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总结了3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观察组)及13例无胆汁反流的浅表性胃炎(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胃液 pH、酸度、Na~+、胆酸测定和胃粘膜屏障功能测定。观察组的空腹胃液胆酸为99.8±75.8μg/ml,Na+净流出量1.82±0.95mmol/15min,H~+分泌量7.47±5.44mmol/15min,H~+反弥散量-4.54±4.56mmol/15min,四者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空腹胃液胆酸定量可作为胆汁反流的客观指标。胆酸是一种胃粘膜屏障的损害因子,胆酸与 H~+逆弥散之间可能有因果关系。两组胃粘膜病理程度无显著差别,说明胃粘膜的保护机制较为复杂,进一步探讨这些机制,有利于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新的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2.
胆汁反流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芝蓉  肖弟祥 《四川医学》1996,17(2):133-133
胆汁反流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643000)赵芝,肖弟祥胃内反流液中的胆汁酸因具有去垢作用,故可破坏胃粘膜上皮细胞膜脂双层,而引起粘膜损害,致胆汁反流性胃炎(又称碱性反流性胃炎)。现已证明,胃幽门螺杆菌(Heli-cobac...  相似文献   

3.
用胃镜和测定空腹胃液胆酸确定伴原发性胆汁返流胃炎27例,无返流胃炎22例,观察其泌酸功能和胃粘膜的改变。结果发现慢性表浅性胃炎无论是否伴胆汁返流,其泌酸功能和病理改变均相似;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胆汁返流者比无返流者的泌酸功能明显降低,且胃腺体萎缩和肠腺化生等也更严重。作者认为泌酸功能降低不是胆汁返流的直接作用,而是与病理改变有关。作者还对胆汁返流的诊断和确定返流的临床意义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胆汁返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年来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发病的主要原因。而胆汁返流等因素在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含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过量返流破坏胃粘膜屏障可引起胃粘膜的炎症,但在完整的胃内,胆汁返流和HP常可并存。本研究通过胃镜证实充血/渗出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及球都溃疡中HP感染,以探讨HP感染对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影响,以及HP感染与胆汁返流之间的关系。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共41例,其中男32例,女9例,年龄为13~74岁,平均年龄(43.63±15.70)岁;充血/渗出性胃炎患者42例,男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40例李定义(安徽省巢湖地区医院内科238000)关键词:胆汁返流性胃炎;胃胆健顺汤;中西医结合疗法胆汁返流性胃炎,是由于胃肠功能失调和胆汁分泌及其排泄功能障碍所致。胆汁返流和十二指肠液返流入胃受胆汁、胆酸盐及十二指肠液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及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患者的Hp阳性率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89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Hp阳性者33例,占37.1%,214例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患者中,Hp阳性者67例,占31.3%,两组间H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等至今尚不清楚,致病因素有很多,研究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致病因素之一;但是,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Hp检测结果要受到胃酸、胆汁反流频率和时间的不同及胆汁成分、浓度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宋传君 《中外医疗》2014,(18):184-185
目的通过观察该院收治的胃肠症状患者临床治疗资料,探讨分析胃黏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检查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该院收治的60例胃肠症状患者按照胃镜检查结果分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组(A组)以及无胆汁反流性组(B组),均进行胃黏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检出率与胃黏膜病理改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相关检查后,A组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显著低于B组患者(P〈0.05),而在胃粘膜病理改变各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生与幽门螺杆菌的检出负相关。相应胃粘膜病理改变结合幽门螺杆菌检出阴性倾向于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该结果可用于指导临床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与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吴海滨  熊文生  吕江 《中外医疗》2011,30(17):79-79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确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铝碳酸镁联合西沙必利,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治疗前后患者病情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94%,对照组显效率为76%,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治疗组为91%明显优于对照组14%,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应常规检查幽门螺杆菌,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应用胃粘膜保护剂和促胃肠动力药物基础上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相似文献   

9.
胆汁返流性胃炎,是同幽门功能紊乱或胃切除术后,引起胆汁和碱性肠液倒流入胃所致的胃炎。临床以胃病、腹胀痞满、嘈杂、嗳气、口苦、恶心等为主证。由于返流液中胆酸盐等物质反复地刺激胃黏膜,破坏胃黏膜屏障,故可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糜烂及溃疡的发生,且病程迁延,久治不愈。笔者自1996—2001年,以降逆和胃汤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108例,疗效满意,兹将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应用组织病理学、胆酸测定和电镜观察三种方法对溃疡病和溃疡病术后残胃炎患者的胃粘膜组织和胃液进行研究。溃疡病患者胃窦粘膜均合并不同程度的炎症,吸窦粘膜幽门螺旋杆菌的检出率为81.97%。比门螺旋杆菌阴性组的胃窦粘膜各类炎细胞计数明显高于阴性组;在幽门螺旋菌感染的胃窦粘膜中,胃小凹增生和腺体萎缩明显多见。残胃炎患者空腹胃液的pH,胆酸浓度显著高于溃疡病者,而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则较后者低。电镜下显示幽门螺旋杆菌对其粘附的微绒毛有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们自1983年1月~1992年12月,采用中药为主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汁返流胃炎86例(中药组),与同期西药治疗30例(对照组)对照,结果表明:中药组在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胃粘膜病理检查、幽门螺杆菌转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2.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致病的相关性。方法对216例经内镜检查和病理证实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并行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 216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病因有胃切除术史86例,胆结石、胆囊炎者63例,糖尿病史者24例,消化性溃疡8例,肝炎、肝硬化7例,消化道肿瘤7例,胰腺炎3例,不明原因者1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Hp感染率不高(26.9%)。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与胃切除术、胆囊疾病、糖尿病、消化性溃疡、胰腺炎、肝炎、肝硬化、消化道肿瘤相关。就胃炎而言,胆汁反流和Hp感染是2个独立的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13.
慢性胃炎病因讫今尚未完全明了,胃粘膜屏障受损常导致慢性胃炎,而空腹高胆酸可使胃粘膜屏障功能受损,最近发现幽门弯曲菌(CP)与慢性胃炎有关,但CP与胆汁返流在胃窦炎发病机制中有何关系尚不清楚,本文通过慢性胃炎时胃窦部粘膜CP感染情况,胃窦部粘膜组织学表现及空腹胃液胆酸浓度(BAC)三者关系的分析,探讨胃窦炎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4.
通过胃镜,胃酸分泌测定及临床观察,对胆道结石发生十二指肠返流性胃炎患者24例资料进行了分析。胆汁返流入胃能引起胃炎,胆汁返流而致的胃炎对胃酸分泌量有明显降低作用。胃炎患者也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胆汁返流。设对照组证实,胆结石患者伴有胃炎较对照组多,胃炎的范围也较对照组广泛而严重。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有消化不良症状,如返酸,进餐后上腹饱满不适。  相似文献   

