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KLH与日本血吸虫抗原交叉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已证明钥孔(?)血兰蛋白(KLH)与曼氏血吸虫童虫表面抗原中的38KD分子具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本文进一步证明,与KLH共同的抗原决定簇亦存在于日本血吸虫尾蚴表膜或/及分泌物、虫卵抗原的可溶性成份而不存在于成虫抗原中。抗KLH血清引起阳性的尾蚴膜反应但不引起阳性的环卵沉淀试验,与可溶性虫卵抗原的交互抑制试验结果表明二者的抗原性部份交叉。  相似文献   

2.
尾蚴钻入皮肤,转变为童虫是宿主与寄生虫相互关系的第一个作用阶段。血吸虫尾蚴钻入正常宿主的皮肤内很少引起明显的反应,而非寄生人体的血吸虫如禽类血吸虫钻入人体后则引起皮炎。小鼠感染大量尾蚴,9~14周后进行攻击感染,皮肤的免疫应答表现为早期水肿续之以多形核及单核细胞浸润;而未经感染的对照组,虽有水肿但很少有细胞浸润。上述细胞反应也可因注射尾蚴浸出液而诱发。将尾蚴抗原制品(CAP)加福氏  相似文献   

3.
氯硝柳胺悬浮剂对日本血吸虫尾蚴影响的酶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酶组织化学技术,观察经氯硝柳胺悬浮剂处理后的日本血吸虫尾蚴体内酶活性变化,以研究其杀蚴机制。方法将正常尾蚴和经氯硝柳胺悬浮剂浸泡后的尾蚴粘附于盖玻片上,室温晾干;分别对2组尾蚴进行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的酶组织化学染色;常规法制片,显微镜观察着色反应;采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测定其平均灰度值。结果CCO、LDH、SDH、AChE和NOS在尾蚴的头器、腹吸盘和尾干部位的酶活性较高。其中用药组CCO、LDH和NOS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SDH用药组和对照组的活性变化差异无显著性,而AchE用药组的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氯硝柳胺引起尾蚴耗能加剧导致机体的能量供应障碍,能量的短时间耗竭是引起尾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作者用128C3/3、504B1两株单抗免疫定位不同发育期曼氏血吸虫碳水化合物抗原决定簇。这两株单抗分别由曼氏血吸虫尾蚴糖蛋白和虫卵蛋白免疫小鼠获得。实验方法:1)在有抑制剂L-岩藻糖、KLH或Lacto-N-fucopentoseⅢ(含三糖Le~x半抗原)存在的条件下,用~(35)S-蛋氨酸标记的雄性成虫可溶性抗原与504B1单抗进行放射免疫沉淀反  相似文献   

5.
鉴于曼氏血吸虫童虫的表面与钥孔(虫戚)血蓝素(KLH)具有较特异的共同的糖类抗原决定簇,作者在巴西用ELISA检测急性曼氏血吸虫病患者血中抗KLH抗体(IgG),以评价它在急性血吸虫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50ng/孔KLH包被微量反应板过夜,作ELISA。底物用[连氮基-双(3-乙基苯基噻唑啉-6-磺酸盐)][azino-bis(3-ethylbenzthia-  相似文献   

6.
作者 ( 1 998)研究发现外源性葡萄糖能提高棘口吸虫属 Echinostoma trivolis尾蚴的存活率 ,本次实验以类似的方法测试葡萄糖对曼氏血吸虫尾蚴存活率与感染率的影响。取具 2 4孔反应板 ,其中 1 2孔每孔注入 0 .5ml人工矿泉水 ( ASW) ,另 1 2孔则注入含 1 %葡萄糖的人工矿泉水 ( ASWG)。曼氏血吸虫尾蚴取自人工感染的光滑双脐螺 ( NM R1株 ) ,每小孔置入由螺体逸出 1 h龄的尾蚴 1 0条 ,将反应板置 2 3- 2 4℃恒温中 ,分别于 1 2 ,2 4 ,36 ,4 8,72 h观察尾蚴存活数 ,结果显示在 1 2h与 2 4 h两种水体中尾蚴存活数无区别 ,而在 36 h时 ,AS…  相似文献   

