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慧  王旭  唐卉凌  白丽敏 《中医杂志》2011,52(12):1038-1040
目的研究针刺神门和命门穴后大鼠中缝背核5-羟色胺(5-HT)和5-羟吲哚乙酸(5-HIAA)含量变化,探讨针刺治疗失眠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神门组、针刺命门组各6只,采用立体定位法将微透析探针置入大鼠中缝背核,运用微透析法收集大鼠针刺前40min,针刺后20、40、60、80、100、120min中缝背核细胞外液,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法(HPLC-ED)检测其5-HT和5-HIAA含量的变化。结果与针刺前相比,针刺大鼠神门和命门穴20min后中缝背核5-HT的水平显著下降(P<0.01),在其后2h维持在低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大鼠针刺后2h各时相点中缝背核5-HT的水平也显著下降(P<0.01)。与针刺前的基础值及与对照组相比,针刺神门和命门穴均显著降低中缝背核5-HIAA含量(P<0.01)。结论针刺神门和命门穴能通过调节中缝背核组织中5-HT和5-HIAA含量从而起到调节睡眠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刺经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为经脉脏腑相关与脑的联系提供实验支持。方法:随机从80只SD大鼠中选择10只作为正常组,其余大鼠结扎冠状动脉旋前降支复制心肌缺血动物模型。选取模型复制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神门组、内关组、太渊组,每组10只。按组分别电针大鼠左侧手少阴心经"神门"穴、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和手太阴肺经"太渊"穴,每次刺激10 min,连续3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区内单胺类递质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区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电针后,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神门组NE、DA、5-HT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太渊组NE含量升高(P<0.05),DA、5-HT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神门"穴、"内关"穴皆可促进心肌缺血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区单胺类递质含量恢复,且二者的效果明显优于电针"太渊"穴,说明不同的经穴之间具有相对特异性的中枢调控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循经选穴针刺对失眠大鼠外周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及腧穴配伍效应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失眠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百会+神门组、百会+三阴交组和百会+非经非穴组,每组12只,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混悬液制作大鼠失眠模型,各针刺组针刺相应腧穴,每次30 min,连续7 d。ELISA检测大鼠血清NE、DA、5-HT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5-HT、DA、NE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针刺组大鼠血清DA、NE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百会+三阴交组大鼠血清5-HT含量明显降低(P0.05);各针刺组间比较,百会+神门组总体疗效优于百会+三阴交组及百会+非经非穴组。结论针刺改善大鼠睡眠结构可能与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有关,循经选穴针刺可能是影响腧穴配伍效应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测电针风池穴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纹状体内单胺类递质更新率的影响.方法 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假手术+电针组、模型组、模型+电针组,通过微透析动态采样以及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法(HPLC-ED),观察电针风池穴对大鼠纹状体内单胺类递质更新率的影响.结果 假手术及假手术+电针对大鼠纹状体内NE/DA、DOPAC/DA、HVA/DA和5-HIAA/5-HT的比值没有显著影响.手术造模可致NE/DA在缺血15 min、再灌注30 min及再灌注105 min显著下降.手术造模后DOPAC/DA在缺血60 min显著升高,并于再灌后30 min降至低点.HVA/DA的结果 与DOPAC/DA相似.电针治疗后,NE/DA、DOPAC/DA、HVA/DA于电针治疗结束后30 min达到顶峰.5-HIAA/5-HT在手术造模中迅速上升,并于缺血后30 min降至低点,再灌注后75 min达到顶峰,电针治疗对该比值没有显著影响.结论 电针可以特异性地提高脑缺血再灌注大鼠NE和DA的更新率,增强NE和DA能神经元活性,而对5-HT的代谢没有显著影响.提示电针治疗具有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刺对卒中后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组织结构以及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的影响,探讨"通督调神"针法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用清洁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通督调神组和非经非穴组,每组12只。模型组、通督调神组、非经非穴组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和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性应激法复合制备卒中后抑郁模型;假手术组仅切开皮肤,分离筋膜肌肉,暴露动脉后不进行结扎直接缝合切口。假手术组、模型组不予干预,通督调神组选取"百会""水沟""神庭""大椎"穴,针刺40 min,20 min行针1次,每日针刺1次,每周6次,连续治疗4周。非经非穴组选取大鼠前肢足背侧第3、4跖骨间隙凹陷处为"非经非穴"干预,针刺方法同通督调神组。