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芍药甘草汤配伍意义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给予芍药、甘草单方或合剂芍药甘草汤后,动物血浆中芍药苷、甘草次酸的药动学参数,探索芍药甘草汤配伍的合理性。方法:将芍药、甘草及芍药甘草汤制成水煎液,分别灌胃给予SD大鼠,采用HP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芍药苷、甘草次酸的血药浓度,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与单方相比,给予芍药甘草汤后大鼠血浆中甘草次酸的达峰时间提前,峰浓度增加;芍药苷达峰浓度提高、相对生物利用度增加;两成分均出现半衰期缩短现象。结论:臣药甘草促进了君药芍药中芍药苷的吸收,提高了它的体内浓度与含量,这可能是复方芍药甘草汤解痉、镇痛、镇静等功效强劲有力的体内药动学依据。君药芍药提前助燃了臣药甘草中甘草次酸在体内出现的时间和数量,这也可能是复方芍药甘草汤抗溃疡、解痉、抗炎等功效迅速高效的体内药动学依据。本实验从药动学角度证明了芍药甘草汤配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芍药甘草汤配伍意义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给予芍药、甘草单方或合剂芍药甘草汤后,动物血浆中芍药苷、甘草次酸的药动学参数,探索芍药甘草汤配伍的合理性。方法:将芍药、甘草及芍药甘草汤制成水煎液,分别灌胃给予SD大鼠,采用HP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芍药苷、甘草次酸的血药浓度,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与单方相比,给予芍药甘草汤后大鼠血浆中甘草次酸的达峰时间提前,峰浓度增加;芍药苷达峰浓度提高、相对生物利用度增加;两成分均出现半衰期缩短现象。结论:臣药甘草促进了君药芍药中芍药苷的吸收,提高了它的体内浓度与含量,这可能是复方芍药甘草汤解痉、镇痛、镇静等功效强劲有力的体内药动学依据。君药芍药提前助燃了臣药甘草中甘草次酸在体内出现的时间和数量,这也可能是复方芍药甘草汤抗溃疡、解痉、抗炎等功效迅速高效的体内药动学依据。本实验从药动学角度证明了芍药甘草汤配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王志琪  曾嵘  谭志荣  陈尧  田育望  王蓓  李鑫  陈立峰 《中成药》2012,34(12):2305-2309
目的考察附子与甘草配伍对乌头碱和甘草次酸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56只,按体质量分层随机分为3个药物组,分别单次按25 mL/kg灌胃给予已知乌头碱和甘草次酸含量的附子单煎液、甘草单煎液、附子甘草合煎液。各药物组设给药前和给药后共13个采血时间点,每个时间点4只大鼠,按时间点断头处死动物并采血。血浆样本中乌头碱采用液相色谱-质谱串联(LC-MS/MS)法检测,甘草次酸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法检测。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经DAS2.1软件处理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甘草与附子配伍对乌头碱和甘草次酸的溶出无明显影响。大鼠单次灌胃给予单煎液和合煎液后,乌头碱的主要药动学参数: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730.66、538.97 pg.h/L,峰浓度(Cmax)分别为91.43 pg/L、42.47 pg/L,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1.0 h、7.25 h,半衰期(t1/2)分别为14.69 h、7.81 h;甘草次酸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t分别为8 159.83 ng.h/L、7 035.89 ng.h/L,Cmax分别为526.5 ng/L、458.25 ng/L,Tmax分别为8 h、12 h,t1/2分别为11.99 h、9.57 h。结论附子配伍甘草后乌头碱和甘草次酸在大鼠体内Tmax推迟,Cmax降低,吸收减少,t1/2缩短。  相似文献   

4.
引经,又称“引经报使”,是指某些药物能带引其它药物直达病所而起向导作用.其是在归经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一种用药经验.善用引经药,能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增加病所的有效药量,从而改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杨丽华  周海虹 《中医杂志》2008,49(10):953-955
气与味是中药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药物配伍,虽变化无穷,然总不离气味的组合,现就酸味药的气味配伍运用规律探讨如下. 1 酸味药的主要功效及运用 酸味药能收能敛,主要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之得当,可收敛正气,治脏腑虚弱、元气不固所致的气血津液耗散滑脱诸证.如久咳虚喘,自汗盗汗,久泻久痢,遗精滑精,崩漏带下等.用之不当,反能收敛邪气,如痰热喘咳、热逼汗出、食滞泻痢、火动精流、血热妄行等实证、热证,误用酸味则闭门留寇,使变证叠出.  相似文献   

