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豫医卷毛大鼠与SD大鼠主要脏器及生长特性的差异.方法:分别在21 d龄、28 d龄、60 d龄和90 d龄时测量20只豫医卷毛大鼠和20只SD大鼠(雌雄各半)的主要脏器质量、体质量及体长、尾长,计算各脏器占体质量的百分比(脏器系数).结果:28 d龄卷毛大鼠体长小于SD大鼠(P<0.05),60 d龄卷毛雄鼠体质量、尾长大于SD大鼠(P<0.05).28 d龄、90 d龄雄性卷毛大鼠脾脏系数小于SD大鼠(P<0.05),60 d龄雄性卷毛大鼠胸腺系数小于SD大鼠(P<0.05),其余日龄2种大鼠之间比较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卷毛突变基因对大鼠的中期生长及免疫力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豫医卷毛大鼠与SD大鼠血液学常规指标.方法:豫医卷毛大鼠和SD大鼠各20只(雌雄各半),检测12项血液学常规指标.结果与结论:卷毛雌鼠血红蛋白含量低于SD雌鼠(P<0.05),雌、雄卷毛大鼠之间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时卷毛大鼠雌雄鼠应分开统计.  相似文献   

3.
豫医卷毛大鼠与SD大鼠血清电解质、生化指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豫医卷毛大鼠与SD大鼠血清电解质、生化指标的差异.方法:取180~220 g豫医卷毛大鼠和SD大鼠各20只(雌雄各半),检测15项血清生化指标及电解质水平.结果与结论:卷毛大鼠血清甘油三酯、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尿素氮、尿酸含量高于SD大鼠(P<0.05),其余生化指标2种鼠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卷毛大鼠血清钠、氯、离子钙、总钙、磷含量均高于SD大鼠(P<0.05),钾含量2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豫医卷毛大鼠与其他物种间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序列差异.方法:采用RT-PCR方法对豫医卷毛大鼠EGFR cDNA序列进行克隆、测序,并借助生物信息技术对BN大鼠、家鼠、黄牛、猕猴和人EGFR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其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和系统遗传学分析.结果:获得了豫医卷毛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日龄SD大鼠皮肤组织学结构。方法10%甲醛固定,行石蜡切片,HE染色。结果新生大鼠皮肤较薄,透明层缺乏,皮脂腺发育良好。6月龄时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明显增厚,毛囊增粗,生长旺盛,毛囊深入皮下脂肪层。24月龄时,大鼠皮脂腺及汗腺萎缩,表皮变薄,真皮成纤维细胞、血管数量减少,弹力纤维变细。结论不同日龄SD大鼠皮肤组织学结构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豫医卷毛大鼠的表皮生长因子(EGF)基因进行比较生物学分析。方法:采用PCR方法对豫医卷毛大鼠EGF基因cDNA序列进行克隆测序,并与BN大鼠、家鼠、原鸡、猕猴和人EGF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其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和系统遗传学分析。结果:获得了豫医卷毛大鼠EGF基因全长3522bp的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JX437943)。豫医卷毛大鼠EGF基因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与BN大鼠、家鼠、原鸡、猕猴和人的同源性分别为97.8%、83.4%、59.7%、76.5%、73.5%,其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3%、79.9%、52.9%、69.6%、69.4%。结论:EGF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但不同物种之间也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豫医卷毛大鼠的遗传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豫医卷毛大鼠的表型特征及遗传方式。方法:观察卷毛大鼠的表型,并通过遗传测交实验测定其遗传规律。结果:卷毛大鼠被毛和触须卷曲,纯合子被毛受累比杂合子严重,4周龄后开始出现短暂脱毛现象,几乎变为全身无毛,然后被毛重新生长,但毛发稀疏。卷毛性状呈半显性遗传,由常染色体上单一显性基因控制。结论:卷毛大鼠表型特征明确,遗传方式清楚,可能是一种新的突变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豫医卷毛大鼠的转化生长因子α( TGFα)基因进行比较生物学分析。方法:采用PCR方法对豫医卷毛大鼠TGFα的cDNA序列进行克隆、测序,并与BN大鼠、小家鼠、黄牛、野猪、猕猴、黑猩猩、人、原鸡、鹌鹑和斑马鱼的TGFαcDNA序列及其编码产物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和系统遗传学分析。结果:获得了豫医卷毛大鼠TGFα基因全长970 bp的cDNA序列( GenBank登录号:KF366251)。豫医卷毛大鼠与BN大鼠、小家鼠、黄牛、野猪、猕猴、黑猩猩、人、原鸡、鹌鹑和斑马鱼的同源性分别为98.6%、95.0%、85.5%、85.3%、85.5%、86.3%、86.3%、73.2%、73.2%和56.8%,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8.8%、96.9%、90.6%、90.6%、91.2%、91.9%、91.9%、72.6%、72.6%和38.8%。