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单次胸椎旁阻滞对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和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单孔胸腔镜手术的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5例。C组采用单纯全凭静脉麻醉,T组于麻醉诱导前采用超声引导下单次椎旁神经阻滞,术中行全凭静脉麻醉。两组患者术后均不采用镇痛装置,若术后静息时VAS评分4分,则予单次剂量地佐辛5~20mg,一天最多不超过120mg。记录术后1、4、8、12h的Ramsay镇静评分,术前1d、术后4、8、12、24h的机械痛阈值,术后第1次疼痛反馈时间,术后24h内地佐辛用量及不良反应情况,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与C组比较,T组术后8、12h Ramsay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4、8h机械痛阈值明显升高(P0.05),第1次疼痛反馈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后24h内地佐辛用量明显减少(P0.05),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24h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全麻复合单次胸椎旁阻滞可有效缓解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的切口疼痛,减少术后24h内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有利于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TPVB)复合全麻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苏醒质量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52例,男34例,女18例,年龄25~65岁,BMI 19~28 kg/m~2, ASA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观察组)和单纯全麻组(对照组),每组26例。麻醉诱导前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单次椎旁神经阻滞,注射0.375%罗哌卡因25 ml;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两组麻醉诱导后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后给予患者静脉自控镇痛。记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镇静-躁动评分(SAS),记录术后1、6、12、24、48 h静息及咳嗽时VAS评分,记录镇痛药物使用及恶心呕吐、瘙痒、尿潴留、嗜睡、呼吸抑制和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不同时点静息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SAS评分、术后1、6、12 h的咳嗽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PVB联合全麻镇痛效果确切,术后苏醒质量高,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单点或多点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联合PCIA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在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的患者92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单点胸椎旁神经组(O组,n=33)、多点胸椎旁神经组(M组,n=29)和对照组(C组,n=30)。记录TPVB的操作时间、起效时间、阻滞平面,记录入室后、阻滞后15min、手术开始后30、60min及术毕时的BP、HR,记录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患者在麻醉恢复室(PACU)的停留时间和烦躁等的发生情况;分别记录手术后1、2、4、8、12、24、36和48h的VAS评分、术后PCIA舒芬太尼的使用量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O组操作时间和麻醉平面明显低于M组(P0.05);三组患者各时点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PACU停留时间均明显高于O、M组(P0.05);术后48h内,C组8、12、24、36和48hPCIA舒芬太尼使用量明显多于O、M组(P0.05);O组患者满意度高于M、C组(P0.05)。三组均无烦躁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单点TPVB的镇痛作用与多点TPVB无差别,但单点TPVB组操作时间短,患者满意度高,更能让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麻联合胸椎胖神经组织对非手术患者麻醉效果影响。方法选自于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期间在本院进行行开胸性非手术患者9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号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n=45例)。观察组患者行全麻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患者,对照组患者行单纯全麻。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芬太尼以及异氟烷的使用剂量以及术后麻醉镇痛应用成效。结果施以不同的麻醉方法,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相较于对照组更加平稳,术中芬太尼以及异氟烷的使用相对观察组较少,且术后的清醒时间更短以及镇痛成效较好。结论通过对肺部手术的患者行全麻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相较于单纯形的全麻,镇痛效果良好且术后麻醉的成效好,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60例,男27例,女33例,年龄18~75岁,BMI 18.5~30.0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和全麻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T组于...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前锯肌平面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胸腔镜手术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8~65岁,BMI 18~25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前锯肌平面阻滞组(S组)和胸椎旁阻滞组(T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支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术后采用PCIA。S组于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T组则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两组均使用0.4%罗哌卡因30ml,阻滞完成后30min使用针刺法测定并记录感觉阻滞平面;记录阻滞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记录术后2、4、8、12、24、48h的静息和咳嗽VAS评分;记录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48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总量和哌替啶补救性镇痛例数;记录阻滞相关并发症、镇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组比较,S组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缩短,阻滞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1);S组术后12h静息时和咳嗽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1),S组PCIA首次按压时间明显延长,S组PCIA 48h内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量明显减少(P0.01),两组气胸、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或胸椎旁阻滞均可为胸腔镜手术患者提供良好术后镇痛,但前锯肌平面阻滞较胸椎旁阻滞作用更持久、操作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且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开胸于术后静脉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102例,随机分成二三组:Ⅰ组,32例,单纯全麻;Ⅱ组,36例,于全麻诱导后行胸椎旁神经阻滞;Ⅲ组,34例.