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贲门癌的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调查研究发现,近30年来,贲门癌的发生率呈稳定的上升趋势,而胃远端肿瘤有明显下降趋势。贲门癌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Barrett食管、贲门部肠化生、幽门螺杆菌、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等因素相关。本文着重讨论贲门癌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
Barrett食管与贲门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军  程妍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25):2665-2668
贲门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由于贲门癌与食管腺癌流行病学特征相似,且Barrett食管已证实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所以贲门癌的发生是否与Barrett食管有关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贲门癌研究现状及其与Barrett食管的相关性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和Barrett食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和Barrett食管(BE)的流行病学、发生机理、疗效影响等方面阐述了Hp与GERD、BE的关系,介绍了目前仍存在的一些争议,建议进一步开展临床和基础研究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BE)的临床特点及病因。[方法]对确诊的41例BE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例BE患者表现为烧心、胸骨后疼痛、反酸等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及有反流性食管炎镜下表现者分别占75.61%、65.85%、58.54%和85.37%,伴胆汁反流者10例(24.40%),伴食管裂孔疝6例(14.63%),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14例(34.15%)。[结论]BE多见于老年人,与胃食管反流密切相关,胆汁反流在BE的发病中可能占有重要地位,Hp感染与BE的确切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贲门癌发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 ,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在食管贲门癌高发区河北省涉县 ,对人群贲门黏膜Hp感染与贲门癌发生的关系进行研究 ,发现Hp感染与贲门癌的发生有较密切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对象为我国食管癌高发区河北省涉县偏店、固新两乡的当地居民。用舌诊法作为初筛方法 ,以“青紫舌”作为入选标准 ,筛出“青紫舌”者 2 0 1例 ,男 12 2例 ,女 79例 ,年龄为35~ 6 5岁 ,中位年龄 5 5岁。内镜普查 ,以贲门脊 (胃上角 )作为定位标志 ,在食管胃交界线下方 2~ 3cm长的管状贲门区黏膜的脊根部内镜下 12点钟位和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幽门成形术对贲门癌术后降低胃食管反流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6月到2016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82例贲门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7例患者行贲门癌根治术作为对照组;35例患者行贲门癌根治术附加幽门成形术作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观察指标。 结果实验组的肠蠕动恢复时间、胃管置放时间、胃液引流量、反酸及胸骨后烧灼感、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幽门成形术能有效降低贲门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尹霞  徐艳丽  常英 《胃肠病学》2013,18(4):250-252
随着食管腺癌发病率的不断升高,Barrett食管(BE)越来越受到重视。BE相关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其具体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近来研究表明BE发生的分子机制与转录因子、信号蛋白、小分子RNA(miRNA)等密切相关。本文就BE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检测方法显示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状况与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收集确诊BE患者84例,同期收集无消化道症状的内镜检测阴性的正常体检者84例作为对照。采用快速尿素酶法、病理中性复红染色法及13C呼气法分别检测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并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快速尿素酶法或病理中性复红染色法检测H.pylori阳性的患者BE组食管下段黏膜阳性率为14.3%(12/84),胃窦部黏膜阳性率为45.2%(38/84),对照组食管下段黏膜及胃窦部黏膜H.pylori阳性率分别为16.7%(14/84)、61.9%(52/84);13C呼气试验检测H.pylori阳性的患者BE组为64.3%(54/84),对照组为66.7%(56/84)。快速尿素酶法或病理中性复红染色法检测食管下段黏膜H.pylori阳性率BE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胃窦黏膜H.pylori阳性率在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13C呼气法显示BE组与对照组H.pylori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快速尿素酶法及病理中性复红染色法显示胃窦部H.pylori感染对BE可能具有保护作用,而13C呼气试验显示H.pylori感染可能对BE不具有保护作用,两者的确切关系尚需要进行大样本、多因素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夏宣平  柯美云 《胃肠病学》2003,8(4):227-231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等症状,系因抗反流防御机制削弱,反流物起攻击作用所致,可导致反流性食管炎(RE)和/或食管外组织损害。临床上仅不到1/3的GERD为RE,其余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但近年研究显示,部分NERD也有内镜下食管炎症性改变。流行病学资料表明,GERD不仅在西方国家常见,在我国亦不少见,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见表1)。Fass等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提出NERD、RE和Barrett食管为GERD发病的3个独立类型,三者的病理生理机制不同,较少发生相互转变。这一概念的提出对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11.
Barrett食管、贲门炎和胃食管连接处肠化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文忠 《胃肠病学》2004,9(4):195-196
随着贲门和远端食管腺癌发病率的上升,胃食管连接处(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GEJ)附近炎症和肠化生的病因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在过去几年中,尽管已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报道,但仍存在不少争议。  相似文献   

