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血管病以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70%为缺血性梗死。高压氧(HBO)治疗急性脑梗死受到医疗界的广泛肯定。国内外研究表明,高压氧对血氧分压、氧的弥散能力、抗栓、减轻脑水肿、抗炎、清除自由基、防止细胞凋亡、促进神经修复等均发挥重要作用。现就高压氧对急性脑梗死作用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比剂注射速率对家兔肺动态CT时间-密度曲线的影响.方法:健康家兔2只,非离子型对比剂总量5ml/kg,对比剂的注射速率分别为0.1ml/s,0.3ml/s,0.5ml/s,0.8ml/s.在选定层面的肺动脉、主动脉、肺设置感兴趣区,绘制时间-密度曲线,纪录曲线特征参数.结果:兔肺动脉、主动脉、肺的时间-密度曲线表现为不对称的类钟形曲线.在对比剂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对比剂注射速率与强化峰值正相关,与到达峰值时间负相关.结论:对比剂注射速率是家兔肺动态CT时间-密度曲线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动脉泵入尤瑞克林(HUK)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组、HUK组,每组各10只。MCAO组建立永久性MCAO大鼠模型。HUK组建立MCAO模型后经动脉泵入HUK。比较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积、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神经损伤标志物(S-100β、NSE)水平变化。分析HUK对MCAO大鼠SREBP2/DDAH1/ADMA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 MCAO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高于Sham组与HU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AO组大鼠梗死体积高于HU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AO组大鼠海马神经元表现为严重的损伤,HUK组神经元损伤明显逆转。MCAO组大鼠大脑组织神经损伤标志物S-100β和NSE蛋白表达高于Sham组与HU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AO组大鼠大脑组织ADMA蛋白表达高于HUK组与Sham组,SREBP2、DDAH1蛋白表达低于HUK组与Sha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UK通过S...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尤瑞克林(HUK)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保护作用的效果。方法将50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永久性中动脉闭塞模型组(MCAO组)、HUK低剂量组(8.750×10~(-4)PNAU/kg)、HUK中剂量组(15.625×10~(-4)PNAU/kg)和HUK高剂量组(31.250×10~(-4)PNAU/kg),每组各10只。在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24 h后,通过测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区域面积及脑脊液中缓激肽(BK)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判定HUK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示,除Sham组外,HUK中剂量组评分最低,与MCAO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区域面积测量结果显示,除Sham组外,HUK中剂量组梗死面积最少,优于HUK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且与Sham组及MCAO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中BK与VEGF含量检测结果显示,HUK中剂量组的BK与VEGF含量最接近Sham组,且明显低于MCA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UK对大鼠急性脑梗死具有神经功能保护作用,且中剂量HUK(15.625×10~(-4)PNAU/kg)对于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obath疗法联合脑血康片治疗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96例病情稳定且病程<6个月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临床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基础的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对照组采用脑血康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Bobath疗法进行治疗。所有患者治疗12周后,观察其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流变学参数,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12周后,神经功能评分及血液流变学参数均显著优于治疗后及治疗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患者的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ADL)水平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obath疗法联合脑血康片治疗对改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脑CT灌注联合血管成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5年4月至2017年10月在新疆兵团总医院神经内科急诊就诊的46例发病24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一站式头颅CT平扫、全脑灌注(CTP)及血管成像(CTA)检查,获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灌注参数,同时获得动态CT血管成像(4D-CTA)图,并于入院后3天内完善MRI.所有患者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进行评分.对CTP、4D-CTA及MRI结果进行分析,对比患侧灌注区与镜像灌注区各参数值得差异,对相对灌注参数(rCBF、rCBV、rMTT、rTTP)与NIHSS评分、mRS评分之间进行两两相关性分析.结果 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获得满意的灌注图像,患侧灌注区与镜像灌注区各参数(CBF、CBV、MTT、TTP)的比较,其中MTT、TT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01);相对灌注参数rTTP与入院时NIHSS评分、mRS评分具有相关性(p=0.042,p=0.001).4D-CTA发现28例卒中患者相应责任血管闭塞或狭窄,其中6例患侧可见血流缓慢,排空延迟及侧支血管形成.结论 全脑灌注CT联合血管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可以提供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及血管情况、供血区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临床诊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其中MTT、TTP值差异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磁共振成像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MRI-SWI)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的评估效果。