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根据WHO(2000)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标准,回顾分析205例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并进行组织分类。结果 恶性淋巴瘤205例中。霍奇金病(HD)7例,占3.41%.均位于淋巴结内;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98例,占96.59%。NHL按细胞起源分类:(1)B细胞淋巴瘤138例。占69.21%。其中以下几种类型多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78例,占56.9%;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27例。占19.7%;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细胞淋巴瘤12例。占8.9%。(2)T细胞淋巴瘤58例,占29.70%。其中鼻/鼻型.NK/T细胞淋巴瘤23例.占38.9%;周围T细胞淋巴瘤15例,占25.9%;前驱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9例.占15.5%;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8例,占13.8%。(3)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及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各1例,占O.99%。NHL发病部位:位于结内73例,占35.9%;结外12S例,占64.1%。结论 应用WHO(2000)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标准对恶性淋巴瘤进行分类有重要的临床病理意义。 相似文献
2.
恶性淋巴瘤主要分为霍奇金淋巴瘤 (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两大类 ,属于淋巴细胞和 (或 )淋巴组织器官的恶性肿瘤[1] 。近年统计其发病在我国有升高的趋势。本研究旨在评定恶性淋巴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确定恶性淋巴瘤患者受疾病影响最严重的方面 ,从而为临床医护人员的治疗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对象与方法一、对象1.恶性淋巴瘤组 :来源于 1998年至 2 0 0 3年在济宁市中医院肿瘤血液科住院病人 2 2例 ,2 0 0 2年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住院病人 12例 ,2 0 0 3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住院的恶性淋巴瘤病人 2 4例 (上海患者 10人 ,外地… 相似文献
3.
恶性淋巴瘤WHO新分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传统上 ,恶性淋巴瘤分成霍奇金瘤 (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两大类。不同类型淋巴瘤的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各不相同 ;即使同一类型淋巴瘤的不同形态学变型 ,其生物学行为也会有差异。因此 ,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正确分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恶性淋巴瘤 ,尤其是NHL的分类非常复杂。七十年代 ,国际上应用较多的NHL分类有英国国家淋巴瘤研究小组 (BNLI)分类、Kiel分类、Rappa port修改分类、Dorfman分类、Lukes Collins分类和世界卫生组织 (WHO)分类。这六大分类所应用的术语和分类原则各… 相似文献
4.
5.
目的:了解恶性淋巴瘤骨髓侵犯发生率及其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四、年龄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恶性淋巴瘤200例的骨髓象于治疗前、中、后作分类比较.结果和结论:骨髓侵犯发生率23%,年龄以30岁以下的为多(65%).骨髓侵犯以弥漫型小淋巴细胞、弥漫型裂细胞和淋巴母细胞多见58.6%),以Ⅲ、Ⅳ患者多见,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21例小肠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21例小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提示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症状为腹痛、腹部包块,继发性贫血亦较常见。主要的并发症为肠梗阻、肠穿孔及肠套叠,发病高峰年龄为中年期。本文还提示肿瘤越大、病期越晚、预后越差。手术、化疗及放疗联合方案是治疗PSIL的最佳方法以Working Formulation病理分类对指导治疗、估计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并认为弥漫大细胞的恶性程度高,可归于高度恶性类型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特点并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观察和分析3例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大体形态、冷冻切片方法及病理组织学形态特征,并结合文献总结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结果 患者多见于老年男性,镜下改变为睾丸间质中大量形态较一致的淋巴样细胞浸润,可有多型性及坏死.结论 睾丸的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疾病,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常需结合临床、免疫组化进行诊断,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应用化疗联合放疗治疗ML的疗效及预后。方法:Ⅰ、Ⅱ期放疗加化疗,Ⅲ、Ⅳ期化疗为主,方案:COPP、CHOP、COMP、CHOP-B、CHOP-E。结果:完全缓解率(CR)55.56%,部分缓解率(PR)33.33%,无效(NR)11.11%。3年生存率CR组(52%)优于PR组(13.33%);I期(100%)、Ⅱ期(64.29%)、Ⅲ期(46.15%)均显著高于Ⅳ期(12.50%);淋巴细胞为主型(100%)优于淋巴细胞消减型;低度恶性组(83.33%)、中度恶性组(32.00%)明显高于高度恶性组(11.11%);非巨块组(40.63%)优于巨块组(15.38%)。结论: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巨大肿块与预后有关;早期诊断和治疗并提高首次治疗完全缓解率是改善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王惠平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3,25(4):511-512
目的 探讨原发性结外型淋巴瘤的发病特点、病变部位、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 2 2例结外型淋巴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有关文献对本病的发病部位、诊断及治疗进行探讨。结果 结外型淋巴瘤占前两位的部位是胃肠道、咽淋巴环 ,二者达 5 9% ,大部分病例均经手术后病理确诊 ,手术后加化疗的 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 73 .3 %和 60 %。结论 结外型淋巴瘤好发于胃肠道及咽淋巴环 ,手术在诊断和治疗中占重要地位 ,术后应辅以化疗和 (或 )放疗 相似文献
10.