结论:TGFα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保守性,但不同物种之间也具有功能上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BALB/c突变卷毛小鼠的皮肤组织结构与正常BALB/c小鼠之间是否存在突变差异。方法选择10 d、21 d、42 d和63 d四个不同日龄组的BALB/c突变卷毛小鼠和正常BALB/c小鼠每组各10只,观察两组小鼠被毛外观差异情况,取两小块皮肤组织,直接镜检毛囊结构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BALB/c突变卷毛小鼠生长至10 d时被毛弯曲,能够与同日龄的正常小鼠加以鉴别。镜检观察21 d、42 d和63 d的BALB/c突变卷毛小鼠毛囊中毛发根数明显少于正常小鼠,被毛稀疏且毛发卷曲明显。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四个不同日龄组的BALB/c突变卷毛小鼠的毛囊数均显著少于正常小鼠。63 d的BALB/c突变卷毛小鼠处于生长期的毛囊中可见毛发弯曲的现象。结论 BALB/c突变卷毛小鼠的毛囊和皮肤组织结构与正常小鼠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其皮肤组织结构也发生了改变,这为今后研究突变卷毛小鼠的突变基因和模型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不同月龄清洁级SD大鼠血清IL-2及细胞免疫水平的测定,了解大鼠机体的免疫状况.方法 选用2、5、8、11、14月龄清洁级SD雄性大鼠,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进行T淋巴细胞转化实验,采用MTT法测定OD差值a判定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常规病理方法测量胸腺厚度.结果 各月龄大鼠血清IL-2含量、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胸腺厚度随着大鼠月龄的增大而降低,其中11、14月龄的IL-2含量与2月龄相比降低显著(P<0.05);8、11、14月龄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与2月龄相比降低显著(P<0.05);5、8、11,14月龄的胸腺厚度与2月龄相比降低显著(P<0.01).结论 各月龄大鼠机体的免疫水平随月龄的增大而下降,8月龄大鼠细胞免疫水平下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及观察SD大鼠和巴马小型猪皮肤的正常比较组织学。方法取SD大鼠和巴马小型猪不同部位的皮肤进行石蜡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两种动物的皮肤组织学结构在以下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1.SD大鼠的毛囊成簇分布,平均3~9成群,而巴马小型猪的毛囊较稀少;2.SD大鼠表皮较薄,没有透明层,基底细胞缺乏异质性,真皮与表皮连接面平坦,没有皮钉;而在巴马小型猪皮肤表皮和真皮连接区,有上下交错的表皮皮钉和真皮乳头;3.SD大鼠的真皮结构相对松散,真皮血管系统不发达,而巴马小型猪皮肤的真皮网织层和乳头层交界的地方,水平分布着很多的浅表小静脉和小动脉丛,这种血管分布的方式与人类皮肤中的血管分布极为类似;4.SD大鼠的汗腺只局限于足垫的皮肤,汗腺上皮只有一种细胞类型,腺细胞呈立方形或矮柱状,胞核圆形,导管短而弯曲,由两层上皮细胞组成。而巴马小型猪皮肤的汗腺是顶泌汗腺,分布于真皮和脂肪相接的真皮深层,分泌部为粗管,管腔大,盘曲成团。腺细胞呈立方形或扁平,胞核圆形或长梭形。腺细胞与基膜之间也有肌上皮细胞。导管较细而直,开口于毛囊上段。  相似文献   

12.
贵州布依族7项人类学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贵州布依族部分遗传性状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贵州平塘县426名布依族(男性222人,女性204人)的卷舌、叠舌、前额发际、发旋、耵聍、中指毛和小指弯曲7对遗传性状进行调查。结果:贵州布依族卷舌、叠舌、前额发际、发旋、耵聍、中指毛和小指弯曲显性性状出现率分别为87.8%、54.0%、21.8%、60.8%、27.2%、23.7%、93.7%。其中,男性分别为83.8%、52.3%、28.8%、62.2%、25.7%、32.0%、94.1%,女性分别为92.2%、55.9%、14.2%、69.3%、28.9%、14.7%、93.1%。结论:贵州布依族7对遗传性状的分布特征存在性别差异,且彼此相关性极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培育的豫医无毛小鼠封闭群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以昆明小鼠作对照,分别对不同日龄豫医无毛小鼠的体重、体长及脏器重进行测定。测交实验测定突变基因的类型。一般组织学方法研究其皮肤结构,并观察描述了无毛小鼠的脱毛规律。结果:无毛小鼠生长发育迟缓,寿命缩短,且皮肤组织学结构变化显著,突变基因经测交试验证实为常染色体上的单一隐性基因。结论:无毛小鼠有别于裸鼠和昆明小鼠,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贵州汉族部分遗传性状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贵州684名汉族人群(男性186人,女性498人)的卷舌、叠舌、前额发际、发旋、耳耵聍5对遗传性状进行调查。结果:贵州汉族卷舌、叠舌、前额发际、发旋、耳耵聍显性性状出现率分别为67.5%、18.0%、37.1%、60.4%、30.8%。其中,男性分别为68.8%、23.1%、38.7%、64.5%、33.9%,女性分别为67.1%、55.6%、16.1%、36.5%、58.89%、29.7%。叠舌率存在性别间差异(P〈0.05),卷舌与叠舌、耵聍与前额发际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或P〈0.01)。结论:贵州汉族5项遗传性状的性别间差异不明显,且彼此相关性极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