生吸毒人员321人,其中吸食合成毒品的就有291人,近年新增吸毒人员超9成都是滥用合成毒品。上海市吸毒人员中46%在35岁以下;新查获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青少年禁毒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青少年禁毒的必要性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青少年吸毒的比例相对较高。据有关资料统计,至2002年底,我市登记在册的涉毒人员有7816人,占无锡市人口的1.8%,比2001年增长17.1%,其中吸毒人员7228人,占全省吸毒人员的25%,居于全省之首。青少年占吸毒人员76.2%,而17岁以下者占青少年吸毒人员的8%,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5.7%,社会闲散人员占83%。因吸食、注射毒品而死的125人,患有艾滋病者7人。青少年吸毒群体大多是有逃学、打架等劣迹的“问题青少年”,且普遍文化程度低,家庭疏于管教,居无定所,游荡在外,还常以家庭成员为纽带,从“瘾君子”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与传统毒品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一般情况的异同,从而提出对吸食新型合成毒品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预防教育对策建议。方法:对2008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收治的3993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按照吸食毒品的种类分为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与传统毒品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户籍所在地、民族、职业、婚姻、吸毒方式及吸毒史等方面进行两组对照比较。结果:吸食新型合成毒品在强戒人员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08年占29.0%,2009年占24.0%,2010年占36.0%,2011年占47.0%,2012年占46.0%,2013年占62.0%,2014年占66.0%,2015年占84.0%。可以看出百分比例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近四年;在年龄组成与职业构成上,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与传统毒品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χ2=143.38,181.94,P=0.000),两者在20岁以下,21-30岁及41-50岁之间年龄段有显著差异(χ2=21.15,133.14,17.92,P=0.000);总体两者均为40岁以下人员为主体(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与传统毒品的比例分别为72.7%,64.5%)。职业上虽然两者均以无业者为最多(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与传统毒品的所占比例分别为57.9%、77.2%),但在个体工商者、固定工作者、农民等有固定收入上差距显著(χ2=57.26,13.07,126.48,P=0.000),说明吸食新型毒品的人员以有固定职业者居多;户籍所在地方面: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人员中外地人口多(χ2=45.311,P=0.000);文化程度上两者有统计学的差异(χ2=95.84,P=0.000),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人员的文化程度较高;在吸毒方式及吸毒史上两者之间有明显差异(χ2=743.93,244.25,P=0.000),两组强戒人员吸毒均以烫吸为主(99.0%,69.1%),但是新型合成毒品极少数使用注射的方式;吸食新型合成毒品强戒人员吸毒时间比传统毒品要短,吸毒史以三年以下为主。结论:吸食新型合成毒品强戒人员成不断上升的趋势,呈现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吸毒方式及吸毒史等不同于传统毒品的特点,要从早期预防教育,矫治性强戒,社区综合管理中加大力度,杜绝毒品的蔓延。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西昌市吸毒人群首次吸毒情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调查四川省西昌市吸毒人群首次吸毒的发生情况。方法: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戒毒所、拘留所和看守所调查吸毒人员的人口学特征,吸毒前吸烟和饮酒的情况,朋友、亲戚和家人吸毒的人数,首次吸毒的时间和使用毒品的方式和种类,吸毒前是否有被治安处理或违法行为。结果:共调查了619名吸毒人员,从出生到首次吸毒的发生率为4·08/100(95%可信区间为3·76-4·40)人年。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中,15a以前开始吸烟(危险率比值为1·58;95%可信区间为1·35-1·86),朋友中吸毒的人数(朋友中有1-4人吸毒危险率比值为1·25;95%可信区间为1·04-1·51,朋友中有5人及以上吸毒危险率比值为1·71;95%可信区间为1·39-2·09)和研究对象来源(拘留所和看守所危险率比值为1·52;95%可信区间为1·18-1·96)与首次吸毒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需进一步了解首次吸毒发生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来预防吸毒和有关疾病的传播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传统毒品与合成毒品滥用的结构模式及发展趋势。方法:设计问卷,经培训和预实验,对兰州户籍的1355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和社区戒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阿片类吸毒史10年以上占69.2%;苯丙胺类吸毒史10年以下占82.8%。40岁以上阿片类吸毒者占86.5%;40岁以下苯丙胺类吸毒者占82.4%。从首次滥用毒品到被查获的潜伏期1年以上者占43.4%,最高达28年。阿片类吸毒者同时混用其他毒品占53%。合成毒品滥用率45.5%,18.6%的吸毒者正在使用苯丙胺类毒品,其中14.8%同时混用其他毒品。女性单独滥用冰毒构成为15.6%,是同年龄段男性的4倍。93%的苯丙胺类滥用表现为有间断使用。结论:在吸毒成瘾者年老瘾深、习惯性、贫困化、潜伏期、新生吸毒人员增幅较小等因素作用下,兰州正处在由传统毒品向合成毒品的缓慢转化时期。  相似文献   

6.
