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补充维生素D对早产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儿科新生儿病房105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分为大胎龄组(54例)和小胎龄组(51例),每组又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配方奶喂养,研究组给予配方奶+维生素D,从早产儿出生的第3日开始给予维生素D,400 U/d,连续1周。实验前后分别测定早产儿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25-(OH)D和Ig G、Ig A、Ig M水平,观察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早产儿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给予维生素D治疗后,小胎龄组和大胎龄组血清25-(OH)D均值分别从(22.436±6.492)nmol/L和(26.654±7.864)nmol/L提高到(26.411±7.342)nmol/L和(31.768±7.88)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25-(OH)D水平的提高,IL-2水平明显提高,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g G、Ig A、Ig M水平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对于早产儿来说,早期补充维生素D可以提高其免疫力,但是早期补充维生素D对体液免疫的影响尚需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产儿脐血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 水平与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关系,为RDS的临床预防提供新思路。方法 将2018年3月—2020年5月收治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NICU的179例早产儿纳入分析,于出生时采集脐血,使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分析测定脐血血清25(OH)D水平。根据是否诊断RDS分为RDS组和对照组,将血清25(OH)D水平是否低于20 ng/ml分为维生素D减少组和充足组,并分别分析和比较两组各影响因素的差异。结果 25.1%早产儿脐血25(OH)D水平缺乏(<10 ng/ml)、42.5%不足(10~<20 ng/ml),32.4%正常(≥20 ng/ml)。RDS组脐血血清25(OH)D水平[(11.3±7.2) 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15.88±8.4)nmol/L], t=3.469,P<0.01);RDS组脐血血清25(OH)D减少发生率为89.0%(121/136),显著高于对照组 [46.5%(20/43), χ2=35.221, P<0.01)]。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新生儿胎龄≤32周和脐血血清25(OH)D<20 ng/ml是早产儿发生RDS的独立危险因素(OR=39.694, 5.696, P<0.05)。结论 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高,低维生素D水平可能增加RDS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不同剂量维生素D补充对胎龄≤34周早产儿出院时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为早产儿生后合理补充维生素D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博罗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出生的胎龄≤34周早产儿67例,在完全肠内喂养后开始口服维生素D,并随机分为维生素D低剂量组(n=32)和高剂量组(n=35),比较两组患儿出院时25(OH)D水平、维生素D缺乏/不足的比例及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儿出生时脐带血25(OH)D水平、维生素D缺乏/不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高剂量组血清25(OH)D水平明显高于低剂量组、维生素D缺乏/不足发生率明显低于低剂量组(t=2.872、χ2=4.189,P<0.05),但高剂量组出院时维生素D缺乏/不足发生率仍为28.6%。结论 对于胎龄≤34周的早产儿,给予补充维生素D 800 U/d可明显改善患儿出院时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情况,但对于胎龄更小、出生体重更低的超低出生体重儿,可能需要更大剂量的维生素D补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血清25-羟维生素D [25-(OH)D]水平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RI)和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5月宁波市镇海龙赛医院收治的RRI患儿100例为RRI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行健康体检的儿童3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25-(OH)D水平。依据就诊时间将RRI组患儿分为复发组和初发组,比较不同就诊时间患儿25-(OH)D、IgG、IgA及IgM水平;依据年龄将RRI患儿分为0~<2岁、2~<6岁及6~<12岁,比较不同年龄患儿25-(OH)D、IgG、IgA及IgM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25-(OH)D水平与IgG、IgM及IgA的关系。结果 复发组和初发组患儿25-(OH)D、IgG、IgA及IgM水平[复发组(39.89±9.22)nmol/L、(6.88±1.25)g/L、(1.35±0.22)g/L及(1.17±0.13)g/L,初发组(56.71±12.33)nmol/L、(9.40±2.50)g/L、(1.50±0.26)g/L及(1.61±0.23)g/L]均低于对照组[(71.66±17.54)n...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中枢性性早熟(CPP)组儿童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和区间分布,分析CPP儿童性激素与25(OH)D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5年本院内分泌科确诊的182例CPP患儿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在儿童保健科健康体检的同年龄段儿童200例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分析检测血浆25(OH)D水平,并将25(OH)D水平与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峰值比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CPP组儿童25(OH)D水平比对照组低[(55.7±16.9)nmol/L vs.