方法 调查对象选取2020年0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对其实施常规磁共振成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检查(MRI-DWI)、MRI-SWI检查,统计分析MRI-DWI、MRI-SWI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的诊断准确率、病灶分布诊断符合率以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MRI-DWI、MRI-SWI在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患者中的影像学特征有所不同,经相应的诊断和评估,MRI-SWI检查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患者的诊断准确率(96.25%)、病灶分布诊断符合率(58.92%)均高于MRI-DWI检查[(87.50%),(30.57%)],数据上差异均具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患者诊断中,MRI-SWI检查不仅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且能够有效显示出患者病灶分布情况,有利于临床上对病情的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与常规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疗效及探讨HBO治疗的最佳治疗时间窗.方法 将2006年6月至2010年12月入住我院的ACI患者196例经知情同意后分为HBO组(98例)和对照组(98例),HBO组再按HBO 治疗时间分为<6h、6~48 h、>48 h3个亚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HBO,HBO治疗采用多人氧舱,在舱内停留120 min,压力0.25 MPa(2.5 ATA),戴面罩吸入纯氧60 min(30 min 2次,中间间歇10min吸舱内空气),加、减压各25 min,1次/d,10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d,共3个疗程.对照组按照病程亦分为<6h、6~48 h、>48 h3个亚组.对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评分,并与常规治疗的ACI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HBO各亚组的总有效率(97.3%、90.0%、80.7%)显著高于常规治疗各亚组(85.7%、77.1%、57.1%)(均为P<0.01);HBO组中<6h亚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6~48 h和>48 h亚组(P<0.05),各亚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BI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各亚组(均为P<0.01);HBO组中<6h亚组明显优于6~48 h和>48 h亚组(P<0.05).结论 HBO治疗ACI的疗效显著,并且在发病6h内开始治疗为最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法舒地尔对急性脑梗死后遗症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取住院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后3~6个月内接受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法舒地尔组(n=46)和对照组(n=48),前者给予法舒地尔(Fasudil)60 mg,2次/d,合并康复治疗;后者只单独应用康复治疗.所有患者于确诊后入院当日进行SSS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别在治疗后2 w及1个月评估患者SSS与mRS评分.结果 法舒地尔组及对照组治疗2 w及1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SSS评分均有显著增高(P<0.05或P<0.01),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法舒地尔组治疗1个月后,SSS评分显著改善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mRS显著改善率与对照组相比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 法舒地尔可显著促进急性脑梗死后遗症期3~6个月内的功能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的发生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发生脑微出血(CMB)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1年10月于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资料,对比脑微出血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的各项记录指标,并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对脑微出血阳性组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高血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稀疏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0.05),腔隙性脑梗死、脑自质稀疏、高血压、高血脂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微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脑微出血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其与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稀疏、高血压、高血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尹峰  朱静  綦书抑  张洪伟  韩辉   《放射学实践》2011,26(7):701-704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阈值进行判定,并着重探讨其时间依赖性。方法:取11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0只)、缺血组(50只,分为5个亚组)、缺血再灌注组(50只,分为5个亚组)。用栓线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动物模型,后2组于手术后5个时间点(2、4、6、8和10 h)分别行CT灌注成像检查,再灌注组经再灌注24 h后还需再次行CT灌注成像检查。检查结束后对图像进行判定,确定半暗带和最终梗死区的rCBF值,并取大鼠的脑组织进行病理观察。结果:缺血2 h和4 h的中心区及边缘区,缺血6、8和10 h的边缘区为半暗带,在缺血4 h之前,即使此区域的rCBF低至0.143,仍可逆;缺血6 h之后rCBF〉0.223以及10 h之后rCBF〉0.271的区域才有挽救的意义。病理检查显示在缺血6 h后,光镜和电镜发现有坏死神经细胞。结论:CT灌注成像能够判断半暗带及其阈值,预测其转归。在判断阈值应考虑到阈值与缺血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对急性脑梗死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对可能影响急性脑梗死功能预后的临床因素进行分析并建立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各参数对急性脑梗死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的区分能力.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3.
14.
