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AP组和正常对照组(NC)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指数(INR)、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浓度(FIB).结果 重型胰腺炎(SAP)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轻型胰腺炎(MAP)患者的凝血功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AP患者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多器官功能衰竭组与多器官功能衰竭组比较,PT、INR、APTT和FIB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凝血功能的测定在AP患者的疾病进程中,可用于了解患者的微循环障碍情况、判断患者的病情轻重、纠正患者的凝血功能、了解病情的演变和发展,为改善疾病的预后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急性胰腺炎血浆凝血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浆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1年1月~2003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128例住院AP患者资料。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指数(INR)、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浓度(FIB)。结果 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的PT、APTT、INR和FIB与轻症急性胰腺炎组(MAP)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与无MODS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合并胆源性病变组和非胆源性AP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出现器官功能衰竭患者中有肝功能衰竭与无肝功能衰竭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MAP组PT、APTT、FIB值和Ranson积分之间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但SAP组和MODS组PT、APTT、FIB值和Ranson积分之间均存在直线相关关系(P〈0.01)。结论 AP患者血浆凝血功能障碍可提示与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3.
急性胰腺炎(AP)可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后者常伴有严重并发症,引起多脏器损害,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其中包括患者血液凝血及纤溶系统的改变,而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被纤溶酶水解后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能准确反应体内纤溶功能。有资料证明,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是监测凝血与纤溶系统十分有意义的实验指标。故本文观察了SAP患者早期血浆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的改变,并对患者进行APACHEⅡ评分,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浆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1年1月~ 2003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128例住院AP患者资料.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指数(INR)、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浓度(FIB).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的PT、APTT、INR和FIB与轻症急性胰腺炎组(MAP)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与无MODS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1);合并胆源性病变组和非胆源性AP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在出现器官功能衰竭患者中有肝功能衰竭与无肝功能衰竭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 > 0.05).MAP组PT、APTT、FIB值和Ranson积分之间无直线相关关系(P > 0.05);但SAP组和MODS组PT、APTT、FIB值和Ranson积分之间均存在直线相关关系(P < 0.01).结论 AP患者血浆凝血功能障碍可提示与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凝血指标的关系.方法 选择心内科经冠脉造影检查阴性,无冠心病典型症状,心电图阴性的患者50例设为对照组(A组);经冠脉造影检查至少一支冠脉病变狭窄≥50%的患者150例设为冠心病组,根据Gensini积分再分为Gensini积分0~20分组(B组),Gensini积分20分~40分组(C组),Gensini积分>40分组(D组).其中B组44例中稳定型心绞痛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7例,急性心肌梗死者3例;C组61例中稳定型心绞痛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急性心肌梗死19例;D组稳定型心绞痛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1例,急性心肌梗死34例.住院期间常规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CY)、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结果 B组(HCY、APTT、D-dimer 、AT-Ⅲ)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Fib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C组、D组HCY、Fib、D-dimer 较B组、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D组APTT较B组、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C组APTT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 D组AT-Ⅲ较对照组、B组明显降低(P<0.01),C组AT-Ⅲ较B组明显降低(P<0.05).冠心病组HCY与Fib呈正相关(r=0.759,P<0.01),与D-dimer呈正相关(r=0.762,P<0.01),与APTT呈负相关(r=-0.582,P<0.01).冠心病组Fib与D-dimer呈正相关(r=0.720,P<0.01);冠心病组APTT与Fib呈负相关(r=-0.527,P<0.01)、APTT与D-dimer呈负相关(r=-0.529,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随着冠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血HCY水平不断升高,且高HCY血症可促进凝血纤溶系统的紊乱,加速冠脉内血栓的形成,加重冠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急性胰腺炎(AP)患者早期血浆D-二聚体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通过临床症状、血清酶学、影像学和病理学诊断的61例AP患者分为重症AP(30例)和轻症AP(31例)两组,另选择30例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浆D-二聚体.记录患者入院后各项实验室指标、48 h Ranson和24 h APACHEⅡ评分,了解D-二聚体含量与各项实验室指标、评分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1)轻症AP和重症AP组血浆D-二聚体分别为(0.21±0.21)mg/L和(0.69±0.32)mg/L,与正常对照组(0.08±0.13)mg/L比较均显著升高(P值分别为0.029、0.000);重症AP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轻症AP组(P=0.000).(2)AP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48 h Ranson评分、24 hAPACHEⅡ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为0.000).(3)AP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白细胞计数、血糖、血肌酐、PT、APTT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红细胞压积、血白蛋白和血钙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AP患者血浆D-二聚体升高,D-二聚体含量和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 了解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血浆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将通过临床症状、血清酶学、影象学和病理学诊断的4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重症急性胰腺炎(n=21)和轻症急性胰腺炎(n=21)2组,另选择20例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PLT)和D-二聚体(D-D).