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靓  夏勋  冉春梅  李强  常蕾 《西南国防医药》2014,(11):1243-1244
椎管内肿瘤是指脊髓、神经根、脊膜和椎管壁组织的原发和继发性肿瘤,可分为硬脊膜外肿瘤、硬脊膜下脊髓外肿瘤及脊髓内肿瘤[1]。目前手术切除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唯一有效方法,病情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椎管内肿瘤部位深在,肿瘤切除手术需显露并切除部分椎板以开放椎管,加上脊髓组织娇嫩,手术难度较大,术后往往需要长期康复,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因此,手术后的专业护理对于患者的病情康复和预后至关重要。回顾我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共62例椎管内肿瘤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经过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髂内动脉置管持续化疗灌注对妇科恶性肿瘤术前、术后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侧髂内动脉插管,先超选择对肿瘤或肿瘤术后区域给予长春新碱1mg,丝裂霉素10mg,环磷酰胺600mg分别稀释至20ml灌注,然后给予顺铂100~120rag稀释至1000ml经输液泵持续7—8h灌注治疗。结果:23例(42例次)双侧髂内动脉插管置管成功率为100%,5例达到减瘤目的后而行手术切除,15例手术切除后和2例二次手术切除后行介入治疗,均无复发;1例灌注后出现下肢神经损伤。结论:对妇科恶性肿瘤进行髂内动脉置管持续灌注化疗,可缩小肿块,减瘤作用明显,为手术切除肿瘤提供机会。同时,可明显抑制肿瘤术后的复发及提高肿瘤术后化疗的疗效,并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3.
椎管内硬膜外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椎管内硬膜外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作者分析了 4 2例椎管内硬膜外神经鞘瘤的X线片、MRI和CT的诊断特点 ,观察了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手术前后患者脊髓或神经功能改善的情况、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输血等。结果显示 ,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明显的恢复 ,MRI结合X线和CT检查显示对病变性质和部位诊断有重要意义。所有患者均行肿瘤切除 ,其中 12例患者在切除肿瘤的同时 ,进行了脊柱植骨内固定 ,防止继发性脊柱不稳定 ,随访示脊柱神经鞘瘤治愈率高。研究表明 ,影像学对神经鞘瘤有较高的诊断率 ,最后确诊依靠病理诊断 ;椎管内神经鞘瘤治愈率高 ,可以根据不同部位和脊柱稳定性情况选择适当内固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半椎板切除治疗椎管内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椎管内肿瘤的手术切除方法,多年来一直沿用后正中入路,棘上、棘间韧带、棘突、全椎板切除,然后抵达椎管切除肿瘤。我院自1994年以来对椎管内肿瘤应用改良的手术方法,切除治疗21例各个节段的椎管内肿瘤,获得了良好效果,现作一介绍。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男性17例,女性4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7岁。病程1.5~6年。全组均进行了CT及MRI检查。肿瘤位于颈段14例,胸段4例,腰段3例。表现为四肢完全性瘫痪6例,不全瘫痪6例,单纯性一侧肢体肌力减弱伴有感觉障碍9例。亚铃型神经纤维瘤9例,脊膜…  相似文献   

5.
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或继发性肝癌,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肝动脉栓塞化疗、经皮无水酒精注射、微波、激光、冷冻以及组织间高剂量率内照射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本文介绍一种介入治疗肝癌的新方法-经皮多电极射频消融〔1〕(Percutaneousradiofrequencyablatio,PRFA) ,对其治疗肝癌的工作原理、实验研究、临床应用、适应证、并发证和疗效观察作一综述。1 工作原理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 ,RFA)治疗肿瘤的原理与激光、微波及高强度超声治疗肿瘤相同,均是一种热损毁的方法。其依据是肿瘤细胞对热的耐受能力比正常细胞差〔2〕,…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及临床特点。结果神经鞘瘤32例,神经纤维瘤6例(5例Ⅰ型、1例Ⅱ型),副神经节瘤1例,节神经细胞瘤2例,其中恶性神经鞘膜瘤1例(为Ⅱ型神经纤维瘤术后复发恶变),2例神经鞘瘤术后复发,神经鞘瘤中2例为椎管内多发神经鞘瘤。结论 MRI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而且可以评估手术及预后,辅助手术方案制定。  相似文献   

