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段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室壁瘤(LVA)形成的逆转效应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1年1月至2004年7月我院收治的首次前壁AMI患者,经导管法左心室造影确定合并室壁瘤者共326例,根据AMI发病后行PCI的时间分为:发病≤3 h组、4~6 h组、7~12 h组和1周组(发病时间≥13 h且小于1周),4组患者于PCI后即行导管法左心室造影,测定心室容积、压力参数和室壁运动积分;PCI术后1周时行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测定反常室壁容积指数;6个月时重复上述检查,并随访3年,记录主要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 结果 PCI术后6个月随访,发病≤3 h组、4~6 h组、7~12 h组、1周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室壁运动积分、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均较行PCI时降低(均P<0.05),而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前增高(P<0.05),其中发病≤3 h组变化最为显著.PCI术后6个月,发病≤3 h组反常室壁容积指数明显低于4~6 h组、7~12 h组、1周组,分别为:(12.1±2.1)%与(15.4±2.4)%、(16.5±2.5)%、(20.4±3.7)%,均P<0.05.住院期间及术后3年随访,≤3 h组、4~6 h组、7~12 h组3组MACE发病率低于1周组,3年随访时病死率均低于1周组(分别为2.8%、3.0%、3.1%与17.9%,均P<0.05). 结论 对AMI患者越早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越能有效地抑制并逆转LVA的形成,提高左心室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患者随机分为接受溶栓联合PCI治疗组和直接PCI治疗组,比较血管再通率、从疼痛到血管再通时间、病死率、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梗死率、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患者自发病至PCI时问比较无明显差异;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溶栓联合PCI治疗组PCI术前梗死相关动脉TIMI 3级血流者明显较直接PCI治疗组多;溶栓联合PCI组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且术后TIMI 3级血流者多于直接PCI治疗组;PCI术后1周时溶栓联合PCI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小于直接PCI组;两组比较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溶栓后即刻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早期再通率高,心肌梗死面积小。更有利于保护心室功能,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缩短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始时间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价值。方法171例STEMI,根据发病到开始PCI时间分为3组:<3h(A组,43例),≥3h、<6h(B组,58例),≥6h、<12h(C组,70例)。其中18例应用远端保护装置。比较3组术后TIMI3级率、ST段无回落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A组术后TIMI3级率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B组和C组,ST段无回落率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组和C组。B组和C组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STEMI直接PCI中,与3h后开始PCI比较,3h内PCI可显著提高TIMI3级率,改善心肌组织再灌注、心功能和近期预后;3h后介入治疗无明显的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87例AMI患者行急诊PCI。所有患者术前予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术后均长期给予抗血小板聚集和降血脂等冠心病2级预防治疗。结果:单支病变57例,双支病变71例,3支病变56例,左主干病变3例。处理冠状动脉病变256处,置入支架178例(支架置入率95.2%)。185例介入治疗成功,成功率98.9%,病死率1.1%。1周、1年、3年和5年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05%、1.89%、3.31%、5.83%。结论:AMI后尽早、完全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极为重要,急诊PCI使AMI患者病死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成功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HF)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直接PCI成功治疗的初发STEMI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HF将患者分为HF组和无HF组。确定住院期间HF的发生率、预测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共入选患者834例,男662例(79.4%),年龄(62.9±12.9)岁。其中,HF组94例(11.3%),无HF组740例(88.7%)。HF组的30 d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无HF组(24.5%比1.5%,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犯罪血管为前降支(HR 2.173,95% CI 1.12~4.212,P=0.022)、ln 24 h 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HR 1.904,95% CI 1.479~2.452,P<0.001)、24 h超敏C反应蛋白(hsCRP)≥11.0 mg/L(中位数)(HR 2.901,95% CI 1.309~6.430,P=0.009)和基线血糖(HR 1.022,95% CI 1.000~1.044,P=0.046)是住院期间发生HF的独立预测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显示,以24 h NT-proBNP≥1171 pg/ml为阈值诊断住院期间H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5%和76.8%(c=0.883, P<0.001),以24 h hsCRP≥13.5 mg/L为阈值诊断住院期间H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0%和77.0%(c=0.829,P<0.001)。