复方丹参对急性脑梗死病人相关血液学部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对急性脑梗死(LCI)相关血液学指标的影响。方法84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同时,给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41例,除不用复方丹参外,其他治疗方法完全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其他各参数无明显变化;对照组各参数均无明显改善;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复方丹参是通过降低LCI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扩张血管等起治疗作用,但不具备抗血小板凝聚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64层容积CT脑灌注成像结合头颈部血管成像对脑梗死前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45例临床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而常规CT平扫未发现异常的病例进行脑灌注成像及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测量脑内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最大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并根据脑梗死前期的分期标准进行分析;对颈部及颅内病变血管按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NASCET)标准计算狭窄率.结果 发现脑灌注异常42例,其中Ⅰ_1,期6例、Ⅰ_2期16例、Ⅱ_1期12例、Ⅱ_2期8例,其中7例同时有两个部位发现异常灌注区,分别处于Ⅰ_2期和Ⅱ_1期,3例未发现异常灌注区.患侧TTP、MTT与对侧镜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例行CTA检查,发现60支颈内动脉狭窄,24支椎动脉狭窄,27例颅内动脉血管不同程度狭窄,各期患者分布情况与相应供血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64层容积CT脑灌注成像结合头颈部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脑梗死前期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及相应的血管狭窄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CT 灌注成像和MR DWI技术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开展颅脑CT、MR DWI检查资料进行分析,为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指导。结果所有患者的CT‐PI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脑灌注异常区,对比梗死脑区和对侧健侧脑区CTPI参数可以发现梗死脑区的Perfusion、PE、TTP值较对侧健侧脑区有着明显的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2.23、4.22、5.65,P <0.05)。梗死患者rP为(0.53±0.55),rCBV为(0.63±0.62),梗死区 TTP较对侧延迟(3.15±0.55)s ,PE值降低(2.73±0.65)HU。 rP与rCBV具有显著相关性( r=0.72,P<0.05)。对比136例患者的梗死脑区和对侧健侧脑区DWI参数值可以发现梗死脑区的ADC值明显低于对侧健侧脑区,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10.02,P <0.05)。rCBV与rADC具有相关性( r =0.48,P <0.05)。结论联合应用CT灌注成像和MR DWI技术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中,可同时显示脑实质和脑血管情况,rCBV与rADC共同反映梗死脑区的病理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芎归滴丸对小鼠急性脑梗死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芎归滴丸对小鼠急性脑梗死的预防作用并探索其可能机制。方法使用光化学诱导小鼠急性脑梗死模型,观察1、10、100mg·kg^-1芎归滴丸灌胃14d预处理对急性脑梗死的影响;培养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诱发电压门控钙电流,观察芎归滴丸对钙电流的影响。结果经芎归滴丸预处理小鼠的急性脑梗死体积减小,并有剂量依赖性;芎归滴丸细胞外给药能抑制海马神经元电压门控性钙电流。结论芎归滴丸具有一定预防急性脑梗死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神经元电压门控性钙离子通道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压氧(HBO)暴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B蛋白含量的影响,并评价HBO的治疗作用.方法 应用颅脑MRI/MRA扫描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计算脑梗死体积.按照治疗方法分成HBO组(n=56)与对照组(n=64),并采用ELISA法检测2组患者于入院后24、48、72、96h血清S-100B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O0B蛋白含量在入院72 h后达到顶峰,S-100B蛋白含量与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P<0.05),HBO组入院后72 h时血清S-100B蛋白含量[小梗死:(0.71±0.25) μg/L,中梗死:(1.22±0.37) μg/L]较对照组相同时点[小梗死:(1.26±0.36) μg/L,中梗死:(2.02 ±0.72)μg/L]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相同时点中S-100B蛋白含量与急性脑梗死体积密切相关,可能对进展性脑卒中有预测作用;临床早期HBO治疗可以降低S-100B蛋白含量,对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脑钠肽检测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将马鞍山市中心医院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7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B组,将65例同期健康体检者纳入A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脑钠肽水平,不同严重程度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脑钠肽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脑钠肽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B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短于A组,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脑钠肽水平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高于中度组,中度组高于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患者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脑钠肽水平低于中度组,中度组低于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脑钠肽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急性脑梗死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224、5.359、6.617、6.355、2.495,P<0.05)。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脑钠肽联合检测的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1.77%、93.36%。结论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脑钠肽联合检测对急性脑梗死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