观察干预后各组大鼠行为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海马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NE、5-HT和DA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Zea Longa神经行为学评分提高(P0.01),蔗糖水饮用量降低(P0.01),敞箱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次数降低(均P0.01),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损伤,海马组织中NE、5-HT和DA含量降低(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通督调神组大鼠Zea Longa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P0.01),蔗糖水饮用量增加(P0.01),敞箱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次数增多(均P0.01),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损害减轻,海马组织中NE、5-HT和DA含量升高(P0.01,P0.05);与非经非穴组相比较,通督调神组大鼠Zea Longa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P0.01),蔗糖水饮用量增加(P0.01),敞箱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次数增多(均P0.01),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损害减轻,海马组织中NE、5-HT和DA含量升高(P0.01,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刺能改善卒中后抑郁模型大鼠行为、修复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可能与其上调海马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NE、5-HT、DA)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对抑郁症睡眠障碍大鼠下丘脑、杏仁核、中缝背核5-羟色胺(5-HT)和5-羟吲哚乙酸(5-HIAA)含量及其比值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和造模组32只。正常组大鼠采用常规合笼饲养,不接受任何刺激与处置。造模组大鼠进行为期21 d的孤养+CUMS法+REM睡眠剥夺法造模,其中28只顺利完成造模,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药物组和针药组,每组7只。模型组仅造模不干预;针刺组取印堂、神庭配太冲进行针刺干预;药物组采用盐酸舍曲林片和阿普唑仑片的水溶液灌胃干预;针药组采用针刺配合水溶液灌胃干预。针刺组、药物组和针药组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干预7 d。比较各组大鼠下丘脑、杏仁核、中缝背核5-HT与5-HIAA含量及其比值。结果模型组造模后下丘脑、杏仁核和中缝背核的5-HT、5-HIAA含量较正常组出现明显下降(P0.05)。针刺组、药物组和针药组治疗后下丘脑、杏仁核和中缝背核的5-HT、5-HIAA含量均较模型组出现了明显上调(P0.05)。模型组下丘脑、中缝背核5-HIAA/5-HT比值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杏仁核及针药组下丘脑5-HIAA/5-HT比值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能对抑郁症睡眠障碍大鼠5-HT能神经系统的活跃程度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能增加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针药结合的疗效可能以针刺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内关""神门"穴对高脂血症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旁核(PVN)区和血清5-羟色胺(5-HT)含量的影响。方法:从80只高脂血症SD大鼠中随机选择20只作为假手术组,其余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以复制AMI模型。将复制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内关组、电针神门组,每组20只。两个电针组大鼠分别接受双侧"内关"穴、"神门"穴电针治疗,每日1次,共5d。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PVN区和血清5-HT的含量。结果:心肌梗死后的高脂血症大鼠下丘脑PVN区5-HT含量显著降低,而血清中5-HT含量显著增多(P<0.01);在电针"神门"穴或"内关"穴后,5-HT含量相应地在PVN中增多,而在血清中减少(P<0.01)。结论:在高脂血症大鼠AMI期,中枢对外周交感神经兴奋的调控可以通过释放5-HT实现,而电针"神门"穴或"内关"穴可以通过影响中枢分泌5-HT进而实现对AMI的治疗作用。同时,心经经脉、心包经经脉与心脏、下丘脑之间的生理学联系中不具有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解郁安神针法对卒中后抑郁(PSD)大鼠脑组织5-羟色胺(5-HT)转运体(5-HTT)、5-HT 1A受体(5-HT_(1A)R)、去甲肾上腺素α2受体(NEα_2R)蛋白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药物组、针刺组,每组各10只。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和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性应激法复合制备卒中后抑郁模型。药物组予以氟西汀(2mg/kg)灌胃,针刺组选取"百会""风府"及双侧"神门""太冲"穴针刺20min,每日1次,7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d。观察大鼠行为学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脑皮质5-HT、去甲肾上腺素(NE)、乙酰胆碱(Ach)、γ-氨基丁酸(γ-GABA)、谷氨酸(Glu)变化,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中缝核、蓝斑核5-HTT、5-HT_(1A)R、NEα_2R蛋白变化。结果:与正常组大鼠比较,PSD模型大鼠大脑皮质5-HT、NE及海马、中缝核、蓝斑核中5-HTT蛋白表达降低,大脑皮质Ach、γ-GABA、Glu及海马、中缝核、蓝斑核中NEα_2R、5-HT_(1A)R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大鼠比较,针刺组脑皮质5-HT、NE、5-HTT蛋白表达升高(P0.01),Ach、γ-GABA、Glu、NEα_2R、5-HT_(1A)R蛋白表达降低(P0.01,P0.05)。