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蔚  翁婷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9):1685-1686
目的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中白介素-25(IL-25)的水平及其与哮喘控制水平的相关性,探讨IL-25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新发支气管哮喘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支气管哮喘的正规治疗,分为:0周(A组)、4周(B组)、8周(C组)、12周(D组)。接受哮喘控制测试(ACT)问卷,分别抽取其静脉血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IL-25水平,并测定其与ACT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ACT评分在哮喘患者的0周组小于4周组,4周组小于8周组,8周组小于12周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组间血清IL-25水平有极显著性差异性(P<0.01),A组患者血清IL-25水平显著高于B组、C组和D组。B组患者血清IL-25水平高于C组和D组。相关性分析显示哮喘患者血清IL-25水平与ACT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IL-25参与哮喘气道炎症的形成,与ACT评分一起判断哮喘病情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哮喘控制测试(ACT)前三项(ACT-3)与ACT在判断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控制水平时的一致性,以获得更为简便的哮喘控制评估方法.方法 研究对象为南方医院门诊诊断为哮喘的患者102例,患者正在接受或未接受规范化哮喘治疗.所有患者完成ACT评分及肺功能检查.ACT评分≤1 9分定义为哮喘未控制,ACT评分≥20分定义为良好控制.分析ACT与ACT-3两者的相关性及与肺功能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ACT与ACT-3判断哮喘未控制的价值,并通过kappa系数评价ACT 3与ACT判断的吻合度.结果 入选的患者ACT-3与ACT的相关系数为0.919(P =0,000).ACT-3、ACT分别于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等肺功能指标呈止相关,相关系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CT-3判断哮喘未控制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74(P=0.000).当ACT-3≤11分时,为最佳截断点,判断哮喘未控制的敏感性为94.52%,特异性为93.10%.ACT-3≤11分和ACT≤19分判断哮喘未控制的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0.858(P=0.000).结论 ACT-3能用于评价哮喘患者控制水平,以ACT-3≤11识别哮喘未控制时与ACT≤19有极高的一致性.当ACT无法完整获取时可以考虑使用ACT-3.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在社区基层医院老年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128例老年哮喘患者随诊监测,在患者进行肺功能测试时进行ACT,同时由医师根据2009年我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的评估标准,对患者的哮喘控制水平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评价ACT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老年哮喘患者全部能够完成ACT,128例患者在随诊研究期间同时进行ACT及医师哮喘控制情况评估共482例次。ACT得分与医师评估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647,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354,P〈0.05;在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哮喘控制水平和治疗调整方案不同的患者之间ACT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CT方法简单、经济、有效,可以用于我国基层医院的哮喘控制评估,同样适用对社区基层老年哮喘患者的哮喘控制水平监测。  相似文献   

4.
王毅  魏咏梅 《国际呼吸杂志》2011,31(17):1306-1308
目的评估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在社区基层医院老年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128例老年哮喘患者随诊监测,在患者进行肺功能测试时进行ACT,同时由医师根据2009年我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的评估标准,对患者的哮喘控制水平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评价ACT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外周血组蛋白去乙酰化酶9 (Histone Deacetylase 9,HDAC9)的表达特征及其与Th2、Th17、调节性T细胞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6月上海瑞金医院呼吸科47例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分为间歇期哮喘组、轻度哮喘组和中重度哮喘组,各组均行肺功能检查和哮喘控制问卷调查哮喘控制情况.并选取20名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通过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Trizol法抽提RNA,采用荧光实时定量方法检测转录因子GATA3、IL-4、HDAC9mRNA表达水平.ELISA检测血浆中Th17细胞分泌的主要细胞因子IL-17以及调节性T细胞分泌的主要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 TGF)-β表达水平.结果 哮喘组PBMCs中GATA3、IL-4mRNA总体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28.12±7.57、743.6±312.8高于健康对照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56±0.22、0.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16.00和37.00,P <0.01),HDAC9 mRNA在间歇期、轻度、中重度哮喘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3.20±0.50、89.6±18.0和323.0±65.3,呈逐渐上升趋势,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1.32,P<0.05).同时,哮喘患者总体血浆细胞因子IL-17表达水平为83±55,高于健康对照组的34±22(U=153.50,P<0.01),而TGF-β表达水平下降趋势,组间无统计学差异.HDAC9 mRNA表达水平与GATA3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 =0.482,P<0.05),与IL-4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32,P<0.05),与IL-17水平呈现正相关(r=0.538,P<0.05),与TGF-β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417,P<0.05).