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总结徐景藩治疗胆胃同病的经验。从胆胃生理、病理论述胆胃相关性,认为胆胃在气机升降调节和饮食消化吸收方面关系密切。运用中医理论并结合临床实践,审证求因,提出胆胃不和、气机上逆是胆胃同病的主要病机;治疗上注重胆(木)与胃(土)相和,以疏、降、和为大法,注重配合清、化、补、升诸法,辨证准确,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马辉  顾庆华 《吉林中医药》2013,33(2):122-123
顾庆华教授认为,咽为胆之使,食管的通利功能受到胆的调控,胆病则失其调控之职,食管的通利功能下降,而胆与胃近邻,体类相通,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临床辨治分为三因:胃病及胆,当以治胃为先,兼顾通利胆腑;胆病及胃,当以治胆为要,兼顾和降胃腑;胆寒者,治以温胆和胃,胆热者,治以利胆和胃.总之,临证辨治胃食管反流病,从胆胃着手,以利胆和胃为原则,终获良效.  相似文献   

3.
总结张文兴运用“邪在胆,逆在胃”理论辨治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张文兴认为,胆胃经络相连,管腔相通,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而咽胆相应,咽为胆使,胆可调控食管通利功能,胆腑病变则调控失职,食管通利失调。胃食管反流病的核心病机为胆邪扰胃,胃气上逆,治疗上应从胆胃入手,审证求因,治病求本,以胆胃同治为原则辨治胆胃失和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取得良好疗效。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4.
在生理上胆木赖于胃土的培植,胃的受纳、腐熟亦取决于胆气的升发,从而决定了胆、胃在病理上也是密切相关的,这就是胆胃同治的理论基础。胆胃同治为返流性胃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胆胃相关是胆胃生理病理的理论基础;胆汁反流性胃炎基本病机为胆胃不和、胆胃同病;运用疏肝利胆、和胃降逆法进行胆胃同治是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6.
胆附于肝,内藏“精汁”,下注于肠,以助消化。胃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主腐熟受纳水谷。在饮食的消化、吸收与捧泄过程中,除胃的腐熟、肠的传导外,还有赖于胆汁的疏泄作用。所以胆胃二腑在功能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只有充分了解二者的关系,才能在治疗上根据病在胆在胃而各施其法。现就胆胃相关之理试论如下:  相似文献   

7.
董老认为胆汁返流性胃炎属于中医“胆瘅”范畴 ,其基本病机为胆邪上逆犯胃 ,胃失和降 ,临证分为胆热犯胃、气滞血瘀、脾胃虚弱、寒热错杂之证 ,故常从通降胆胃论治 ,分别施以清胆和胃通降、降气化瘀和络、健脾和胃通补、苦辛调中泻胆之法 ,具有较好的疗效。并附2则验案以资印证。  相似文献   

8.
<正>胆与胃皆属六腑之一,其生理功能十分重要,在人体起着其他脏腑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内容。但由于中医藏象理论"重五脏而轻六腑",将腑的部分病变归纳在脏病中间,较少单独论述腑病。因此,谈到"木气条达"理论多强调乙木(肝)条达,而忽略甲木(胆)疏泄,这是导致胆胃不和证被肝胃不和证取代的缘由。胆胃不和证在临床较多见,本文将从胆胃  相似文献   