结论:解郁安神针法能明显改善PSD大鼠行为学变化,其机制可能是上调大脑皮质5-HT、NE,下调Ach、γ-GABA、Glu表达,促进海马、中缝核、蓝斑核5-HTT敏感性,抑制NEα_2R、5-HT_(1A)R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三阴交""百会"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模型大鼠行为学及前额叶皮质中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含量的影响,探讨针刺防治ADHD的作用机制。方法 4周龄SH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针刺组,同周龄WKY大鼠设为正常组,每组10只,针刺组针刺大鼠"三阴交""百会",留针15 min;西药组大鼠每日予利他林2 mg/kg灌胃,在大鼠夜周期连续干预4周。采用开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新物体识别实验评估大鼠自发性行为、冲动行为及学习记忆能力,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前额叶皮质中DA、NE、5-HT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各项行为学参数均明显升高(P0.05),前额叶皮质中DA、NE及5-HT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开场实验总运动距离、理毛次数及直立次数,高架十字迷宫开放臂进入次数百分比和开放臂停留时间百分比均明显减少(P0.05),新物体识别实验对新物体偏好指数明显增高(P0.05),前额叶皮质中NE、5-HT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针刺"百会""三阴交"可减少ADHD模型大鼠自发性活动及冲动行为,增强其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提高前额叶皮质中NE、5-HT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中药材》2017,(4)
目的:研究石菖蒲挥发油联合人参总皂苷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海马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60只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6组,雌雄各半,每组10只,即模型组、人参总皂苷(75 mg/kg)组、石菖蒲挥发油(15 mg/kg)组及石菖蒲挥发油+人参总皂苷低(15 mg/kg+75 mg/kg)、中(30 mg/kg+150 mg/kg)、高(60mg/kg+300 mg/kg)剂量组。正常对照组为C57BL/6品系的正常小鼠10只,雌雄各半。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用等体积蒸馏水代替,灌胃给药,连续30 d。末次给药后心脏灌注排血后取出海马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HPLC-FD)法检测多巴胺(DA)、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高香草酸(HVA)、5-羟色胺(5-HT)、5-羟基吲哚乙酸(5-HIAA)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DA、DOPAC、HVA、5-HT、5-HIAA、NE含量及(DOPAC+HVA)/DA、5-HIAA/5-HT、DA/5-HT比值显著降低(P0.01),DA/NE、5-HT/NE比值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石菖蒲挥发油+人参总皂苷各剂量组DA、DOPAC、HVA、5-HT、5-HIAA、NE含量及(DOPAC+HVA)/DA、5-HIAA/5-HT、DA/5-HT比值显著升高(P0.01),DA/NE及5-HT/NE比值显著降低(P0.01),且效果优于人参总皂苷组或石菖蒲挥发油组。结论:石菖蒲挥发油联合人参总皂苷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海马中DA和5-HT的生成及代谢及NE的生成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越来越多的研究均表明 ,不同类型的伤害性刺激可诱发c fos在大鼠、小鼠、猫和豚鼠的脊髓和不同脑区中表达。本实验观察了大鼠在角叉菜胶致炎后 ,在痛觉调制密切相关的中缝大核、中缝背核和导水管周围灰质c fos表达的变化 ,及电针镇痛作用对c fos表达的影响。实验分成正常对照组、角叉菜胶致炎组和电针 角叉菜胶致炎组。大鼠脚掌注射角叉菜胶 (2 % ,0 .1mL)造成大鼠炎症痛模型 ,测定大鼠的痛阈变化。电针组动物 ,在角叉菜胶致炎前电针大鼠“足三里”和“昆仑”穴(疏密波 ,2Hz和 6 0Hz交替 ,强度 1~ 3mA) 30min。大…  相似文献   

12.
<正> 由延髓下端到中脑头端、脑干中缝两旁,有相对集中的中缝核。人、猫、兔和鼠的中缝核,由尾侧向头端均可分成下述八个核团:中缝隐核、中缝苍白核、中缝大核、中缝桥脑核、中央上核、中缝背核、线形中核和线形上核。在中枢神经内,5-羟色胺(5-HT)神经元主要分布在中缝核及其邻近的网状结构内。中缝核的联系相当广泛,共机能是多方面的。近来研究表明,它在针刺镇痛中起重要作用。 (一)损毁或电刺激中缝核对针刺镇痛的影响无论以电针刺激大鼠尾部引起嘶叫反应测痛,还是以刺激大鼠牙髓诱发的皮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对足底切口痛大鼠痛阈、下丘脑和脊髓内β-内啡肽(β-EP)、中缝背核(DRN)内5-羟色胺(5-HT)的影响,探讨电针对足底切口痛大鼠的镇痛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穴位组、电针非穴位组,每组8只。采用足底切口复制痛模型。电针穴位组选取右侧"足三里""昆仑"穴,电针非穴位组选择两穴位旁开3mm非穴位处,每天电针1次,每次20min,治疗3次。观察各组大鼠痛阈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免疫组化法测定下丘脑、脊髓内β-EP以及DRN内5-HT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机械痛阈及热痛阈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下丘脑β-EP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β-EP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DRN内5-HT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电针穴位组大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明显高于模型组和电针非穴位组(P0.05);下丘脑β-EP含量和阳性细胞数较模型组与电针非穴位组明显升高(P0.05);DRN内5-HT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和电针非穴位组明显升高(P0.05)。各组脊髓内β-EP含量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对大鼠足底切口疼痛的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下丘脑β-EP含量进而激活DRN内5-HT的表达介导。  相似文献   

14.