12.
胃食管反流病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钟捷 《中华消化杂志》2003,23(7):425-426
随着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病率的增加,GERD相关并发症亦有所增加,包括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过去1年提出的有关GERD病理生理学的新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反流性疾病发病和黏膜损伤症状之间的关系,并提供针对病人个体化病理生理缺陷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食管腺癌发生率的增长速度居各种癌肿的第二位,目前认为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的一种癌前病变。本就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的关系及食管腺癌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质子泵抑制剂(PPI)是目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最有效的药物之一,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对PPI治疗失效。PPI失效的常见原因有患者的依从性差,不同类型GERD对PPI治疗反应差异,肝药酶P4502C19的基因差异及幽门螺杆菌的影响。对PPI治疗失效的患者应行胃镜和食管测压、24h食管pH测定,再决定采用增加PPI剂量,改换不影响P450药敏的药物,加服H2RA或胃动力药、手术等不同方法。  相似文献   

15.
陈春晓  梁悦  吴成钧  韦容清  王毅 《内科》2008,3(6):910-913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等临床表现,可以导致口咽、喉、气道等食管外组织损害,严重者可以引起出血、狭窄等严重并发症。1999年Genval工作会议报告提出GERD的定义为:由胃食管反流物引起的食管和食管外组织损害或产生足以影响生存质量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经胃镜氩离子凝固消融技术(APC)治疗后老年Barrett食管(BE)患者进行胃镜随访,探讨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p)治疗对食管黏膜恢复的影响及Hp感染与BE的关系.方法 将经胃镜及病理确诊的201例老年BE患者分为无Hp感染(对照组)组53例和Hp感染组148例,Hp感染组再随机分为感染1组和感染2组各74例.所有患者经APC治疗后,给予抑制胃酸治疗,奥美拉唑40 mg,2次/d,静脉滴注,连续7d;7d后改用奥美拉唑胶囊20mg,2次/d,早晚口服,总疗程2个月.感染2组同时给予根除Hp治疗,阿莫西林1000 mg,2次/d;克拉霉素500 mg,2次/d;替硝唑500 mg,2次/d,上述3种抗生素选用2种,共用2周.所有患者于治疗结束后第1、3、6、12、24个月进行胃镜及病理复查,并进行24 h食管pH监测.结果 3组患者APC治疗平均2.4次(1~3次),治疗后1个月所有患者BE黏膜消失,复层鳞状上皮完全修复;治疗后3个月,各组均有反流性食管炎(RE)和BE复发;治疗后6个月RE复发率明显上升,对照组为22.6%,感染1组和感染2组分别为12.2%和17.6%(χ2=61.28、59.00和43.96,P<0.05);12个月BE复发率明显增加,对照组为22.6%,感染1组和感染2组分别为18.9%和23.0%(χ2=6.79、6.62和5.97,P<0.05).治疗前3组患者均有病理性胃食管酸反流(DeMeester指数>14.7),治疗后1个月DeMeester指数恢复正常,对照组为14.5±0.9,感染1组和感染2组分别为13.2±0.4和12.0±0.5(t=2.09、2.22和2.15,P<0.05);治疗后6个月DeMeester指数明显升高(t=2.29、2.33和2.14,P<0.05),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胃窦部感染Hp的老年BE患者,在进行APC治疗同时可进行根除Hp治疗;APC联合根除Hp治疗对老年BE患者的远期预后与单独APC治疗无显著差别;APC治疗可完全清除BE上皮,长期应用抑制胃酸治疗可能延缓BE复发.  相似文献   

17.
苗琪  陈晓宇 《胃肠病学》2009,14(3):174-177
食管胃连接处(EGJ)系指食管与胃的交界,其组织学具有特殊性。贲门部是连接远端食管与胃底黏膜的区域,贲门是否存在及其真实长度仍存有争议。EGJ所涉及的疾病主要有贲门炎、反流性食管炎(RE)和Barrett食管(BE),三者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食管贲门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过多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反酸、反食症状,可导致食管炎及口、咽喉、气管等食管外的组织损害。自从新的诊断技术如食管测压和食管内24小时pH监测等方法的应用以来,对此病的认识大大提高。我们对30例食管贲门癌术后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了诊治,结果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997年3月至1999年3月,随机选择门诊及住院食管贲门癌术后患者,具有烧心、反酸、及胸骨后不适者,男25例,女5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55.3岁。其中,食管下段癌22例,贲门癌8例。12 仪器 选用PENTAXEG2…  相似文献   

19.
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与幽门螺杆菌感染(H.pylori)的关系。方法:将内镜检查确诊的112例GERD患者,按H.pylori检测结果分为H.pylori( )组和H.pylori(-)组,以内镜下食管炎的分级进行严重度比较。H.pylori( )组H.pylori根除后与H.pylori(-)组在半年、1年后进行复发率的比较。结果:H.pylori( )组和H.pylori(-)组GERD重度检出率分别为36.8%(7/19)和63.2%(12/19),差异有显著性。H.pylori( )GERD患者H.pylori根除后半年、1年食管炎总复发率为70.5%与H.pylori(-)组GERD47.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H.pylori(-)者GERD重,H.pylori( )GERD患者H.pylori根除后1年食管炎复发率较高,H.pylori对GERD可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若干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见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其发病与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反流物攻击增强、遗传因素、幽门螺杆菌、神经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