在犯罪血管为前降支的患者中,24 h NT-proBNP<1171 pg/ml且24 h hsCRP<13.5 mg/L的患者住院期间HF的发生率为0.4%,而24 h NT-proBNP≥1171 pg/ml且24 h hsCRP≥13.5 mg/L的患者住院期间HF的发生率为60.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STEMI患者即使接受直接PCI成功治疗,其住院期间HF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发生HF者预后差。犯罪血管为前降支、hsCRP、NT-proBNP和基线血糖是住院期间发生HF的独立预测因素。检测并联合应用不同的血清生物标记物是预测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住院期间发生HF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后即刻和补救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观察其对近期左心室重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对初次发病、发病6 h内且无溶栓禁忌证的AMI患者63例随机给予直接PCI(直接PCI组,32例)或小剂量rt-PA溶栓加即刻和补救PCI(溶栓加补救PCI组,31例)治疗,于术后3 d、30 d、90d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记录有关心脏事件.结果术后3 d、30 d、90d两组间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SI)、左心室射血分数(EF)和室壁运动指数(WMSI)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内30 d、90d与3 d比较均有显著差异;依据首次造影血流是否达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3级将所有患者再分为两组.首次造影达TIMI血流3级者与未达TIMI3级者30d、90d各指标均显著改善.结论直接PCI与小剂量rt-PA溶栓后即刻和补救PCI同样安全有效,改善左心室功能并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与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静脉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 65例≥60岁的ST段抬高的AMI患者,31例接受急诊PCI治疗,34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近期效果。结果溶栓组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率为58.8%,直接PCI组IRA再通率为96.8%;6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溶栓组为(40.2±6.3)%,直接PCI组为(53.8±6.7)%。出血并发症、住院期间病死率、再发心绞痛和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溶栓组明显高于直接PCI组。溶栓组平均住院时间为8.5d,PCI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8.5d。结论对老年AMI患者,急诊PCI治疗更能尽快、及时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挽救濒死心肌,改善左室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年龄≥75岁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室慢性重构的影响. 方法 108例患者,PCI组在发病后12h内完成,非PCI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保守治疗,随访0.5~8.0年,随访时评估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结果 106例完成随访,随访中有2例死亡,均为未行PCI治疗的女性患者,1例死于心源性猝死,另1例死于重症肺炎.与非PCI组比较,PCI组NYHA心功能分级低(t=3.17,P<0.05),左心室收缩末及舒张末容积较小(t值分别为3.50、3.90,均P<0.01),而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大(t=2.00,P<0.05),室壁运动指数较小(t=2.96,P<0.01);且PCI组E/A比值较大(t=4.04,P<0.01),E峰减速时间较短(t=4.29,P<0.01),同时左心室质量指数较小(t=4.7.0,P<0.01);PCI组左心室长轴直径、短轴直径较短(£值分别为2.30、5.53,均P<0.01),球形指数大(t=2.97,P<0.01). 结论 直接PCI治疗改善了高龄AMI患者慢性心室重构,有助于远期心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0年4月至2004年4月入院的458例ST段抬高AMI患者,非随机分为有创组(PCI治疗)205例和无创组(静脉溶栓或药物保守治疗)253例,比较两组死亡率、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梗死率以及第2周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成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探讨不同病变支数对左室功能的影响.结果205例PCI患者中,术中造影显示单支血管病变66例(32.2%),双支病变68例(33.2%),三支病变71例(34.6%),手术成功率99%,共置入支架228枚,术后194例(94.6%)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达TIMI 3级血流;有创组与无创组比较,住院30 d死亡率为2.9%vs9.1%(P<0.01),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9.8%vs26.5%(P<0.005),再梗死率为2.0%vs8.7%(P<0.005);有创组第2周超声检查LVEF水平显著高于无创组[(59.87%±8.32%)vs(54.43%±10.21%),P<0.001],EDD水平显著低于无创组[(53.02±5.51)mm vs(56.82±7.66)mm,P<0.001];有创组中单支血管病变组的LVEF比双支和三支血管病变组高(P<0.01),而EDD低于后两者(P<0.01).结论直接PCI能及时有效地开通IRA,挽救濒死心肌,改善左室功能,明显降低死亡率,手术成功率高,是AMI获得早期再灌注的首选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的可靠性、实用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接受直接PCI的AMI患者64例,分成血栓抽吸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PT+PCI)与单纯PCI组,比较两组间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2.65±0.54)级、2 h ST段回落率56.07%±9.20%、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管重建率。