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面临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超过20亿人曾感染HBV,其中3.5亿为慢性HBV感染者,慢性HBV感染者中约有15%~40%会发展成肝硬化(LC)、肝衰竭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致使每年几乎有100百万人死亡[1].过去人们认为HBeAg阳性提示HBV复制活跃,传染性强,HBV DNA水平高;当HBeAg阴转或伴有抗Hbe阳转时,则HBV DNA水平下降或消失,传染性小,同时伴肝脏炎症减轻或消失,表现为转氨酶正常,是病情趋于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肝脏病理与HBV DNA水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肝脏病理与血清乙肝病毒DNA(HBV DNA)水平的关系。方法对957例CHB以Menghini法行肝脏穿刺活体组织学检查和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进行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结果HBeAg阴性CHB患者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重者,血清HBVDNA水平较多(<0.01);HBeAg阳性CHB患者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重者,血清HBV DNA水平较低(<0.01)。结论血清HBV DNA水平与HBeAg阴性或阳性CHB患者的肝脏病变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评估谷丙转氨酶(ALT)<2倍正常值上限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肝脏炎症活动度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117例ALT<2倍正常值上限的慢性HBV感染患者进行肝脏穿刺病理学检查,同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全血细胞分析仪分析患者外周血中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中性粒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等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患者NLR比值与肝脏炎症指标的相关性.以肝脏穿刺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NLR比值在鉴别肝脏炎症活动度≥2的慢性HBV感染患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117例ALT<2倍正常值上限的慢性HBV感染患者中,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为G0、G1、G2及G3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27%、45.28%、44.44%及5.12%.ALT<2倍正常值上限的慢性HBV感染患者NLR比值随着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升高而逐渐增高,并分别与ALT和AST呈正相关性(r=0.307、0.349,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比值鉴别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2的慢性HBV感染患者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84,显著高于ALT和AST曲线下面积0.65和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部分ALT<2倍正常值上限的慢性HBV感染患者肝脏存在较严重的炎症病变,NLR具有评估该部分患者肝脏炎症活动度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肝穿病理与血清HBV DNA及肝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肝穿病理分期、分级与乙肝病毒(HBV)病毒载量及肝功能的关系。方法对8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病毒载量、肝功能及肝穿病理分级、分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清总胆汁酸(TBA)有助于判断慢性乙型肝炎肝脏的炎症及纤维化程度(P<0.01),丙氨酸转氨酶(ALT)对肝脏炎症程度的评估有意义(P<0.05),HBV病毒载量和肝细胞炎症相关(P<0.05)。结论TBA、ALT是评价肝脏炎症的有用指标;TBA对判断肝纤维化程度有价值。病毒载量可作为判断肝脏炎症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监测未抗病毒治疗的处于免疫清除期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 DNA载量,评价其HBV DNA短期自发波动情况及影响其波动的相关因素。方法入选123例ALT>2×ULN的未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收集首次就诊的HBV DNA定量(罗氏COBAS)、HBsAg定量、ALT、AST结果,第二次就诊(间隔4周以内)的HBV DNA定量结果;对于首次就诊4周内行肝脏穿刺的受试者评价其肝组织学结果(Knodell坏死炎症评分和Ishak组织纤维化评分)。结果 93例(75.6%)受试者HBV DNA波动≤0.5 Log IU/ml,30例(24.4%)受试者HBV DNA波动>0.5 Log IU/ml。应用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HBV DNA的波动程度与Knodell坏死炎症评分及HBV DNA载量相关。Knodell坏死炎症评分≥10的患者其发生HBV DNA显著波动的概率显著高于Knodell坏死炎症评分<10的患者(50.0%vs 18.3%,P=0.042);HBV DNA载量<7 LogIU/ml的患者,其发生HBV DNA显著波动的概率显著高于HBV DNA载量≥7 Log IU/ml的患者(42.9%vs 20.6%,P=0.030)。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免疫清除期,其HBV DNA在短期内存在波动,其中约25%的受试者的HBV DNA波动在0.5 LogIU/ml以上;HBV DNA波动的程度与肝脏炎症程度以及HBV DNA载量相关。  相似文献   

6.
王林 《四川医学》2004,25(8):917-917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目标就是清除或持续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以减轻肝脏的炎症,减轻肝脏纤维化,减少肝癌的发生。本文通过对作为乙肝复制指标HBV—DNA定量的动态观察意在揭示HBV-DNA复制水平与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疗效间的量效关系.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而引起致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治疗药物繁多,目前公认有效的抗HBV药物为干扰素,其疗效已予肯定。干扰素具有清除和抑制HBV,减少病毒的致病性和传染性,减轻肝脏炎症,阻断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亦可防止细胞癌的发生。我院于1997年6月  相似文献   

