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在对献血者进行病毒核酸检测(NAT)前,估计重复献血者通过输血传播艾滋病毒(HIV)的几率为1/4.5万~1/6.6 万。采用NAT后,风险估计为1/213.5万;初次献血者传播 HIV的风险为1/120万到1/180万。从1999年3月起,献血者除按标准检测HIV-1/2EIA和P24抗原外,还做NAT检查。 NAT进一步缩短了HIV感染后的窗口期。虽然在献血人群中  相似文献   

2.
黄石地区抗—HIV筛查后输血传播HIV危险度的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估黄石地区献血者中抗-HIV筛查阴性血液传播HIV的危险度。方法 收集了1995年至2000年每一单位血液的资料,用数学模型进行输血传播HIV危险度研究。结果 在有偿重复献血者中HIV流行率为0.0028%(1/36274),新无偿献血者中为0(0/20698),无偿重复献血者中为0(0/6015)。经评估“窗口期”输血传播HIV的危险度为1:118231。结论 虽然输血传播HIV的危险是非常低,但需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血液筛查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广州地区输血传播HBV、HCV、HIV的残余风险,建立适合广州地区献血人群残余风险评估的数学模型。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2月551 047人次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的基本资料及血液ELISA与核酸检测(NAT)的HBV、HCV、HIV数据,利用(WP/I)及WP/LTR模型分别评估重复献血者及初次献血者传播HBV、HCV、HIV的残余风险。结果 2010~2011年广州地区献血者HBV、HCV、HIV经ELISA后的残余风险分别为1/30 147、1/70 591、1/645 099;经NAT检测后的残余风险分别为1/46 643、1/723 526、1/1 254 770。结论广州地区重复献血者传播HBV、HCV、HIV的残余风险低于初次献血者;采用NAT检测后,献血者传播HBV、HCV、HIV的残余风险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4.
背景重复献血者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病率以及感染存在着模糊估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型和丙型肝炎病毒(HCV)输血传播风险评估一直根据血清学转换前窗口期(WPs)推算。研究设计与方法采取新的方法,以急性病毒复制动力学作返向-外推法评估WPs。发病率根据病毒血症的产生,即1999年~2002年美国3700万抗体阴性的血液作常规混合核酸检测(MP—NAT)的结果。或者650万份血液(1999年)的血清学阳性样品敏感/{6敏感H1V一1酶免疫试验(S/LSEIA)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深圳地区2003~2014年无偿献血者 HIV 感染率变化趋势,以及研究 HIV 感染窗口期确认过程。方法2003~2014年共584111例献血者经进口与国产2种 ELISA 试剂及血液病毒核酸(NAT )检测方法(2006年开始使用)筛查 HIV 项目,抗‐HIV 阳性样品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确证,统计分析12年来献血者 HIV 感染流行趋势。另外,使用高灵敏度的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对抗‐HIV 阴性/NAT 阳性样品确认 HIV RNA 的存在并随访跟踪复查,以判定是否为 HIV感染窗口期。结果深圳地区2003~2014年献血人数逐年增长,抗‐HIV 筛查阳性率呈平稳下降趋势,但经 CDC 确认为 HIV 感染的献血者流行率则急剧升高,2014年的献血者 HIV 感染率为2003年的26.61倍;感染 HIV 的献血者中由同性性行为传播的比例逐年升高。通过跟踪复查、Rt‐PCR 检测,4例抗‐HIV 阴性/NAT 阳性样品为 HIV 感染窗口期,深圳地区无偿献血者的 HIV感染窗口期检出率为1/117995(4/471978)。无偿献血者 HIV 感染率在男性组、18~<39岁组、已婚组、初次献血组分别明显高于女性组、39~<60岁组、未婚组、重复献血组(P<0.05),而非该地与该地户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圳地区的血液筛查机制与手段能较好地杜绝 HIV 感染窗口期带来的输血风险,有效保障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太原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流行状况,评估输血传播HCV的残余风险及血液安全现状。方法 通过血站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太原地区2016~2021年无偿献血者HCV的检测结果,分析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HCV的检测结果和流行病学特征,采用发病率-窗口期数学模型评估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血液输血传播HCV的残余风险,分析不同血液筛查模式下重复献血者血液输血传播HCV的残余风险。结果 太原地区2016~2021年共检测献血者标本662 705份,其中初次献血者HCV的阳性率为1.83‰(595/325 009),输血残余风险为14.91/10万;重复献血者HCV的阳性率为0.04‰(13/337 696),输血残余风险为0.31/10万;输血传播HCV的总残余风险为7.47/10万。共检测重复献血者标本337 696份,采用2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HCV的血液筛查模式,输血传播HCV的残余风险为0.31/10万;采用2次ELISA检测抗-HCV联合1次HCV核酸检测试验(NAT)的血液筛查模式,输血传播HCV的残余风险为0.06/10万,增加NAT后,重...  相似文献   

7.
