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早期再灌注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左室室壁瘤形成的逆转效应及心功能改善作用。方法选取发病12h以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室壁瘤形成患者,随机分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溶栓组及常规药物治疗组;三组患者均在治疗后1、24w分别行超声心动图(UCG)和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ERNA),评价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局部室壁运动积分(RWMI)、心室收缩同步性(VSS)和心功能(HF)参数改善状况。结果治疗后1w和24w时,PCI组RWMI、VSS和HF均优于溶栓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P均<005)。PCI组和溶栓组24w时上述各参数均优于1w。常规药物治疗组VSS参数中相角程(PS)在24w时较1w有所改善,余各项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CI组和溶栓组均可阻抑室壁瘤形成及改善心功能,且PCI优于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和评价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PCI)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 AMI)合并室壁瘤形成患者左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发病后 12 h以内入院的首次前壁 AMI患者行 PCI、尿激酶静脉溶栓、AMI常规治疗。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后 2周行超声心动图 ( UCG)筛查有无室壁瘤形成。入选有室壁瘤者并于 2周、12周、2 4周行 UCG检查。结果 共入选患者 76例 ,其中PCI组 2 8例 ( A组 ) ,溶栓组 2 6例 ( B组 ) ,对照组 2 2例 ( C组 )。结果显示 :( 1)治疗后 2周 ,A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 LVESVI)、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 ( LVEDVI)、左心室质量指数 ( L VMI)、局部室壁运动指数 ( RWMI)低于 C组 ( P均 <0 .0 5 ) ,左心室射血分数 ( LVEF)高于 C组 [( 4 8.3 3± 4.5 6) % vs( 3 5 .3 3± 4.2 8) % ,P<0 .0 5 ] ;B组 L VESVI、LVEDVI、LVMI、RWMI低于 C组 ( P均 <0 .0 5 ) ,L VEF高于 C组 ( P<0 .0 5 ) ;A组 LVESVI、L VEDVI低于 B组 ( P均 <0 .0 5 ) ,L VEF高于 B组 ( P<0 .0 5 )。( 2 )治疗后 12周 ,A组 LVESVI、L VEDVI低于 B组 ( P均 <0 .0 5 ) ;A、B组 LVESVI、L VEDVI、L VMI、RWMI均低于 C组 ( P均<0 .0 5 ) ,L VEF均高于 C组 ( P均 <0 .0 5 )。 ( 3 )治疗后 2 4周 A组 L VESVI仍低于 B组 3 6.60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及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左心室重构和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2例初次发病、发病时间在12h以内或12~24h之间的AMI患者,行直接PCI;对30例AMI患者行择期PCI。于术后2、15和30周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记录有关心脏事件。结果:术后2、15周直接PCI组的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ESVI)、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ED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梗死区室壁运动指数(RWMI)均显著优于择期PCI组(P<0.05或P<0.01)。择期PCI组、直接PCI组15和30周ESVI、EDVI、LVEF及RWMI与2周时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P<0.01)。至30周时,直接PCI组和择期PCI组EDVI、LVEF和RW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ESV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心室壁运动指数在2组间始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PCI及择期PCI均可有效抑制左心室重构和改善左心室功能,但直接PCI更优于择期PCI。  相似文献   

4.