记录患者入院后各项实验室指标、48 h Ranson和24 h APACHE Ⅱ评分,了解以上指标含量与急性胰腺炎评分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①与轻症急性胰腺炎(MAP)比较,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白细胞计数、甘油三脂、血糖、肌苷、24 h APACHEⅡ评分和48 h Ranson评分显著升高(P<0.05);红细胞压积、白蛋白和血钙显著降低(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MAP组血浆PT、aPTT、INR和Fbg均升高(P>0.05),D-D升高显著(P<0.05);与MAP组比较,SAP患者血浆PT、aPTT、INR和Fbg均升高(P<0.05),D-D升高显著(P<0.05);与MAP组比较,SAP患者血浆PT、aPTT、INR、Fbg和D-D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③血浆PT、aPTT、INR、Fbg和D-D含量与48 h Ranson和24 h APACHEⅡ分值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急性胰腺炎患者凝血纤溶障碍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凝血相关指标在急性肺栓塞(AP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该院呼吸科2013~2015年住院的APE患者43例(病例组),并选择同期47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入选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指标进行检测,观察首次住院及出院前凝血指标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PT、APTT显著降低,FIB含量显著升高(P0.05)。病例组治疗后PT、APTT显著升高,FIB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TT在各组中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凝血相关指标在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诊断及溶栓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功能4项指标检测在临产孕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法国STAGO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120例临产孕妇和100例非孕健康妇女进行凝血4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bg)指标的检测,并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临产孕妇的Fbg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和TT比对照组明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TT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孕妇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在临产前进行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对预防临产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可能出现的大出血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和诊断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随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肝硬化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结果肝硬化组凝血指标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均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FIB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失代偿组PT、APTT、TT及FIB与代偿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凝血指标可以客观准确的评价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能够发现早期肝病造成的凝血机制障碍,对肝硬化出血患者的抢救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凝血功能。方法以我院60例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及20例健康对照为检测对象,检测指标包括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定量。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溃疡性结肠炎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轻度、中度、重度之间,上述三个检测指标无差异(P〉0.05)。结论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处于高凝状态,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凝血功能无关。 相似文献
15.
脑外伤患者凝血功能、血糖、血脂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外伤患者凝血功能、血糖、血脂的变化特点,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56例脑外伤患者依据GCS评分分为轻、中、重型组,分别测定其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血糖及血脂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治疗20 d后,比较不同预后患者入院时凝血指标、血糖、血脂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外伤患者APTT显著降低,Fbg显著升高,且均随伤情加重而变化明显;脑外伤患者TC和LDL-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血糖明显升高。不同预后组APTT、Fbg、血糖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脑外伤患者凝血指标、血糖、血脂水平的监测对早期判断伤情及评估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脂水平与血小板功能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血脂水平和血小板功能状态。方法 采用ELISA法和单克隆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了8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和46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血浆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栓烷B 相似文献
17.
肝病患者凝血4项指标的检测结果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惠兰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6,16(1):43-44
肝脏能产生多种参与凝血和纤溶的因子,肝病患者出血是常见症状。据统计,85%的肝病患者至少有1项凝血试验异常。我们检测了130例肝病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TT)、纤维蛋白原(Fib)4项指标并进行了有关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特征是持续性器官功能衰竭,通常有一个或多个局部和(或)全身并发症,早期阶段死亡风险显著增加[1-2],并常继发感染、休克、凝血功能异常甚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烟台毓璜顶医院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收治SAP共37例,其中4例在发病2周内出现DIC,现总结如下. 病例1:男性,54岁.因“上腹痛超过20 h”入院.入院后生命体征:T 38.5℃,P 155次/min,R 35次/min,BP108/77 mmHg(1 mmHg=0.133 kPa).实验室检查:WBC1.51×109/L,Hb 169 g/L,PLT 82×109/L,凝血酶原时间(PT) 21.0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55.2 s,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3.97 g/L,D-D聚体1.73 mg/L,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12.23 mg/L,肌酐(Cr) 282.7μmol/L,血淀粉酶2560 U/L.腹部CT示胰周广泛渗出.入院后给予非手术治疗并行血液透析,出现感染性休克,1d后临床死亡.2d后血培养结果为大肠埃希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进一步了解结直肠癌患者部分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132例(结直肠癌组),其中有转移的患者为A组(32例),无转移患者为B组(100例);另选取结直肠息肉患者89例(结直肠息肉组).采用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各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结果 结直肠癌组患者血浆PT、TT、FIB、D-D水平较结直肠息肉组有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转移患者与无转移或侵犯患者的TT、FIB、D-D明显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转移患者与无转移患者的PT、APTT比较有增高倾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血浆FIB与D-D水平增高,提示患者体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PT及TT时间延长提示结直肠癌患者可能有出血倾向,表明凝血功能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93例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分为5期,检测各期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CKD患者血D二聚体水平在进入4期后明显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在进入5期后明显升高;凝血功能异常的CKD患者与无异常患者比较,年龄、尿素氮、肌酐、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GFR、白蛋白和血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年龄和血肌酐是CKD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认为CKD患者进入4期(GFR<30ml/min)后,血栓形成和出血风险增加,其中以高龄和高血肌酐患者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