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高尿酸血症发生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ON)高尿酸血症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对227例HBV—GN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其高尿酸血症发生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227例HBV—GN患者中高尿酸血症71例,总发生率31.28%,随着eGFR的下降,高尿酸血症发生率逐渐增高。单因素分析发现Scf≥132.6μmol/L、高血压、系膜增生程度、肾小球硬化率、新月体形成者、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等是其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Scr水平、肾小管间质病变为HBV—GN高尿酸血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HBV—GN是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常见的病因之一,其高尿酸血症的发生与血肌酐水平、肾小管间质病变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肾小球疾病时蛋白尿程度与小管间质浸润细胞的类型之间相关性,分析其对间质浸润细胞类型的影响和作用。方法对57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检测患者24h尿蛋白定量,随即进行肾活检及免疫组织学检测。结果IgA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的系膜增生性肾炎间质浸润以T细胞为主;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PGN)则以单核巨噬细胞为主;而在微小病变肾病(MCD)、膜性肾病(MGN)、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淋巴细胞与单核巨噬细胞所占比例无显著性差异。MCD患者蛋白尿定量与间质浸润细胞总数相关,IgA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的MPGN患者,蛋白尿定量分别与T细胞总数、CD4^ 细胞亚群及单核细胞数量相关;APGN、MGN、FSGS、MPGN(IgA染色阴性)患者,蛋白尿定量与间质浸润细胞总数及细胞亚群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蛋白尿可能是引起在IgA免染色阳性的MPGN和MCD患者间质炎症细胞浸润的始动因素之一;在IgA染色阳性的MPGN,蛋白尿引起间质损害的机制主要通过CD4^ 细胞亚群及单核细胞的作用;但在其它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不是引起间质炎症细胞浸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68例狼疮肾炎的肾小管间质病变探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肾小管间质病变(TIL)在狼疮肾炎(LN)的意义。方法分析了68例LN资料,并对其中42例作了较长期的随访。结果LN的TIL发生率为75%,TIL明显者,肾小管功能显著下降,血肌酐、尿蛋白水平明显增加(P<001),肾小管间质与肾小球急、慢性病理改变之间均显著相关(P<001),同时,存在明显TIL者,其生存率及肾存活率有下降趋势。结论TIL与肾小球病变呈平行的正相关关系,且对LN预后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肾小球疾病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大量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病理研究发现 ,肾小球疾病的发展与预后 ,不仅与肾小球疾病本身的损害有关 (肾小球上皮、内皮细胞损伤、系膜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堆积、肾小球硬化等 ) ,更与其肾小管 -间质病变密切相关。换言之 ,肾小管间质病变更密切相关于肾功能损伤和预后。目前 ,肾小管 -间质损害在肾小球病变中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所重视〔1 ,2〕。   1 肾小管—间质损害的临床及病理学研究研究证明 ,不同类型肾小球肾炎预后的决定因素是肾小管 -间质损害的有无及严重程度。对膜性肾病的多因素相关分析结果证实 ,肾小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Notch1受体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分布特点,探讨其与肾组织病理及临床表现的相关性。 方法 以2008年至2010年经肾活检确诊的HBV-GN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HBV-GN肾组织中Notch1受体的分布特征;免疫荧光双标观察Notch1受体与HBsAg的分布关系;分析其与病理类型、肾小球病变、肾小管病变及临床指标的关系。 结果 Notch1受体主要分布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及间质区域,呈棕红色颗粒状,肾小球内也有少量表达。HBV-GN组患者肾组织Notch1受体阳性积分显著高于血清HBsAg阳性或阴性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及正常肾组织对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组和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组Notch1受体阳性积分较高,但各病理类型组间Notch1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otch1受体分布与HBsAg分布一致,其强度与肾间质纤维化(r = 0.473,P = 0.001)、小管萎缩(r = 0.690,P = 0.000)、炎细胞浸润(r = 0.616,P = 0.000)等肾小管间质病变呈正相关;患者肾功能与Notch1受体阳性积分呈负相关(r = -0.393,P = 0.006)。 结论 HBV-GN患者肾组织Notch1受体的表达增强,主要分布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及间质,与HBsAg分布一致;其表达水平与肾间质病变和肾功能变化相关。Notch1受体表达异常可能参与了HBV-GN的肾脏病理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肾小管间质病变对尿红细胞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肾小管间质病变对尿红细胞形态的影响杨达胜,郭明好,陈新德,薛克绍THEAFFECTIONOFTHERENALTUBULESANDINTFRSTITIALLESIONTOTHEMORPHO-LOGICFEATUREOFTHEURINARYRBCYang...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肾小管间质病变在慢性肾脏疾病进展中的重要性成为研究的热点。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在各种原因所引起的慢性肾脏疾病中,肾间质纤维化可作为肾功能恶化的十分准确的预测指标。小管间质损伤已经成为肾小球肾炎发展至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标志性过程。  相似文献   

8.