8.
各种器官移植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各种器官移植 (OT)日渐开展 ,原位肝移植(OLT)后移植物发生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而致移植失败者国外已屡见不鲜。美国及欧洲做OLT者中的 5 %~ 10 %发生了与HBV感染相关的慢性肝病或暴发性肝炎 (FH) [1] ;欧洲大规模观察显示 ,因肝硬化 (LC)做OLT而未给被动免疫预防时 ,不拘移植前有无HBV复制 ,移植物HBV感染再发(recurrence)率为 76 %± 4 % [1] 。肾或心脏移植后也可于受者肝脏发生HBV感染[2 ,4 ] 。我国为HBV感染高发区且接受OLT者又多为HBV相关肝病如HBV引致的LC(HBViLC)等 ,如何在OT前抑制HBV复制 ,在OT后预…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BV)的持续感染或复制是引起肝纤维化、肝脏炎症、坏死以及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发生的根本原因,常伴有腹胀、乏力、肝区疼痛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抗病毒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措施,但对于经肝脏生化检测转氨酶正常或轻度升高的慢性HBV感染患者是否采取抗病毒治疗,已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就对HBV感染患者转氨酶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是否抗病毒治疗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Th17细胞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病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 收集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1例(CHB组)、HBV相关性肝硬化患者36例(LC组)及健康对照者20例(HC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频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组织中IL-17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脏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和分布.结果 LC和CHB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h17细胞频率、血浆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HC组(P<0.01),且外周血中Th17频率与对应血浆IL-17水平呈正相关(r=0.430、0.660,P=0.009、0.001);LC组患者肝组织中IL-17 mRNA水平、α-SM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HC组(P<0.01),且α-SMA的表达与肝脏炎症程度(r=0.602,P=0.014)和纤维化分期(r=0.506,P=0.045)呈正相关.结论 Th17细胞可能参与了HBV相关性肝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HepatitisB,HB)是由HBV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类世界性的传染性疾病.HBV不仅可引起急、慢性病毒性肝炎,且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已确认的病毒性肝炎中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肝炎.HBV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1965年首次发现HBV的表面抗原(HBsAg).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病毒是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这已成为全球共识。慢性乙肝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乙型肝炎病毒(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治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肝癌(HCC)及  相似文献   

13.
一、概述(一)定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或HBV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指由HBV持续感染6个月以上引起的慢性肝脏炎症性疾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过程中对患者血清生化学、病毒学及组织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3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拉米夫定组(19例)和替比夫定组(16例),分别口服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治疗104周.定期检查两组患者的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HBV DNA定量,并在治疗前和治疗52周时进行肝穿刺活检,比较肝脏组织学变化.结果 (1)替比夫定组治疗52周时AST复常率(75.0%)、治疗104周时的HBeAg阴转率(56.3%)及治疗52周时的疗效反应率(81.2%)、病毒应答率(56.3%)均显著高于拉米夫定组(分别为36.8%、21.1%、36.8%和2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24、52、104周时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50.0%、62.5%、50.0%)与拉米夫定组(分别为36.8%、47.3%和3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24周时HBV DNA均较基线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2周和104周时,替比夫定组患者HBV DNA下降量较拉米夫定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拉米夫定组和替比夫定组治疗52周时肝脏纤维化(S)的减轻程度与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37和0.009);但两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拉米夫定组患者治疗52周时肝脏炎症(G)减轻程度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替比夫定组治疗52周时肝脏炎症(G)减轻程度与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替比夫定组与拉米夫定组比较,其肝脏炎症(G)减轻程度更显著(P<0.05).结论 替比夫定较拉米夫定具有更强、更持久的抑制HBV DNA复制的能力、较少的耐药率和病毒反跳率,且能更好地改善肝脏炎症.  相似文献   