(66.5±20.1)n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0, P<0.05),25(OH)D水平与LH/FSH峰值比存在负相关关系(r=-0.74,P<0.05);两组25(OH)D水平构成不同,维生素D缺乏区间CPP占比(39.7%)高于对照组(22.2%),维生素D充足区间CPP占比(16.3%)低于对照组(33.3%)。结论 CPP儿童青春期提前骨骼生长发育快,维生素D需求量大,在儿童性早熟的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维生素D重视,定期监测25(OH)D水平,补充维生素D。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新生儿脐血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IgE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测定185名新生儿脐血25-羟维生素D[25(OH)D]及总IgE值;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收集孕妇的健康状况及新生儿出生史;跟踪随访新生儿一年,了解其在随访期限内过敏性疾病发作情况。结果 新生儿脐血25(OH)D平均浓度为(49.63±16.56)nmol/L,中位数49.50nmol/L;脐血总IgE平均水平为(513.85±116.54)U/L;随访期限内共有38名婴儿有过敏状况发生;过敏组新生儿脐血25(OH)D水平(38.88±12.33)nmol/L,非过敏组新生儿脐血25(OH)D水平(52.41±16.41)nmol/L,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敏组新生儿脐血IgE水平为(574.13±109.86)U/L,非过敏组新生儿脐血IgE水平(498.27±113.44)U/L,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家族过敏史与出生时脐血25(OH)D水平对脐血IgE水平产生影响(P<0.05);回归分析表明脐血25(OH)D水平与脐血IgE水平呈线性负相关(r2=0.576,P<0.05)。结论 脐血维生素D水平与IgE水平呈负相关,脐血维生素D水平的降低可能是生后一年内婴儿过敏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动态监测不同胎龄新生儿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的变化,了解不同胎龄新生儿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探讨外源性维生素D的补充时机。【方法】 选择95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胎龄分为3组:A组30例(胎龄≤33周),B组34例(33周<胎龄<37周),C组31例(37周≤胎龄<42周),于生后第1天、第14天及第30天检测血清25-(OH)D3水平。【结果】 生后第1天A组血清(25-(OH)D3)平均浓度[(35.03±9.72) nmol/L]低于B组和C组血清(25-(OH)D3)平均浓度[(41.31±11.35) nmol/L和(42.05±15.93) nmol/L](P<0.05)。生后第1 、14天及第30天各有76.8%、53.7% 和75.8%的新生儿存在维生素D缺乏[25-(OH)D3<50 nmol/L]。【结论】 新生儿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生后应尽早补充维生素D。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口服不同剂量维生素D对感染性疾病早产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海口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感染性疾病早产儿2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60例感染性疾病早产儿随机分为高剂量组(80例)、低剂量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三组。对照组早产儿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同时采用早产儿配方奶粉进行喂养,低剂量组早产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400 IU/d的维生素D,高剂量组口服800 IU/d的维生素D。比较三组早产儿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hydroxyvitamin D3,25-(OH)D3]、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ɑ(Tumor necrosis factor-ɑ,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T淋巴细胞亚群(CD_3~+、CD_4~+、CD_8~+)的水平,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高剂量组的血清25-(OH)D3水平为(51.52±9.15)nmol/L,高于低剂量组的(44.21±9.08)nmol/L和对照组的(24.15±6.42)nmol/L,低剂量组的血清25-(OH)D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IL-6、TNF-α、CRP水平分别为(22.16±4.28)ng/L、(2.42±1.54)μg/L、(6.35±1.26)mg/L,低剂量组血清IL-6、TNF-α、CRP水平分别为(26.47±3.93)ng/L、(3.25±1.03)μg/L、(8.42±1.34)mg/L,均低于对照组的(30.15±4.24)ng/L、(4.12±1.27)μg/L、(12.03±1.25)mg/L,且高剂量组低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CD_3~+、CD_4~+水平分别为(72.36±4.11)%、(41.02±2.64)%,低剂量组CD_3~+、CD_4~+水平分别为(68.52±3.93)%、(38.45±2.51)%,均高于对照组的(63.01±3.76)%、(36.87±2.23)%,且高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早期口服800 IU/d的维生素D可有效提升感染性疾病早产儿血清25-(OH)D3水平,改善早产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细胞免疫功能,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在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患儿中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湖南省儿童医院首次诊断为HSP的患儿78例作为观察组(HSP组);HSP患儿根据是否合并肾炎分为紫癜性肾炎组(HSPN 组)和非紫癜性肾炎组(NHSPN组);选择同期8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 结果 HSP组的25(OH)D水平(46.34±12.21)nmol/L低于正常对照组(57.72±14.52)nmol/L(t=-5.324,P<0.01),且不充足率(61.5%)高于正常对照组(3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30,P<0.01);HSPN组的25(OH)D水平(40.82±9.24)nmol/L低于NHSPN组(49.10±12.65)nmol/L(t=2.964,P=0.004),且不充足率(80.8%)高于NHSPN组(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94,P=0.014)。 