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称痄腮,多见于小儿.是指感受时邪疫毒,以致腮部肿胀热痛而言,又名“腮肿”、“含腮疮”、“蛤蟆瘟”、“(?)鳃瘟”等.痄腮发作轻者表现为:耳下腮部一侧发酸肿胀或两侧齐发,按之柔软,咀嚼食物不便;发作重者常伴有发热畏寒、烦躁口渴、纳差、精神不撅等全身症状.但此症以永不成脓.过一候自然消散为特征.我科于1994—01~1995—12,对31例小儿急性腮腺炎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与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特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31例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3~14岁;6—12岁的17例.发病时间:冬季11例,春季17例,夏季1例,秋季2例.临床分型:风热上犯型22例,热毒炽盛型9例。无一例出现并发症.2 辨证分型:风热上犯型与热毒炽盛型都因感受风温病毒所致。均见有腮部肿胀疼痛灼热等症.二是有轻重表里之别。风热上犯型:主要临床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轻咳、耳下腮部疼痛.张口及咀嚼不便。继之一侧或两侧腮部肿胀疼痛,边缘不清,舌苔薄白微黄,脉象浮数等风热表症,治宜疏风散结,清热消肿为主.方选银翘散加减内服;如意金黄散加酷调匀后涂于腮肿部,每日两  相似文献   

2.
痹证是我国西北部地区的常见病,痹证在临床上多分为风,寒,湿,热,血五种,但在实际治疗中风,寒,湿三气很难截然分开,只是偏胜而已。故治疗痹证,关键在分清寒热二类,然后再分偏胜。痹证属于热者,起于主要感受热邪,或风,寒,湿邪郁久,从阳化热。以关节红,肿,热,痛为其主证,可有发热及怕冷等临床症状。痹证属于寒者,起于主要感受寒邪,或感受它邪,从阴化寒。关节酸痛,活动不利,不红不热为其特点,初期亦有发热,恶寒等症状。  相似文献   

3.
门铁军  安鸿 《黑龙江医药》2009,22(3):378-380
一般认为,味有相兼(一药可有多味,或可通行诸经),而气无重叠,历来认可,没有异议。关于"一药二气"的明确提法,首见王好古。其言"有一药一气,或二气者。热者多,寒者少,寒不为之寒:寒者多,热者少,热不为之热。或寒热各半而成温,或温多而成热,或凉多而成寒,不可一途而取也。又或寒热各半,昼服之,则从热之属而升;夜服之,则从寒之属而降。至于晴日则从热,阴雨则从寒,  相似文献   

4.
临床上有不少病人因肌注后引起局部红、肿、热、痛而发生硬结,影响药物的吸收。近年来,采用复方芙蓉叶外敷治疗40例肌注硬结,效果尚佳,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最小10岁,最大75岁。临床表现:局部硬结质地如按额部19例,如按鼻尖部21例,硬结范围最大为10cm×9cm,最小1.5cm×1.5cm,其中有17例病人有红、肿、热、痛感。2.药物制备和使用方法:取鲜芙蓉叶100g切丝捣烂,加黄连粉10g,新癀片0.64g(2片,红糖15g,茶油10ml搅拌均匀即可。应用时把复方芙蓉叶外敷局部,24h更换1次,如局部有明显感染征象者…  相似文献   

5.
板蓝根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板蓝根为十字花科菘蓝属植物菘蓝Isan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根,原产我国,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河南、广西、台湾等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本品味苦性寒,归心、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瘟毒发斑、高热头痛、大头瘟疫、烂喉丹疹、疼腮、喉痹、疮肿、水痘、麻疹、肝炎、流行性感冒等病症。  相似文献   

