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钱晶瑶 《华夏医药》2009,(5):403-405
抗血小板药物在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同时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基于临床上抗血小板治疗的广泛性,有必要了解抗血小板治疗在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中的获益以及相关的风险。给予最佳的治疗方案。质子泵抑制剂(PPI)是高危人群(既往有溃疡病史、胃肠道出血、需要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接受华法令或其它抗凝治疗者)预防和治疗胃肠道溃疡和出血的主要药物,建议对可能从PPI治疗中获益的高危人群使用。但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潜在风险值得广泛关注,氯吡格雷联合PPI增加患者再梗危险。建议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出现一般消化道不良反应时,可先加H2受体拮抗剂(H2RA)和/或胃黏膜保护剂,有明确适应证时再给予PPI。  相似文献   

2.
低剂量的阿司匹林愈来愈多地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但是,最近的数据显示,阿司匹林引起消化道和其他出血事件的风险可能超过了它在一级预防中的潜在益处。人们为减少阿司匹林对消化道的风险提出了很多策略,包括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保护消化道,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及使用其他抗血小板制剂来替代阿司匹林。尽管PPI和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方法能够明显减少阿司匹林引起的溃疡出血复发,但是用阿司匹林的替代品氯吡格雷并不能消除病人消化道不良反应的高度风险。传统上,预防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导致溃疡并发症的方法有胃肠道保护剂和非选择性NSAID中COX-2抑制剂,但是最近的数据显示COX-2抑制剂和一些非选择性NSAID能增加心血管系统的风险。使用抗炎治疗的处方前,要考虑每个病人在消化道和心血管两方面的风险因素。在需要抗炎止痛有增加心血管风险的病人,非选择性NSAID和低剂量阿司匹林及PPI联合用药是首选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欧洲药品局(EMEA)人用药产品委员会(CHMP)已经报告,2005年底没有关于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新的安全性方面的担忧,包括其在心血管和胃肠道方面的安全性以及是否会引起严重的皮肤反应,这类药物仍是治疗关节炎和其它疼痛性疾病的重要药物。  相似文献   

4.
非甾体抗炎药物的作用机制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司匹林于1898年上市以来,已一个多世纪。至今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已增至百余个品种,成为全球最畅销的药物。NSAIDS疗效明确,耐受性好,但其胃肠道反应限制了NSAIDS的进一步应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NSAIDS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得出产生不良反应是由于NSAIDS非选择性的抑制了环氧合酶(COX)的两个亚型:COX-1、COX-2,从而使非甾体抗炎药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04099 西班牙每年有1000例死亡与NSAIDS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班牙肠胃病学会(AEG)称,西班牙每年大约有1000名患者死于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或阿司匹林(aspirin)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或穿孔。  相似文献   

6.
非甾体抗炎药的胃肠道毒性机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秉新  邵民象 《医药导报》1999,18(3):197-198
非当体抗炎药(NSAID。)对各类型关节炎、非关节骨骼肌疾病、头痛和痛经引起的疼痛及炎症均具有缓解作用。其主要不良反应(ADR)是对胃肠道的毒性作用,胃肠道出血尤为临床关注。探析毒性作用机制,合理选用NSAID,避免或减轻其ADR具有重要的治疗学意义。1毒性机制NSAIDs是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PG)的环氧化酶(COX),减少PG生成而发挥止痛和抗炎作用的,但亦与其ADR相关。NSAID。对胃肠道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PG具有保护胃粘膜和维持肾血流量的生理作用,来自血小板中的血栓素A。…  相似文献   

7.
名刊     
目前对于昔布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以及阿司匹林的风险和益处还处于激烈的争论中。《胃肠道》杂志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研究者们进行了一项病例对照研究,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了昔布类药物、传统的NSAIDs、阿司匹林或此类药物联用对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UGIB)的调整相对风险。  相似文献   

8.
过敏性紫癜的护理观察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敏性紫癜(Anaphylactoid Purpura)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血管炎之一,以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关节炎或关节痛,腹痛,胃肠道出血及肾炎为主要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9.
药源性胃肠道疾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各种不良反应中胃肠道障碍约占20%。很多 药物可影响人体的胃肠道,但程度上有差异,从消化不良到致命的胃肠道出血均有发生。近年来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的增加与阿司匹林和NSAID的广泛使用有关,上述药物均有胃肠道毒性作用,可致从食管到结肠胃肠道中的任一区域发生损伤,本文讨论可能产生严重影响的药物不良反应。1 口腔1.1 味觉异常 许多药物可干扰味觉,身体机制尚不明了,常引起味觉迟钝(味觉减退)、完全丧失(失味)或变味,如食用甜食会觉得酸。可因食欲差而影响顺应性,并引起体重减少。 含巯基的化合物如青霉胺和卡托…  相似文献   

