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平扫CT值测量差值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CT值测量差值识别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准确性。方法 将临床追踪证实的34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组与31例神经系统正常志愿者的头颅CT平片按有无CT值标注分为2组,分别进行专家组、青年医师组双盲读片,对照分析,根据CT征象作出诊断,并比较2组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青年组应用CT值测量差值前后诊断准确率分别为29. 41%、91. 18%;专家组分别为41. 18%及94. 10%。统计学显示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结论 应用CT值测量对称部位脑实质密度差值(ΔHU)来识别低密度征的存在,可以让医师更有效地识别脑梗死灶的有无,特别是对缺乏经验的医师帮助更大,从而提高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健康人脑组织对称部位CT值的测量差值研究,探讨其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测量28例神经系统正常志愿者的7处脑组织对称部位的CT值并计算差值(△HU),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正常参考值,将其与经临床追踪证实的超急性期脑梗死28例(30个可疑病灶)的对称部位CT值差值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人7处脑组织对称部位CT值测量差值为(△HU)0.00~2.0.病变组CT值测量差值1.2~8.97 HU,平均为4.1(△HU),CT值测量差值呈非正态分布.正常组7处脑组织对称部位测量差值与病变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CT平扫测量对称部位脑实质CT值差值,对中老年人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管电压为70 kV时不同管电流及采集频次对双源CT颅脑灌注成像(CTP)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的影响,及其在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2月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临床可疑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9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A、B、C组均50例,D组40例,均在发病6 h内行双源CT平扫及70 kV管电压颅脑灌注成像。A组管电流120 mA,B组和C组管电流均为100 mA,D组管电流80 mA。A、B、D组采集频次21次,C组采集频次17次。测量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评价图像质量,记录有效剂量(ED)。各参数组间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4组CTP伪彩图灰质和白质灌注参数(CBF、CBV、MTT及TTP)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图像均可满足诊断要求。A组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管腔边缘锐利度、整体图像质量及颈内动脉图像噪声评级高于D组(P<0.05);A组颈内动脉血管管腔边缘锐利度高于B、C组(P<0.05);B、C组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血管管腔边缘锐利度均高于D组(P<0.05)。CT平扫及A、B、C、D组的ED分别为1.10、2.11、1.76、1.42、1.40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C及D组的ED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分别降低16.6%(0.35/2.11)、32.7%(0.69/2.11)及33.6%(0.71/2.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于超急性期脑梗死,低剂量双源CTP阳性率为93.5%(172/184),CT平扫阳性率为52.2%(96/184);对于超急性期腔隙性脑梗死,低剂量双源CTP阳性率为72.1%(31/43),CT平扫阳性率为16.3%(7/43)。结论70 kV管电压CTP,适当减低管电流(100 mA)及采集频次(17次)可降低辐射剂量且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需求。相较于CT平扫,低剂量双源CTP对于超急性期脑梗死尤其是腔隙性脑梗死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4.
隋昕  卢洁  李坤成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12):1464-1466
CT脑灌注成像(CTP)可以显示脑血流动力学信息,早期即可显示缺血的梗死灶和缺血性半暗带,预测可以存活的脑组织,对早期诊断和治疗脑梗死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随着64层螺旋CT的广泛应用,明显缩短了扫描时间,CT平扫、CTP和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联合扫描20min内即可完成,而且利用CTA和平扫图像获得三维脑灌注血容量(perfused blood volume,PBV)成像,可以全面显示病灶范围,避免小病灶的漏诊。  相似文献   

5.