电针治疗大鼠神经痛后脑内孤啡肽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电针治疗大鼠神经痛前后脑内一些与痛觉相关的核团孤啡肽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 实验分为3组,对照组为正常大鼠,神经痛组为大鼠坐骨神经慢性限制性损伤致神经痛模型,电针组为术后第7日给予神经痛大鼠电针治疗30min。各组动物处死后,取脑组织,冰冻切片,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电针后脑内与痛觉相关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vIPAG)、中缝背核(DRN)、中缝大核(NRM)核团孤啡肽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大鼠坐骨神经结扎后出现痛敏,电针能明显抑制大鼠痛敏;神经痛大鼠给予电针后脑内vIPAG、DRN、NRM中孤啡肽受体mRNA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实验提示脑内孤啡肽受体可能参与电针镇痛过程。  相似文献   

15.
针刺镇痛对大鼠纹状体及脊髓内单胺类递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针麻原理研究中,已证明针刺镇痛与中枢神经递质有关,其中对5-羟色胺(5-HT)能神经系统的关系更为密切。然而在针刺镇痛后对动物各脑区5-HT含量的影响,各家报道并不完全一致。已有报道在电针后可使小白鼠皮层及丘脑中5-HT含量升高,为进一步阐明针刺镇痛与中枢5-HT能神经元系统的关系,本文用荧光法测定大白鼠针刺镇痛后纹状体及脊髓中5-HT及5-羟吲哚醋酸(5-HIAA)含量的变化,同时也观察了对去甲肾上腺素(NE)及多巴胺(DA)含量的影响。兹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中药静安口服液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multiple tics,MT)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 60例MT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并选取30名健康儿童(健康组)作为对照。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静安口服液和硫必利片剂口服,疗程均为2个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治疗前后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多巴胺(DA)、高香草酸(HVA)、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及血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γ-氨基丁酸(GABA)]的水平变化,并与健康组比较。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5-HT、HVA、GLU及ASP含量明显增加(P<0.05),GABA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5-HT、HVA、GLU含量明显降低(P<0.05),NE及GABA水平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DA、5-HT、GLU及ASP含量显著降低,NE及GABA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多种单胺类和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失衡可导致MT的发生,尤其以5-HT、HVA及GLU、ASP、GABA的变化更为明显。(2)静安口服液可降低MT患儿5-HT、HVA及GLU含量,显著升高NE、GABA水平,这可能是其治疗MT的药效学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静顺汤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CUMS)联合孤养致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及海马单胺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氟西汀组、柴芩温胆汤组、静顺汤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进行孤养,并接受CUMS刺激方式造模。造模同时给药,42 d后,采用糖水偏好实验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大鼠海马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及代谢产物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柴芩温胆汤组、静顺汤组大鼠的糖水偏好指数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静顺汤组大鼠海马NE、5-HT含量明显升高(P<0.01)。结论:静顺汤能改善抑郁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其发挥抗抑郁作用可能与升高海马NE、5-HT有关。  相似文献   

18.
洪艳丽  何贵翔  吴飞 《中医杂志》2012,53(12):1028-1031,1045
目的 评价针药结合治疗绝经过渡期失眠(心肾不交型)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相关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 将绝经过渡期失眠(心肾不交型)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45例、针刺组45例、针药结合组50例,中药组口服益肾清心汤,每日1剂;针刺组选穴安眠、四神聪、神门、三阴交、申脉、照海进行电针治疗,隔日1次;针药结合组同时进行针刺结合中药治疗,各组均4周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评价疗效,并分别记录各组患者治疗前后Kupperman量表评分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检测血清性激素、单胺类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γ-氨基丁酸(GABA). 结果 针药结合组总有效率(74.0%)与中药组(66.7%)、针刺组(6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药组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Kupperman量表各因子评分及总积分、PSQI各因子评分及总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针药结合组的改善程度优于中药组和针刺组(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血清性激素比较及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刺组DA、NE与针药结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DA、NE、5-HT与针药结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药结合比单纯中药或针刺改善绝经过渡期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更佳,其机理与升高5-HT、5-HIAA、GABA含量、降低NE、DA合成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