6.
基于药动学的甘草配伍减毒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华  颜苗  张毕奎  李焕德  方平飞 《中草药》2015,46(23):3611-3616
甘草在中药方剂中使用相当普遍,通常作为佐药和使药,起着制约主药毒性、调和诸药的作用;甘草作为"和诸药,解百毒"药物,常与有毒中药配伍使用,但其中的配伍原理还未明确。研究甘草对有毒中药主要成分体内过程的影响,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方剂配伍使用的原理和规律,以及该过程与其配伍减毒的关系。主要总结近年来关于甘草配伍对有毒中药体内过程的影响及其药动学减毒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王战国  胡慧玲  兰轲  蒋学华 《中草药》2009,40(2):169-172
代谢组学的系统论方法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具有相似的属性.近年来,随着其迅速发展,代谢组学已应用于中医"证"及其模型的研究、中药及复方的作用机制研究、中药毒理研究等.研究内容侧重于"证",关注内源性代谢组的应答(药效学与毒理学);较少涉及"方",即方剂本身及其动态变化过程(药动学).而"辨证论治,方证对应"正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为此,从"方证对应"的角度,浅析应用代谢组学研究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方法,希望借此对中医药理论现代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黄连解毒汤配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黄连解毒汤组方中君、臣、佐、使药的配伍规律.方法:取雄性Wistar大鼠54只,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黄连组、黄连-黄芩组、黄连-黄芩-黄柏组、黄连解毒汤组;模型组和各给药组于大鼠背部皮下注射2,4-二硝基苯酚( 25 mg·kg-1大鼠体质量)造模;各给药组干造模前30 min ig给予黄连、黄连-黄芩、黄连-黄芩-黄柏、黄连解毒汤1次(分别为7.2,12,16.8,24 g生药/kg大鼠体质量);收集造模后1,3,5,7,13,22 h各时间点的尿液,尿液样品进UPLC-TOF/MS检测分析,质谱数据采用MarkerLynx XS软件统计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在得分图中,黄连组与模型组混为一组,黄连-黄芩组与模型组较接近,离空白组较远,黄连-黄芩-黄柏组与模型和空白组显著聚类区组,并且与空白组较接近,黄连解毒汤组与模型组和空白组显著聚类区组,与它们的距离相当;同时黄连、黄连-黄芩、黄连-黄芩-黄柏和黄连解毒汤各给药组分别对33,15,36,40个生物标志物具有干预作用,综合评价各实验组对热病证候的整体代谢和生物标志物的干预作用,结果黄连解毒汤全方作用最好,黄连-黄芩-黄柏次之,黄连作用第三,黄连-黄芩的干预作用最弱.结论:黄连作为方中君药发挥主要的药理作用,黄柏和栀子作为佐使药也发挥了其各自的作用,但黄芩作为臣药的地位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9.
刘华钢  黄慧学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22):2346-2348
对近10年来中药药动学研究进行了总结,表明目前我国中药药动学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鉴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中药药效的多靶点性和中药药动学评价方法的不完善,经典的体内药物浓度测定法并不能完整的代表中药的药效。但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多学科的共同努力,相信中药的药动学研究将得到不断的更新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仲景方中草姜枣配伍规律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进  沈庆法 《中医药学刊》2002,20(4):479-480
  相似文献   

11.
甘草与大黄配伍对大黄酸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甘草与大黄配伍时,甘草对大黄酸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大鼠分别灌服大黄和大黄甘草汤,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黄酸血药浓度。色谱柱为Zorbox SB C18(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冰醋酸(77∶22∶1);检测波长为428 nm;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室温。血药浓度数据采用3P97药动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大黄酸血药浓度在0.1~15μg·mL-1范围线性关系良好。大鼠灌服大黄和大黄甘草汤后,大黄酸血浆浓度-时间曲线均符合二房室模型。大黄和大黄甘草汤相比较,两者的AUC,Tmax,Cmax,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甘草与大黄配伍,可降低大黄酸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降低大黄酸对肝脏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吴茱萸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性辛味苦,气温,有毒.<汤液本草>谓"入足太阴、少阴、厥阴经."功善温经、止痛、理气、燥湿.<本经集注>记载吴茱萸"蓼实为之使,恶丹参、消石、白垩,畏紫石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王庆国应用海藻甘草反药配伍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整理王庆国海藻甘草配伍相关病历,根据数据特点采用频次法、主题模型、关联规则三联法进行其配伍相关规律如药物间关联、药物疾病关联、海藻甘草配伍比研究。结果:王庆国应用海藻甘草药对配伍多见于治疗肿瘤类疾病、内分泌代谢类系统疾病、结节类疾病,除常见瘿瘤、瘰疬等疾病,其他多为现代常见疾病如子宫肌瘤、肝囊肿、肺结节等,这些病变部位多与少阳经相关。海藻甘草相关配伍处方共计72例,其中包含196种药物,使用频率大于61.8%的药物有6种,分别为海藻、柴胡、法半夏、生甘草、浙贝母、煅牡蛎。LDA主题规律挖掘得到3个处方:主题1常以柴胡桂枝汤底方加减治疗肺结节疾病,主题2常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妇科类及肝炎类疾病,主题3常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甲状腺结节类疾病。WEKA软件的Apriori算法挖掘出22条关联规律,海藻甘草配伍药量以2∶1、3∶2、1∶1为常用剂量比。结论:王庆国海藻甘草反药配伍多以生甘草入药,海藻用量多大于甘草用量,常用于治疗病位在少阳,病机在痰凝气滞血瘀的疾病,最常配伍方剂为柴胡桂枝汤和小柴胡汤。  相似文献   