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例临床怀疑为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6 h内行16层螺旋CT平扫及灌注成像,观察CT平扫表现及灌注图像的Rcbv、Rcbf、MTT及TTP等参数灌注图,所有病例均在发病后1周复查CT平扫.结果 5例CT平扫发现可疑脑缺血区,15例平扫未发现异常.20例CT灌注图上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脑缺血区,15例患者复查头颅CT平扫均发现不同程度的脑梗死,脑梗死区Rcbv、Rcbf明显下降,MTT及TTP明显延长.缺血半暗带区表现为Rcbf下降,MTT及TTP延长而Rcbv正常或轻度升高.结论 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超急性脑梗死,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首次CT检查时间与梗死面积大小及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用常规头颅CT扫描,根据脑梗死患者的梗死面积大小以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轻、中、重型并进行相应CT检查时间对照分析,得出他们之间的关系。结果:全部382个病例中,超急性期脑梗死组患者3小时内CT检查率为12.57%,6小时内为28.27%;其中脑梗死面积≥3cm组患者3小时内CT检查率为38.81%,6小时内CT检查率为79.10%;面积1cm-3cm组患者3小时内CT检查率为14.42%,6小时内为34.62%,面积≤1cm组患者3小时内CT检查率为3.32%,6小时内为9%。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按临床表现轻重分组统计:重型组患者3小时内CT检查率为36.62%,6小时内为64.79%,中型组3小时内CT检查率为15.56%,6小时内为35.87%,轻型组3小时内CT检查率为3.62%;6小时内为13.24%。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病灶≤1cm组病例中6小时内得以CT检查者,其病灶多位于脑干及基底节区。结论:超急性期脑梗死首次CT检查时间在6小时内较低,其影响因素有病灶范围,症状体征轻重及病变发生部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正常人脑组织对称部位CT值的测量差值研究,寻求正常参考值,以探讨其在超急性期脑梗死C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常规CT扫描对 33例神经系统正常志愿者的 7处脑组织对称部位分别进行CT值测量,计算差值(ΔHU)共 231个,对所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正常参考值,将其与经临床追踪证实的超急性期脑梗死组 30例 (33个可疑病灶)的对称部位CT值差值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人脑组织对称部位CT值测量差值的正常参考值平均为M=0. 39(ΔHU),四分位数间距Q=0. 48(ΔHU),最大值为 1. 79 (ΔHU),最小值为 0. 00 (ΔHU);病变组CT值测量差值平均为M=3. 62(ΔHU),Q=2. 44(ΔHU),最大值 8. 34(ΔHU),最小值 1. 2(ΔHU)。正常组 7处脑组织对称部位差值均值与病变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Ρ<0. 01)。结论 正常组的CT值测量差值 96. 97%为 1. 2 (ΔHU)以下,是异常组的最小值,正常组的最大值 1. 8 (ΔHU)。应用正常中老年人脑组织对称部位平扫CT值测量差值对评价超急性期脑梗死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指的是颈部动脉主干、脑部动脉主干或皮层支堵塞,发病在6h之内的超早期脑梗死。脑梗死在老年人群中很常见,发病率及致残率均很高,病情变化突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最有效的疗法是在超早期采用溶栓治疗[1]。因此,脑梗死能够及早作出诊断对治疗及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现对28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CT诊断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缺血性脑梗死(ICI)和出血性脑梗死(HCI)的CT鉴别诊断。方法21例ICI和11例HCI于临床症状出现后3h~29d内均经头颅CT平扫,对两组病人的CT表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在21例ICI患者的CT像上,18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边缘清楚略高密度脑回状影“脑回征”和大片状低密度影内淡片状高密度影“浮云征”,3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团块状高密度影“假肿瘤征”,而在11例HCI患者的CT像上,7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不规则斑片状高密度影,4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边缘模糊的血肿影。结论ICI与HCI具有不同的CT征象,因此,CT扫描是鉴别这两种疾病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胸部CT平扫在诊断贫血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胸部CT平扫图像中心室腔密度CT值与血红蛋白 (Hb)含量间的关系及左心室密度减低与贫血的相关性 ,探讨胸部CT平扫在诊断贫血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4例贫血患者胸部CT平扫图像 ,与 2 4例非贫血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 ,测量其左心室及室间隔CT值 ,结合 72h内临床检查Hb含量及红细胞数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心室腔CT值与Hb含量及红细胞数间均具有明显正相关性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6 5 98和0 .5 715 (P值均 <0 .0 1) ;贫血组心室腔CT值低于正常组 ,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t =4 .2 5 5 ,P =0 .0 0 1,<0 .0 1) ,室隔差值明显高于非贫血组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2 .90 8,P =0 .0 0 2 ,<0 .0 1) ,贫血组中肉眼不能区分室间隔形态者 (A组 )Hb含量明显高于肉眼可以明确分辨室间隔及左心室形态者 (B组 ) (t =2 .82 2 ,P <0 .0 1)。结论 胸部CT平扫左心室密度减低 ,肉眼可以区分室间隔及左心室形态和密度差均可以大致判断贫血存在与否 ,并可以大致确定贫血者Hb含量的范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MSCT)脑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对34例临床拟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行头颅CT平扫,脑CT灌注成像.评价脑CT灌注成像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全部病例3~7天内复查CT及临床随访.