9.
胆汁返流性胃炎,是因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引起的碱性胆汁返流灼烧胃粘膜所引起的胃炎.属于中医“胆瘅”范围.本病多发生在胃大部切除一胃空肠吻合术后及幽门括约肌松弛者。笔者从1996年以来,辨证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2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1胆热犯胃 《灵枢》中说:“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阐明其病机。由于饮食不节,嗜酒肥甘,损伤脾胃,滋生湿热,或情志郁怒伤肝,使肝失疏泄,肝部化热,肝胆互为表里,移热于胆,胆热上犯胃,胃气.而致胆胃不和。其病位主要在胆胃两腑,与肝脾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新加四逆散袋泡剂治疗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胃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肝胃不和证又是胆、胃疾病最常见的证型之一。我们用《伤寒论》方四逆散加蒲公英、徐长卿、玫瑰花等药物组成的新加四逆散,在临床汤剂应用取得一定疗效的基础上,改汤剂为袋泡剂剂型,自1996年6月以来,进行了新加四逆散袋泡剂治疗肝胃不和证,胆、胃疾病及胆胃同病的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甘草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功能,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运用温胆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获效较满意.现将临证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 辨证掌握四联症 温胆汤主治的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辨证类型为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归纳为四联症:脘痞、口苦、寐差、舌苔黄腻.胆属木,为清净之府,喜温和而主生发疏泄,若情志所伤,木郁不达,复因饮食不节,胃气受损,则胆胃不和,气机逆乱;日久气郁化热、灼液成痰而成痰热,则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成矣.胆胃气滞失和,疏泄失利,则胃脘痞满;痰热内扰胆胃,胃浊上逆,则口苦;痰热上扰,心神不安,则寐差;痰热上熏,则舌苔黄腻.其伴随症状一般为舌质淡而不红,口苦而不喜饮,脉象弦滑或弦细滑而不数.因本病多为慢性病程,虽痰为实邪,但热非实热,与痰热俱实致病有异,故不现实热壅盛之象.其舌苔虽黄腻但刮之易去,与痰热俱实者黄腻苔刮之不易退去不同.因而在治疗用药上径直清热降火为禁忌之举.  相似文献   

12.
周学池 《新中医》1993,(8):11-13
本文认为“邪在胆,逆在胃”实质上就是胆热扰胃的胆胃不和证,其证以呕吐苦水为主症,治疗当清泻胆火,降胃止呕。  相似文献   

13.
赵军山 《河北中医》2011,33(8):1169-1169
胆胃同居中焦,其气以降为顺。胃受纳腐熟水谷,胆疏泄排泌精汁,二者在生理上相互协调,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木本有甲、乙之分,然凡谓“木克土”者,多认为是肝气犯胃(脾)或肝胃(脾)不和,“胆胃不和”之病机终未能为人重视。笔者认为胆胃不和之病机,在临床上较肝胃不和更为多见。  相似文献   

15.
王天龙  余滟钧 《陕西中医》2000,21(6):258-259
通过200例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在胃脘痛中肝胃气滞为主要证型,约占34%,情志所伤是肝胃气滞证的主要病因。在本证演变发展过程中,因肝胃气滞累及胆病,而出现湿热蕴胆,胆汁逆行入胃,临床应重视胃病治肝,肝胃气滞从肝论治。在具体治疗中,若肝胃同病,应刚柔相济;胆胃同病,应疏利清泄;若病及于脾,应治兼健中为基本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6.
柴可群  王德玉 《陕西中医》1991,12(9):407-408
本文从胆与胃的生理、病理方面探讨了胆胃的相关性,并结合临床实际,阐述了在胆、胃系疾病诊治中重视胆胃相关理论的重要性,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慢性胃炎是以胃粘膜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胃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上腹部疼痛及消化不良等症状。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胃,但胃通过经脉的循行络属和脏腑的功能联系,又与肝、胆、脾、肠等密切相关。因而在病理上亦多相互影响,从而导致肝与胃、肝与脾、胆与胃、脾与胃、肠与胃之间的功能失调。鉴于此,在临床论治上,需用调和之法,以和调脏腑,根据不同证型,分别采用调和肝胃、调和肝脾、调和胆胃、调和脾胃、调和肠胃等不同治  相似文献   

18.
李卫芳 《吉林中医药》2004,24(11):16-17
慢性胆病多伴结石,但临证之时应着重改善临床症状,不能一味追求排石效果。治疗中应遵循胆病多实,治宜疏通;胆胃相关,胆胃同治;术后多瘀,兼顾活血的原则,临床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9.
<正>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采用左金丸合中医辨证用药治疗此病,标本兼顾,疗效肯定,且复发率低。1病因病机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失条达,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肝胃不和,胆邪逆胃;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肝气郁滞,胆火逆胃,胆胃不和,胆汁上溢;恣饮热酒,  相似文献   

20.
杨晋翔 《新中医》1997,29(1):8-9
董老认为胆汁返流性胃炎属于中医“胆瘴”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胆邪上逆犯胃,胃失和降,临证分为胆热犯胃、气滞血瘀、脾胃虚弱、寒热错杂之证,故常从通降胆胃论治,分别施以清胆和胃通降、降气化和瘀和络、健脾和通补、苦辛调中泻胆之法,具有较好的疗效。并附2则验案以资印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