在中重度哮喘患者中,HDAC9mRNA水平与肺功能FEV1占预计值%呈负相关(r=-0.657,P<0.05).结论 哮喘患者PBMCs中HDAC9mRNA表达水平随病情严重程度逐渐升高,其升高不仅与哮喘发病相关的Th2细胞特征性转录因子GATA3、细胞因子IL-4 mRNA表达水平以及Th17、Treg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密切相关,且与哮喘患者FEV1占预计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对哮喘患者控制水平的实际检测效能.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4月来我院就诊哮喘患者2880例进行ACT测试,由医师根据2008年GINA哮喘控制水平分级表进行患者哮喘控制水平分级,分为控制、部分控制与未控制;患者ACT测试由患者回答后ACT总分与控制水平由计算机统计判断,ACT总分25分为控制;20~24分为部分控制;19分及以下为未控制.以医师的哮喘控制水平分级为“金标准”对ACT在成人哮喘控制水平的检测效能进行研究评价,计算ACT对哮喘控制水平的灵敏度、特异度、预测值、似然比及符合率等指标.ACT内部一致性以Cronbach's α值表示.结果 根据ACT总分判断,达到哮喘控制者383例(13.3%)、部分控制者1040例(36.1%)和未控制者1457例(50.6%).ACT中5个问题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值)为0.85.控制、部分控制和未控制哮喘患者ACT评分分别为(22.84±3.10)分、(18.78±3.85)分和(18.69±4.94)分,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95.93,P<0.01).ACT哮喘控制水平判断与医师哮喘控制水平判断有一定的相关性与一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T检测对控制哮喘的灵敏度最低,特异度最高,而对未控制哮喘的灵敏度最高但特异性最低;对控制哮喘的阳性预测值及阳性似然比最高,对未控制哮喘的阴性预测值最高且阴性似然比最低;对控制与未控制的哮喘ACT与医师控制水平判断有中度一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CT对不同的哮喘控制水平检测效能并不一致,医师应根据ACT对不同哮喘控制水平的检测效能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进行哮喘控制水平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吸烟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临床症状、肺功能及气道炎症的影响,以及对激素治疗的敏感性.方法 选取2009年12月至2011年1月门诊就诊的40例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根据是否吸烟分为吸烟组(15例)和非吸烟组(23例).所有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必要时可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发放哮喘日记卡及峰流速仪.记录治疗前及治疗28 d后哮喘症状评分、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肺功能、晨间及夜间最高呼气流速(PEF),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并测定痰液中白介素8(IL 8)及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除性别构成外,年龄、病程、ACT评分、肺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ACT评分(F=39.991,P<0.05)、FEV1% pred(F=56.075,P<0.05)、PEF% pred(F=53.535,P<0.05),嗜酸粒细胞百分比(F=15.271,P<0.05)及eotaxm(F=24.172,P<0.05)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哮喘症状评分显著降低(P <0.05).其中非吸烟组以上指标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吸烟组(P<0.05).结论 吸烟降低了哮喘患者对ICS治疗的反应性.对吸烟的哮喘患者,治疗可能需要特殊调整.  相似文献   

8.
张霞  徐艳  王玲  薛玉文  李玉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20):2020-2022
目的 探讨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3(IL-13)水平及其受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IJISA)分别检测了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哮喘组)、稳定期COPD患者(COPD组)吸入激素前后和健康自愿者(对照组)血清中IL-8、IL-13水平,同时测定肺通气功能l s用力呼气容积(FEV 1%预计值).结果 哮喘组、COPD组IL-8、IL-13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哮喘组IL-8明显低于COPD组(P<0.05)、IL-13明显高于COPD组(P<0.05);治疗后哮喘组IL-8、IL-13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FEV 1显著增加(P<0.01),而COPD IL-8、IL-13水平下降不明显(P0.05),FEV 1增加不显著(P0.05).相关分析表明:哮喘、COPD患者IL-8、IL-13与FEV 1均呈负相关.结论 IL-8、lL-13均参与了哮喘和COPD的发病过程,哮喘以IL-13起主要作用,而COPD以IL-8为主要炎症因子,吸入皮质激素可以下调哮喘患者外周血中IL-8、IL-13水平,改善肺功能,而对稳定期COPD患者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哮喘控制测试(ACT)前三项(ACT-3)与ACT在判断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控制水平时的一致性,以获得更为简便的哮喘控制评估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南方医院门诊诊断为哮喘的患者102例,患者正在接受或未接受规范化哮喘治疗。所有患者完成ACT评分及肺功能检查。ACT评分≤19分定义为哮喘未控制,ACT评分≥20分定义为良好控制。分析ACT与ACT-3两者的相关性及与肺功能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ACT与ACT-3判断哮喘未控制的价值,并通过kappa系数评价ACT-3与ACT判断的吻合度。结果入选的患者ACT-3与ACT的相关系数为0.919(P=0.000)。ACT-3、ACT分别于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等肺功能指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CT-3判断哮喘未控制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74(P=0.000)。当ACT-3≤11分时,为最佳截断点,判断哮喘未控制的敏感性为94.52%,特异性为93.10%。ACT-3≤11分和ACT≤19分判断哮喘未控制的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0.858(P=0.000)。结论 ACT-3能用于评价哮喘患者控制水平,以ACT-3≤11识别哮喘未控制时与ACT≤19有极高的一致性。当ACT无法完整获取时可以考虑使用ACT-3。  相似文献   

10.