7.
作者观察了正常小鼠和经尾蚴疫苗免疫的小鼠感染曼氏血吸虫后童虫所引起的肺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发现免疫小鼠对血吸虫再感染的抗性与童虫所致肺脏炎症反应有关。C57BL/6小鼠分两组:正常对照组和免疫组。免疫组用300条灭活尾蚴(20 000radγ射线照射)腹部皮下接种。9周后两组鼠同时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了在西藏阿里地区(海拔4050~4575m)的日土县多玛兵站、日土县郊和普兰县郊,发现尾蚴性皮炎。共查见4种淡水螺。在多玛,青海萝卜螺(Radix cucunouica)中检出4种尾蚴,经2名志愿者感染实验证实仅1种毛毕尾蚴(Trichobilharzia sp.)能引起典型的皮肤损害。该尾蚴与包氏毛毕吸虫(T.paoi)尾蚴形态近似,但腹吸盘无刺,且端部星瓣状乳突。此外,在昆沙、日土羊体普遍查到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Orientobilharzia turkestanica),估计在有耳萝卜螺(R.auricalaria)孳生的地段亦为病原之一。还对阿里及其邻近地区的疫源地,作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Sj)紫外线辐照致弱尾蚴感染小鼠后肺组织的细胞反应以及肺期虫体的受损情况,探寻致弱尾蚴在小鼠体内诱导免疫效应机制和Sj受损情况。方法以紫外线致弱Sj尾蚴经腹部皮肤感染小鼠4d、7d、14d和45d后剖杀,分别取肺组织,固定、切片,光镜下观察虫体周围的组织细胞反应,并与同时期的感染小鼠组织切片进行比较,同时,对小鼠体内肺期Sj童虫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感染后4~7d,小鼠肺期童虫虫体周围出现较明显的出血灶和炎症反应,并有一定量的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的浸润,同时期的正常感染小鼠组织内虫体周围炎症反应却不明显;虫体体壁可见不同程度的损伤,电镜观察显示小鼠体内的肺期童虫存在明显的畸形和发育延迟。结论紫外线辐照致弱尾蚴感染后Sj在小鼠体内不能正常发育成熟,和正常尾蚴相比,致弱尾蚴在肺期滞留时间较长,仅有极少数虫体可移行至肠系膜或肝脏,但宜不能发育成熟,引起的病理损害主要表现为在肺期弥漫性出血灶、炎症细胞浸润等反应,这些特征可能与血吸虫致弱尾蚴感染免疫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钥孔戚血蓝蛋白(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KLH)诱导BALB/c小鼠变态反应性肺炎的特点及机制,为深入研究慢性肺部炎症性疾病奠定基础.方法 以KLH免疫BALB/c小鼠,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3H]TdR法检测脾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法检测外周血及脾细胞中CD4+、CD8+T细胞阳性百分率;RT-PCR法检测脾细胞中Th1型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mRNA表达;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IL-4含量及血清中Th1型抗体IgG2a和Th2型抗体IgG1水平.结果 ①KLH免疫致小鼠变态反应性肺炎;②KLH免疫促进小鼠脾细胞增殖;③KLH免疫致小鼠CD4+T细胞过度活化;④KLH免疫致小鼠Th2优势反应.结论 KLH免疫使小鼠免疫细胞活化并发生变态反应性肺炎,CD4+T细胞过度活化和Th2优势应答可能参与了其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在水中,吡喹酮可迅速引起血吸虫尾蚴脱尾,尾蚴体逐渐肿大和死亡。若经吡喹酮作用0.5h的脱尾尾蚴体移置含2%小牛血清的亨氏盐平衡溶液中继续培养时,虫体皆恢复正常活动,且对水的敏感性增加,前、后钻腺的内容物排出,以及尾蚴膜反应和对补体的敏感性消失,表明这些脱尾的尾蚴体已具有童虫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作者自曼氏血吸虫尾蚴分离糖萼(Gx),测定它对小鼠的保护作用,并制备多克隆与单克隆Gx抗体,研究这些抗体体外对童虫的作用。 曼氏血吸虫波多黎各株保持在双脐螺(Biomphlaria glabrata)与CD/1小鼠。光照感染螺2h获得尾蚴,置于含1mmol/L硫酸毒扁豆碱泉水内制动及释出Gx。通过碘酸盐-NaB~3H_4还原反应标记尾蚴Gx。浓集的尾蚴用5mmol/L NaIO_4 4℃培育10min,再以  相似文献   

13.
作者为了验证关于宿主对血吸虫童虫的白细胞反应及其与自然和获得性免疫关系的推论,对CD/F大鼠,LVG仓鼠,C_(57)BL/6和CBA小鼠皮肤接种或静脉注射童虫后定量和分析肺内童虫的细胞反应。按Smithers和Terry(1965)法以曼氏血吸虫尾蚴(波多黎各株)经腹部皮肤接种动物。取尾蚴穿透过大白鼠皮肤膜后获得的童虫,用含1%胎牛血清的Earle 氏乳白蛋白水解物洗涤后注入小鼠尾静脉及仓鼠和大鼠的阴茎背侧静脉。用作攻击的尾蚴或童虫数每只小鼠为1,000;仓鼠为4,000和大鼠为  相似文献   