7.
颈静脉球瘤的DSA表现及术前栓塞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颈静脉球瘤的DSA表现,评价栓塞治疗的作用。材料和方法:患者5例(男性3例,女性2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超选择性动脉插管并造影;栓塞剂采用明胶海绵颗粒和/或真丝线段,分次缓慢注入栓塞材料,栓塞过程中监测肿瘤血管及供血动脉闭塞情况。结果:5例颈静脉球瘤。DSA动脉期表现为颈静脉孔、乳突区或后颅凹大片血管团块影,其间血管婉蜒迂曲,颈外动脉之咽升动脉、耳后动脉、枕动脉为主要供血动脉,颈内动脉脑膜垂体干、椎动脉之脑膜支、小脑后、前动脉可参与供血。实质期肿瘤呈湖状、巢状染色。静脉期2例肿瘤较大者见粗大的引流静脉丛向下引流至颈内静脉。栓塞后肿瘤的供血动脉大多被栓塞,肿瘤染色明显减少或消失。栓塞术后7天内行手术,肿瘤完全或大部分切除。结论:DSA是显示颈静脉球瘤供血动脉的最佳方法,根据DSA表现,可以准确确定肿瘤的位置和侵犯范围。术前栓塞为手术切除提供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纵隔肿瘤供血动脉来源及其栓塞的价值。方法收集近年来经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治疗的纵隔肿瘤6例,其中胸骨后甲状腺肿1例,恶性胸腺瘤1例,恶性神经纤维瘤2例,滑膜肉瘤1例,纵隔型肺癌1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分析纵隔肿瘤的动脉供血来源,评估栓塞对辅助手术切除及预后的价值。结果纵隔肿瘤根据生长位置可有不同的供血动脉,本组病例所见主要供血动脉有甲状颈干、胸廓内动脉、支气管动脉、膈下动脉和肋间动脉,发生胸壁侵犯时可有胸壁外侧动脉供血。肝动脉也可向邻近纵隔肿瘤供血。可同时有纵隔两侧动脉供血。3例于栓塞后20 h内手术切除,术中出血明显较少,肿瘤易于剥离,切除标本可见肿瘤大部分变性坏死。3例因为术后复发、瘤体巨大未行手术切除,复查可见肿瘤大部分坏死、体积萎缩。结论纵隔肿瘤供血动脉来源复杂,需根据肿瘤部位、大小及侵犯范围全面寻找可能的供血动脉,以达到彻底栓塞的目的。栓塞对于辅助手术切除和控制肿瘤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髓外硬膜下肿瘤是椎管内肿瘤中常见的类型,主要为神经鞘瘤、脊膜瘤等良性肿瘤,少数为先天性肿瘤。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应尽量有效地保护脊柱的正常结构,维持其功能。我科自2011年至今采用单侧半椎板开窗切除椎管内髓外良性肿瘤12例,并与我科此前采用传统手术方式切除组(13例)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脑内原发性肿瘤,由于其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特性,手术难以彻底切除,而且易复发,因此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后辅以放疗及靶向化疗.术后常规放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加强治疗效果,但也会带来负面效应.在接受脑部放疗后的一段时间内(3个月~10年),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脑损伤,主要包括由于血-脑屏障破坏所致放射性脑坏死和射线所致广泛脑白质脱髓鞘[1-3],放射性脑损伤的最终结果为放射性脑坏死.即使患者行全脑放疗,放射性脑损伤通常也仅出现于原发肿瘤的部位,这种现象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是由于术后原发肿瘤部位周围出现血管性水肿,而使邻近的脑白质更容易被射线损伤[4].  相似文献   

11.
少见原发椎管占位病变的MRI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少见原发椎管内肿瘤或瘤样病变的MRI形态特征。资料与方法 搜集1995~2003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少见的原发椎管肿瘤或瘤样病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生在椎管内的多发或形态怪异的神经纤维瘤病,肠源性囊肿,淋巴瘤,血管脂肪瘤.海绵状血管瘤,节神经细胞瘤,淋巴管瘤等少罕见病例,有其特征性影像改变。结论 MRI是诊断椎管占位病变的最佳影像检查手段.对诊断少见原发椎管肿瘤或肿瘤样病变有很大帮助,要确立诊断,仍须结合临床及完整的病理资料分析。  相似文献   

12.
报告15例上颈段脊髓肿瘤.占同期椎管内肿瘤的12.11%.全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全切14例(93.3%),部分切除1例.结果14例治愈,1例(6.67%)死亡.作者讨论了该部肿瘤的手术要点。  相似文献   

13.
丁久成  张亚春 《武警医学》2001,12(4):233-234
肺为身体各部肿瘤转移的好发部位。自 1993年 1月~ 2 0 0 0年 9月 1日我们手术治疗 16例肺部转移瘤 ,现回顾分析手术治疗的作用 ,探讨影响肺转瘤外科治疗和预后因素。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6例病人中男 6例、女 10例 ,年龄2 9~ 72岁 ,平均 5 7岁。绝大多数在原发肿瘤治疗后随访过程中发现。原发肿瘤为癌者 12例 ,其中乳癌 5例 ,结肠癌 5例 ,食道癌 2例。原发肿瘤为肉瘤 4例 ,其中腹膜后神经纤维肉瘤 2例 ,肠系膜肉瘤 1例 ,股骨肉瘤 1例。转移瘤中孤立性转移 11例 ,多发转移 5例。1 2 方法 楔形切除或肺段切除是治疗肺转移瘤…  相似文献   