结果PT+PCI组的TIMI血流(2.54±0.18)级、TMP(2.65±0.54)级、2 h ST段回落率89.73%±9.43%、LVEF值56.07%±9.20%及血管重建率0%,明显优于单纯PCI组的TIMI血流(2.01±0.28)级、TMP(1.52±0.47)级、2 hST段回落率56.41%±12.59%、LVEF值51.11%±8.97%及血管重建率3.33%(P<0.05)。结论PCI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装置能明显减少冠状动脉血栓及远端栓塞,有效地改善心肌灌注,减少无复流发生,使用安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和评价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及支架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重构和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初次发病、发病 12小时以内或 12~ 2 4小时之间仍有心肌缺血证据、且无溶栓禁忌症的患者 ,随机给予直接PTCA和尿激酶 (15 0万IU)溶栓治疗 ,于 2周、12周和 2 4周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记录有关心脏事件。结果 共入选 6 5例患者 ,男性 5 5例 ,女性 10例 ,平均年龄 5 8 95± 8 94岁。其中PTCA组 32例 ,血管再通率为 10 0 % ;溶栓组 33例 ,血管再通率为 75 76 %。 2周后PTCA组的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 (ESVI)、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 (EDVI)、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和梗死区室壁运动指数 (RWMI)均显著优于溶栓组 (P <0 0 5 ,P <0 0 5 ,P <0 0 1,P<0 0 5 )。溶栓组 12周和 2 4周ESVI(P <0 0 1,P <0 0 1)、EDVI(P <0 0 5 ,P <0 0 1)、LVEF(P <0 0 5 ,P<0 0 1)、GWMI(P <0 0 1,P <0 0 1)以及RWMI(P <0 0 5 ,P <0 0 1)与 2周时比显著改善 ;PTCA组ESVI(P <0 0 1,P <0 0 1)、EDVI(P <0 0 1,P <0 0 1)、LVEF(P >0 0 5 ,P <0 0 5 )、GWMI(P <0 0 5 ,P <0 0 1)以及RWMI(P <0 0 5 ,P <0 0 5 )也有显著改善。至 2 4周时 ,PTCA组和溶栓组EDVI(P >0 0 5 )、LVEF(P >0 0  相似文献   

12.
急诊PTCA与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近期疗效对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对急诊PTCA和溶栓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中的近期疗效作一对比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医院自2001年1月至2001年11月收治的行急诊PTCA和溶栓治疗的85例AMI患者的资料.并分析其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结果:急诊PTCA患者49名,溶栓患者36名。溶栓组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25%)、梗死后心绞痛(22.22%)、心源性休克(25%)、左室室壁运动积分指数(1.82±0.32)、行冠状动脉旁路手术(CABG)者(13.89%).死亡率(27.78%).平均住院天数(25.06±16.37)d.分别高于PTCA组的2.04% (P<0.01)、6.12%(P<0.05)、6.12%(P<0.05)、1.47±0.34(P<0.01)、0(P相似文献   

13.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而言,梗塞相关动脉早期开通是减少心肌损伤,保存左心室功能,提高生存率的根本治疗,早期静脉溶栓及介入治疗使之成为可能。本文对近年有关方面的发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左室重构(LVRM)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93例初次AMI患者分为PCI组(47例)和非PCI组(46例)。分别在心肌梗死后(23±10)d(术前)和术后6个月测量左心室容量指数、射血分数(LVEF)和异常室壁运动积分指数,并观察6个月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6个月时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和室壁活动异常积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较术前明显增大(P<0.01,P<0.05),且与PCI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6个月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对照组为11%,成功PCI组为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MI后延迟PCI可抑制左室扩大,延缓慢性期左室重构,并显著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MI)后室壁瘤形成大小、左室大小、左心功能与室性心动过速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14例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态心电图、心电监护证实并发室性心动过速21例归为室速组,其余为非室速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病史特点、左房直径、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收缩末期直径、左室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期后壁厚度、室壁瘤大小及左室射血分数.结果 两组间左房直径[(4.49±0.47)cm比(4.07±0.62)cm,P=0.040]、左室舒张末期直径[(6.34±0.80)cm比(5.77±0.76)cm,P=0.029]和左室收缩末期直径[(5.18±1.01)cm比(4.33±0.94)cm,P=0.00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房直径、左室舒张期后壁厚度、室壁瘤基底直径、室壁瘤膨出直径、左室射血分数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其左室大小与室性心动过速有一定关系,而与室壁瘤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16.