1133例海洛因依赖者首次吸毒月份及人口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高危人群首次使用毒品的时间规律及人口学特征,为禁毒宣传和打击毒品犯罪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采用自填问卷方式,对2002年2月5日在我所强制戒毒的1133例海洛因依赖者的首次使用毒品的年龄、月份、职业、文化程度等内容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首次使用毒品的月份以1-4月及7月的比例最大;76.9%的吸毒者的初始吸毒年龄在14~25a之间;农村人口比例高达42.3%;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3.7%;无业占89.8%。结论1-4月及7月新生吸毒者多;青少年、低文化、无业仍是滥用毒品高危人群的基本特征;提高青少年受教育程度,提供就业机会,有利于减少新生吸毒人数。禁毒宣传及打击毒品犯罪应常抓不懈。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云南省吸毒青少年多药滥用的情况,为加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自行设计吸毒人员多药滥用调查问卷,对云南省4个州市的强制隔离戒毒、自愿戒毒和美沙酮维持治疗的25 a以下,首次吸毒时间低于20 a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935例有效问卷中,其中满足年龄要求的共178例,占19.0%,有多药滥用的共157例,占88.2%。滥用的毒品总共有5种,其中大多数是海洛因和冰毒混用。滥用的成瘾性药物有9种,其中滥用最多的是复方地芬诺酯(82.1%)和三唑仑(52.8%)。结论:云南省吸毒青少年普遍存在多药滥用的情况。除了存在多种毒品混用外还存在毒品与成瘾性药物混合滥用,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8.
近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保安局禁毒处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香港地区的吸毒情况较2009年有所改善。2010年香港地区被呈报的吸毒人员总数及21岁以下吸毒人数比2009年分别减少了11.2%(由13988人减少至12420人)及18.7%(由3387人减少至2753人);而首次被呈报的吸毒者人数也减少了16.6%(由4458人减少至3719人)。  相似文献   

9.
对禁毒教育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这是一组由权威部门发布,包含了深刻内涵的数字:我国1988年首次公布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者为5万人,1989年增至7万人,1991年上升到14.8万人,1992年为25万人,1994年为37万人,1995年为52万人,1997年为54万人,1999年为68.1万人,2000年达86万人,2001年为90.1万人,2002年超过100万。按国际上某种观点“每发现1例显性吸毒者,实际上就有10例隐性吸毒者”计算,数量更加惊人。吸毒人员中的83.6%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他们当中又有近82%是在不知道毒品的危害的情况下吸毒成瘾的。《公安研究》对近年4213例强制戒毒者跟踪调查:首次滥用毒品的年龄结构,小于1…  相似文献   

10.
目的:吸毒成瘾认定中应该执行医学标准还是执法标准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估吸獉獉毒人员成瘾认定的医学标准和执法标准之间的符合度尤为必要。方法:本研究采用自拟吸毒成瘾诊断调查量表和獉獉访谈提纲,对全国8个省市的拘留所、强制隔离戒毒所及社区戒毒康复中心的1615名毒品滥用人员进行调查分析。采用SPSS 22. 0统计软件包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毒品滥用人员因吸毒第二次被公安机关查获的獉獉时间间隔为58个月;其中达到医学成瘾标准的比例为73. 5%,严重成瘾者的比例为41. 8%。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獉獉示吸毒人员因吸毒第二次被公安机关查获时平均吸毒时间已近五年,大部分已经达到医学成瘾标准,此结果为吸毒成瘾认定办法的完善和公安实践办案方法的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注意及预防吸毒劳教人员罹患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 ,在我所吸毒劳教人员中连续发生了几起骨折病例 ,经医院X线检查和骨密度测定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这引起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关注。为此 ,我们对全所吸毒劳教人员采用问卷式调查和对患有骨折、缺齿对象进行逐个走访。据调查显示 ,在劳教期间发生过骨折的有 7例 ,占调查总人数的 1 4 % ;牙齿脱落的有 182例 ,占调查总人数的 36 79% ,其中牙齿脱落 1- 3颗的 135例 (占有牙齿脱落总数的74 2 % ) ,脱落 4颗以上的 4 5例 (33 3% ) ,口腔内仅剩 1- 2颗的就有 2例 (1 1% )。调查还表明 ,发生骨折和牙齿脱落的时间一般多发生在吸毒后的 2 - 3a…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长沙市芙蓉区社区普通居民和吸毒解教人员对吸毒和艾滋病的认知和态度,评估“无毒社区”创建工作成效。方法:自拟调查问卷,调查470例芙蓉区登记在册吸毒人员和1185例社区普通居民对吸毒和艾滋病的认知和态度。结果:92.7%的普通居民知道“毒品对个人和家庭危害很大”,4.0%认为“毒品虽可成瘾,但使用一两次没有问题”,3.3%的从未听说过毒品;吸毒解教人员首次吸毒前对毒品的认知分别为“毒品对个人和家庭危害很大”者18.7%、“毒品虽可成瘾,但使用一两次没有问题”者34.5%和从未听说过毒品者46.8%;普通居民艾滋病知晓率为98.8%,正确知晓率为94.4%;吸毒人员艾滋病知晓率为86.5%,正确知晓率为75.5%;电视、广播或报纸是毒品和艾滋病知识的第一来源,其它来源有学校或社区、书本等。结论:芙蓉区社区普通居民对毒品和艾滋病相关知识认识基本清楚,抵制毒品意识较强,好于吸毒解教人员。  相似文献   

13.