15.
碱性反流性胃炎是胃切除术后一种特殊类型的病变,自纤维胃镜应用后才引起重视。此病多由于胃切除术后幽门解剖和功能丧失,或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致胆汁和十二指肠碱性消化液向胃的反流。胆酸中胆盐和溶卵磷酯破坏了胃粘膜屏障,氢离子逆向扩散,导致胃粘膜充血、水肿、炎症、出血、糜烂等病变;胃窦切除后血清胃营养因子胃泌素减少,更加重胃炎的改变,即碱性反流性胃炎。其次,胃排空滞留,由于胃运动机能下降,排空时间延迟,亦有利于细菌在冒内生长繁殖,正常的胆汁沉积,也可使胃粘膜发生炎症改变,这也是产生反流性胃炎的又一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及胃黏膜组织学改变的关系。方法分析研究了6375例次胃镜资料,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检出患者观察胃底黏液湖、胃窦黏膜及幽门的开放情况;H.pylori-cagA-IgG抗体测定,快速尿酶试验以及14C呼气试验,3项中有2项阳性者为H.pylori感染;组织学检查按新悉尼标准观察幽门螺杆菌、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肠化等形态学特征,将其严重程度分为无、轻、中、重4级;数据均采用x±s表示,同级阳性率之间比较用χ2检验。结果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6.7%,胆汁反流性胃炎检出患者镜下均发生了胃窦的炎性病变。80%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存在幽门功能不全。在H.pylori阳性与阴性组之间的镜下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组织学方面:浅表性胃炎108例,萎缩性胃炎9例,慢性炎症伴肠化9例。H.pylori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在组织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胃、十二指肠运动功能紊乱导致幽门功能失调所致,它与H.pylori的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Hp)在胆汁反流性胃炎中的感染率以及根除幽门螺杆菌在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胃镜下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248例,同期随机选取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200例作为对照,两组患者均进行Hp检测,观察两组Hp的感染率。将合并Hp感染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再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增加正规抗Hp治疗10天,而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胃镜下炎症修复情况。结果 胆汁反流性胃炎组Hp阳性率为26.21%(65/24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Hp阳性率为48.00%(96/200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Hp感染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根除Hp后治疗有效率94.44%,而未根除Hp的治疗有效率7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Hp感染率明显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对于合并Hp感染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根除Hp能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8.
董柏民  褚娅 《陕西医学杂志》1999,28(10):591-593
为观察幽门胆汁反流对胃窦粘膜损伤、有关症状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的影响,采用测空腹胃液胆汁酸浓度130例,按其含量高低分为轻、中、重3种程度的幽门胆汁反流组。结果显示,各组胃窦粘膜损伤及临床症状与幽门胆汁反流程度无明显关系(P均>0.05),但发现幽门胆汁轻度反流组的胃窦腺体萎缩发生率明显低于中、重度组(P均<0.05),幽门胆汁中度反流组HP感染率明显高于轻、重度幽门胆汁反流组(P均<0.05)。提示幽门反流液中的胆汁酸对胃粘膜损伤不是首要因素,慢性胃炎是受多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必须有效抑制幽门胆汁反流才能减少HP的感染及延缓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胆汁反流性胃炎(BRG)的内镜表现,以探讨其可能的发病因素。方法:对10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进行胃镜下及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108例患者在胃镜检查中发现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6例,胃窦部溃疡5例,反流性食管炎25例,幽门螺杆菌(Hp)阳性42例,占胆汁反流性胃炎的38.89%,病理检测诊断慢性胃炎的89例,慢性胃炎伴轻度萎缩12例,中都萎缩9例,肠化生6例,非典型增生2例。Ⅰ度胆汁反流55例,Ⅱ度胆汁反流41例,Ⅱ度胆汁反流12例。结论:BRG病因很多,Hp可为BRG的病因之一;BRG必须明确诊断,才能合理治疗,治疗选用胃黏膜保护剂、胆酸络合剂、胃动力剂能收到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HP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上虽不常见,但亦不罕见,目前对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意义及自然病程尚缺乏系统研究,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且幽门螺杆菌(HP)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关系存在争议。为此,我们对6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HP感染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