选取20名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 常规CT平扫显示: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24h内,15例诊断为急性脑梗死,19例未见异常,后经复查CT及临床随访证实,2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7例为急性脑梗死.脑CTP显示: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24h内,32例脑CTP灌注异常,2例脑CTP灌注正常,脑CTP显示患者感兴趣区内脑血流量(rCBF)、脑血容量(rCBV)、对比剂达峰时间(rTTP)明显改变,病灶侧与对照侧、病灶中心区与周边区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CT平扫的敏感度44.11%,特异度71.42%;CTP的敏感度94.11%,特异度100%.结论 脑CTP能够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定量分析可区分中心梗死区与缺血半暗带区,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X线平片与螺旋CT扫描在诊断骨盆骨折中的检出率。方法 38例具有骨盆部外伤史患者均经X线平片与螺旋CT两种影像技术检查。对两种技术诊断骨盆骨折的检出率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和χ2检验进行了比较,P值小于0.05可认为是显著性差异。结果在38例有骨盆部外伤史患者中,螺旋CT扫描正确诊断了骨盆部61处骨折,其中包括髂骨16处,髋臼21处,骶尾骨9处,耻骨上下支8处以及坐骨7处,其检出率为100%,与作为参考标准的螺旋CT扫描比较,X线平片漏诊细小骨折19处,其检出率为68.9%,且显著低于螺旋CT扫描的检出率(P<0.05)。结论螺旋CT扫描对骨盆部骨折的诊断敏感性显著高于X线平片,因而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外伤性脑梗死是颅脑外伤后的少见并发症,由于其临床表现易被外伤的早期症状所掩盖,故容易漏诊和误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笔者收集我院54例资料完整的外伤性脑梗死,对其临床特点和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有关文献,探讨其发病机制、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杨运俊  程敬亮  陈伟建  李建策  金得辛   《放射学实践》2010,25(10):1087-1089
目的:探讨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CT平扫特点。方法:对8例经临床、MRI、病理学及基因检查确诊为CADASIL患者的CT平扫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ADASIL患者脑CT平扫特点主要表现为颞极、额叶前部白质疏松,可伴有腔隙性梗死灶,随年龄增长上述病灶逐渐加重。结论:CADASIL病例CT平扫存在特征性的脑白质病变,CT对该病的筛选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对临床疑诊或确诊为脑梗死的116例患者包括11例超急性期(发病后6h内),35例急性期(发病后6-24h)及70例亚急性期(发病后2~7d)进行DWI和常规MRI检查,对超急性、急性、亚急性期的MRI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病变演变规律。结果DWI较常规MRI序列显示梗死灶更有明显优势,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灶的敏感度为100%。急性期脑梗死灶在DWI序列上为异常高信号,且信号强度随b值升高而增强,各期脑梗死灶在DWI中异常信号强度由低逐渐增高。弥散全方向比单方向DWI成像显示病变效果好。结论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通过精心调整扫描技术参数,对急性期脑梗死能作出诊断,尤其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及治疗可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死动态CT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动态CT是静脉内快速注入造影剂后对某一选定层面进行快速连续扫描的一种检查方法。动态CT描绘的时间-密度曲线能提示与血流直接相关的指标,评价局部脑组织的血流循环状况,对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关于急性脑梗死动态CT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将相关研究报道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CT增强延迟扫描对肝门胆管癌诊断价值的评价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评价CT在增强后动态双期扫描的基础上加作延迟扫描对肝门附近胆管癌检出的价值。方法:搜集52例肝门部疑有肿块或梗阻的病人,采用螺旋CT机扫描,经静脉注射对比剂后于肝动、静脉期作连续扫描及延迟期4mm薄层病灶区域连续扫描。所有病例在注射对比剂后分别于6、8、10、15、20、30min对瘤灶作连续扫描获得系列延迟图像,于肝实质和肿块区连续采集CT值,并描绘折线图。对肿块作定量分析,评价其在定性诊断方面的意义。结果:(1)8-15min为延迟扫描的最佳时段。(2)29例胆管癌,动态扫描中肿瘤呈低密度23例(79.3%)、等密度4例(13.8%)、高密度2例(6.9%)。延迟图像中肿瘤呈等密度8例(27.6%)、高密度21例(72.4%)、无低密度者。延迟扫描可使大部分胆管癌呈现相对高密度(U=-4.3073,P<0.01),使肿瘤边界明确化。(3)肝门肿块及梗阻病例,延迟期肝门转移性肿块无一例呈相对高密度,延迟三相扫描可有效区分胆管癌和引起梗阻的其他原因(χ^2=9.09,P<0.01)。结论:评价肝门部肿块时,在动态扫描的基础上加作8-15min延迟扫描有助于肝门胆管癌的检出。  相似文献   

19.
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和脑血管造影技术在急性期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hilipsBrilliance CT 64,对30例发病12h内急性脑缺血患者行CT平扫、CT脑灌注成像(CTP)和CT血管造影(CTA)检查。分析平扫及灌注成像表现,计算出缺血区脑血流参数,包括:脑血容量图(CBV)、血流量图(CBF)、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和对比剂峰值时间(TTP),与对侧相应区灌注参数进行比较,并重建颈段和脑内动脉CTA图像。所有病例在发病后3~14天复查CT平扫。结果:30例患者中16例头颅平扫发现早期脑梗死征象,14例常规平扫未发现异常,而CTP均发现灌注异常区。CTP表现为CBF及CBV减低、MTT及TTP延迟;患侧CBF、MTT、TTP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患侧CBV与对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1)。重建CTA图像显示16例一侧颈内动脉狭窄,8例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其中1例伴大脑后动脉狭窄、左侧后交通动脉闭塞);4例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2例左侧颈内动脉闭塞。结论:CTP能够早期、及时、准确地反映缺血部位及程度,预测半暗带;CTA可以显示病变血管的部位和程度;联合应用两者,对早期诊断急性脑缺血和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