罗助荣  盖晓波 《心脏杂志》2004,16(6):550-552
目的 :对比研究延迟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 (PTCA)及支架植入术 (ICS)与静脉溶栓术 (IT)对急性心肌梗死(AMl)患者近期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 6 1例初次AMI分为 3组 ,即溶栓失败组 (A组 ) 15例、静脉溶栓成功组 (B组 ) 2 0例、延迟血运重建术 (PCI)组 (C组 ) 2 6例。根据梗塞相关动脉开通情况 ,A组为溶栓失败而未行PCI者给一般药物治疗 ,C组入院后溶栓失败或失去溶栓时机 7~ 30d后行延迟PCI治疗。结果 :①住院期间B组和C组平均住院天数、住院期死亡及复合终点事件 (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和死亡总和 )的发生率、室壁运动异常积分指数等指标均低于A组 (P <0 .0 5 ) ,而B组和C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②随访期间C组左室扩大、室壁瘤形成、死亡及复合终点事件和再狭窄等发生率均低于B组及A组 (P <0 .0 5 )、存活率及射血分数显著高于B组及A组 (P <0 .0 5 ) ,且B组又显著高于A组 (P <0 .0 5 )。结论 :失去溶栓时机或溶栓失败的AMI患者积极行延迟PTCA及支架植入治疗 ,对改善近期及远期预后是有益的 ,能减少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 ,并挽救存活心肌 ,减轻心室重构 ,促进心功能改善 ,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急诊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左心室重构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8例初次发病,发病时间在12h以内或12~24h之间的AMI患者行急诊PCI术;对27例AMI患者行择期PCI术。于术后2周、3个月和6个月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梗死区室壁运动指数(RWMI),并进行对比。结果术后2周、3个月急诊PCI组LVESVI、LVEDVI、LVEF和RWMI均显著优于择期PCI组。两组3个月和6个月时LVESVI、LVEDVI、LVEF及RWMI与2周时比较均有显著改善。至6个月时,两组间LVEDVI、LVEF和RW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VESV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GWMI在各时间点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PCI及择期PCI均可有效抑制左心室重构和改善左心室功能,急诊PCI更优于择期PCI。  相似文献   

6.
胡少东  傅向华 《心脏杂志》2010,22(4):547-550
目的:研究缬沙坦及合用安体舒通对经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胶原水平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室壁瘤患者70例,随机分为缬沙坦组、合用药组(缬沙坦合用安体舒通),在治疗后1周、2周、12周测定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肽(PⅠCP)和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ⅢNP)浓度;并在治疗后2周、12周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12周时合用药组血清PⅢNP、血清PⅠCP较缬沙坦组明显降低(P0.05)。合用药组的舒张末期容积指数、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局部室壁运动指数、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质量指数较缬沙坦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缬沙坦能够阻抑急性心肌梗死伴室壁瘤患者的胶原合成,改善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合用药组的作用优于单用缬沙坦,显著改善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ERNA)方法,对比评价溶栓、经桡动脉入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易化PCI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室重构的阻抑作用。方法:选择发病10h内的首次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43例,随机分为直接PCI组71例和易化PCI组72例,另选择同期入院且一般临床资料匹配,但仅行溶栓治疗的70例患者为溶栓组。3组患者分别于AMI后1周、28周行ERNA,测定左室收缩功能参数及反常容积指数(PVI),随访28周内主要恶性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①直接PCI组在PCI前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率明显低于溶栓组和易化PCI组(8.45%:31.43%,χ2=11.69;8.45%:30.56%,χ2=11.09;均P<0.01)。易化PCI组术后IRA血流TIMI-3级率高于直接PCI组(98.61%:88.73%,χ2=4.35,P<0.05)。②AMI后28周随访时,易化PCI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峰射血率(PER)较溶栓组增高(t=2.21、2.29,均P<0.05),同时左室峰射血率时间(TPER)、PVI降低(t=2.41、2.37,均P<0.05);易化PCI组LVEF、PER较直接PCI组增高(t=2.08和2.13,均P<0.05),同时TPER、PVI降低(t=2.10、2.49,均P<0.05)。③随访28周,易化PCI组和直接PCI组MACE发生率均低于溶栓组(8.33%:54.29%,χ2=35.05;8.45%:54.29%,χ2=34.49;均P<0.01);3组间主要脏器大出血和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桡动脉入径易化PCI治疗可早期充分、持久地开通IRA,能在AMI早期阻抑AMI急性左室重构过程,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其效应优于直接PCI和单纯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长期服用曲美他嗪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初发AMI患者90例,PCI后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作为对照;B组(30例)PCI后口服曲美他嗪治疗6个月;C组(30例)PCI后口服曲美他嗪治疗12个月.各组有关冠心病2级预防用药均相同.观察各组患者肾功能、24 h尿蛋白定量、超声心动图变化.结果与A组相比,B组和C组肾功能未见恶化,24 h尿蛋白定量无增加,心功能恢复较好(均P<0.05或P<0.01).B组和C组比较各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MI患者PCI后长期服用曲美他嗪安全有效,心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9.