14.
配伍前后芍药特征化学组分体内药动学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岚  冯怡  徐德生  林晓  张梁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23):1774-1776
 目的研究经典方芍药甘草汤的配伍合理性。方法在建立芍药甘草体内成分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运用药动学方法,比较芍药甘草汤和芍药单煎液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的大鼠血清中归属于芍药的各特征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并对药动学参数进行方差分析。结果与芍药单煎液比较,芍药甘草汤的AUC显著增加,ρmax大多极其显著增加,显示出良好的吸收。结论从药动学角度揭示了芍药甘草汤配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老班药”是瑶族医药最具代表性的经典瑶药,由于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瑶医用药经验主要以口传心记方式传承,瑶族各族系语言及用药经验不尽相同,“老班药”的临床配伍规律至今未得到深入研究,更是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学术争论不断,也影响了瑶医药学术水平的提高和临床推广应用。该文针对瑶药方剂组方理论、组方特点、方剂的配伍、方剂的组成结构及变化等方面阐述“老班药”的配伍规律,为统一瑶药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芍药甘草复方配伍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芍药甘草复方配伍的合理性.方法:以甘草酸、甘草苷为指标性成分,运用药动学方法分别比较芍药甘草效应组分和甘草酸效应组分、甘草黄酮效应组分灌胃给药后大鼠药动学参数.结果:给予芍药甘草效应组分的大鼠与单独给予甘草酸效应组分大鼠比较,甘草酸AUC显著增加,Tmax延长,Cmax明显增加,且体内消除速率显著减慢;与单独给予甘草黄酮效应组分大鼠比较,甘草苷AUC显著增加,Cmax明显增加,Tmax提前.结论:芍药甘草效应组分配伍使用,指标性成分体内吸收增加.从药动学角度揭示了验证了芍药甘草效应组分最佳配比的合理性,为深入研究组方原理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003甘草甜素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甘草甜素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诸方面的研究概况,并做了初步评估。  相似文献   

18.
陆洋  李娟  杜守颖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1):1294-1296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甘草次酸浓度的高效液相测定方法,探讨甘草次酸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方法:大鼠按1.0 mg·kg-1尾静脉注射甘草次酸后0.08,0.17,0.25,0.33,0.5,0.75,1,2,3,4,6 h眼底采血,乙腈沉淀血浆,HPLC测定血浆中甘草次酸浓度,以DAS软件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甘草次酸血药浓度在50~2 000 ng·mL-1线性良好,r=0.999 7,测得低中高浓度回收率分别为(105.2 ±2.23)%,(102.5±2.95)%,(98.4±2.32)%,日内、日间低中高浓度RSD均小于4%。甘草次酸在大鼠体内药-时曲线符合二室开放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1/2α=(0.153±0.023) h,t1/2β=(2.365±0.866) h,Cmax =(2.074±0.100) mg·L-1,CL=(0.715±0.082) L·h-1·kg-1Vd =(2.427±0.872) L·kg-1,AUC0~6 h =(1.302±0.151) mg·h-1·L-1。结论:建立的RP-HPLC适用于体内甘草次酸的含量测定及药代动力学研究,甘草次酸在体内的分布迅速、广泛。  相似文献   

19.
桂枝-甘草是经方中常用的配伍组合,本文从配伍环境的角度出发,探讨该组合的配伍规律。研究认为二者配伍表现出表里相别.益气温阳有异。三焦堪殊等基本特点,而这三个特点与配伍的内外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中西药物配伍应用的药动学药效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今中西药物联用的模式,采用临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中药与西药配伍的治疗方法.药物之间的联用很容易出现相互作用,此种作用是指药物受合用或先后使用其他药物、内源性的化学物质、药物中的附加剂或食物等因素影响,而使药效发生变化的一种现象[1-2].中西药物相互作用,可出现药物作用增强或减弱,应引起注意.如病情确需中西药物联用,应谨慎辨证论治,选择有协同作用的药物联用.现将中西药物联用的药动学与药效学的变化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