14.
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在头面部肿瘤术前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头面部肿瘤DSA表现,术前治疗方法及并发症。材料与方法,采用Seldinger’s法,以明胆海绵为栓塞材料15例头面部肿瘤进行供血动脉超选择性栓塞。结果15例患者在栓塞后术中出血明显减少,肿瘤切除率提高。结论超选择性颈外动脉栓塞术效果可靠2,使手术切除更为安全,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经皮锁骨下动脉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皮锁骨下动脉 (SCA)导管药盒系统 (PCS)植入术是在X线监视下经皮穿刺锁骨下动脉成功后 ,将导管植入靶动脉 ,并与锁骨下区皮下药盒连接[1,2 ] 。较手术动脉内植入PCS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置管位置准确等优点。为长期规律性动脉内化疗灌注及碘油化疗乳剂栓塞治疗恶性肿瘤建立了良好途径。较一次性动脉插管灌注有治疗规律 ,注药时间可控 ,不用重复插管等优点。现将该术的护理作一介绍。一、临床资料胸、腹部及盆腔恶性肿瘤无手术切除指征患者2 35例 ,其中肝癌 130例 ,肝转移瘤 58例 ,肺癌 18例 ,食管癌 10例 ,直肠癌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骨组织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31例骨组织肿瘤患者均接受动脉化疗和/或栓塞术,部分患者于栓塞后2~15d行外科手术;未行手术患者继续采用动脉化疗和栓塞治疗,同时加放疗、静脉化疗等综合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21例进行了肿瘤完全切除或扩大根治术,其中6例股骨肉瘤患者局部刮除并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10例未进行手术治疗,加行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术病例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平均术中失血为1170ml,显示肿瘤缩小、软化、组织坏死。其中统计的20例原发恶性肿瘤患者1年生存率为90%,2年生存率为75%,9例患者5年生存率44.4%。结论:介入治疗是骨组织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前栓塞治疗可大大减少术中出血,动脉化疗栓塞作为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肾上腺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不能切除肿瘤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告肾上腺动脉内化疗栓塞治疗肾上腺肿瘤不能切除的结果,6例行化疗栓塞19次,平均每例3次,最多6次,间隔1 ̄3月。供血主要来源于膈动脉,肾动脉上支,肝右动脉,或直接开口于腹主动脉。结果显示不论原发或转移肿瘤,血管丰富,染色明显。术后CT或B超随访,病灶前后对照明显缩小。6例患者至今仍存活。作者认为动脉内化疗栓塞对不宜手术的肾上腺肿瘤是有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空管膜瘤占颅内神经胶质肿瘤的5—8%,是脊髓内最常见的肿瘤。尽管术后可延长存活期,但对照射体积一直有争议。作者回顾性总结了玛格丽特公主医院1958——1980年治疗的91例临床经验,以指导今后治疗。91例中50例原发颅内,41例原发脊髓。诊断时年龄小于18岁者43例,大于者48例。原发颅内者37例小于18岁,原发脊髓者仅6例。男女性别比基本相同。多数患者手术为部分切除或活检术,仅13例  相似文献   

19.
目前 ,无论颅内原发恶性胶质瘤或是继发转移瘤 ,都缺乏有效治疗措施 ,手术、放疗和全身化疗对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均不理想。寻找有效治疗方法 ,改善病人预后 ,人们做了大量努力 ,我们对手术后复发性颅内恶性胶质瘤和无法手术切除的转移瘤试行超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 ,明显提高了病人生存期和生存质量 ,认为这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技术。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材料  14例病人 ,男 9例女 5例 ,年龄 12~ 6 2岁 ,平均 49.6岁。 4例术后复发性胶质瘤位于大脑半球 ,2例无法手术切除的脑干胶质瘤 ;6例肺腺癌脑转移 (4例肺癌术后 ,2例与肺癌共…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枕骨大孔区肿瘤12例。其中,颅脊型4例,脊颅型8例。包括神经纤维瘤4例,脑膜瘤3例,脂肪瘤2例,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及脊索瘤各1例。临床表现多有上颈神经根刺激症状。颅脊型常有后组颅神经症状以及轻度锥体束征,而脊颅型则以肢体瘫痪和感觉缺失为主。8例腰穿中7例显示有梗阻。12例CT扫描中11例发现肿瘤。另1例通过Amipaque造影证实诊断。本组均行手术治疗。颅脊型中2例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脊颅型中,4例髓外型均全切除,4例髓内型仅1例室管膜瘤应用CUSA全切除。术后1月内无死亡。作者对诊断、鉴别诊断和手术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