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危险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LY  Zeng SY  Wan L  Ao MH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8,43(5):352-355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危险因素及手术中保留卵巢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首治为手术治疗的63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36例(5.6%,36/638)患者发生卵巢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相关因素为病理类型、病理分级、子宫肌层浸润、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盆腔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子宫浆膜浸润(P均<0.05),而年龄、脉管浸润、宫颈浸润与卵巢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按危险强度排列为:盆腔淋巴结转移、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病理分级.结论 子宫内膜样腺癌、细胞高分化、无盆腔淋巴结转移、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元肌层浸润、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阴性、年轻的患者可考虑手术中保留卵巢.  相似文献   

2.
盆腔淋巴清扫术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转移的相关因素及盆腔淋巴清扫术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 1981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行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清扫术患者 90例 ,淋巴结取样活检术患者 12例 ,分析这 10 2例患者淋巴转移与各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随机选取同期未行淋巴清扫术的 90例患者作为对照与行淋巴清扫术的 90例患者进行比较 ,寿命表法计算两者的生存率。结果  10 2例患者中 ,低分化、深肌层浸润、宫颈浸润、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附件浸润、远处转移者 ,盆腔淋巴转移的发生率升高 ,分别为 46%、42 %、44%、52 %、75%、10 0 %。盆腔淋巴转移患者的 5年累计生存率 (3 7% )低于无淋巴转移者 (89% ,P <0 0 1)。 90例行盆腔淋巴清扫术患者与对照者的 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 78%和 72 % ,两者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COX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盆腔淋巴清扫术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低分化、深肌层浸润、宫颈浸润、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附件浸润、远处转移是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转移的高危因素 ,有盆腔淋巴转移的患者预后差 ,但盆腔淋巴清扫术并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组织中L1细胞黏附分子(L1CAM)的表达,探讨L1CAM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于南通大学附属丹阳医院妇产科行手术治疗的30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HE染色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L1CAM表达,Log-rank检验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30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L1CAM表达阳性者45例(15.0%)。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L1CAM表达阳性与子宫内膜癌宫外转移、淋巴结受累、组织分化差、淋巴血管间隙浸润、宫颈间质浸润及年龄大于65岁密切相关(P0.05),而与深肌层浸润(50%或以上)、肿瘤直径2cm以上、体重指数等无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1CAM阳性、子宫内膜样腺癌分级、非子宫内膜样腺癌、肌层浸润≥50%及腹膜细胞学检查阳性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预后相关(P0.05);而将L1CAM表达阳性作为独立变量分析,其与中危组和高危组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P0.05)。结论:L1CAM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侵袭转移、腹腔外复发和低生存率密切相关,但L1CAM表达在子宫内膜癌患者治疗预后的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宫腔镜检查是否增加子宫内膜癌腹腔冲洗液细胞学的阳性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224例,其中经分段诊刮诊断184例,经宫腔镜诊断40例.比较两组腹腔冲洗液细胞学的阳性率,并同时分析组织学类型、肌层浸润深度、病灶分布、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等与腹腔冲洗液细胞学的关系.结果:经宫腔镜检查的40例患者中,腹腔冲洗液细胞学的阳性率(25.00%)高于经诊刮诊断的184例患者的阳性率(21.74%),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与组织学类型、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但与病灶分布(弥漫型)、临床分期晚(Ⅱ期以上)有关(P<0.05).经宫腔镜检查和经分段诊刮诊断的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率在以上各因素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检查并未增加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率,经宫腔镜检查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同诊断性刮宫诊断者一样,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率与临床分期晚、病灶分布弥漫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癌复发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复发的高危因素。方法 :对 1989年 1月至 1999年 9月因子宫内膜癌复发而住院治疗的 10例患者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局部复发 4例 (阴道顶端复发 2例 ,盆腔复发 2例 ) ;远处转移 6例 ;平均复发时间为 19(4~ 5 7)个月。此 10例中 6例已经死亡 ,6例死亡病例的复发后平均存活时间仅 17个月。结论 :子宫内膜癌的阴道顶端复发与宫颈受累关系较为密切 ,盆腔复发与附件受累和腹腔冲洗液查见癌细胞关系较为密切 ,远处转移主要与组织分化不良和深肌层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宫腔镜检查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以及是否增加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行手术治疗后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癌患者11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行单纯分段诊断性刮宫71例(分段诊刮组),行宫腔镜检查后再行分段诊刮42例(宫腔镜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诊断、组织学分级、组织学类型符合率,腹腔冲洗液细胞学的阳性率,并同时分析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病灶分布、附件转移等与腹腔冲洗液细胞学的关系。结果:宫腔镜组42例患者,病理诊断符合率97.62%(41/42),高于分段诊刮组的病理诊断符合率83.10%(59/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组腹腔冲洗液阳性率28.57%(12/42),高于分段诊刮组的阳性率25.35%(18/71),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冲洗液阳性与宫腔病灶范围大小有关(P<0.05),与附件转移、子宫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结论:宫腔镜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癌准确性优于单纯分段诊刮,并且不增加腹腔冲洗液阳性率。