目的哮喘以慢性气道炎性反应为特征,主要涉及嗜酸性粒细胞的募集和活化。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 FeNO)是气道炎症的一个非侵入性标志物。本文探讨了FeNO在哮喘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我们评估了94例哮喘患者治疗前后的FeNO和肺功能参数及哮喘控制检测(asthma control test, ACT)评分,其中完成1个月随访的有75例,完成3个月随访的有73例,分析了我院哮喘患者控制水平的一些相关因素。 结果发现诊断时的FEV1%在预测哮喘控制时最具优势,哮喘患者根据ACT评分划分的不同控制状态的FeNO和肺功能参数无明显差异。FeNO和肺功能参数,ACT评分及血IgE,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FEV1%与ACT评分之前存在正相关(r=0.04184,P=0.0492)。无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组,FeNO和ACT评分之间存在负相关(r=0.2015,P=0.0128)。3个月治疗后FeNO和ACT评分之间仍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哮喘患者治疗前后的FeNO可以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而FeNO并不能预测哮喘的控制状态及恶化风险,FEV1%在预测哮喘控制方面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炎性细胞和结构细胞如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EOS)、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cellular elements)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诸多,目前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明了。多数人认为,变态反应、气道慢性炎症、气道反应性增高(airwayhyper-responsiveness,AHR)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参与哮喘的发病过程。探索针对发病机制中各个环节的靶点可能将是未来哮喘治疗研究的主要趋势。细胞因子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  相似文献   

12.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复杂的异质性疾病,多以2型反应为主.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对哮喘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有了长足的认识,气道上皮细胞来源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 33,IL-33)在哮喘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IL-33,结合其本身的生物学特点和发挥作用的靶细胞,综述IL-33在哮喘的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支气管哮喘患者痰白细胞介素16的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6(IL16)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2例过敏性哮喘患者、8例非过敏性哮喘患者、10例过敏性体质患者和10名正常对照者的痰液,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痰中IL16的含量,并以免疫染色技术检测CD+4细胞和活化嗜酸细胞(EG2细胞)数。结果哮喘患者无论是过敏性还是非过敏性,痰液中IL16水平与过敏体质但无哮喘的患者和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经治疗后IL16水平能达缓解期水平。此外,痰液中CD+4细胞和IL16水平比较呈显著正相关(r=0.76,P<0.01),痰液中EG2细胞数与IL16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1,P<0.01)。结论IL16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募集CD+4T细胞从而在CD+4T细胞所介导的哮喘气道嗜酸细胞炎症反应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白细胞介素(IL)-13 mRNA的表达和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别检测34例发作期哮喘患者(其中14例激素敏感型和10例激素抵抗型分别口服泼尼松治疗1周)、18例缓解期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PBMCs IL-13 mRNA的表达.结果 52例哮喘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PBMCs IL-13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16.72±1.12和8.25±1.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期和缓解期哮喘患者PBMCs IL-13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20.72±1.02和13.67±3.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4例发作期哮喘患者中,轻、中、重度患者PBMCs IL-13 mRNA表达量分别为16.35±2.38、19.12±2.16、23.57±2.43,相互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敏感型哮喘患者经泼尼松治疗1周后PBMCs IL-13 mRNA表达量(21.03±3.77)较治疗前(15.67±2.67)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抵抗或依赖型哮喘患者经泼尼松治疗1周前后PBMCs IL-13 mRNA 表达量分别为20.35±3.58和19.57±3.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MCs IL-13参与哮喘发生的病理过程,并调节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作用,可作为判断哮喘患者病变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血清IL-18和IL-33水平的变化,探讨IL-18和IL-33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9年6月至2010年10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患者30例作为哮喘组,体检中心的2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无吸烟史.哮喘组患者均静脉滴注甲泼尼龙(40 ~80 mg/d)治疗3~5d,同时配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1~2周.分别检测哮喘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血清IL-18和IL-33的水平,同时检测免疫球蛋白E(IgE)、嗜酸粒细胞(EOS)数量及肺功能[包括FEV1占预计值%(FEV1%)]等,比较哮喘组治疗前后IL-18和IL-33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分析其与IgE、EOS和FEV1%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哮喘组治疗前血清IL-18和IL-33水平[分别为(300±181)ng/L和(208 ±95) ng/L]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58±45) ng/L和(143±32)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67和3.51,均P<0.05),与IgE和EOS变化一致(t值分别为5.76和5.24,均P<0.05).