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B超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ters,PICC)中导管头端异位的应用效果,以期提高置管成功率。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3年4月1日至2013年9月31日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静脉输液门诊进行PICC的患者488例为研究对象,按就诊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n=237)和观察组(n=251)。对照组患者置管时采用转头曲颈法,观察组患者置管时采用B超探头横切按压颈内静脉加以探测定位,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发生PICC头端异位的情况。结果对照组237例中5例患者置管后X线摄片示导管尖端异位入颈内静脉;观察组251例中2例患者穿刺置管中发现异位入颈内静脉,立即调整后X线摄片示置管成功。结论 B超不仅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对PICC置管过程中防止导管头端异位入颈内静脉有着较好的定位作用。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探讨护士对全程被动坐位下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的体会,为临床PICC选择穿刺体位提供参考。方法 在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间,针对6例全程被动坐位患者,在血管超声的引导下,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行PICC穿刺置管术。结果 6例全程被动坐位患者PICC穿刺置管全部成功。穿刺成功后,经X线摄片,导管尖端均在上腔静脉,无颈内静脉异位发生。6位患者在带管期间无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操作者要熟练掌握操作技巧,术前做好置管患者的心理护理,置管后正确维护导管,加强出院指导,这样可以延长导管使用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弥补了PICC置管过程中患者需取平卧位的局限性,并且减少了置管时导管异位的发生,体现了PICC选择穿刺体位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B超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置入PICC导管在血管通路困难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6例无法在上肢或下肢行PICC置管的患者,采取B超引导下经颈内静脉PICC置管术。结果 4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PICC导管,置管成功率达100%,平均穿刺时间为42 min,平均穿刺次数为1.09次,导管使用时间均超过2个月,最长达到1年。X线摄片显示导管均到达上腔静脉,所有置管病人无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在B超引导下从颈内静脉行PICC置管,可有效解决不适宜从四肢血管行PICC置管患者的静脉输液难题,避免了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为疑难危重患者开辟了一条新的输液路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Seldinger技术(MST)在非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方法50例患者均选择MST,在非超声引导下经前臂静脉进行PICC置管。观察穿刺置管效果,总结相关护理经验。结果 46例患者(92.0%)经前臂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经X线摄片检查无导管异位。结论对前臂可触及到血管的患者,在非超声引导下运用MST技术,对提高穿刺成功率、改善患者舒适度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肿瘤患者顺利完成化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ICC导管尖端应被置于上腔静脉的下1/3段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1].导管异位是PICC操作常见的问题,发生率约6.7%[2].导管头端异位于其他血管,可导致静脉炎、药物外渗、周围组织坏死等并发症.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用于PICC的三向瓣膜式导管的特点在于置管后不需借助造影剂即可在X线下直接显影.X线摄片成为临床护理人员置管后判定导管正确位置的重要方法.2010年12月,我们为1例患者在X线影像辅助下成功调整PICC导管异位,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高龄病人常规阻断颈内静脉与未阻断颈内静脉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到颈内静脉的差异。[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病人在置管过程中使用B超探头阻断颈内静脉,观察组置管过程中不阻断颈内静脉。两组置管后均采取B超探查联合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判断是否发生颈内静脉异位。观察两组病人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到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置管时间、置管后X线检查PICC导管尖端位置正确率。[结果]观察组PICC异位入颈内静脉发生率为5.6%,低于对照组的10%。观察组置管时间25.5min±6.96min,低于对照组的35.5min±3.15min。置管后两组X线检查PICC尖端位置正确率为100%。[结论]老年高龄病人PICC置管过程中可以不常规阻断颈内静脉,且可缩短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39例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异位的部位、原因和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导管室2010年3~12月期间采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置管24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导管异位39例,左侧异位发生率显著高于右侧(P<0.05),女性高于男性(P<0.05),左侧异位易发生在对侧的无名静脉,右侧异位易发生在同侧的腋静脉。