于全麻诱导前行硬膜外阻滞.三组均于术毕缝皮时启动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泵行芬太尼、氟比洛芬酯静脉镇痛,分别于患者清醒拔除气管导管后即刻(T1)、术后24 h(T2)、48 h(T3)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启动自控按钮次数及背景输注总量.结果 三组24、48 h PCIA泵的背景输注总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Ⅲ组在T1、T2时的VAS均低于Ⅰ组(P<0.05),术后48 h内启动自控按钮次数明显少于Ⅰ组(P<0.05).结论 在开胸手术前行胸椎旁神经阻滞或硬膜外阻滞可以增强芬太尼、氟比洛芬酯的静脉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胸椎旁神经阻滞、全麻联合麻醉方式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肺癌患者共78例,治疗医师按照数字表法将78例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其中观察组39例,行胸椎旁神经阻滞、全麻联合麻醉方式;对照组39例,行硬膜外阻滞、全麻联合麻醉方式。结果在T0、T2时,两组患者的MAP、HR无明显差异(P0.05);在T1时,观察组的MAP、HR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T3、T4、T5各时间点安静时、咳嗽时的VA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T0、T1的血清脂联素、S-100β的指标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T6时,观察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小于对照组,而S-100β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采用胸椎旁神经阻滞、全麻联合麻醉方式,除了可以获得理想的镇痛效果外,对患者术中的MAP、HR影响更小,术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更轻,适合临床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与肋间神经阻滞对胸腔镜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择期行胸外科手术患者1 190例,男516例,女674例,年龄18~75岁,BMI 15~35 kg/m2,ASA Ⅰ—Ⅲ级。根据接受神经阻滞的类型分为两组: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n=327例)和肋间神经阻滞组(I组,n=863例)。P组术前行T3-4和T6-7椎旁神经阻滞;I组于手术结束时在胸腔镜监测下在切口及其相邻上下两个肋间实施肋间神经阻滞。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既往合并症,术后第1、2和3天舒芬太尼用量和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术后第1、2和3天静息和活动时疼痛数字(NRS)评分、恶心呕吐,记录术后头晕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与I组比较,P组术后第1和2天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第1天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术后第1天活动时NRS评分、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术后头晕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 )。术后第2和3天两组静息和运动时NRS评分、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肋间神经阻滞比较,椎旁神经阻滞可以减少胸腔镜肺部术后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复方倍他米松复合罗哌卡因胸椎旁阻滞用于胸腔镜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行择期胸腔镜手术患者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18~60岁,BMI 18~2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复方倍他米松复合罗哌卡因组(B组)和罗哌卡因组(R组),每组30例。两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B组注射药物为加入复方倍他米松0.5 ml的0.4%罗哌卡因25 ml, R组注射药物为0.4%罗哌卡因25 ml。两组均采用标准化的支气管插管静脉全麻方案,术后行PCA。记录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PCA首次按压时间,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术后2、4、8、12、24、48 h静息和活动时(咳嗽)VAS疼痛评分,术后48 h PCA总按压次数和舒芬太尼补救镇痛例数,术后48 h内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穿刺部位感染、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R组比较,B组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镇痛持续时间、PCA首次按压时间明显延长(P<0.05)。两组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差异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术后脑损伤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100例, 年龄≥65岁, BMI 20~24 kg/m2, 性别不限, ASA分级Ⅱ或Ⅲ级,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0):全身麻醉组(G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TG组)。TG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胸椎旁神经阻滞。2组患者均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依托咪酯、罗库溴铵和舒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 术中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 间断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维持肌松, 术毕连接镇痛泵行PCIA。于入室后5 min(T1)、术后24 h(T2)及72 h(T3)时检测血浆S100β、NSE、Tau蛋白、β淀粉样蛋白及IL-6的浓度;于术前1 d(T0)、T2及T3时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估认知功能, 记录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采用数字评定量表评估患者术前1 d、手术当日和术后第3天的夜间睡眠质量;记录术后72 h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围术期舒芬太尼用量、术后24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后均未见恶心呕吐发生, 均未使用补...  相似文献   

12.
