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贵州南部地区苗族、畲族、汉族人群头面部形态特征。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苗族548人(男290人,女258人),畲族332人(男173人,女159人),汉族528人(男290人,女238人)的头面部28项指标进行活体观察和比较。结果:三个民族的头面部形态特征既有许多相同之处,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结论:贵州南部地区苗族、畲族、汉族人群头面部形态特征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这些特征对探讨贵州少数民族起源及其渊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贵州布依族、侗族、水族和毛南族头面部形态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目的:比较分析贵州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头面部形态特征。方法:对世居贵州的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1708名成人头面部28项指标进行活体观察。结果:各民族既有许多相同之处,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结论:贵州少数民族头面部形态特征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这些特征对探讨贵州少数民族起源及其渊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贵州世居民族群体头面部形态特征的多样性。方法:对贵州布依族、苗族、水族、彝族、仡佬族、土家族、侗族、白族、回族、毛南族、畲族、穿青人和汉族群体5655人(男性3045人,女性2610人)的头面部28项指标进行活体观察和聚类分析。结果:贵州世居民族头面部形态特征,既有许多相同之处,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基本上呈现南北部两大类型。结论:贵州世居民族头面部形态特征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这些特征对探讨贵州少数民族起源及其渊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贵州仡佬族、土家族和回族头面部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了解贵州仡佬族、土家族、回族人群头面部形态特征。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仡佬族288人(男145人、女143人)、土家族363人(男171人,女192人)、回族305人(男178人、女127人)的头面部28项指标进行活体观察。结果:各民族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结论:贵州仡佬族、土家族、回族头面部形态特征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这些特征对探讨责州少数民族起源及其渊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藏族头面部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中国藏族青年人196例(男94例,女102例)的头面部特征,为藏族体质人类学研究积累第一手资料。方法活体观察,活体测量,计算出31项测量项目的均值和标准差、5项指数值和7项观察项目的出现率,同时采用D距离系数作聚类分析,并用最短距离法(单连法)绘制聚类图。结果藏族青年头面部主要特征是:眼睑皱褶出现率为96%;有蒙古褶的占82.76%(男91.00%,女70.00%);耳型以圆形和方形多见;男性以中头型、狭面型和狭鼻型出现最多;女性以圆头型和特圆头型、阔面型和狭鼻型最多见。男身高1697mm,女身高1596mm。男女均以中长躯干型为多。结论初步得出藏族面部特征数据库。经比较男性面部特征与北方人群距离较近,而女性面部特征独特,但比较而言,更接近南方地区人群。 相似文献
7.
贵州北部地区彝族、白族、穿青人和汉族头面部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贵州北部地区彝族、白族、穿青人头面部形态特征。方法:采用整群抽取贵州北部地区彝族、白族、穿青人和汉族群体1581人(男性868人、女性713人)的头面部28项指标进行活体观察和比较。结果:各民族既有许多相同之处,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结论:贵州北部地区彝族、白族、穿青人和汉族群体头面部形态特征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这些特征对探讨贵州少数民族起源及其渊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白裤瑶是瑶族中民族特色保留较为完整的支系之一,自称“努格劳”,因其男子穿及膝的白裤而得名“白裤瑶”。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我国白裤瑶分布在云贵高原东南边缘红水河以东,约东经107°33′~107°53′,北纬27°53′~25°8′一带山区。主要聚居在广西南丹县与贵州荔波县相接壤的里湖瑶族乡、八圩瑶族乡 相似文献
9.
对湖南省桑植县芙蓉桥、马合口地区25 ̄45岁白族成年男女共507人进行活体测量,就其头面部的体质特性与汉族、土家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0.
天柱县侗族苗族百岁老人健康体检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县现有百岁老人10人。2008年10月,我院体检工作组的医护人员对这10名侗族、苗族百岁老人进行了健康体检。现将体检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贵州少数民族人群耳垂基因频率分布特征,为国人群体遗传学研究积累资料.方法对2 465名双亲均为同一民族的布依、苗、水、汉族者的耳垂形态进行活体观察,并根据Hardy-weinberg定律推算耳垂基因频率.结果贵州南部地区布依、苗、水、汉族群体显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4607、0.2830、0.4843、0.3645,隐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5397、0.7170、0.5156、0.6355.结论人类耳垂显性基因频率低于隐性基因频率,且其分布存在民族、性别等差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湘西地区侗族人群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 smellitus,T2DM)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该地区T2DM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将研究对象分为T2DM,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和糖耐量正常normal glucose tolerance,NGT)3组,分别对3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以及血糖、血脂、血清胰岛素等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糖代谢组间的年龄,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HOMAger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I)和B细胞功能指数(HOMA β—cell function index,HOMA-BC),三酰甘油(trigalloyl glycerol,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 ylipoprotein cholesferol,HDL—C),收缩压,舒张压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臀kL(waist/hipratio,WHR)、糖尿病家族史、每周体力活动次数、吃饭口味、高脂高蛋白食物、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量与糖尿病有关。多因素非条件ordinal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与年龄≤50岁组相比,50岁〈年龄≤60岁组,60岁〈年龄≤70岁组和年龄〉70岁组的oR值分别是1.85,2.83和2.64(P〈0.05);BMI为超重或肥胖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是BMI正常人群的2.13倍fp〈0.01);其他影响因素包括WHR(OR=2.06),糖尿病家族史(oR=l1.36),高脂高蛋白食物(oR=1.90)。结论:湘西地区侗族人群T2DM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年龄、BMI、WHR、糖尿病家族史、高脂高蛋白食物,提示今后应加强湘西地区侗族人群T2DM的健康教育,降低患T2DM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4104例侗族发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侗族的发旋特征 ,为人类学、民族学及法医学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对 410 4例侗族发旋进行了活体观察并与其他民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侗族发旋单旋出现率为 92 .4% ,双旋出现率 6.63 % ,男女间有性别差异 (P均 <0 .0 1) ;发旋旋向 63 .16%为顺旋 ,2 9.2 4%为反旋 ,男女间无性别差异 (P均 >0 0 5 ) ;发旋主要分布在右后象限 5 7.0 2 % ;与部分民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结论 湖南侗族的发旋具有本民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侗医“风证”是侗族医学中第一大类疾病,侗医“风证“的起源与古老的侗族文化、生态环境、思维方法等有关。侗医“风证”命名古朴,包含的疾病广泛,并且具有其民族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5.
宁夏回、汉族11项人类学特征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宁夏回、汉族11项遗传形态特征的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学术界公认的调查方法和判断标准对376例宁夏回族和297例汉族的11项形态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与结论 宁夏回、汉族8项形态特征的出现率分别为长形指甲形状(回族58.78%,汉族47.82%)、小指弯曲(回族23.67%,汉族24.58%)、耳垂(回族79.52%,汉族57.58%)、双眼睑(回族71.81%,汉族72.05%)、蒙古褶(回族61.44%,汉族73.06%)、鼻尖钩(回族17.02%,汉族10.44%)、宽鼻孔(回族35.10%,汉族54.21%)、前额发际V字形(回族27.93%.汉族36.03%),这些性状在回、汉族群体间、同一群体不同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尔文节(回族61.44%,汉族73.06%)、凸鼻梁(回族27.93%,汉族31.33%),在回、汉族群体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汉族群体男女性别间有显著差异(P〈0.05);直型发式的分布(回族78.19%,汉族84.18%)不仅存在民族间差异还在回族群体中存在性别间差异(P〈0.0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