延迟性冠脉介入及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目的:对比研究延迟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ICS)与静脉溶栓术(IT)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36例初次AMI患者被分为2组,即延迟PCI组(A组)16例、静脉溶栓成功组(B组)20例。结果:(1)住院期间A组和B组平均住院天数(d)、再发不稳定心绞痛(%)、非致死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住院期死亡及复合终点事件(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和死亡的总和)(%)、室壁运动异常积分指数等指标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随访期间A组左室扩大(%)、室壁瘤形成(%)、死亡及复合终点事件(%)、再狭窄率(%)等发生率低于B组(P<0.05)、存活率(%)及射血分数(%)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失去溶栓时机或溶栓失败的AMI患者积极行延迟PTCA及支架植入治疗,对改善近期及远期预后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后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变化及其与心功能、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 入选2005年9月至2008年3月,发病后12 h内接受急诊PCI治疗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2例,直接PCI前及直接PCI后第7天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浆BNP水平,并按治疗后第7天血浆BNP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A组低于100 pg/ml,B组100~400 pg/ml,C组高于400 pg/ml,PCI治疗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PCI治疗后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3组患者PCI治疗后6个月的超声心动图比较,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C组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直接PCI后BNP水平有显著下降趋势,且BNP水平可能可以作为患者心功能及心室重构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静脉应用重组人B-型利钠肽(rhBNP)对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术后患者心室重塑和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择48例12 小时内发病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rhBNP组25例和常规治疗组23例,分别于治疗后1周、4周和24周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舒张末期容积指数、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质量指数,梗死区的局部室壁运动指数.于治疗后1周、24周时行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了解心室收缩同步性参数.结果:①治疗后1周时,rhBNP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较常规治疗组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常规治疗组升高 (P<0.05).治疗后4周、24周时,rhBNP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4周时,rhBNP组的左心室质量指数,梗死区的局部室壁运动指数较常规治疗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治疗后1周时心室相角程、半高宽、峰相位标准差在两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4周时rhBNP组上述3项指标较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介入术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rhBNP可进一步阻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提高心室收缩同步性,改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86例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的AMI患者随机分为急诊PCI治疗组(45例,观察组)及静脉溶栓治疗组(41例,对照组),分别于人院后24h、I周、1个月及3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急诊PCI组与静脉溶栓治疗组于术后1个月及3个月左心室容积均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术后3个月两组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63.4±5.8)ml/m^2比(67.3±6.4)ml/m^2]、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30.5±3.4)ml/m^2比(34.6±4.0)ml/m^2]和左心室射血分数[(0.53±0.04)%比(0.5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PCI治疗可明显抑制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改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分别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和溶栓治疗住院及随访期间的临床疗效差别。方法108例STEMI患者,66例行直接PCI治疗(PCI组),42例行溶栓治疗(UK组)。比较2组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率、左室功能指标、病死率及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别。结果PCI组IRA开通率高于UK组(P<0.01),住院病死率低于UK组(P<0.05),左室功能指标优于UK组(左室射血分数更高、左室舒张末径较小、室壁运动障碍率较低,P<0.05)。随访期间比较PCI组再次血运重建率低于UK组(P<0.01),心血管病死率低于UK组(P<0.05)。结论与溶栓治疗相比,PCI治疗能及时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改善左室功能,降低病死率和再次血运重建率。  相似文献   

14.