结论 HSP患儿25(OH)D水平下降,合并紫癜性肾炎(HSPN)者下降更为明显,25(OH)D可能可作为HSP是否合并肾脏损害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0~16岁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方法 对在南京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门诊进行常规体检的0~16岁2 266例儿童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血清25-(OH)D检测。结果 1)冬春季检测1 204例,血清25-(OH)D为(55.1±19.58)nmol/L,男778例,女426例,血清25-(OH)D分别为(55.2±20.83)和(55.0±19.95)n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1岁组、1~7岁组和>7岁组血清25-(OH)D分别为(71.7±27.39)、(59.6±18.25)和(46.9±14.97)nmol/L,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夏秋季检测1 062例,血清25-(OH)D为(67.2±46.89)nmol/L,男670例,女392例,血清25-(OH)D分别为(67.8±51.51)和(68.3±35.21)n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1岁组、1~7岁组和≥7岁组,血清25-(OH)D分别为(98.0±39.97)、(73.0±61.73)和(55.8±16.75)nmol/L,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日照不足的冬春季儿童的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日照充足的夏秋季(P<0.01)。结论 0~16岁儿童除夏秋季婴儿组外,其余各年龄组全年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均属于不足的水平,并且年龄越大,维生素D水平越低,应该增加南京市儿童维生素D摄入量及延长户外活动时间,尤需重视7岁以上儿童及冬春季维生素D的补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无锡市新生儿维生素D(VD)的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新生儿VD补充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8年3月入住无锡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的足月、母乳喂养、日龄≤7 d的新生儿347例,检测其血清25-(OH)D基础水平,其中血清25-(OH)D≤50 nmol/L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400 U/d或800 U/d VD口服,6周后复查。同时对其母亲一般信息及孕期补充VD情况等展开问卷调查。结果 VD缺乏、VD不足和VD充足的比例分别为91.07%、8.07%和0.86%。夏秋季出生的患儿血清25-(OH)D水平较冬春季出生的患儿高(t=-3.467,P<0.05)。6周后复查发现,总体患儿血清25-(OH)D平均值较前上升,VD缺乏者比例下降(χ2=118.235、163.196,P<0.05)。 新生儿血清25-(OH)D水平与母亲孕期是否补充充足的钙剂、VD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0.116,P=0.043)。结论 无锡地区足月新生儿VD普遍缺乏,建议根据母亲孕期VD补充情况,可以将早期足月新生儿VD补充剂量调整为400~800 U/d,持续6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早产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5年10月入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房的早产儿血清25(OH)D水平,以及早产儿胎龄、性别、分娩方式、出生季节、出生体重,母亲年龄、职业、婚姻状况、体质指数、受孕方式、胎产次、妊娠期并发症(包括产前发热、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胎儿生长受限)及产前激素使用情况等潜在影响.纳入同期住院的97例足月儿作为对照病例.结果 早产儿组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36.81±16.64)nmol/L,足月儿组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40.49±12.75)nmol/L,早产儿组显著低于足月儿组(t=-2.45,P=0.02);早产儿组维生素D严重缺乏、缺乏、不足和充足的比例分别为26.00%、53.20%、16.40%、4.30%,足月儿分别为0、76.30%、21.60%和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8,P<0.01).维生素D缺乏组早产儿母亲的年龄大于偏低组(t=2.15,P=0.03),缺乏组的母亲体质指数小于偏低组(t=7.74,P<0.01),缺乏组的血钙含量低于偏低组(t=-2.31,P=0.02).夏秋季节出生早产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好于冬春季节(χ2=6.83,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母亲年龄(OR=1.28,95%CI:1.19~1.37,P<0.01)、母亲BMI(OR=0.82,95%CI:0.75~0.89,P<0.01)、冬春季节出生(OR=0.57,95%CI:0.33~0.97,P=0.04)为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结论 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较高;母亲年龄、体质指数及冬春季节出生是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新生儿血清维生素D(VitD)是否与空腹血浆胰岛素(INS)、C肽(CP)及血糖(GLU)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方法 选取1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足月儿58例,早产儿42例),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25(OH)D2]、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空腹血浆胰岛素(INS)、C肽(CP)及血糖(GLU)浓度,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足月儿组血清25(OH)D3、25(OH)D、空腹血浆INS、CP、空腹GLU浓度高于早产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儿血清25(OH)D3、25(OH)D与空腹血浆INS、CP呈正相关(r=0.515,0.324,0.523,0.335,P<0.05或<0.01),与空腹GLU呈负相关(r=-0.489,-0.514,P均<0.01)。