大连市吸毒人员情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描述大连市的吸毒人员的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分析吸毒的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研究预防吸毒的有效办法.方法:通过比对大连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的吸毒人员档案,对1998年-2003年6月收治的强制戒毒人员2193人次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青少年为吸毒的高危人群,吸食的毒品种类以摇头丸(苯丙胺类兴奋剂)和K粉(氯胺酮)为主,与娱乐业有关,城乡差别明显;估计大连市的吸毒人员总数为21930人,在今后的3年~5年内将以15%~30%的速度增长.结论:应加大对毒品的危害性的宣传力度,加强"无毒社区"的建设和娱乐场所的管理,开展有效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既往吸毒人员对吸毒动态管控系统的态度及评价,为政府进一步完善吸毒人员动态管控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云南、广西两省10个县成功戒断毒品3 a以上或接受美沙酮治疗3-5 a既往吸毒人员,采用项目设计并经预实验修正后的问卷进行现场调查,内容包括吸毒人员对动态管控系统的认识、经历、态度及评价等,并进行个人深入访谈。结果:本次研究共调查200名既往吸毒人员,平均年龄为37.2 a±s 6.6 a,58%没有固定职业,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75%;执法人员在进行尿检时,近3 a两省的既往吸毒人员在宾馆/旅社被尿检的频率最高达55.5%;云南有14%、广西有45.2%的人曾被手铐后尿检,两省既往吸毒人员对是否应该有退出机制的看法基本一致(χ2=0.215,P=0.507),云南98.2%、广西100%的人认为应该设立退出机制。结论:吸毒人员动态管控系统对公安部门管控吸毒人员,维护社会治安,打击毒品犯罪提供了有力保障,但还存在不足,建议尽快建立既往吸毒人员退出机制,帮助他们更好地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5.
"药物滥用流行病学调查"是联合国"降低毒品非法需求"禁毒战略的三大支柱之一,它对于掌握药物滥用(吸毒)的现状、特征和分布具有重要作用,是禁毒工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是禁毒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截至2004年,我国累计登记在册吸毒人员总数为114万,但实际吸毒人数并不清楚.为此,国家禁毒委员会决定在全国开展药物滥用流行病学调查,对吸食各类毒品人数进行调查和评估,力争比较全面地掌握国内毒品滥用情况.该项工作列入了<国家禁毒委员会2004-2008年禁毒工作规划>.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新疆乌鲁木齐市吸毒人群从首次注射吸毒到首次共用器具注射吸毒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于2005年4-6月以社区为基础招募吸毒者,调查其社会人口学特征、首次吸毒、首次注射吸毒和首次共用器具注射吸毒情况。结果:在调查的静脉吸毒者401人中,68.6%(275/401)的吸毒者曾经共用器具注射吸毒。从首次吸毒到首次注射吸毒的发生率为23.58/100人年(95%CI=21。27-25.89),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女性(HR=1.65,95%CI=1.21-2,24)和首次吸毒年份为1994年及以后(HR=3.56,95%CI=2.84~4.47)与首次注射吸毒发生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从首次注射吸毒到首次共用器具注射毒品的发生率为24.99/100人年(95%CI=22.04-27,9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维族(HR=I,41,95%CI=1.08~1.85)、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HR=1,41,95%CI=1.09-1.82)和首次注射吸毒年份为1998年及以后(HR=1.56,95%CI=1.20-2.04)与首次共用器具注射吸毒发生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近期开始滥用毒品的吸毒者易于从口吸转变为注射吸毒进而共用器具注射吸毒。注射吸毒是HIV感染和传播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毒品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沉渣泛起,后呈愈演愈烈之势.