6.
小儿传染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虽无此名,但是由于我们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中西医的密切合作,共同诊断,应用中药治疗,取得一定效果,计在门诊和住院部共治疗患儿共计28例,从临床症状实践,肯定了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是有可靠的效果。我国古典医学如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又灵枢论疾诊尺篇曰:“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胀小而濇者不嗜食”。说明古人对黄疸一症,很早就有了明确的认识。黄疸又分成很多类型,如“金匮”有五疸的分别,“巢氏病原”另立九疸候,并附急黄劳疸等十多种名称。我们认为“传染性肝炎”这个疾病,已括在黄疸的范畴。又如“伤寒论”说“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但头汗出,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又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说:“凡遇时行热病,多必内瘀发黄”。沈氏尊生又说:“有天行疫厉,以致发黄者俗谓之瘟……等的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古人对黄疸的传染性已有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内耳眩晕症为常见疾病,属于中医学的“眩晕”范畴,其治疗或宗肝阳上亢之旨而用天麻、勾藤之属;或循牌虚疾湿之说而用半夏、白求之类,少见从寒热夹杂论治者.近5年来,笔者运用《伤寒论》马梅丸方先后治疗本病58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男35例,女23例,年龄44-72岁.病程最短3d,最长9d.均有突发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耳鸣、呕吐等症,部分患者有自发性眼球震颤.2治疗方法基本方以乌梅龙汤加减:乌海30g、党参、当归、黄柏各10g,黄连、制附片各5g,肉桂、手姜、细辛、川椒各3g.晕甚者加天麻、勾…  相似文献   

8.
徐丽婷  谢志 《中国医药》2013,(11):1660-1660
患者女,63岁,因“右手部皮肤红、肿、热、痛2周”于2012年5月17日入院。患者于2周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手部近虎口处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范围约3em×3em,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20%甘露醇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口腔颌面部创伤后早期肿胀的效果。方法首先按常规静脉滴注第一组抗生素加入5mg地塞米松,第二组用止血敏,最后一组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125ml+5mg地塞米松,24h1次,连用2~3d。结果显效:颌面部外伤组织早期肿胀引起的红、肿热痛用此方法在1~2d内得到很好的控制;有效:颌面部外伤组织早期肿胀引起的红、肿热痛用此方法在2—3d内得到较好控制;无效:颌面部外伤组织早期肿胀引起的红、肿热痛用此方法未得到控制。结论采用20%甘露醇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在治疗颌面部外伤组织早期肿胀引起的红.肿热痛显效80%,有效20%,无效0%。  相似文献   

10.
炎症,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症状,它的主要局部表现有红、肿、热、痛,符合人们认识的“火”的特点。因此,清热炎药物成为基治疗的首选,然而,中医专家一再告诫:  相似文献   

11.
<正>发背疽即中医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化脓性疾患,以局部红、肿、热、痛有多个粟粒性脓头为特征,本病症因外感风温湿热之毒,内因情志内伤气郁化火或劳伤精气,肾气亏损或恣食膏梁厚味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火毒内生,脏腑蕴毒凝聚肌表致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  相似文献   

12.
小柴胡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治中》。主治:(1)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自,脉弦者[1]。(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或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其实本方临床运用广泛,可用于少阳枢机不利病机的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中医辨证属此范畴的热人血室、发热、黄疸、呕吐、胃痛、咳嗽、鼻出血、心悸、眩晕、水肿、失眠、阳痿、痛经、月经不调等症皆可用本方治疗,甚至某些疑难杂症亦可从此方考虑,每有奇效^[2]。笔者现将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石膏广用     
石膏,又名白虎,冰石,分子式:CaSO_4·2H_2O 白色,微透明。生石膏味辛、甘,性寒,归肺,胃经。石膏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后外用收湿敛疮。石膏能清气分实热,症见高热、汗出、心烦、口喝,脉洪大有力等症的要药。可与知母相须为用,明显增强清除气分实热的作用、如“白虎汤”。若温热病邪毒内犯,可与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物配伍,疗效更佳。如热伤气津,烦渴不止。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称为“痒腮”,以发热、耳下垂部漫肿疼痛为其临床主要特征,四季均可发病,春季易流行,是儿童的一种多发病.我们用三黄散外敷法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疗效甚佳,现报道如下.l临床资料98例患儿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症腮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56例(以下简称观察组),西药常规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对照组).观察组56例中,男37例,女19例,年龄卜赔岁,其中5岁以下13例,6~10岁34例,Ic岁以上9例;一侧腮腺肿大47例,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肿大9例);对照组42例中,男…  相似文献   