腹腔冲洗液阳性率与宫腔病灶范围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子宫峡部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1980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349例子宫内膜癌,按肿瘤部位分为峡部内膜癌(UIE)组与非峡部内膜癌组,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UIE占10.0%(35/349)。与非峡部内膜癌相比,UIE组阴道排液及腹痛的比例较高(P〈0.05)。UIE组更容易发生深肌层浸润、宫颈侵犯、脉管浸润、浆膜受累、腹腔细胞学阳性以及盆/腹腔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手术病理分期较高(P均〈0.05),具有较低的5年生存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峡部癌灶并非是预后不良的独立性相关因素。结论子宫峡部内膜癌具有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其可增强其他预后不良因素的作用而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征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广东省34家医院2000 ~2010年住院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年龄≤40岁)62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子宫内膜癌中年轻患者构成比无逐年增多的趋势,其发病平均年龄无下降趋势;93.6%为子宫内膜样腺癌,92.0%为G1和G2;87.2%无和≤1/2肌层浸润;术后手术-病理分期Ⅰ、Ⅱ、Ⅲ、Ⅳ期分别为71.6%,10.6%,16.1%,1.7%.术前临床误诊率为19.0%;临床分期Ⅰ、Ⅱ、Ⅲ期与手术-病理分期比较的误差率分别为18.6%,53.5%,18.9%.单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分级G3(P <0.01)、深肌层浸润(P<0.01)、腹水细胞学阳性(P<0.01)是卵巢转移的高危因素,而在多因素分析时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分级G3(P<0.01)、深肌层浸润(P<0.01)、宫颈受累(P<0.01)、腹水细胞学阳性(P<0.05)、脉管浸润(P<0.01)是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多因素分析时,只有宫颈受累(P<0.05)和组织学分级G3(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患者占有一定比例,但未见有年轻化趋势.病理以子宫内膜样腺癌、G1/G2为主;手术病理分期多数为Ⅰ期.'术前临床误诊率高.宫颈受累和组织学分级G3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癌290例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比较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目的:对比分析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差异,探讨手术病理分期的优点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1995年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290例的临床与病理资料,就其术前临床分期与术后手术病理分期进行比较,并分析了子宫内膜癌的分期及其预后因素。结果:临床分期误差率,Ⅰ期为19.7%,Ⅱ期为80.5%。临床分期Ⅰ期中淋巴结转移率为4.2%,腹腔细胞学阳性率为10.6%。肌层浸润者占60.5%。Ⅱ期中淋巴结转移率及腹腔细胞学阳性率分别为51.4%和46.9%,有肌层浸润者为100.0%。发生分期误差的原因有:(1)术前不可能准确估计腹腔及淋巴结是否受累;(2)宫颈已受累但术前诊断性刮宫时漏刮,或宫颈未受累而误诊为阳性;(3)癌细胞播散于腹腔。结论:手术病理分期真实地反映了病变范围,建议在首次手术时除注意手术范围外,应重视腹腔冲洗液的收集及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取样或清扫,以确定期别,为术后辅助治疗选择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鉴于Ⅱ期子宫内膜癌误诊率高,诊治上应特别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术前CA125值是否能做为预测子宫内膜癌术中行淋巴结清扫的有价值检查,对1997年6月1日~1999年5月30日间已确诊的子宫内膜癌43例患者于术前1~11天查CA125。对病理1~2级,肌层浸润<50%,无宫颈及宫外病变者行腹腔冲洗液检查加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对肌层浸润>50%或病理3级或高危类型(透明细胞癌、腺鳞癌及浆液性乳头状癌,宫颈浸润或原发灶>6cm)者行恶性肿瘤细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目的:探讨上推膀胱直肠后再次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在宫颈疾病治疗中的可行性,评价其对年轻患者保留子宫及生育功能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就诊,因宫颈LEEP术后切缘阳性或术后随访复发、无法在门诊行常规LEEP而行上推膀胱直肠后再次LEEP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上推膀胱直肠后再次LEEP,术中均未出现膀胱、直肠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38±7分钟,术中出血量20±5 ml,住院天数2.7±0.6天;其中1例患者术前病理检查为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术后升级为原位鳞癌合并原位腺癌行全子宫切除术,37例患者(97.4%)成功保留子宫,随访至今1例术后12个月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行宫颈激光治疗,余均未见宫颈病变复发。12例患者有生育意愿,7例患者已成功妊娠,6例已分娩。结论:上推膀胱直肠后再次LEEP安全可行,可实现未生育妇女及年轻妇女保留子宫及生育能力的意愿。  相似文献   

16.
17.
Various gynecologic malignancies have been tested in the 6-day subrenal capsule assay, which is an in vivo test of human tumor responsiveness to drug therapy. Fresh surgical explants of ovarian, endometrial, and cervical tumors were implanted as 1-mm3 fragments under the renal capsule of normal mice and tested against a spectrum of clinically active agents. Regardless of the site of origin, human tumors showed variations in growth rate when implanted under the renal capsule that appeared to reflect both the growth pot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each tumor as well as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cell populations comprising each tumor. An average of 60% of tumors showed positive growth and 11% demonstrated no measurable change in size. The response rates of 18 ovarian, 28 endometrial, and 20 cervical carcinomas to clinically active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were determined. A range of responses, in terms of drugs indicated to be active and of the degree of responsiveness to active agents, was obtained with each histologic type. Response rates varied from 6% to tamoxifen in cervical carcinomas to 80% to 5-fluorouracil in ovarian carcinoma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pport the variability in chemotherapy responsiveness observed clinically with gynecologic tumors and suggest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the subrenal capsule assay as a predictive test.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