<正>近10多年来,随着病毒核酸检测(NAT)技术在血液筛查中的常规应用,输血传播感染(transfusion transmitted infection,TTI)的风险已经明显降低。美国的统计数据显示,该国的输血感染风险,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为1/1 467 000,丙型肝炎病毒(HCV)为1/1 149 000,乙型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比奥科岛上献血人群中开展一次输血传播感染疾病(transfusion—transmissibleinfections,TTIs)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用金标法和ELISA对合格献血者血样进行4项输血传播感染疾病的检测,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型病毒(HBV)、丙型肝型病毒(HCV)、梅毒螺旋体(LUES),同时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评估TTIs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在2937名献血者中HIV、HBV、HCV和梅毒螺旋体的感染率分别为7.83%(95%CI:6.85~8.80)、10.01%(95%CI:8.92~11.10)、3.71%(95%CI:3.03~4.39)和21.52%(95%CI:20.02~23.00)。多重混合感染的阳性率是6.30%(95%CI:5.42~7.18)。同时发现女性献血者的HIV和梅毒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献血者(HIV:AOR=I.50,95%CI:1.10-2.04,P=0.010;梅毒:AOR=1.27,95%CI:1.02~1.58,P=0.034)。岛上的未规划居住区是艾滋病、乙肝和梅毒感染的显著危险因素(HIV:AOR=I.66,95%CI:1.04~2.66,P=-0.033;HBV:AOR=I.78,95%CI:1.11~2.83,P=-0.016;梅毒:AOR=I.73,95%CI:1.26-2.37,P=-0.001)。结论比奥科岛的献血人群中输血传播感染的阳性率极高,当地政府和卫生部门应采取更有效的干预措施来提高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9.
正艾滋病是由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以免疫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1],输血是其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血站主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IV抗体,输血安全得到极大提高。但由于检测方法局限性及病毒窗口期的存在,HIV经输血传播风险依然存在[2-3]。近年来核酸检测(NAT)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检测方法,先后被欧美、日本以及中国香港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用来做献血者血液筛查[4-5]。有研究表明,NAT检测可将ELISA检测"窗口期"缩短11d(50%)[6-7],大大降低病毒经输血传播的风险。本站通过NAT检测,发现1例ELISA阴性NAT阳性的献血者,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术前和输血前检测患者血清经血传播疾病指标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580例术前和输血前患者进行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HIV1/2)、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检测分析。结果:检出HBsAg阳性658例,抗HCV阳性48例,抗HIV阳性5例,TRUST阳性41例.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确证38例,ALT异常684例。结论:输血前和术前患者检测经血传播疾病可为临床预防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控制经血传染疾病的发生,对医惠双方有很好的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11.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导致的以免疫系统功能缺陷为特征的致命性疾病.输血是 HIV 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采供血机构开展 HIV 抗原抗体等检测后,输血安全性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窗口期漏检、病毒变异、试剂的灵敏度低、免疫静默感染和人工失误等原因[1],仍然存在输血传播 HIV的残余风险.