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和淋巴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根据瘤细胞的特点和瘤组织的结构成分 ,分为何杰金病和非何杰金淋巴瘤 ,两者区别在于非何杰金淋巴瘤瘤组织成分单一 ,以一种细胞类型为主 ,但首发眼睑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较少见。我院收住 2例眼睑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患者 ,现将其临床及病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例 1 男性 ,74岁 ,维吾尔族。因“右上睑发现肿块 3个月 ,迅速增大 1个月”于 1999年 10月收住我科 ,1个月前外院曾行肿物切开排脓。入院检查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 ;视力 :右眼 0 .4,左眼 0 .8,右上睑内侧 1/ 2… 相似文献
11.
沈阳地区76例非何杰金淋巴瘤的分类及其免疫表型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我国沈阳地区非何杰金淋巴瘤(NHL)的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分析。方法:对76例NHL按照WHO新分类进行病理观察和10种抗体免疫表型测定。结果:B系占78.9%,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L)最多;其次为MALT型(+/-单核细胞样B细胞)及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LPL)。T系占21.1%,以外周T非特殊型最多。CD79a对B-NHL染色阳性率达100%,未见与T细胞的交叉反应。CD3对T-NHL染色阳性率为88%,与B细胞仅有5%的交叉反应。结论:我国沈阳地区NHL以DLBL和外周T非特殊型为最多见,结内单核B和淋巴浆细胞性比例较高。CD79a和CD3分别是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的B、T细胞标志抗体。 相似文献
12.
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型、分期与预后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分型、分期等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NHL患者的分型、分期等,对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B细胞性淋巴瘤缓解率及5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高于T细胞性淋巴瘤(P〈0.05);低、中度恶性淋巴瘤缓解率及5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显著高于高度恶性淋巴瘤(P〈0.05);出现B症状的患者其缓解率和5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明显低于无B症状患者。结论准确的分型、分期及病史采集对NHL的预后判断及制定合理强度的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及铁蛋白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 (ImmunosuppressiveAcidicProtein ,IAP)及铁蛋白 (SerumFer ritin ,SF)的检测 ,初步了解IAP、SF含量与临床诊断和分期的关系。方法 :分别应用单向免疫扩散、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了 3 3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和献血员血清IAP及SF。结果 :初治恶性淋巴瘤患者IAP及SF分别为 (654.3± 14 9.6) μg ml和 (2 3 8.3± 12 3 .8)ng ml,均高于对照组〔(3 2 0 .6± 96.6) μg ml和 (76.8± 40 .2 )ng ml〕 ;其中IAP含量Ⅰ期 <Ⅱ期 <Ⅲ期 <Ⅳ期 ,SF含量为Ⅰ期 <Ⅱ期 <Ⅳ期 <Ⅲ期。结论 :IAP、SF可作为恶性淋巴瘤临床诊断和分期的辅助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探讨恶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恶性SPPT)的临床及CT影像学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例恶性SPPT,均为女性,21~58岁,5例均行CT检查。结果5例病人临床均以发现腹部肿块就诊,病变部位胰体尾部3例,胰头部2例。CT主要表现为混杂密度囊实性肿块,肿块侵犯左肾、脾脏3倒,侵犯门静脉壁,累及十二指肺腑壁浆膜2例。结论恶性SPPT有一定的影像特异征象:肿瘤明显突破包膜并侵润胰腺实质;血管和神经鞘受累。淋巴结.肝脏转移;肿瘤侵润左肾,脾脏、十二指厨等。CT对鉴别恶性SPPT有提示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免疫适任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发病率、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从1995年8月至2006年10月对125例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采取手术治疗,经病理检验证实。对其中89例进行了随访。对于近12年来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发病总数及其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百分率进行统计。结果在125例患者中,男性82例,女性43例,年龄2~75岁,临床表现以颅压高为主。肿瘤单发96例,多发29例。其中全切69例,近全切除37例,大部切除8例,立体定向取活检11例。术后有81例放疗加化疗;21例单纯放疗;15例单纯化疗;6例未行放化疗;2例不详。随访89例,死亡62例。平均生存期13.62个月。存活27例。结论原发性淋巴瘤在免疫适任者为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其临床特点是恶性程度高、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影像学有特征性表现。单纯手术治疗无助于提高患者生存期,应结合化疗、放疗。影响预后的因素为年龄、病人态和肿瘤累及的范围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抗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的临床特点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抗NMDAR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17例均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其中13例(76.5%)于发病前1~2周有非特异性前驱感染症状。首发症状:痫性发作4例,精神行为异常3例。在整个病程中,出现痫样抽搐发作17例,出现锥体外系症状12例,自主神经功能障碍9例,不同程度意识障碍14例。17例脑脊液抗NMDAR抗体均为阳性,13例(76.5%)血液抗NMDAR抗体阳性; 5例(29.4%)头颅MRI检查提示脑内非特异性改变; 17例脑电图检查均提示异常,其中3例(18%)存在癫痫样放电。患者均给予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剂量0.4 g·kg-1·d-1)联合甲强龙及阿昔洛韦治疗。患者症状恢复,随访180 d未见复发和后遗症。 结论 抗NMDAR脑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复杂,采用脑电图评估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免疫治疗有效,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