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芪注射液不良反应46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检索2000—2006年《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期刊全文库》,收集符合条件的文献43篇,记录完整的药物不良反应(ADR)病例46例。结果:黄芪注射液出现ADR可能与性别和年龄无关。超剂量使用常见,ADR反应主要是变态反应,严重者可引起速发性哮喘,喉头水肿。结论:临床医生要重视黄芪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坚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我院黄芪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符壮  麦子青 《中国药业》2010,19(16):48-50
目的分析黄芪注射液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ADR),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医院2006年至2009年应用黄芪注射液所致ADR病例68例,并进行分类统计。结果黄芪注射液所致ADR主要为变态反应,其中过敏反应30例(44.12%),过敏性休克5例(7.35%),药物热17例(25.00%),消化系统反应3例(4.41%),呼吸系统反应6例(8.82%),神经系统反应3例(4.41%),循环系统反应2例(2.94%),其他反应2例(2.94%)。结论黄芪注射液导致ADR的原因较多,建议临床使用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尽量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黄芪注射液致41例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和预防方法。方法 :检索1988年~2003年国内医药学期刊报道应用黄芪注射液致不良反应案例 ,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黄芪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与性别、年龄无关 ;于静脉滴注期间发生32例 (占78 05 %) ,以30min以内发生居多 ,再次或反复数次用药后发生24例 (占41 46 %)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 ,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结论 :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黄芪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坚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静滴黄芪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初步规律。方法:对国内10年来静滴黄芪注射液出现的69例不良反应报道进行分类统计。结果:静滴黄芪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发生在用药过程中(共51例,占73.91%);不同给药浓度、给药速度、给药时间,以及合并或不合并用药,均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结论:静滴黄芪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只要抢救及时,措施得当,愈后尚好。  相似文献   

5.
复方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234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延斌 《中国药师》2009,12(3):367-369
利用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对1994年1月~2007年12月间国内公开发行的主要医药期刊上有关复方丹参注射液的ADR进行统计,剔除同一病例不同期刊重复报道的病例、报道内容过于简单无法纳入统计的文献,以符合卫生部ADR诊断标准的文献151篇,共计234例。  相似文献   

6.
常晓红  李静 《中国药业》2010,19(14):63-64
目的分析复方丹参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期刊全文库2002—2007年收载的期刊,对其中44例与复方丹参注射液ADR有关的文献进行分析及统计。结果 44例ADR中,最主要的是过敏性休克,发生率高达52.27%。结论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同时,应加强用药监测,以尽量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综述黄芪注射液的不良反应(ADR)并分析引发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国内近12年78例黄芪注射液ADR报道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ADR在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55岁以上为多发人群;用药30min内出现ADR的占55.1%;ADR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为过敏性反应(35.9%)和过敏性休克(25.6%)。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询问患者过敏史,注意给药剂量和疗程,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黄芪注射液致不良反应7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赖瑛  王佩 《医药导报》2006,25(2):168-169
目的了解黄芪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数据库检索1994年1月~2004年12月国内医药文献,对有相关资料进行分类统计。结果黄芪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共71例,临床表现包括变态反应、过敏性休克、溶血性贫血、肝损害、肾损害、药物热等,累及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等,过敏性休克占较大比例。结论黄芪注射液可致多种不良反应,临床使用时应注意观察,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救治。  相似文献   

9.
张蓓蓓 《中南药学》2014,(12):1280-1280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23岁,于3月22日以"产后发热"收治入院。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疾病病史,否认外伤史,剖宫产28 d,否认输血、中毒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入院后体格检查:体温37.8℃,脉搏98次·min-1,呼吸20次·min-1,血压为130/80 mm Hg(1 mm Hg=133.2 Pa)。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自动体位查  相似文献   