肾小球疾病中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9,自引:1,他引:48  
1990年,Bogenschutz等研究发现IgA肾病患者,若肾小球病变较重,但无明显间质损害者预后良好;而间质损害严重,肾小球病变不明显者预后不佳,并提出了肾脏间质纤维化是预测肾脏病情的重要指标。随后肾间质损害在肾脏病中的作用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相继的一些研究表明,肾脏间质纤维化对肾病的预后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了解间质损害的机制,控制间质损害的发展对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有着重要意义。一、流行病学临床上,肾小管间质病变与肾功能进展和预后有密切联系。近20年有关慢性肾小球疾病进展和预后相关的临床和病理改变的临床研究,对象集中于全世界发病率较高及预后较差的几种肾病,如IgA肾病、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等。在膜性肾病的多因素相关分析表明肾小管间质病变是决定10年肾脏存活率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其影响程度甚至超过了肾小球疾病本身。在FSGS中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中的作用。方法:对227例HBV-GN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将其分为高尿酸血症组(A组)及血尿酸正常组(B组),比较两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血尿酸水平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高尿酸血症组高血压发生率为29.58%(21/71),明显高于尿酸正常组17.95%(28/156),P〈0.05。A组eGFR〈60ml/min者发生率达32.39%(23/71),明显高于B组(9.61%,P〈0.01)。A组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1)。A组的膜性肾病(MN)发生率低于B组(P〈0.05),而增生硬化性肾炎(SGN)明显高于B组(P〈0.01)。高尿酸血症组肾小球硬化≥50%、新月体形成、系膜中度增生和肾小管间质中度病变重比例明显高于尿酸正常组(P〈0.05)。MN与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两个亚组中高尿酸血症患者eGFR〈60ml/min者发生率明显高于其血尿酸正常者(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会促进HBV-GN高血压的发生、加重肾小管间质损害,是影响HBV-GN进展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中药肾疏宁对系膜增生性肾炎 (MsPGN )的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影响。方法 :制作大鼠MsPGN模型。予肾疏宁治疗并以肾炎康复片为对照组 ,观察肾脏形态学及 2 4h尿蛋白定量。结果 :肾疏宁能明显减轻MsPGN大鼠的蛋白尿 ,减轻肾组织病理病变尤其是肾小管间质损伤 ,且对损伤的肾组织有修复作用。与模型组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与肾炎康复片组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与正常组相比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肾疏宁能降低尿蛋白、保护肾功能、减轻MsPGN的肾小球病变及肾小管间质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t-PA/PAI-1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2年~2004年间获得的100例HBV-GN肾活检标本为实验对象,运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HBV-GN肾组织t-PA/PAI-1的表达特点,并统计分析其与病理类型、肾小球病变程度及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各病理类型组t-PA/PAI-1阳性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的肾小球病变等级中,Ⅱ级、Ⅲ级组t-PA阳性积分开始升高,以Ⅲ级组最高(P〈0.05),Ⅳ级组积分下降(P〈0.05);PAI-1随肾小球病变等级的增加阳性积分升高(P〈0.05,P〈0.01),并随肾功能减退阳性积分增高(P〈0.05,P〈0.001)。