15.
(4)下利吐哕证:下利与吐哕证从辨证出发,在厥阴篇中出现较多,尤其是厥利的病理关系更为重要,故亦比较集中地加以论述。由于正气有强弱,病邪有轻重,阴阳有胜复,病至厥阴,寒热虚实变化比较复杂,故下利吐哕也有不同情况, 兹归纳为如下几种: ①厥阴热利:在厥阴病厥热胜复的病理变化中,已经谈到厥退而热不已,为阳复太过,病从热化,上炎可出现咽痛喉痹,或下迫肠胃,可出现便脓血。故厥阴病亦可变为湿热下利。如370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2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是厥阴热化便脓血的证治,如同334条之“必使脓血”,又如341条之厥少热多“热不除者,必便脓血”,366条之下利脉数而渴者,“设不差,必清脓血”之例,均属于  相似文献   

16.
“疗”是一种发病迅速,危险性较大的急性感染性疾患。因其初起形小而根深,有如钉丁之状而得名。“痈”是一种发于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痈”的含义:是气血为毒邪壅塞不通的意思。有“内痈”和“外痈”之分。本篇只述发于体表的外痈。 “疗痈”的病因:多为恣食甘肥油腻之品,或刺激性食物及长期饮酒,热蕴肠胃,使内热蕴蒸于肌肤,腠理滞涩而成。也有因皮肤不洁,外伤所致者。此病发病较急,初起即局部红、肿、热、痛。多为热毒内盛之实热证。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硬肿症 (ScleredemaNeonatorum ,SN)又称为新生儿皮质硬化症兼水肿。该疾病占新生儿期间所患疾病的 6 7‰~ 2 4 9‰ ,而且病死率较高。国外报告重症新生儿硬肿症死亡率为 50 %~ 75% ,国内报告为4 8 9% ,可见此病严重影响新生儿健康。临床一般采用保温、补热、抗感染、纠酸等进行综合治疗。随着药理研究和诊断学的发展 ,近年来临床上对该症使用中药或西药进行佐治 ,疗效显著 ,现综述如下。1 中药佐治疗法祖国医学认为新生儿硬肿症多因先天禀赋不足 ,气血未充 ,元阳不振 ,卫气不固 ,血瘀气滞所致。桔皮、藏红…  相似文献   

18.
刘毅  王允  唐坤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5):2362-2363
药性有寒热温凉之不同,称为四性㈦。四性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称为四气,此之“气”在古代做为哲学概念,非指一般意义上的“香臭之气”.而是对自然界的普遍规雒和特性进行的表述。后来“气”逐渐衍化为气味之义,至宋代寇宗爽为了避免与药物的香臭之气相混淆.主张将药物之四气改称为四性。他在《本草衍义》中提出:“凡称气者,即是香臭之气,其寒热温凉则是药之性,故不论称“四气”,还是称“四性”,含义皆同,都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性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从本质而言。  相似文献   

19.
关于超声检查辅助诊断“流热”方面的报道较少.118床将该病误诊为“上感”或其它相似疾病,延误诊治时有发生.我们观察了50例“流热”患者双肾的超声表现,认为该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特征声像图改变,为临床早期准确诊断提供有力证据,现作如下报道.1资料与方法1.l一般资料本组50例中,男36例,女14例,一年龄Ich64岁,其中Zffe54岁42例,所有患者均有发热期及多尿期.就诊前发病时间2~lid,平均sd.就诊时症状表现:发热者45例,尿少或无尿者36例,低血压者33例,皮肤粘膜下有出血点者32例,3例为多尿期.实验室检查:尿P::(土—…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院收治5例原发性痛风,均为男性,年龄39~50岁,病程5天~18年,超过9年者3例。发作诱因有劳累、淋雨或饮酒等。发作时都表现为关节红、肿、热、剧痛,本组有3例第一蹠趾关节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