早产儿血清25(OH)D3、25(OH)D与空腹血浆INS、CP呈正相关(r=0.509,0.367,0.598,0.432,P<0.05或<0.01),与空腹GLU呈负相关(r=-0.539,-0.587,P均<0.01)。结论 新生儿期血清VitD与空腹血浆INS、CP呈正相关,与空腹血糖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不同分类新生儿的骨矿代谢状况,并对比各项骨矿代谢指标在骨营养代谢异常中的诊断价值,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90例新生儿,其中足月儿62例、早产儿2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12例,低出生体重儿16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血清骨钙素(OC)、β胶原分解片段(β-CTx)、血清钙(Ca2+)、25-羟胆骨化醇[25-(OH)D3]及甲状旁腺素(PTH)浓度,并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早产儿组血清β-CTx浓度高于足月儿组(P<0.05),血清Ca2+和PTH浓度低于足月儿组(P分别<0.01和<0.05);早产儿组血清OC水平与Ca2+、25-(OH)D3呈正相关,血清β-CTx水平与Ca2+和25-(OH)D3呈负相关;极低出生体重(VLBW)组血清OC与Ca2+浓度低于低出生体重(LBW)组(P均<0.05),血清β-CTx浓度高于LBW组(P<0.05); VLBW组血清OC水平与Ca2+、25-(OH)D3呈正相关,血清β-CTx水平与Ca2+、25-(OH)D3呈负相关;新生儿血清OC、Ca2+水平与胎龄、体重正相关,血清β-CTx水平与胎龄、体重负相关。结论 新生儿血清骨矿代谢指标水平主要受胎龄、体重因素的影响,早产儿易出现骨营养代谢异常,且胎龄越小(体重越轻)越易出现骨营养代谢异常,临床上应尽早发现并及时合理补充VitD和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儿童维生素D(Vit D)营养状况,分析儿童超重肥胖与Vit D营养状况的关系,为儿童Vit D的合理补充、预防Vit D缺乏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健康体检儿童的年龄、性别,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采集空腹静脉血,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结果 共收集7 578名儿童,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98.57±39.96)nmol/L,其中男童为(98.58±39.64)nmol/L,女童为(98.56±40.38)n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58名儿童Vit D缺乏 (8.68%)、1 602名儿童Vit D不足 (21.14%),不同性别儿童Vit D缺乏率及不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儿童血清25-(OH)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水平随年龄增加逐渐下降;不同年龄儿童Vit D营养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it D缺乏率及不足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χ2趋势=275.266,P<0.05)。超重、肥胖儿童血清25-(OH)D水平低于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儿童Vit D缺乏率及不足率均高于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水平与BMI呈负相关(P<0.001)。结论 广州地区学龄儿童和超重肥胖儿童Vit D营养状况均较差,应重视儿童尤其是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儿童Vit D的合理补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单纯乳房早发育和中枢性性早熟女童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的临床意义,为预防性早熟进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专科门诊就诊的诊断为性早熟女童84例,其中根据诊断标准分为单纯乳房早发育组和中枢性性早熟组;根据国际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分类方法,将性早熟组女童分为维生素D正常组、不足组、缺乏组;另选取80例健康女童为对照组。记录并统计年龄、体重、身高、体重指数(BMI)、骨龄(BA);骨龄与生活年龄比值(BA/CA)、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黄体生成素(LH)水平、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峰值(P-LH)、促卵泡雌激素峰值(P-FSH)、血清雌二醇(E2)水平,采用25-(OH)D水平评价维生素D水平。结果 性早熟组女童血清25-(OH)D水平为(53.02±20.64)nmol/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女童[(74.32±14.30)nmol/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9,P<0.05);中枢性性早熟组女童25-(OH)D水平[(36.09±11.83)nmol/L]低于单纯乳房早发育女童[(55.29±23.08)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7,P<0.05)。25-(OH)D不足组与25-(OH)D缺乏组骨龄(BA)、实际年龄(CA)、BMI-SDS、身高SDS、体重SDS、LH、FSH基础值、E2、P-LH、P-FSH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OH)D不足组P-LH[(30.31±13.45)U/L]和P-FSH[(22.66±7.70)U/L]与25-(OH)D正常组P-LH[(10.67±9.34)U/L]和P-FSH[(17.12±9.23)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3、3.127,P<0.05);25-(OH)D缺乏组P-LH[(32.39±14.56)U/L)]和P-FSH[(25.09±10.56) U/L]与25-(OH)D正常组P-LH和P-FS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5、5.242,P<0.05)。 结论 性早熟女童维生素D水平减低,且维生素D水平与性早熟的发生及进程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