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微丸的进展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对微丸制剂的结构、释药机制、制备微丸的辅料、微丸的制备方法及其体内过程的特点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查阅近年国内微丸制剂的研究的有关文献资料,根据不同微丸的组成结构及释药机制对微丸制剂的类型进行了概括总结,介绍了其制备方法、原理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双氯灭痛控释微丸的制备与释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制备双氯灭痛控释微丸并研究其释放机理。方法 :用单因素实验方法考察了包衣液中溶媒系统的组成、膜材的浓度、致孔剂和增塑剂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 :膜材浓度增加、水比例增大 ,释药速度加快 ;PVPK30 浓度增加 ,释药速度有所加快。这些因素与包衣厚度共同决定衣膜的控释能力。结论 :本制剂属于包衣骨架控释微丸 ,随着包衣厚度的改变 ,释放机理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杨宏图  常翠  宁德俄 《中国药师》2003,6(3):136-138
目的:制备盐酸雷尼替丁控释微丸并研究其释放机理。方法:用单因素实验方法考察了包衣液中溶媒系统的组成、膜材的浓度、致孔剂和增塑剂量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膜材浓度增加、水比全大,释药速度加快;加入PVPk30,可加快释药,这些与包衣厚度共同决定衣膜的控释能力。结论:体外释放度表明本微丸属于包衣骨架控释微丸,随包衣厚度的改变而释放机理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微丸作为多单元给药系统的代表.特别是脉冲微丸凭借其良好的释放可调节性,已逐渐成为脉冲微丸制剂的主要研究方向.该文综述了脉冲微丸缓控释制备技术和应用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脉冲微丸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微丸的制备方法简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微丸剂属多剂量剂型,可由具有不同释药速度的微丸组成,具有对人胃肠壁的局部刺激小、受胃排空影响小、个体差异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8.
钱桦江  吉翔  林德祥 《药学进展》2009,33(12):564-568
目的:考察伊贝沙坦脉冲控释微丸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流化床工艺,将伊贝沙坦原料黏附在空白丸芯上,制成含药微丸;以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为包溶胀层材料,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为包控释层材料,采用同样的工艺包溶胀层和控释层,并通过正交试验优选最佳工艺条件。按最佳包衣工艺操作,以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吐温-80、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和葵二酸二丁酯为包衣材料,以释药时滞及时滞后的突释药量为指标,优选最佳处方。结果:最佳工艺条件为:上药、包溶胀层、包控释层工艺中使用的风量分别为20、30、40 m3.h-1;进风温度分别为45、50、50℃;喷雾压力均为0.2 MPa;喷液速度分别为8、9、9.gs-1。4种包衣材料在微丸中所占的最佳质量百分比分别为25%、1%、25%和0.5%,制得的脉冲控释微丸的平均时滞约为7小时,时滞后2小时突释量均大于70%。结论:在该工艺条件下制备的伊贝沙坦脉冲控释微丸的体外释放能够达到脉冲控释效果,制备工艺简单、可控。  相似文献   

9.
刘元江  李高  沈灵佳  刘红 《医药导报》2008,27(5):564-567
综述了近年来微丸促进剂微晶纤维素及其他替代辅料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挤出滚圆法制备吲哚美辛缓释微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宦娣  易涛  刘颖  肖璐  何吉奎  欧阳辉 《中国药房》2011,(17):1583-1586
目的:制备吲哚美辛(IMC)缓释微丸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行为。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微丸,以微丸收率为考察指标,优选挤出速率、滚圆速度和滚圆时间参数水平;以体外释药曲线为考察指标,崩解剂微晶纤维素(MCC)、骨架材料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和润湿剂水的处方用量为因素,设计单因素试验筛选辅料处方,并进行处方验证试验及其释药机制研究。结果:优选的较佳工艺参数为挤出速度65r.min-1、滚圆速度650r.min-1、滚圆时间3min;优选的处方为MCC19、HPMC20、水6mL;验证试验表明所制得的IMC缓释微丸释放度重现性好且符合缓释制剂的要求,其释药机制为药物扩散和骨架溶蚀的混合型机制。结论:挤出滚圆法制备IMC缓释微丸方法可行,且制剂具有良好的体外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用滚动凝聚法制备硝苯地平缓释微丸,微丸中硝苯地平体外释药前段呈零级,后段符合Higuchi方程,持续释药时间达8h。  相似文献   