哮喘组治疗后血清IL-18和IL-33水平[分别为(183±83)ng/L和(148±77) ng/L]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42和12.09,均P<0.05),与IgE和EOS变化一致(t值分别为11.87和4.56,均P<0.05),但哮喘组治疗后FEV1%水平为(81±16)%,高于治疗前的(5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1,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L-18和IL-33分别与IgE和EOS呈正相关(均P<0.05);而与FEV1%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 IL-18和IL-33在哮喘急性发作过程中具有促进炎症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分析白细胞介素(IL)-22在支气管哮喘中的表达,探讨IL-22是否参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与疾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测定对照组(10例)、哮喘组(17例)和哮喘缓解组(16例)中IL-22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哮喘组患者中IL-22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哮喘缓解组和对照组.它的表达与哮喘患者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肺活量比值(FEV1/FVC%)呈负相关,而与哮喘严重程度评分(ASS)呈正相关.结论 IL-22可能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一定作用,且与支气管哮喘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白细胞介素-8(IL-8)和运动性哮喘(EIA)的关系。方法 2001-05-15—2005-12-19分别测定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EIA患者、非EIA患者和正常对照者运动前后周围血中性粒细胞超氧阴离子以及血浆和诱导痰中的IL一8,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运动前:EIA组与非EIA组中性粒细胞超氧阴离子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血浆及诱导痰中IL-8和MDA均高于对照组,其两组本身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运动后:(1)周围血中性粒细胞超氧阴离子水平EIA组与非EIA组较运动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变化。(2)血浆及诱导痰中IL-8、MDA水平EIA组、非EIA组和正常对照组均高于运动前,EIA组、非EIA组各自与运动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正常对照组与运动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中性粒细胞产生的氧自由基与白细胞介素-8在运动性哮喘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吸烟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10月至2005年12月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门诊或住院的第3,4级支气管哮喘患者65例(哮喘组)和健康体检者50名(对照组),按吸烟史各分成吸烟组与无吸烟组,检测各组血清IL-2、IL-6、IL-8、IL-10和TNF-α,比较各组间差异及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哮喘组IL-2、IL-6、IL-8和TNF-α显著增高,IL-10显著降低(P均<0.01)。哮喘吸烟组IL-8和TNF-α明显高于哮喘非吸烟组(P<0.05,P<0.01)。对照吸烟组与对照非吸烟组IL-2、IL-6、IL-8、IL-10和TNF-α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哮喘吸烟组IL-2、IL-8和TNF-α明显高于对照吸烟组(P均<0.01),而IL-10明显低于对照吸烟组(P<0.01),2组IL-6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吸烟对哮喘患者体内细胞因子影响明显,吸烟的哮喘患者IL-8、TNF-α较非吸烟者增高。本研究测定的5种血清细胞因子变化与哮喘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9.
A novel, constitutively expressed and secreted interleukin 18 (IL18) binding protein (IL18BP) neutralises IL18. IL18BP shares many characteristics with soluble cytokine receptors of the IL1 family in that the protein exhibits specificity for IL18, belongs to the immunoglobulin-like class of receptors and has limited amino acid sequences with those of the IL1 receptor type II. However, unlike soluble cytokine receptors, IL18BP does not have a transmembrane domain and hence is not anchored to the cell membrane. IL18BP is a secreted protein and not cleaved from the cell surface. IL18BP is naturally occurring and was isolated from the urine of healthy subjects. Because IL18 is an important inducer of interferon gamma (IFNgamma), IL18BP suppresses the production of IFNgamma resulting in reduced T-helper type 1 immune responses. There are four human and two mouse isoforms-resulting from mRNA splicing and found in various cDNA libraries. Each of these IL18BP isoforms have been expressed, purified and assessed for binding and neutralisation of IL18 biological activities. Two human IL18BP isoforms exhibited the greatest affinity for IL18 with a rapid on-rate, a slow off-rate and a dissociation constant (kDa) of 399 pM. The two other isoforms with an incomplete immunoglobulin domain were unable to neutralise IL18. The two human isoforms that possess a complete immunoglobulin domain, neutralise >95% IL18 at a molar excess of two. Molecular modelling identified a large mixed electrostatic and hydrophobic binding site in the immunoglobulin domain of IL18BP, which could account for its high affinity binding to the ligand. These high affinity forms may be ideally suited for blocking IL18 in human disease. It is likely that preferential secretion of high affinity functional and non-functional isoforms of IL18BP affect the immune response and the outcome of disease.  相似文献   

20.
Interleukin 15 (IL15) and interleukin 18 (IL18) are cytokines produced principally by macrophages during innate immune response and subsequently profoundly influence adaptive immunity.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L15 and IL18 play an influential part in inflammatory response. Here we present recent data mainly from our own laboratories illustrating the importance of IL15 and IL18 in the induction and perpetuation of chronic inflammation during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rheumatoid synovit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