本血站在进行常规血液筛查时发现,某献血者的ELISA检测各项指标均为阴性,6 人份混样核酸检测(NAT)结果为 HIV-RNA反应性,在征得献血者的知情同意后,先后进行了 4 次追踪检测,免疫印迹法由早期的阴性、不确定到后期确认为 HIV-1 抗体阳性,最终确证该献血者为 1 例低浓度 HIV 窗口期献血者,现将该献血者的追踪检测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献血与输血——献血者筛查中的病毒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提供安全、充足和有效的血液供给。为此,致力于对传染性疾病的检测可高度保障血液成分的安全。目前,在发达国家,通过引入新一代抗体、抗原检测技术以及核酸扩增检测(NAT),经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已很大程度地被降低了。美国采用NAT技术筛查献血者后,HIV-1和HCV的残余危险已降至约为1:2,000,000。据报道,NAT检测的献血者中HIV-1感染者比例是1:31,000,000,HCV的感染者比例是1:270,000(采用第三代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部队采供血机构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策略的优化。方法 从本中心输血管理系统中收集2017年1月~2020年12月无偿献血者血清学5项检测指标数据,回顾性统计分析在本中心献血的无偿献血者血液血清学检测5项指标的不合格情况(历年的不合格率、军/民献血者不合格比例、ELISA双试剂或单试剂检测输血传播病原体反应性比例等)与核酸检测HBV、HCV、HIV不合格情况。结果 本中心2017年~2020年军人/地方献血者比例为1∶4(25 817/102 067);献血者血液检测指标总不合格率为3.34%(4 269/127 884),各项指标不合格率依次为ALT>HBsAg>抗-TP>抗-HCV>HIV抗原/抗-HIV>NAT,其中军人献血者相应为3.5%(905/25 817)、ALT>抗-HCV>HBsAg>HIV抗原/抗-HIV>抗-TP>NAT,地方献血者为3.3%(3 367/102 067)、HBsAg>抗-TP>ALT>抗-HCV>HIV抗原/抗-HIV>NAT(P<0.01);4年...  相似文献   

14.
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以来,艾滋病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对输血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据卫生组织统计,我国艾滋病/HIV感染的传播途径以血液传播为主。为此,加强献血者血液的检测、阻断输血传播非常重要。曲靖市中心血站从1995年开展抗-HIV检测,用不同厂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酶联免疫抗体诊断试剂盒对献血者血液进行初检、复检,可疑阳性标本送云南省疾控中心确认实验室、以免疫印迹法确认。其中17108人次无偿献血者,检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5.
茂名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ty virus,HIV)是血液传播病毒之一。据国际卫生组织(WHO)的统计,全球HIV病毒感染者的5%~10%为经血液传播而感染,经输血途径传播HIV的效率很高,Ward等调查输注了HIV(+)献血者血液的受血者,结果发现95%的受血者感染了HIV。因此,对献血者进行抗-HIV(1+2)筛查,是提高血质量、防止经输血传播HIV的有效措施之一。笔者对茂名市1999—2007年无偿献血人群进行抗HIV(14-2)的筛查,分析其阳性率及阳性献血者的分布特点、感染途径,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现行免疫学检测乙型肝炎5项、艾滋病、梅毒等8项感染指标方法的安全性,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HBV、HCV、HIV核酸扩增(NAT)检测方法及可行性。方法采用酶标法对我院库存血和血浆共计4 726份,进行乙型肝炎5项、丙型肝炎、艾滋病及梅毒检测。结果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阳性数(阳性率)分别40(0.85%)、6(0.12%)、0(0)、1(0.02%)。抗-HBc阳性1390份,阳性率29.41%;单抗-HBc阳性146份,阳性率3.09%。结论采用酶标法检测抗-HCV阳性率低于HCV核酸检测法;核酸检测可早期发现“窗口期”献血者病毒感染指标,宜在献血者中开展此项检测,并需建立献血者的风险模型。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献血者HIV感染率的11年回顾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明确浙江省献血人群的HIV感染率,收集从1994至2004年间约660万献血者的筛检资料,应用ELISA初、复检筛选,应用免疫印迹法确证HIV感染。结果表明:11年间,浙江省献血人群总体HIV感染率为0.0879/万,省内献血者感染率低于省外献血者感染率,男性感染者多于女性,近年来献血者HIV感染率呈明显增加趋势,且不同人群感染率的差异逐渐减小。结论:在艾滋病低流行区域诸如浙江省,尽管未见输血传播HIV病例,但经输血传播HIV的趋势有扩大的风险。目前的筛检程序值得信赖,但仍需综合多种方法阻止HIV经血传播。  相似文献   

18.