结论:颈内静脉置管异位与患者性别、个体因素、血管选择部位、操作者技能水平、操作者的个人习惯有关。操作者重视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操作中认真选择穿刺部位,穿刺成功后及时行X线检查确认,能提高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法在预防PICC置管时导管异位颈内静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142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6例和实验组66例。实验组在置管过程中送管至15cm时,助手采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下端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屈颈向术侧偏头的方法。观察两组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无1例导管被送人颈内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零;对照组3例导管被送入颈内,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3.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PICC置管术送管过程中,采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法,可明显减少导管异位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四点实时检测法(穿刺点静脉、双侧锁骨下静脉中段及术侧颈内、外静脉近心端)在PICC置入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4月-2016年5月在我院行床旁超声引导下Seldinger技术的297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155例采用四点实时检测法为观察组,142例采用单纯穿刺点检测法为对照组。两组术后均常规进行胸部正位X线透视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种PICC置入方法导管异位部位及发生率。结果两组置管后胸片提示共发生7例导管异位,观察组导管异位发生1例,导管异位发生率为0.65%;对照组发生6例,导管异位发生率为4.47%,两组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超声实时检测穿刺点、双侧锁骨下静脉及术侧颈内静脉四点可在PICC置入术中导丝拔出前对导管位置进行判断,及时调整异位导管,有效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置管长度的最佳测量方法,并分析X线摄片定位法在新生儿PICC预估置管长度中的准确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入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病区因病情需要接受PICC穿刺的新生儿82例。PICC置管前,研究人员在放射科医学影像系统中选取相应患儿入院后、穿刺前的胸腹部联合正位X线摄片,测量PICC置管的最佳位置(T8)至穿刺侧腹股沟区长度,即为X线摄片定位法测得的置管长度。所有患儿由新生儿科病区具有PICC穿刺资格的护士进行PICC穿刺操作,置管长度采用体表测量法估算得出,一次置管后行X线摄片并测量X线摄片中的置管长度。比较一次置管后X线摄片测量的导管长度与体表测量法估算的置管长度以及体表测量法估算的置管长度与X线摄片定位法测得的置管长度的差异。结果 82例新生儿中,一次置管位置满意44例(53.66%),余38例导管异位中,24例为置管过深、14例为置管过浅。一次置管后X线摄片测量的导管长度与体表测量法估算的置管长度比较,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表测量法估算的置管长度比X线摄片定位法测得的置管长度长,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体表测量法预估新生儿PICC置管长度因患儿个体差异可能导致测量结果与实际有偏差,采用X线摄片定位法能在客观影像资料上根据患儿自身的特定部位进行准确且可重复的测量,且可得出置管满意位置的最佳数据,X线摄片定位法预估PICC置管长度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可进一步验证并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32例肿瘤幼儿肘上贵要静脉穿刺困难或失败后经肘下贵要静脉行改进PICC置管方法的护理体会.方法 根据幼儿的静脉特点,在超声引导下使用24 G留置针行肘下贵要静脉PICC置管,并结合"拔河式"穿刺、纵向扩皮等改进方法.结果 32例肿瘤幼儿均经肘下贵要静脉置管成功,其中27例一次穿刺成功,3例在同侧穿刺两次后成功,2例在同侧穿刺失败后转为对侧穿刺成功.32例肿瘤幼儿穿刺成功后均顺利送入PICC导管,其中2例异位于同侧颈内静脉,即刻重新调管后使导管尖端位于正常位置,总异位率为6.25%.结论 肘下贵要静脉行进改PICC置方法显著提高了肿瘤幼儿PICC置管成功率,为其提供了一条安全可靠的静脉通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赛丁格(the 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MST)引导的颈外静脉置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5例在本院住院需长期静脉治疗的静脉置管困难的晚期癌症患者应用改良赛丁格引导颈外静脉置入PICC。结果 5例患者均1次置管成功,输液通畅,留置期间无并发症。结论改良赛丁格引导的颈外静脉置入PICC,有效解决了晚期癌症患者因静脉置管困难影响治疗的问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在大面积疑难烧伤病例中的作用及其使用情况。方法分析2016年7月上海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烧伤科收治1例大面积深度烧伤后瘢痕增生患者,施行PICC置管的过程。结果由于该患者全身大面积瘢痕增生及手术部位限制无法建立外周静脉通道或中心静脉通道(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遂在超声引导赛丁格穿刺下成功置入PICC导管,留置52d,并顺利完成了相关治疗后拔管。