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效果。方法 :13例 AMI患者行急诊 PTCA治疗 ,男 10例 ,女 3例 ,年龄 38~ 85 (6 0 .2± 13.6 )岁。其中 6例并发心源性休克 ,3例系溶栓失败后行补救性 PTCA,4例不适作溶栓治疗。梗死相关血管 :前降支 9例 ,右冠状动脉 4例。结果 :PTCA成功率92 .3% ,死亡 1例。术前梗死相关血管狭窄 (98.7± 3.0 ) % ,术后残余狭窄为 (14.6± 16 .2 ) %。 3例术中发生心室颤动 ,1例出现房室传导阻滞 ,1例出现无再流现象 ,经反复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后恢复。术后 1例死亡 ,11例长期生存 ,随访 1~ 18个月无心脏事件发生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AMI时行急诊 PTCA成功率高 ,对溶栓禁忌证、溶栓失败或 AMI并发心源性休克者应积极行急诊 PTCA。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择期冠状动脉 (冠脉 )内支架置入术对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 (AMI)存活心肌及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32例Q波型AMI患者在接受择期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前后分别行硝酸酯类药物介入99TcmMIBISPECT显像及核素心室显像 ,比较手术前后存活心肌及左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1 )术前灌注异常的心肌节段为 2 1 2个 ,术后减少到 1 0 8个 ,平均得分分别为 1 6 1± 3 9和 8 3±1 4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术后共有 1 0 4个心肌节段得到完全改善 (49 4 %) ,术前 89个不可逆性缺损节段在术后有 4 1个得到改善 (46 1 %)。 (2 )手术前后左室射血分数 (LVEF)分别为 4 0± 6和 4 9±7;左室高峰充盈率 (PFR)分别为 3 5± 0 6和 2 3± 0 4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择期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可明显改善Q波型AMI患者存活心肌并能提高其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8.
对65例不同部位陈旧性心肌梗塞(OMI)患者采用频域和时域法分析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前、后的心率变异性(HRV),旨在了解不同部位OMI患者HRV的变化及PTCA术对患者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结果:不同部位OMI患者的HRV无明显差异,而PTCA术后HRV指标中的高频段(HF)、标准差均较术前增加,低频段(LF)及LF/HF较术前降低。说明PTCA术后交感神经活性降低,迷走神经活性增强。提示PTCA术后可能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2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MI)后室壁瘤形成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连续收集我院2003年3月至2007年9月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280例[平均年龄(64.2±10.4)岁]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广泛前壁、前侧壁心肌梗死249例(88.9%),室壁瘤形成位于心尖部269例(96.1%),二尖瓣反流124例(44.3%),207例(73.9%)左室收缩功能减退,左室射血分数(EF)≤40%。心肌梗死后有不同程度心绞痛、心力衰竭178例(63.6%),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24例(8.6%),左室附壁血栓54例(19.3%)。冠状动脉造影检查147例(48.2%,147/280),其中累及前降支117例(79.6%,117/147)。住院期间死亡11例(3。9%),死亡原囚主要为心力衰竭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结论前壁心肌梗死是室壁瘤形成的危险因素。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预后不良,罪犯血管为前降支。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选择行择期PTCA的38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测定其术前、后的左心功能,旨在探讨择期PTCA对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所有患者均于PTCA术前1~2天及术后1周、3个月进行心脏彩超检查。超声检查左室功能指标包括:容量指标:EDV、ESV;收缩功能指标:EF、△T%;舒张功能指标:E/A、ACT_E。结果:PTCA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EDV、ESV和ACT_E有所减少,EF、△T%有所增高,但均未达统计学意义。PTCA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EDV、ESV有明显降低(P<0.05),EF、△T%有明显增高(P<0.05),E/A、ACT_E有继续改善趋势,但未达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接受择期PTCA有益于患者左室功能的恢复,术后1周改善不显著,至术后3个月除左室舒张功能外均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