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100例,男42例,女58例。年龄6~14岁46例,15~30岁48例,30岁以上6例。病程最短2小时,最长4天。本组均见发病急骤,剑突下或右上腹突然发生钻顶样剧烈绞痛,可放射至右肩部。发作时疼痛难忍,恶心呕吐,可吐出胆汁或蛔虫,发作时剑突下方有轻度压痛与反跳痛,待发作过后体征减轻,甚至消失,这种症状严重而体征轻微的不相称现象,是胆道蛔虫病的主要特征。化验检查:粪便、呕吐物中可查到蛔虫卵。B型超声波检查:纵切胆道内可见一平行光带,横切呈靶环征。2治疗方法方用乌梅丸加减。药用乌梅209,山植209,细辛s…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道蛔虫症是农村儿童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 ,对小儿的成长与健康有较大影响。近十余年来 ,笔者运用利胆驱蛔汤治疗 88例 ,收到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 37例 ,女 31例 ;年龄 2~ 13岁 ,其中 2~ 5岁 18例 ,6~ 10岁 43例 ,11~ 13岁为 2 7例。以上 88例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①剑突下或右上腹阵发性钻顶样剧痛或向右肩背放射痛 ,伴恶心呕吐 ,呕吐物间或有胆汁 ,或蛔虫 ,或伴畏寒 ,发热或黄疸等。②有肠蛔虫病或不当驱蛔史。③B超检查证实。2 治疗方法基本方 :(利胆驱蛔汤 )乌梅、川椒、细辛、榧子、雷丸、槟榔片、使君…  相似文献   

3.
用茵陈60克、乌梅加克,水煎服。治疗胆道蛔虫症获得满意效果。如刘某某,'易3。岁。:。90年4月:8日初诊。患者因右上腹剧痛而来我院急诊科求诊,自觉痛引右肩脚背,且有钻顶之感。身体路缩,苦不堪言,舌苔黄腻,质红,脉弦。T36.8℃,B P16/ioKpa,莫非氏征(+),血Rt.WBCg.7又10,/L,N74,L26。考虑为"胆道蛔虫症"。先后予以"4一2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静滴氨节、口服肠溶阿斯匹林及酸醋。3小时以后痛仍不止。以茵陈60克、乌梅30克,煎汤频服,约半小时后剧痛渐止。翌日B超检查胆总管下段可见蛔虫阴影。自感右上腹仍隐隐作痛,口苦,小便黄,舌脉同前。继合用大柴胡汤调治而愈。祖国医学认为:"蛔得苦则下,得酸则伏。"茵陈苦寒,乌梅酸温,两药合用,深合其意。药理研究:茵陈具有利胆汁、麻痹蛔虫的作用,乌梅能使胆囊收缩,促进胆汁分秘。故此方用于胆道蛔虫有卓效。 (关键词胆道蛔虫症茵陈乌梅治疗应用)  相似文献   

4.
笔者自1980年以来用自制“驱蛔汤”治疗蛔虫病86例,其中胆道蛔虫11例,肠道蛔虫66例,蛔虫性肠梗阻9例。经治疗后,除1例胆道蛔虫并发阻塞性黄疸服药2剂无效外,其余均治愈。其中71例服1剂痛止、2剂排虫,14例服3剂而愈。乌梅20~30克,花椒3~5克,大黄5~10克(后下),枳壳3~6克,黄连2~5克,鲜苦楝根白皮(去粗皮)30~60克。一日1剂,水煎,日分二次服。有中焦寒象者加干姜3~5克,大便溏者大黄减量。郑××,女,10岁。1983年3月25日入院。患儿两天前感脐周隐痛不适,一天前突发剑突下阵发性钻顶样疼痛,痛及右肩,时欲呕吐,曾吐蛔虫1条。纳差便结。体查:剑突下偏右轻度压痛,腹软,可扪及条索状物。脉弦缓,舌淡苔薄白。诊为胆道蛔虫。取上方,1剂痛  相似文献   

5.
自1986年以来,我们用指压肩胛下角点并服左旋咪唑治疗胆道蛔虫症127例,获得满意疗效,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27例中,男49例,女78例,年龄13~57岁,临床均诊断为胆道蛔虫症,表现有阵发性上腹部钻顶样疼痛,局部压痛轻微,无明显胆道感染体征,伴呕吐者77例,发作时间2~36小时,首次发作71例,96例于治疗前曾采用其他止痛疗法无  相似文献   