10.
非甾体抗炎药的不良反应与合理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指一类具有镇痛、抗炎、解热等功能的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环氧酶(COX)使前列腺素(PG)合成减少起作用(目前研究发现COX有两种,即COX-1和COX-2,两者为结构异构体),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处方中最常见的药物之一,但此类药物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并存,不恰当的应用或滥用,会给患者造成严重危害。最近,昔布类药物所引发的心血管不良反应事件,使广大患者及医务工作者分外关注NSAIDS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抗血小板聚集是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的重要措施,但由抗血小板药物引发的胃肠道损害临床常见。本文就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导致胃肠道出血的研究现状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聂晶  郑世孟 《天津药学》2002,14(1):45-47
目的:研究比较阿司匹林胶囊新剂型(益欣雪)和片剂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冠心病患者分别进入益欣雪组和肠溶阿司匹林片剂组,服药4周后,观察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血黏度和临床副作用。结果: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在服用益欣雪和肠溶阿司匹林片剂组均显著降低(P<0.01),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含量服药前后均无明显降低(P>0.05),血小板聚集率与血黏度降低率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益欣雪的胃肠道副作用明显低于片剂组(P<0.05)。结论:益欣雪和肠溶阿司匹林片剂均具有显著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和血黏度的作用,但益欣雪胃肠道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研究者称,在心血管(CV)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中,与安慰剂相比,小剂量阿司匹林(aspirin)(Ⅰ)似乎会增加大出血、胃肠道出血或颅内出血的危险。与氯吡格雷(clopidogrel)(Ⅱ)相比,(Ⅰ)增加胃肠道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脑出血、胃肠道出血、泌尿系出血及皮下淤斑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梗死面积、梗死部位、血小板数值及凝血功能是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应针对脑出血危险因素,认真评估出血风险,权衡应用利弊,最大限度地减少脑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阿司匹林对前列腺素合成的影响使其成为非选择性血小板抗聚集剂。通过抑制环氧合酶,阿司匹林不仅阻断前列腺素合成,而且阻断前列腺环素和血栓素的合成。文献报道阿司匹林吸收后改变出血时间、血小板粘附和血小板聚集,而且,这种作用与剂量有关。但未见增加阿司匹林量同时改变这三个方面的作用的报告。本研究旨在找出可显著改变这三个方面以及对原发血栓有明显作用的阿司匹林口服剂量。  相似文献   

16.
丹红注射液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临床多发病,主要的治疗手段有理疗,口服药物治疗(昔布类药物,NSAIDS类药物,米索前列腺素类药物),关节内注射药物,关节置换等。本院应用中药丹红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与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类药物,及封闭类药物(局麻药物+激素类药物),进行对比。为了对以上三种药物的疗效做出比较,作出本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7.
对2010年Mdeline收载的关于质子泵抑制剂(PPIs)与氯吡格雷相互作用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分析,PPIs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影响与多个因素相关: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合用时,PPIs与氯吡格雷之间无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当单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时,PPIs对其药效的影响显著,而且不同的PPIs之间的作用强度有差异;以微观指标(如ADP或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度)为标准,则氯吡格雷和PPIs之间存在不良药物相互作用,但以宏观指标(如一级事件发生率)为标准则无临床意义的不良药物相互作用;PPIs对氯吡格雷的影响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有关:快代谢型患者PPIs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影响显著,慢代谢型无明显影响;与单用氯吡格雷相比,PPI+阿司匹林可以显著降低胃肠道出血事件,对心血管系统没有不良影响。因此,对于PCI术后短期内行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抗血小板聚集患者,临床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任何一个PPIs;对于单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的患者,应该首选与泮托拉唑合用;PPIs合用阿司匹林能有效抗血小板聚集,而且显著减少胃肠道出血事件,因此在必须应用PPIs的情况下,阿司匹林是氯吡格雷的一个有效替代药物。  相似文献   

18.
应用阿司匹林抑制环氧化酶业已证实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有益,但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即时和长期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烷合成的确切作用尚木清楚。本文对不同负荷量与维持量阿司匹林组合应用对出血时间、血小板聚集及血栓烷合成的影响进行了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选择64例健康男性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28士6岁,体重76士4kg,身高175士5cm。所有受试者均无阿司匹林过敏史,在研究开始前的14d内不另眼阿司匹林或其他非自体抗炎药。随机分为8组,第id分别口服安慰·剂、4O、IOO、300、SOOmg·d-‘负荷量…  相似文献   

19.
抗血小板药物是预防和治疗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卒中等动脉血栓疾病的主要药物,目前应用的该类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糖蛋白IIb/IIIa(GPIIb/IIIa)受体拮抗剂和蛋白酶激活受体(PAR1)拮抗剂等。尽管已有抗血小板药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动脉血栓疾病的发生,但出血副作用不容忽视。随着对血小板相关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抗血小板药物新靶点被发现,包括蛋白酶激活受体(PARs)、血小板糖蛋白VI(GPVI)、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β)和蛋白二硫键异构酶(PDI)等。综述了已上市的抗血小板药物、目前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以及以新靶点研发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20.
抗血小板药可抑制血小板聚集,进而抑制动脉中血栓形成,是防治动脉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治疗药物。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临床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疗效和不良反应的研究越来越多。为获得更好的抗血小板效果,目前临床急需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或药物组合,能达到提高抗血小板效果,同时降低药物副作用、减少药物抵抗发生概率、降低术后出血再栓塞风险的目的,以适合更广泛的人群。按药物作用机制,抗血小板药分为如下几类:①环氧酶抑制剂:代表药物阿司匹林,具有强烈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②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药(ADPR - A):代表药物噻氯匹定、氯吡格雷、普拉格雷;③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 受体抑制剂:代表药物阿昔单抗、依替非巴肽、替罗非班;④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代表药物双嘧达莫、西洛他唑,通过激活血小板腺苷环化酶(cAMP)或抑制磷酸二酯酶对 cAMP 的降解作用,使血小板内 cAMP 浓度增高而产生抗血小板作用;⑤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代表药物沙格雷酯,可以特异性地与5- HT2受体结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本文对近年较有潜力的或已上市的几类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