结论:t-PA/PAI-1在乙肝肾中的表达平衡失调促进肾小球硬化;肾组织内PAI-1随肾功能减退而表达增强,可能是HBV-GN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免疫组化染色法在诊断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应用前景。方法:改良免疫组化染色法采用高温高压+XXIV型蛋白酶消化的抗原修复法,行一抗和二抗两步孵育法,其中二抗与酶标多聚体相连。病人肾组织标本同时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作对照。结果:(1)40例血清学HBsAg阳性患者的肾穿组织标本中,改良免疫组化染色法HBsAg阳性27例,阳性率为67.5%;HBcAg阳性7例(其中HbsAg同时阳性6例,HbsAg阴性1例),阳性率为17.5%;HbsAg、HBcAg同时阴性12例。免疫荧光染色法HBsAg阳性29例(72.5%);HBcAg阳性10例(25.0%,均同时呈HbsAg阳性);HbsAg、HBcAg同时阴性11例。(2)两种染色比较,HbsAg阳性率相近(改良组化67.5%VS荧光72.5%),其中同时阳性的有22例,同时阴性的5例,总一致率为67.5%(27/40),阳性一致率在改良免疫组化染色中为81.5%(22/27),在免疫荧光染色中为75.9%(22/29)。(3)10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患者中,改良免疫组化HbsAg染色阳性9例,免疫荧光染色阳性7例;血白蛋白〈30g/L而尿Pro定量未达到〉3.5g/24h的患者7例;6例病理呈膜性或/和膜增殖性肾炎(其中改良组化染色阳性5例,荧光染色阳性3例)。有2例行肝组织穿刺活检,病理显示肝脏病变。结论:改良免疫组化染色可提高HBV-GN的乙肝抗原检测率,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呈肾病综合征(NS)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epatitis B virus-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HBV-GN)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呈NS且肾穿组织内小动脉≥5条的HBV-GN患者152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光镜下观察其肾内小动脉病变,比较伴与不伴肾内小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平均年龄26.3岁,男∶女为3.6∶1;伴高血压者36例(23.7%)、贫血52例(34.2%)、肾衰竭者33例(21.7%)、肝功能异常者20例(13.2%)。乙肝大三阳者87例(57.2%);血清和肾组织内HBV-DNA载量呈正相关(P<0.01)。病理表现以膜性肾性(MN)、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膜增生性肾炎(MPGN)为主;未成年组与成年组MN、MPGN所占比例不同(P<0.05)。伴有肾内小动脉病变者84例(55.2%),与无肾内小动脉病变者相比,其高血压发生率较高(P<0.05),24h尿蛋白定量显著较高(P<0.01),贫血、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率显著较高(P<0.01)。结论:呈NS的HBV-GN患者绝大多数为HBV携带者且伴有病毒复制,病理以MN、MsPGN及MPGN为主,半数以上伴有肾内小动脉病变,伴有肾内小血管病变者高血压、贫血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发生率较高,蛋白尿更严重,为预后不良的病理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62例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总结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 (HBV -GN)的临床资料 ,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 :将经肾活检确诊的 6 2例HBV -GN ,按年龄分为 3组 ,分析 3组的临床、病理特点 ,观察激素及α -干扰素 (α -IFN)对HBV -GN中表现为肾病综合征 (NS)的膜性肾病 (MGN)的治疗反应。结果 :少儿组发病率最高 ,占 6 7.7% ;临床表现以NS、镜下血尿多见。少儿组MGN占 4 5 .2 %、膜增殖性肾炎 (MPGN)占 2 8.6 % ;青壮年组MGN占 2 8.6 %、MPGN占 35 .7% ;中老年组MGN占 33.3%、MPGN占 33.3%。肾组织乙肝染色少儿组HBeAg、HBsAg检出率分别为 5 7.1%、4 0 .5 % ;青壮年组HBeAg、HBsAg检出率分别为 5 0 %、6 4 .3%。激素组中 2例完全缓解 ,3例部分缓解 ,2例无效 ;α -IFN组中 2例完全缓解 ,3例部分缓解 ,1例无效。