12.
硫酸沙丁胺醇控释微丸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膜控法制备沙丁胺醇控释微丸。体外释放试验表明,其释药速度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释药速率常数为9.71%/h。在一定膜厚范围内,释药速率常数与衣膜增重水平的倒数呈线性关系(r=0.9926);在40°C、RH75%的环境中贮存3个月,质量稳定。健康志愿者服用后,血药浓度较为平缓,达峰时间、半衰期明显延长,具有缓释效果。其平均相对生物利用度为普通片的96.2%。  相似文献   

13.
扑尔敏缓释微丸的制备及释药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沸腾包衣工艺经处方、工艺筛选、改变微丸粒径、包衣厚度、膜材料种类及配比等,得到了体外具较理想释药行为的扑尔敏控释微丸。释药动力学研究表明,其前50%和后50%药物的释放分别符合零级和一级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4.
度米芬渗透泵片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何凤慈  陈亮  宋宏宇 《中国药房》2005,16(22):1697-1699
目的:制备度米芬渗透泵片,并考察、分析其释药机制。方法:以均匀设计法优化包衣工艺,测定不同处方制剂累积释药百分率,研究渗透泵片的制剂学特征及释药机制。结果:致孔剂聚乙二醇-400用量和包衣膜厚度对药物释放均有影响。优化包衣工艺条件为聚乙二醇-400用量12%、包衣膜厚度10mg。喷雾速度、温度、转速对释药行为无影响。结论:改变度米芬渗透泵片包衣成分的组成,制剂可持续12h释药;该制剂释药机理包括扩散和渗透泵原理。  相似文献   

15.
双氯灭痛(DC-Na)控释小丸的制备,成丸百分率受种粒中乳糖/淀粉比例、粘合剂溶液粘度及种粒在包衣锅中滚动时间的影响;小丸的园整度与粘合剂溶液的表面张力显著相关;包衣液组成及浓度,小丸大小分布范围对包衣中粘连影响较大。6名健康自愿者多剂量口服DC-Na控释小丸(CRP)及普通片(CT),比较最低血浆浓度,说明d3已达稳态。稳态时两者之间血浆药物浓度波动指数(FI)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稳态时一个给药间隔内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AUC)无显著差异(P>0.05),相对生物利用度为86%。  相似文献   

16.
硝酸异山梨酯脉冲控释微丸的研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硝酸异山梨酯脉冲控释塞囊由速释微丸和脉冲控释微丸两部分组成。本文主要探讨了其中脉冲控释微丸的制备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用均匀设计法优选水溶性药物缓释片的制备工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水溶性药物缓释片处方筛选与工艺优化的方法。方法:以氟化钠为模型药物,采用均匀设计,在综合指标中引入“释放区间”量化释放特性,考察不同处方、工艺对此指标的影响程度。结果:经均匀设计多元回归得到优化条件,其方程预测值与试验值结果一致,优化所得处方工艺合理,产品缓释特性好。结论:“释放区间”作为缓释片释入特性描述的指标,为水溶性药物缓释片的处方筛选与工艺优化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王伟  张晶  齐晓丹 《中国药房》2012,(33):3102-3105
目的:制备间尼索地平微孔渗透泵微丸,并探讨其释药机制。方法:以磺丁基醚-β-环糊精(SBE-β-CD)为渗透压物质,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丸芯,流化床包衣法包衣;以累积释放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法考察增塑剂癸二酸二丁酯(DBS)用量、包衣增重、包衣液(醋酸纤维素的丙酮-异丙醇溶液)浓度对微丸释放的影响,优选包衣处方。按最优处方制备3批微丸并以累积释放度与时间进行零级、一级、Higuchi方程拟合来考察其释药特征。结果:增塑剂用量为15%,包衣增重为4%,包衣液浓度为1%;所制备的间尼索地平微孔渗透泵微丸12h内释药具有零级释放特征(r=0.9996,0.9995,0.9989),释放动力以渗透压为主。结论:该制备工艺稳定、重现性良好,12h内释药恒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优选黄芩苷微丸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考察挤出速度、滚圆速度、滚圆时间对黄芩苷微丸的影响。结果所制备的微丸圆整度好,大小均匀;最佳制备工艺为挤出速度35Hz,滚圆速度为45Hz,滚圆时间为6min,体外溶出度在30min内达到80%以上。结论所优选的制备工艺简单易行,所制备的微丸释放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