15.
背景 部分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可以长期处于参考范围内或小于参考范围上限的2倍,但肝脏却出现了严重损伤甚至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目的 分析ALT正常或者轻度异常的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病理组织的特征,探讨肝脏病理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5-2012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并行肝脏活组织检查的165例慢性HBV感染者,诊断依据为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或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超过6个月,现HBsAg和(或)HBV DNA仍为阳性者.分析ALT正常组(113例)和ALT轻度异常组(52例)肝脏病理表现与性别、年龄、HBV e抗原(HBeAg)及HBV DNA病毒载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ALT正常组和ALT轻度异常组的年龄、性别构成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χ2=15.92,P<0.01).ALT正常组与ALT轻度异常组的肝组织炎症分级构成比和肝脏纤维化分期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03,12.72,P<0.05).ALT正常组的年龄与纤维化分期积分呈正相关(r=0.29,P<0.01).ALT轻度异常组的年龄与炎症分级积分(r=0.38,P<0.01)和纤维化分期积分(r=0.51,P<0.01)均呈正相关.两组的病毒载量构成比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4,P>0.05),ALT轻度异常组病毒载量与炎症分级积分呈负相关(r=-0.28,P<0.05).结论 ALT轻度异常HBV感染者肝脏炎性损伤的易发因素包括年龄较大和HBeAg阴性.高病毒载量者反而肝组织炎性损伤较轻,这可能与免疫耐受有关.ALT正常或轻度异常的HBV感染者肝脏纤维化程度与年龄密切相关.适时的肝脏活组织穿刺检查对于鉴别ALT正常或者轻度异常的HBV感染者肝脏损伤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慢性HBV携带者的肝组织病理改变。方法:36例慢性HBV携带者进行肝组织活检,了解肝脏病理改变,同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结果:44.4%慢性HBV携带者肝组织炎症≥G2,有抗病毒治疗指征。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与HBVDNA滴度水平无关。结论:对慢性HBV携带者应争取肝组织学检查,以进一步了解肝脏损伤情况,对指导治疗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反复波动在(1~2)×ULN和ALT持续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炎症及纤维化情况,为临床指导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研究标准的42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包括22例ALT反复波动在(1~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和20例ALT持续正常的慢  相似文献   

18.
背景部分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可以长期处于参考范围内或小于参考范围上限的2倍,但肝脏却出现了严重损伤甚至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目的分析ALT正常或者轻度异常的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病理组织的特征,探讨肝脏病理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选择2005—2012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并行肝脏活组织检查的165例慢性HBV感染者,诊断依据为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或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超过6个月,现HBsAg和(或)HBV DNA仍为阳性者。分析ALT正常组(113例)和ALT轻度异常组(52例)肝脏病理表现与性别、年龄、HBV e抗原(HBeAg)及HBV DNA病毒载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ALT正常组和ALT轻度异常组的年龄、性别构成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χ2=15.92,P<0.01)。ALT正常组与ALT轻度异常组的肝组织炎症分级构成比和肝脏纤维化分期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03,12.72,P<0.05)。ALT正常组的年龄与纤维化分期积分呈正相关(r=0.29,P<0.01)。ALT轻度异常组的年龄与炎症分级积分(r=0.38,P<0.01)和纤维化分期积分(r=0.51,P<0.01)均呈正相关。两组的病毒载量构成比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4,P>0.05),ALT轻度异常组病毒载量与炎症分级积分呈负相关(r=-0.28,P<0.05)。结论 ALT轻度异常HBV感染者肝脏炎性损伤的易发因素包括年龄较大和HBeAg阴性。高病毒载量者反而肝组织炎性损伤较轻,这可能与免疫耐受有关。ALT正常或轻度异常的HBV感染者肝脏纤维化程度与年龄密切相关。适时的肝脏活组织穿刺检查对于鉴别ALT正常或者轻度异常的HBV感染者肝脏损伤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血清HBeAg阴性和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内的HBsAg、HBcAg表达强度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31 7例CHB患者肝穿刺标本分成血清HBeAg阴性组和HBeAg阳性组两组,分析两组肝组织内HBsAg、HBcAg的表达强度及其与年龄、性别、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HBV DNA载量、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关系.结果 HBeAg阴性组患者的年龄、ALT、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大于HBeAg阳性组患者;但血清HBV DNA载量低于HBeAg阳性组患者(均P<0.05).肝组织内HBsAg表达强度与年龄、ALT、肝脏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均无相关性(P>0.05).血清HBeAg转阴后,肝组织内HBcAg表达强度降低(t=12 349.0,P=0.00);HBcAg与血清HBV DNA载量出现正相关关系(r=0.251,P=0.007);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负向相关性消失(P>0.05).结论 血清HBeAg转阴后HBV其他抗原成分仍能与肝组织维持足够活跃的免疫状态.血清HBeAg转阴后,肝组织内HBcAg表达强度降低,与血清HBV DNA载量出现正相关关系,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负向相关性关系弱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脑星形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ANF)蛋白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相对和绝对定量同位素标记( ITRAQ)蛋白质组学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脏穿刺组织中MANF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肝脏炎症纤维化分期的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正常对照( NC)、乙肝病毒携带者( ASC)、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CHB)及乙肝后肝硬化患者( LC)外周血白细胞中MANF 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不同阶段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病毒学和生化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MANF蛋白主要在肝细胞质中表达,其表达水平随着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的程度加重而升高。 NC 组、ASC 组和 CHB 组分别与LC组比较,MANF mRNA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MANF mRNA 的表达水平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1.5×106 IU/L、(1.5×106~2.0×107) IU/L和>2.0×107 IU/L 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乙肝病毒e抗原( HBeAg)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胆红素正常组与异常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 MANF 蛋白可能参与了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并与其临床特点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