结论该案例PICC的成功实施,拓宽了其在烧伤及疑难置管病例中的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超声检查颈外静脉分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前应用超声确定颈外静脉分型的效果。方法拟进行颈外静脉PICC的患者(观察组)409例,穿刺前超声确定血管分型,测量血管内径、内膜、血液速度、动静脉距离,并观察周围淋巴结等情况;拟进行颈外静脉PICC的患者(对照组)386例,穿刺前常规肉眼观察、手触摸血管行PICC。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颈外静脉一次置管成功率由89.9%提升至98.3%,合并症发生率静脉炎由6.0%降至1.2%,血栓由10.1%降至2.0%,导管异位率由3.9%降至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根据血管超声确定颈外静脉分型后置入PICC,可有效地降低PICC合并症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系统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MST)选择肱静脉行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在临床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超声引导下经上臂贵要静脉和经肱静脉穿刺行PIC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种穿刺途径在并发症发生率上的差异,并试图找出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种置管途径在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上均无统计学差异;非1次成功置管和非恶性肿瘤患者是PICC并发症发生特别是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超声引导下PICC穿刺可以避开血管内的不良因素,避开静脉瓣,从肘上较粗的肱静脉穿刺置管,减少了肘部运动时导管对血管壁的刺激以及导管在血管内外的进出,从而减少了血管相关性感染、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尤其可以直接选择深静脉——肱静脉行PICC置管,既提高了PICC置管成功率,也保障了置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约束板下送管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行PICC置管患者160例,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护理下PICC置管送管,研究组患者在PICC置管约束板下送管,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异位率、首次置管成功率和舒适度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首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过程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置管在约束板辅助下送管,可有效避免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提高置管过程中的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尖端定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15例需PICC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于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并与置管后X线片结果进行对比,形成自身对照,分析其在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到位率95.7%、尖端异位率4.3%,X线片结果提示PICC尖端定位到位率97.4%、尖端异位率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有特征性P波预测与X线片结果符合率98.3%,经Kappa检验一致性较好(P0.05)。结论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成功率高,能减少尖端异位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可作为首选方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置管时常见并发症原因以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112例恶性肿瘤患者采用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4Fr)穿刺置管,选择贵要静脉48例,正中静脉45例,头静脉19例。结果 PICC穿刺置管时常见并发症有:首次穿刺失败5例(4.46%),导管推进困难4例(3.57%),导管异位5例(4.46%),二次穿刺失败2例(1.79%),穿刺处渗血、血肿3例(2.68%)。结论 PICC穿刺置管时并发症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降低或避免其发生,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时引导下,经上肢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方法与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选择需要长期静脉输液、给药,采用传统穿刺置管方法无法实施或穿刺失败的患者197例,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时跟踪引导下,选择上肢最合适穿刺静脉,确立最佳穿刺点及穿刺角度进行穿刺置管,将静脉导管置入中心静脉内,要求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1/3处.结果 本组197例患者穿刺成功率为100%,穿刺血管的选择:左上肢静脉95例,右上肢静脉102例;选择贵要静脉150例,肱静脉24例,头静脉14例,肘正中静脉9例;穿刺时间为20 s~22 min;仅有5例出现穿刺局部血肿,无神经损伤等其他并发症发生;超声对导管尖端定位的准确性达96.95%(191/197).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经上肢静脉穿刺置入中心导管的方法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明显缩短穿刺间,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