结论 :HBV -GN的临床表现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类似 ,肾组织切片上找到HBV抗原在诊断中最重要。激素及α -IFN在HBV -GN治疗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相关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用Logistic回归对86例HBV-GN患者及135例非HBV-GN慢性HBV感染者进行比较。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V-GN与男性(OR 2.79,95%CI 1.48~5.25,P = 0.001)、HBeAg阳性(OR 2.60,95%CI 1.49~4.53,P = 0.001)、HBV复制(OR 3.63,95%CI 1.80~7.33,P < 0.01)、肝硬化(OR 4.58,95%CI 1.41~14.91,P = 0.011)及谷丙转氨酶(ALT)升高(OR 2.53,95%CI 1.42~4.51,P = 0.002)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V-GN与男性(OR 2.21,95%CI 1.12~4.33,P = 0.022)、HBV复制(OR 2.77,95%CI 1.28~5.97,P = 0.01)、肝硬化(OR 4.55,95%CI 1.29~16.10,P = 0.019)及ALT升高(OR 1.96,95%CI 1.04~3.69,P = 0.037)相关。HBV-GN中,与IgA肾病型(HBV-IgAN)比较,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经典型HBV-GN(膜性肾病或膜增生性肾炎型)与男性(OR 5.24,95%CI 1.64~16.81,P = 0.005)、HBV复制(OR 8.02,95%CI 2.15~29.84,P = 0.002)及ALT升高(OR 3.10,95%CI 1.00~9.67,P = 0.051)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与男性(OR 6.51,95%CI 1.76~24.11,P = 0.005)及HBV复制(OR 7.22,95%CI 1.68~30.97,P = 0.008)相关。结论 男性、HBV复制、肝硬化及ALT升高都可能是HBV-GN的易患因素。与HBV-IgAN比较,经典型HBV-GN与病毒复制及男性更相关,两者可能有不同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肾小球肾炎(GN)的致病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9例血清HBV阳性和15例HBV阴性患者肾组织内HBV标志物(HBsAg、HBeAg、HBcAg)分布的状况,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化验检查和肾组织病理类型.结果:(1)两组在性别、年龄、24 h尿蛋白定量、合并血尿、肝功能受损、肾功能受损和血清免疫学指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2)HBV标志物阳性组肾组织内HBV标志物检出率与阴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两组所致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BV可能直接感染肾组织细胞导致肾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雷公藤多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抗凝(LTAA方案)联合治疗儿童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疗效。方法:以拉米夫定(100mg/d)、雷公藤多苷片(0.5mg·kg^-1·d^-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洛汀新5~10mg/d)及抗凝治疗7例呈肾病综合征或大量蛋白尿且血HBV—DNA≥1.0×100copy/ml的儿童HBV—GN,疗程12月。结果:6例为膜性肾病、1例膜增生性肾炎。6月时完全缓解(cR)者4例、部分缓解(PR)者3例,有效率57.14%,治疗12月时CR者6例、PR者1例,有效率100%。12月血清HBV—DNA均转阴。12月后停用拉米夫定和雷公藤多苷,继续服用其他药物,随访6~55个月[平均随访(24.1±15.4)个月],血清HBV—DNA3例再次转阳,4例阴性,复发2例,CR者5例、PR者1例、无效(NR)者1例。其中2例出现轻度肝功能异常,保肝治疗后恢复正常。未出现乙型肝炎病毒变异株。结论:ITAA治疗方案是治疗儿童HBV—GN安全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