<正>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治疗乳腺癌的常用术式,患者多于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但手术创伤、麻醉药物等多种因素均会诱发机体应激反应,影响患者康复[1-2]。目前,临床上采用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抑制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中应激反应,对改善患者预后发挥有利作用[3-4]。然而,TPVB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导致患者气胸,同时,因其对胸椎旁神经的抑制作用,可能导致术中低血压的发生[5]。上述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TPVB在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病人胸椎旁阻滞的镇痛效果.方法 择期行单侧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病人50例,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20~76岁,身高152~183 cm,体重45~90 kg,随机分为2组(n=25),PVB组在气管插管后行手术侧T7,8椎旁间隙穿刺置管.Ⅳ组于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μg,/kg负荷量,术毕时进行病人自控静脉镇痛,镇痛药物为舒芬太尼1.0μg/ml,背景输注速率2.0ml/h,PCA量2.0ml,锁定时间15 min;PVB组于手术结束前30min经椎旁间隙导管注射0.5%罗哌卡因20 ml负荷量,术毕时进行病人自控镇痛,镇痛药物为0.2%罗哌卡因,PCA量8.0 ml,锁定时间30 mirn.分别于拔除气管导管后30 min(T1)、术后24 h(T2)、48 h(T3)和72 h(T4)时记录数字等级评分(NRS评分).监测血液动力学指标和SpO2.分别于术前(基础状态)及术后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后30 min记录呼吸功能指标.分别于术前(基础状态)、T1、T2和T4时采集静脉血样,测定全血皮质醇和血糖的浓度.记录镇痛补救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Ⅳ组比较,PVB组血液动力学指标、SpO2、静息时NRS评分、镇痛补救率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咳嗽时NRS评分、皮质醇浓度和血糖浓度降低,术后第1秒用力呼气量升高(P<0.05).结论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病人胸椎旁阻滞的镇痛效果好,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TPVB)和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持续肋间神经阻滞对双孔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双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18~64岁,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持续肋间神经阻滞组(CB组)和单次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口服镇痛组(SB组),每组30例。CB组由麻醉科医师于关胸后在胸腔引流管切口处实施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置管,术后接受PCA持续阻滞(0.2%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5 μg/ml加生理盐水稀释至200 ml,背景剂量4 ml/h,PCA剂量4 ml,锁定时间15 min);SB组于关胸前由外科医师在胸腔镜直视下在切口及其相邻上下两个肋间实施单次肋间神经阻滞(0.5%罗哌卡因,每肋间3 ml),术后口服氨酚曲马多片。记录入PACU后30 min、术后6、12、24、48 h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记录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例数。记录胸闷、低氧血症、气胸、切口感染、局麻药毒性反应、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住院时间。
结果 与SB组比较,CB组入PACU后30 min、术后6、12、48 h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SB组比较,CB组术后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胸闷、低氧血症、气胸、皮肤瘙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无一例切口感染和局麻药毒性反应。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持续阻滞可为双孔胸腔镜手术患者提供满意的术后镇痛,较单次阻滞效果确切,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16.
<正>肺癌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是目前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恶性肿瘤,且在未来近10年内,在中国肺癌的死亡率将持续升高[1]。早期肺癌首选的治疗方式是外科手术[2]。胸科手术被认为是术后疼痛最严重的外科手术之一[3]。虽然胸腔镜手术创伤较小,但术后仍存在较为严重的疼痛,且胸腔镜术后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发生率达30%左右[4]。  相似文献   

17.
开胸手术后严重的疼痛是阻碍呼吸功能恢复以及引发并发症最为常见原因。传统的镇痛方法如应用阿片制剂、持续硬膜外阻滞或自控镇痛 (patient controlledanalgesiaPCA ,continu ous controlledanalgesiaCCA )等常发生低血压、恶心呕吐、嗜睡、尿潴留等并发症 ,并非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我们连续对 40例开胸手术病人随机分组分别施行持续肋间神经阻滞镇痛及CCA镇痛 ,并对其镇痛效果及副反应进行观察、评价 ,探讨镇痛机制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 40例 ,男 2 7例 ,女 13例 ,…  相似文献   

18.
胸腔镜下近端肋间神经阻滞用于肺部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琰 《护理学杂志》2001,16(12):718-719
为解除胸腔术后病人的疼痛 ,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 ,将 6 0例肺部术后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0例 ,观察组术后采用胸腔镜下近端肋间神经阻滞的方法镇痛 ,对照组术后采用肌内注射或肛塞镇痛药镇痛 ,运用术后疼痛的 Prince- Henry(PH)评分法评估两组病人术后疼痛程度 ,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 2 d其 PH评分、胸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P<0 .0 1)。提示胸腔镜下近端肋间神经阻滞用于肺部术后镇痛效果好 ,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对食管癌手术患者循环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食管癌开胸手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A组)和单纯全麻组(B组)。两组全麻方法相同,A组于全麻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术后两组均采用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患者全麻药物用量及麻醉前(T1)、诱导前(T2)、气管插管即刻(T3)、手术2h(T4)、术毕(T5)、术后1h(T6)、4h(T7)、8h(T8)、24h(T9)、48h(T10)的SBP、DBP、HR、SpO2,记录T6~T10时疼痛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并于T1、T4、T5、T9时抽血检测血糖、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浓度。结果 A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A组T6~T9安静时和活动时的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P0.05),Ramsay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T9时血糖、NE均明显高于T1、T4、T5时,T4、T5时E均明显低于T1、T9时,B组T9时DA明显高于T1、T4、T5时(P0.05),B组T9时血糖、NE、E、DA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用于食管癌手术安全有效,较单纯全麻能更好地抑制应激反应,减少全麻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TPVB)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 block, SAPB)对全麻下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单纯全麻组(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