心肌梗死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心肌梗死 (MI)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对左心收缩功能和左心室重构的作用。方法 :5 2例MI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 (AMI) 30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 2 2例 ,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加支架术治疗 ,术后随访 3个月 ,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末内径 (LVEd)、左心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容积 (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 (LVESV)、左室射血分数 (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 (LVFS) ,比较治疗前后各参数的变化。结果 :PCI治疗后LVEd、LAd、LVEDV、LVESV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 (均P <0 .0 1)、LVEF和LVFS明显增高 (P <0 .0 1) ,尤以AMI组明显 ,并且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时间越早 ,心功能恢复越好。结论 :MI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尽早PCI治疗可明显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 ,部分阻抑左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窗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因STEMI入住广东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109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55例(PCI治疗时间窗为12~24 h),B组54例(PCI治疗时间窗为5~14 d).A组行延迟PCI治疗后予积极药物治疗,B组经积极药物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行延迟PCI治疗.于入院3d内、1个月、1年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判断左心功能的状况以及观察患者发病后1年内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基本临床情况以及术中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入院3d内左心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1年两组患者左心功能均有改善,A组左心功能改善程度明显比B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复合心血管事件、心力衰竭以及心源性病死率等方面较B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错过最佳再灌注时机的急性STEMI患者在发病24 h内行延迟PCI治疗仍可使患者更多获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尽早恢复梗死相关动脉的再灌注是治疗中的首要问题。本研究旨在评价老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分别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和溶栓治疗住院及随访期间的临床疗效差别。方法109例65岁以上老年STEMI患者,59例行直接PCI治疗,50例行溶栓治疗。比较2组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率、左室功能指标、病死率及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别。结果PCI组IRA开通率明显高于溶栓治疗组,住院病死率明显低于溶栓治疗组,左室功能指标明显优于溶栓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更高、左室舒张末径较小、室壁运动障碍率较低。随访期间比较,PCI组再次血运重建率和心血管病死率明显低于溶栓治疗组。结论老年AMI患者行直接PCI治疗能够显著提高IRA再灌注成功率,保护心功能,减少再次血运重建,并且在降低病死率及心血管事件上也总体优于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7.
静脉溶栓后选择性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后选择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AMI患者114例,60例仅接受静脉溶栓者为药物组,54例静脉溶栓后平均(9.1±2.4)d行PCI者为手术组,分别于溶栓后及PCI后3、6、12个月随访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随访复查超声心动图,计算左室的整体室壁运动指数和左室射血分数.结果两组住院期间无死亡及心绞痛复发,手术组血管造影和操作成功率均为100%,无操作相关心肌梗死、急诊冠脉搭桥术(CABG).随访期间死亡率、因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心绞痛复发再次入院者手术组均显著少于药物组(P<0.05),手术组总的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药物组(P<0.01).结论 AMI患者静脉溶栓后选择性PCI能改善其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再灌注时间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左室重构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13例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梗死相关动脉(IRA)完全闭塞(TIMI0~1级)。依据PCI再灌注时间分为3组,A组35例,6h内IRA成功再灌注;B组40例,6~12h内IRA成功再灌注;C组38例,12~24h内IRA成功再灌注。分别于术后即刻和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对比分析3组左心室造影的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心脏指数,并观察1年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成功再灌注即刻,3组之间各项心功能参数无显著性差异。6个月时A组和B组各项心功能参数较即刻有改善趋势;C组较前下降,但均无统计学意义。1年随访期间,A、B组无死亡及再次心肌梗死事件发生。心绞痛的发生在3组中无差别。C组心力衰竭及死亡的发生均明显高于A、B组。结论前壁心肌梗死后尽早行PCI,开通IRA,可阻抑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减少死亡等MACE的发生,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心肌梗死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对左心收缩功能和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30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 2 2例 ,经 PTCA、支架术治疗 ,术后随访 3个月 ,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末内径 (L VEd)、左心房内径 (L Ad)、左室舒张末容积 (L 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L VESV)、左室射血分数 (L 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 (L VFS) ,比较治疗前后各参数的变化。结果 :PCI治疗后L VEd、L Ad、L VEDV、L VESV显著减少 (P<0 .0 1)、L VEF和 L VFS显著增高 (P<0 .0 1) ,尤以 AMI组明显 ,并且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时间越早 ,心功能恢复越好。结论 :心肌梗死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尽早 PCI治疗可明显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 ,可部份阻抑左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