新疆地区献血者HGV和TTV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分析庚型肝炎病毒(HV)和输血传播病毒(TTV)在新疆地区献血中的感染状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抗-HGV IgG、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HGV RNA,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TTV RNA,对1997年维吾尔族献血和321名汉族献血的血清标本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518名研究对象中抗-HBV IgG的阳性检险率为6.5%(34/518)。维吾尔族和汉族血抗-HBV IgG阳性率分别为11.2%(22/197)和3.7%(12/321),X^2=10.9,P<0.005,维吾尔族有偿献血,无偿献血抗-HBV IgG阳性率分别为13.5%(21/156)、2.4%(1/41),X^2=4.0,P<0.05;汉族有偿献血、无偿献血抗-HGV IgG阳性率分别为7.5%(8/106)和1.9%(4/215),X^2=6.4,P<0.05,维吾尔族和汉族抗-HGV阳性献血HGV RNA阳性率分别为77.3%(17/22)和66.7%(8/12),X^2=0.5,P>0.05。维吾尔族和汉族献血TTV DNA阳性率分别为25.7%(9/35)和13.0%(6/46),X^2=2.1,P>0.05,抗-HGV阳性和阴性献血中TTV DNA阳性率分别为35.3%(12/34)和14.0%(7/50),X^2=5.2,P<0.05。结论:新疆地区存在HGV和TTV感染,有偿献血为HGV感染的高危人群,抗-HGV阳性献血有更高的TTV DNA检出率,这种重叠感染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本地区自愿献血者5项输血感染指标漉行情况.方法:对自愿献血者血液进行谷丙转氮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HCV、梅毒、抗HIV等五项输血感染指标实验室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地区自愿献血者5项输血感染指标实验室结果总体阳性率为7.6%,其中ALT和HbsAg不合格是主要因素.结论:加强对献血者献血前健康检查和过往病史的询问,开展献血者健康教育,提高献血者身体素质。控制疾病流行;选择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试剂开展检测,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20.
NAT技术筛查血液后输血传播病毒感染的残余危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IV、HCV和HBV感染是对输血安全的最大威胁,目前的检测方法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窗口期,窗口期漏检所带来的输血后病毒感染残余危险关系患者健康。发达国家自从引进核酸扩增检测技术(NAT)筛查HIV-RNA和HCV-RNA后,输血后感染残余危险显著降低。发达国家应用NAT技术筛查HIV-RNA后输血后HIV残余危险为1:0.403-7.143百万单位,西班牙(1:0.403)和意大利(1:0.555)最高,英国(1:7.143)和德国(1:5.54)最低;应用NAT技术筛查HCV-RNA后输血后HCV残余危险为1:0.254~25.0百万单位,西班牙(1:0.254)和意大利(1:0.558)最高,英国(1:25.0)和法国(1:10.0)最低。发达国家筛查HBV未普及NAT技术,主要应用免疫学方法如EIA和化学发光法。目前输血后HBV残余危险为1:0.072-0.64百万单位,意大利(1:0.072)和西班牙(1:0.102)最高,法国(1:0.64)和英国(1:0.602)最低。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原因尚未常规应用NAT技术进行血液筛查及献血人群病毒感染率高等原因,巴西输血后HIV、HCV和HBV残余危险分别为1:0.048、1:0.0137和1:0.002百万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