6.
我用推拿疗法治疗三例胆道蛔虫症,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 例一、吴某,男性,十三岁学生,剑突下偏右侧阵发性钻顶样疼痛数小时有肠蛔虫病史;例二、冉某,男性,四十岁,剑突下偏右侧阵发性钻顶样疼痛,伴恶心呕吐清水三日。既往有肠蛔虫病史,近两年未服驱肠蛔虫药;例三、某李,女性,青年患者,有肠蛔虫病史,突发剑突下偏右侧阵性钻顶样  相似文献   

7.
笔者自1988年2月~1998年8月试用维生素K1和维生素C联合治疗胆道蛔虫症4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988年2月~1998年8月我院收治的胆道蛔虫症患儿86例,入院前未用任何解痉或止痛药。年龄4~14岁。典型发作症状:有剑突下阵发性“钻顶样”剧?..  相似文献   

8.
胆道蛔虫病 ,是外科急腹症之一。以突然阵发性右上腹钻顶样疼痛或绞痛为特征 ,似属中医“蛔厥”范畴。笔者十余年来通过反复实践 ,运用自拟“利胆驱蛔汤”治疗本病 86例 ,止痛迅速 ,疗效可靠 ,今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从 1 989年 1 0月~ 2 0 0 2年 1 1月观察治疗胆道蛔虫病 86例 ,男 47例 ,女 3 9例 ;年龄 1 3~ 5 8岁 ;单纯胆道蛔虫病 75例 ,并发胆系感染者 1 1例。临床表现 :右上腹钻顶样剧痛或绞痛 ,呈阵发性 ,痛向右胁及肩部放射。大汗淋漓 ,辗转不安 ,伴有恶心呕吐或吐蛔 ,剑突下压痛拒按 ,腹部柔软 ,四肢厥冷 ,面色苍白 ,脉象沉弦或…  相似文献   

9.
笔者自 1 997年以来 ,采用穴位注射结合中西药治疗胆道蛔虫症 2 5例 ,并与常规治疗的 1 4例进行对照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39例中男性 2 3例 ,女性 1 6例 ;年龄 1 0~ 4 9岁 ,平均2 4 .7岁 ;病程 1小时~ 3天 ,平均 2 .1天。全部病例均为突发阵发性剑突下或右上腹钻顶样剧痛 ,间歇时如常人。伴恶心 ,呕吐者 1 8例。大便均查到蛔虫卵。其中并发胆道感染者4例 ,合并胆囊炎者 2例。本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 2 5例 ,对照组 1 4例 ,两组年龄及病情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治疗方法对照组应用常规抗感染、解痉 ,口服左旋咪唑及对症治…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1979~1987年用自拟通胆安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症100例。其中男31人、女69人;最小年龄4龄,最大60岁,30岁以下占76%。本组患者除具有突然发作剑突下钻顶样绞痛,向肩部放射,恶心呕吐(有的吐蛔)等胆道蛔虫病症状外,B超探查,可见胆总管或左右肝管内显示蛔虫光带。  相似文献   

11.
<正> 十余年来,我们应用当归龙荟汤治疗胆道蛔虫病225例,全部获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和疗效临床资料:225例全部为农民;其中男156例,女69例.年龄最大者49岁,最小者7岁,25岁以下者占153例.发病至就诊时间,除10例外均在5天以内.分型:单纯型169例,感染型56例. 病例选择:全部病例均具以下特征:①上腹部剑突下阵发性钻顶痛,突然发作,痛向左右肩部放散,呈胸膝卧位;②腹痛重而腹部体征轻,仅感染型其上腹部偏右侧有压痛和轻微反跳痛、肌紧张;③反复发作、呕恶、有吐、便蛔虫史(粪便镜检:蛔虫卵(+++),除外其它急腹症  相似文献   

12.
“乌梅汤”是根据《伤寒论》乌梅丸化裁而来 ,其治疗肠道蛔虫并发症胆道蛔虫症疗效卓著 ,故将近年治疗的 42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其中男性 14例 ,女性 2 8例 ,年龄最小的 12岁 ,最大的6 5岁 ;病程长的 3~ 5年 (疼痛反复发作 ) ,最短的数小时 ,一般在 1周左右 ;其中胆道蛔虫症占 2 8例 ,肠虫症占 14例 ;急诊病例 2 0例 ,门诊 12例 ,住院 10例 ;所有胆道蛔虫症均经 B超证实。肠虫症一般符合临床症状、体征或大便查有虫卵或吐蛔、便蛔或胃镜所见。2 治疗方法均以“乌梅汤”治疗。少数呕吐严重、感染重者辅以补液、抗感染治疗。“乌梅汤”…  相似文献   