10.
黄芪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丽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302-303
目的:分析黄芪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和注意事项.方法:检查2004-2009年清华同方,万方数据库内的有关文献.结果:黄芪注射液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其不良反应的原因可能与药物的用量、联合用药、患者的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结论:为尽量避免其不良反应发生,用药前应详问患者过敏史,合理用药并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11.
杨怀勇  邓永平 《中国药房》2011,(24):2256-2257
目的:了解左氧氟沙星注射剂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云南地区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剂致ADR的住院患者进行随访。结果:2000例使用左氧氟沙星患者中发生ADR120例,发生率为6.0%;男性、女性各占66.7%、33.3%;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系统症状(如腹泻、恶心和呕吐),其次为皮肤过敏反应,还有部分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和失眠);118例经积极治疗后痊愈,有2例好转;严重ADR4例,给予积极治疗后均痊愈。ADR的发生与老龄、用药不合理、合并用药和既往有左氧氟沙星过敏史有关(P<0.05)。结论:不合理用药是导致左氧氟沙星ADR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管玫  陈玲  陈俞先  马玉洁 《中国药房》2008,19(32):2539-2541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率、发生类型和构成比,以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合理用药。方法: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维普)》检索到1980年1月~2008年5月抗菌药物致ADR相关文献,将文献分为个案或典型病例报告、临床研究或观察报告、地区ADR监测数据库或医院ADR分析报告3类,进行归类整理、定量分析。结果:个案或典型病例报告文献2310篇,ADR3794例,其中主要为过敏反应(35.58%)、神经系统反应(17.82%),另双硫仑样反应有546例。临床研究或观察报告文献928篇,ADR9434例,平均ADR发生率为9.14%,其中抗结核类抗生素ADR发生率最高(25.57%),其次为硝基咪唑类(24.29%)、碳青霉烯类(23.52%)。抗菌药物ADR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和过敏反应,另有ADR如喹诺酮类药物引起血糖异常等。地区ADR监测数据库或医院ADR分析报告文献共300篇,涉及各大类药物,ADR例数最多的抗菌药物为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结论:临床注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从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报告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解放军八一医院2006—2012年收集整理528例ADR报告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28例ADR中,由抗菌药物导致的ADR最多,为312例,占总例数的46.27%;10岁以下儿童患者发生ADR较多,为238例,占总例数的45.08%,41~50岁的成年患者发生ADR较少,仅18例,占总例数的3.41%;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过敏反应最常见,为88例,占总例数的59.82%。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与监测工作,尤其应加强对儿童发生ADR的观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我院21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丽娟  边潮 《中国药房》2013,(43):4098-4100
目的:了解该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该院2006年3月-2011年12月ADR监测小组收集并上报的218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按年龄、性别、ADR发生时间、引起ADR的药品类别和品种、ADR涉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统计与分析。结果:218例ADR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占37.16%);男女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分别占48.62%、51.38%);ADR通常发生于给药后5~30min内(占56.88%);引起ADR的主要药物品种为清热解毒类(占47.25%);ADR涉及的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41.74%),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占20.64%)。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和报告工作,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安全、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5.
462例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和相关因素,确定来年ADR监测工作方向。方法:对我院2007年度收集到的46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报告中20至59年龄段构成比最高;ADR涉及的药品151种,其中抗感染类药物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74.68%(345例),中成药引起的ADR次之;静脉给药的ADR占72.08%(333例)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促进合理用药、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85例葛根素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剂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通过检索1994至2008年国内公开发行的医学期刊报道应用葛根素注射剂致不良反应案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多发生于>60岁年龄组,男性多于女性,其出现时间可发生于用药后的各个时间段。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溶血反应居多,可出现皮疹、一般过敏反应、过敏性皮疹、发热等过敏反应,极少数患者出现肝肾损坏反应,偶见过敏性休克。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了解葛根素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其应用的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所致的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和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国内近10年公开发表的有关应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整理。结果:1BB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中,含舒巴坦复合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居第1位,占81.93%;最多的是全身损害,占总例数的49.03%;其中最突出的是过敏性休克,有9例引起死亡。结论:应促进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合理使用,并重视ADR的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陈梅莉 《中国药房》2013,(48):4531-4533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ADE)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某院2010年4月-2011年9月使用参麦注射液的4896例住院病例中发生ADR/ADE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96例患者中发生63例ADR/ADE,发生率为1.29%;首次用药即出现ADR/ADE的有39例(61.9%),且大部分在静脉滴注过程中发生;ADR/ADE累及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和心血管系统;无联合用药与联合用药的ADR/AD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PUADE病例中有4例属于超适应证用药;输液配制后放置时间超过1h的ADR/ADE发生率显著高于放置1h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使用参麦注射液时应注意把握药物适应证和配制时间等,以减少ADR/AD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所致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09~2011年上报至全国ADR监测网络的吉非替尼ADR报告,总共60位患者66例ADR,分别对其患者年龄、性别、用药情况和ADR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6例不良反应中,61~80岁患者发生ADR例数最多(58.33%);62.13%的ADR在用药1个月内发生;消化系统ADR占28.79%、皮肤及其附件ADR占31.82%、呼吸系统ADR占18.18%;死亡9例。结论:吉非替尼ADR多数表现轻微,采取适当的处理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需加强对患者的随访观察,防止严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13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方法:对2009—2010年收集的136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136例ADR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80例,58.82%)高于男性(56例,41.18%);经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为79例,占58.09%;抗感染药引发的ADR居首位,为79例次,占57.66%,其中以氟喹诺酮类引起的ADR最多,中成药居第2位;ADR主要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96例次,占50.53%)。结论:ADR主要由抗感染药和中成药引起,合理使用抗感染药及中成药是减少ADR的关键,加强ADR监测、提高ADR的预防和个体化用药是保证安全用药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