公安部禁毒局公布的数字表明,全国吸毒在册人员中,17-35 a的吸毒人员约53万,占吸毒人员总数的78%,且呈上升趋势.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禁毒工作,通过立法、组建国家禁毒委员会,加强国际合作联手打击毒品犯罪,加大专项投入等多种途径,将禁毒作为一项事关民族、国家命运的战略性任务来抓.正是迫于此种压力,诸多复吸患者的生活伦理困境问题日益暴露出来,成为从事戒毒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关注的新现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我国部分地区吸毒人群的人口学特征、探讨其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 ,对三次不同时间药物流行病学调查的非法成瘾物质滥用者人口学指标进行纵向比较。结果 :三次调查吸毒人群中 ,女性所占比例逐次增加 ,分别为 10 1%、17 1%和 2 2 4 % ;吸毒人员中 ,2 0 - 2 9a和 30 - 39a两年龄组人员最多 ,且年龄呈增加趋势。约 5 0 %吸毒人员未婚 ,离婚比例逐次增加 (3 3%、7 2 %和 17 0 % ) ,分居比率后两次调查 (6 2 %和5 9% )高于首次调查 (2 3% )。 1993年调查小学或以下文化的吸毒人员占 86 4 % ,后两次调查初中文化者分别占6 5 0 %和 6 2 3%。无业、工人或个体户是吸毒人员最常见的职业 ,无业者逐次增加。年收入 10 0 0元以下者和 70 0 0元以上者是吸毒者主体 ,随调查逐次增加 ,吸毒与经济收入呈“U”字关系。结论 :青中年男性、受教育程度较低者、无业或非固定性职业、未婚或非稳定婚姻形式人员是吸毒的高危人群 ;女性使用非法物质者越来越多 ,应加强对她们的关注。吸毒人群年轻化在研究中没有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横断面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生存分析方法(survivalanalysis)探讨乌鲁木齐市社区吸毒人群发生首次吸毒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05年4-6月,以应答驱动抽样为主要招募方式,在社区招募吸毒者参加调查;应用结构式问卷调查吸毒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首次口吸和静脉注射毒品时间、方式,首次吸毒前的个人成瘾性行为(如吸烟、饮酒)及家庭成员、亲友吸毒情况等。结果:401名静脉注射毒品者进入本次横断面调查,首次吸毒方式为口吸和静脉注射毒品者分别为95·0%(381/401)和5·0%(20/401),首次使用的毒品均为海洛因,首次吸毒年龄19·8a±s5·0a,首次吸毒年龄最小值为6·4a,15a以前开始吸毒者占14·2%(57/401)。从出生到首次吸毒的发生率为5·0/100人年(95%CI:4·5-5·5),影响首次吸毒发生的变量为:维族(HR=2·161,95%CI:1·713-2·726)、15a以前开始吸烟(HR=1·273,95%CI:1·006-1·610)、16a以前开始饮酒(HR=1·774,95%CI:1·387-2·269)、有亲戚吸毒(HR=1·411,95%CI:1·032-1·928)。从出生到发生首次吸毒的时间分别为:维族17·9(95%CI:17·2-18·5)a,15a以前开始吸烟者为20·0(95%CI:20·0-20·8)a,16a以前开始饮酒者为17·0(95%CI:16·6-17·7)a,有亲戚吸毒者为19·2(95%CI:18·6-20·0)a。结论:提示吸毒流行严重地区,吸毒低龄化可能会加速艾滋病的流行。在青少年早期开展个人成瘾性行为(如吸烟、饮酒)的干预教育及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非常必要,维族青少年应该是重点干预人群。  相似文献   

20.
新疆乌鲁木齐市吸毒人群首次吸毒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吸毒人群首次吸毒的发生情况。方法:于2004年9―10月,应用结构式问卷调查乌鲁木齐市吸毒者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首次吸毒时间、方式及种类,首次吸毒前调查对象的吸烟、饮酒,家庭成员、朋友和亲戚吸毒情况。结果:提供知情同意书的509名吸毒者中,研究对象从出生到首次吸毒的发生率为4.90/100人年(95%CI为4.48-5.33),发生首次吸毒的中位时间为19.7(95%CI为19.1-20.4)岁。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中,维族(HR值为1.50;95%CI为1.25-1.80)、15岁以前开始吸烟(HR值为2.12,95%CI为1.77-2.55)及亲戚吸毒(HR值为1.36;95%CI为1.05-1.75)与发生首次吸毒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调查提示青少年早期吸烟干预的健康教育对预防毒品滥用有必要,维族应该是当地干预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