13.
生大黄治疗胆蛔疼痛临床观察启东市人民医院(226200)陈毓秀吴中卫关键词胆道蛔虫症解痉止痛生大黄胆道蛔虫症临床表现为剑突下突然剧烈阵发性钻顶样疼痛。治疗原则:首先解痉止痛、控制感染,然后驱虫。我们用生大黄治疗48例胆道蛔虫症,解痉止痛作用显著。现小...  相似文献   

14.
胆道蛔虫病的证治体会陈多义胆道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是肠蛔虫的并发病,多发于儿童及青年。本病初起常有突发剑突下钻顶样剧痛或绞痛,但体检时剑突下或偏右轻压痛为特征。本病中医称“蛔厥”,汉代张仲景在《伤寒》、《金匮》中有描述,并创用乌梅丸治疗,该方至...  相似文献   

15.
胆道蛔虫病是常见急腹症,目前以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为主。但胆囊蛔虫临床少见,多主张手术治疗,笔者用乌梅汤加减治验1例,疗效满意。刘某,女,43岁,农妇。子1989年9月7日就诊。胃脘及右胁剧痛三天。呈阵发性“钻顶”样绞痛,引后背及右肩痛,坐卧不安,需捶击后背以减疼痛,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于9月  相似文献   

16.
重用白芍枳壳治疗胆道蛔虫症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道蛔虫症是指蛔虫钻入胆道所引起的病症。临床上女性多于男性,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治疗非常棘手。现代医学对此并无特效治疗方法及药物,众多患者寄希望于中医药,而中医药在治疗本病上亦取得不俗成绩。我师王自立主任医师重用白芍、枳壳配合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症每获良效,兹述如下:1 典型病例患者郭某,女,22岁,待业,1999年3月3日就诊。述阵发性腹痛38天,加重3天,腹痛呈阵发性绞痛,以上腹及脐周为甚最初伴有钻顶感,发作时常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黄绿苦水及粘液,严重时出现四肢厥冷,昏不知人。曾多次住院,行…  相似文献   

17.
杨×,男,36岁。1990年4月20日诊。右上腹阵痛一天,伴恶心、呕吐,外科诊为“胆道蛔虫”。镇痛、驱虫、解痉西药及中药乌梅安蛔汤,仍见阵发性右上腹剧痛,痛时包块攻起,大汗淋漓,手足发凉,呕吐频繁,汤饮不能下咽。诊见:舌苔白润,口渴不  相似文献   

18.
<正> 胆道蛔虫症是肠蛔虫症引起的并发症之一,多见于儿童与青少年。笔者1983年1月至1985年7月共收治3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获得较好疗效,现分析如下。 1.一般资料:32例中,男11例,女21例,男女之比为1∶1.9。年龄5~30岁24岁,30岁以上8例。 2.临床症状:腹痛:剑突下阵发性剧烈、绞痛或钻顶样痛22例,钝痛4例,余为持续性腹痛、右肩胛部放射痛6例。恶心、呕吐22例,吐虫者10例。 3.体征:发热18例,早期无发热,导致胆道感染后可引起发热,体温一般在37~38℃。轻度黄疸2例。腹部体征:剑突右下方均有轻压痛,无肌紧张与  相似文献   

19.
笔者用自拟乌梅伏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病144例.患者均有剑突下或右上腹部间歇性胀痛或“钻顶样”疼痛,或有畏寒发热、恶心呕吐;便虫、吐虫或粪检虫卵阳性;上腹部压痛,莫非氏征阳性或  相似文献   

20.
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驱蛔通下法共治疗小儿胆道蛔虫病24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4例中,农村儿童18例,城市儿童6例;男性20例,女性4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13岁。  诊断依据:①剑突下突然发生阵发性绞痛,呈钻顶样,常伴有恶心呕吐,有吐蛔虫或粪便排虫史,大便检查可找到蛔虫卵。②剧烈腹痛而局部体征轻微,右上腹剑突下偏右侧有小范围压痛,无腹肌紧张。③合并胆道感染,可有畏寒发热,剑突下偏右可持续性隐发性疼痛,压痛加重,且有腹肌紧张,白细胞升高。3 治疗方法  嘱患儿禁食,以免导致腹痛与呕吐,注重全身治疗,补充液体,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