14.
一、各种皮内反应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免疫学特征在乌干达曼氏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对非洲居民700人皮内注射曼氏血吸虫成虫和尾蚴抗原,以评价其即时反应和延迟反应。对6例延迟反应和2例即时反应(无延迟反应)作了活体组织学检查。成虫抗原即时反应敏感性高达87~95%,该抗原对感染的妇女和儿童较尾蚴抗  相似文献   

15.
曼氏血吸虫尾蚴侵入皮肤与以白细胞聚集和组织水肿为特点的局部炎症反应有关,然而炎症反应的意义及其与宿主感染的关系尚不清楚。本文通过豚鼠皮内注射曼氏血吸虫幼虫浸出物引起局部炎症反应以研究其有关机制。  相似文献   

16.
紫外线减毒日本血吸虫尾蚴免疫小鼠的皮肤组织细胞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紫外线减毒血吸虫尾蚴免疫宿主的皮肤组织在抗攻击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88只小鼠分为 4组 ,1、2组分别以 50± 3条紫外线减毒日本血吸虫尾蚴免疫或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 ,5wk后以 10 0 0± 10 0条尾蚴进行攻击感染 ;3、4组分别以减毒尾蚴或尾蚴 10 0 0± 10 0条免疫或初次感染。各组均于感染或接种后 6- 12 0 h定时取局部皮肤组织作病理观察。结果 :( 1)免疫攻击组皮肤组织内炎症细胞杀伤童虫现象最明显、炎症反应最强且持续时间最长 ,嗜酸性粒细胞( EOS)浸润百分数最高 ;( 2 )感染攻击组呈现相似炎症反应但程度略轻 ;( 3)免疫对照组减毒童虫在皮肤内滞留时间延长 ,至 12 0 h皮下仍可见较多童虫 ;( 4 )感染对照组皮肤内的童虫数于 72 h后明显减少 ,童虫周围轻微炎症反应。电镜观察可见免疫攻击组童虫内部结构破坏 ,虫体周围 EOS、淋巴细胞增多 ,肥大细胞颗粒溶解。结论 :提示皮肤组织的细胞免疫反应在血吸虫减毒尾蚴免疫的宿主抗攻击感染保护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水深5cm,水表面积1385cm~2水体内,用1~32条尾蚴分组与单只小鼠作感染试验。试验尾蚴数与小鼠感染成虫数几何均值(0.09~2.97)呈直线回归关系,其回归系数很小(0.1024),提示水体低密度尾蚴对小鼠的传播感染力是不强的;试验尾蚴数与小鼠感染率(10.00%~83.33%)呈直线回归关系,其回归系数很大(2.6845),提示小鼠检测低密度尾蚴水体感染性的效能较好。  相似文献   

18.
关于曼氏血吸虫成虫体表具有终宿主抗原的工作已由Smithers(1969)等人广泛地加以论述。根据积累的资料,表明软体动物也能够具备免疫反应。因此,作者推想血吸虫尾蚴正如成虫那样,体表也可能具有宿主抗原,并且应用在体表形成宿主抗原的手段来阻挠中间宿主的防卫。本文报告了应用免疫荧光及尾蚴套膜反应法检出与埃及血吸虫尾蚴有关的螺蛳抗原,并提示这种螺蛳抗原可能致敏终宿主。  相似文献   

19.
KLH-Dot-ELISA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应用钥孔(虫戚)血蓝蛋白(Keyhole Limpet Haemocyanin.KLH)作血吸虫替代抗原所建立的KLH-Dot-ELISA诊断日本血吸虫病方法.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诊断急、慢性血吸虫病的敏感性分别为100.00%和90.00%,与用虫卵抗原(SEA)建立的Dot-ELISA法敏感性相似.KLH-Dot-ELISA法对肺吸虫病人和肝吸虫病人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22.73%和13.33%,对正常人特异性为100.00%.KLH已是一种纯度高,商品化,匀质性好的产品.用其作血吸虫病诊断抗原比应用虫卵抗原要价廉7倍.因此KLH-Dot-ELISA法适宜现场应用.  相似文献   

20.
作者将曼氏血吸虫尾蚴以机械方法转变为童虫后,用乳过氧化酶催化的碘化作用标记童虫,经Triton X-100溶解后,以免疫沉淀反应识别童虫表面抗原。作者采用C57BL/6J和C3H/HeJ两株纯系小鼠和瑞士杂交系小鼠的3种免疫血清:(1)慢性感染血清——小鼠腹腔内注射25~50条尾蚴,于接种后12周取血;(2)单性感染血清——接种50条雄性尾蚴后23周取血;(3)疫苗免疫血清——以350~500条经30KR~(60)钴照射尾蚴于皮肤免疫后4~6周取血。对照血清取自与实验小鼠同龄的正常小鼠。结果:慢性感染的杂交系小鼠血清能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