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血-再灌注肝脏组织中ICAM-1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肝窦内皮细胞ICAM-1 mRNA的表达规律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分子杂交技术,观察缺血时间分别15、30及45 min的3组兔肝脏于再灌注60 min时ICAM-1 mRNA的表达情况,并对肝窦腔内的白细胞数量进行计数。结果:3组肝脏缺血前及缺血末组织内仅有少量ICAM-1 mRNA表达于肝窦内皮细胞浆内,且肝窦腔内的白细胞数量也无明显改变;但于再灌注60 min时,ICAM-1 mRNA表达程度则显著增强,且缺血时间越长的肝脏,其表达强度越大。此外,组织内ICAM-1 mRNA含量越高的肝脏,肝窦腔内白细胞数量越多,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肝脏的缺血能明显诱导再灌注期间肝窦内皮细胞表达ICAM-1,增强肝窦内皮细胞的粘附力,促进再灌注血流中的白细胞在肝窦内滞留,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小鼠原代肝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LSECs)中NOD2信号通路激活后产生的免疫应答效应。方法使用胶原酶灌注方法结合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加抗小鼠LSEC免疫磁珠分离纯化小鼠LSEC。定量PCR检测小鼠原代LSEC NOD1和NOD2 mRNA表达水平,同时给胞壁酰二肽刺激小鼠原代LSEC;定量PCR检测NOD2、RIP2、TNF-α和IL-6mRNA表达水平;定量ELISA检测细胞上清IL-6和TNF-α蛋白产量。结果小鼠原代LSEC中NOD2基础表达水平相对于NOD1基础表达水平较低。胞壁酰二肽刺激LSEC后诱导NOD2及其下游分子RIP2表达水平上调,接着诱导产生IL-6效应分子,而没有诱导产生TNF-α等其它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结论胞壁酰二肽能够激活小鼠LSEC中NOD2介导的信号通路,并诱导产生IL-6效应分子,可能在维持肝脏内环境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枯否氏细胞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枯否氏细胞(KC)位于肝窦腔的顶部或内皮细胞之间,在缺血再灌注时可被激活而产生活性氧、细胞因子、脂类介质和蛋白酶类等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在肝损伤中起重要作用。研究KC在再灌注所致肝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对临床减轻肝脏再灌注损伤,提高病人存活率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背景: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影响肝脏移植效果的重要因素,细胞凋亡是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目的:就近年来细胞凋亡与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做一综述,为抗细胞凋亡在减轻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0/2010 PubMed数据库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关细胞凋亡及器官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的文献,检索词为“apoptosis,organ transplantation,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排除重复性研究。计算机初检得到339篇文献,最终纳入39篇文献进行下一步分析。 结果与结论:文章从肝脏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细胞凋亡,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凋亡发生的机制,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凋亡的基因表达变化,抗凋亡治疗与防治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几方面进行了叙述。细胞凋亡与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抑制细胞凋亡可以有效的减轻移植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提高移植物的存活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肝脏微循环障碍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作用及其发生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肝脏微循环障碍的发生机制及其在慢性乙型肝炎 (慢乙肝 )病情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40例慢乙肝患者均行肝活检 ,活检组织分别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观察。同时常规检查肝脏功能。结果 :40例慢乙肝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脏微循环障碍 ,其中 2 3例肝窦内皮细胞胞浆内可见WP小体。 40例中vWF沿肝窦壁呈阳性表达的有 2 5例 ,肝细胞内HBcAg阳性表达 17例。vWF与HBcAg同时表达者肝功能均不正常。 2 8例肝功异常者中有9例肝细胞内无HBcAg表达 ,但vWF为阳性表达。结论 :慢乙肝存在肝脏微循环障碍 ;肝脏微循环障碍可协同乙肝病毒对肝细胞的免疫损伤 ,从而影响肝脏功能 ;肝窦内皮细胞中WP小体的出现可能是导致肝脏微循环障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s B,CB)在正常SD大鼠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CB在大鼠肝脏组织中的分布。结果 CB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枯否细胞、肝窦内皮细胞,枯否细胞、肝窦内皮细胞的免疫活性比较强,肝细胞的免疫活性比较弱,而肝星状细胞没有CB免疫活性。阳性物质分布于细胞质,细胞核阴性。结论 CB在大鼠肝脏组织的表达提示其可能在肝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姜黄素预处理可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对肝脏的损伤,但姜黄素后处理对肝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目前研究甚少。目的:探讨大鼠肝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姜黄素后处理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8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4组(n=20):假手术组、冷缺血再灌注组、姜黄素后处理组、地塞米松组。使肝脏血流处于完全阻断状态,随后以脾静脉作为流入道和右肾上腺静脉作为流出道注入0℃复方乳酸林格液,冷灌注30min;停止冷灌注后,结扎近端脾静脉和右肾上腺静脉,切除脾脏,随即恢复肝脏血流,完成制作冷缺血再灌注模型。在大鼠冷缺血30min后,姜黄素后处理组经尾静脉注射姜黄素60 mg/kg,地塞米松组尾静脉注射地塞米松0.5 mg/kg,其他组以等量的生理盐水替代。再灌注6 h时经下腔静脉取血,检测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转移酶水平,随后处死大鼠,取肝组织检测丙二醛水平;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Hoechst33258染色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指数;Westernblot检测肝组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RT-PCR检测肝组织促细胞凋亡基因Caspase-9m RNA表达;ELISA检测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1β水平。结果与结论:①与假手术组比较,冷缺血再灌注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转移酶、丙二醛和凋亡指数明显升高(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可见肝血窦内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嗜酸性变,胞浆内疏松化,肝细胞呈气球样变,偶可见斑片状坏死,散在点状坏死灶;Bcl-2表达下降,Bax表达明显升高(P<0.05);Caspase-9 mRNA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1β水平明显升高(P<0.05);②与冷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姜黄素后处理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转移酶、丙二醛和凋亡指数明显下降(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肝血窦内炎性浸润明显减轻,胞浆嗜酸性变和气球样变的肝细胞明显减少,但偶可见少量散在的点状坏死;Bcl-2表达升高,Bax表达明显下降(P<0.05);Caspase-9 mRNA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1β水平明显下降(P<0.05);③姜黄素后处理组上述各指标与地塞米松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综上所述,姜黄素后处理可减轻大鼠肝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上调Bcl-2/Bax比值,抑制凋亡启动子Caspase-9mRNA的表达,减少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的释放,发挥抗凋亡的肝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内皮细胞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缺血再灌注损伤在心、脑、肝、肾等器官均有表现。由于内皮细胞(EC)所处的特殊解剖位置及生理特点,对钙稳态、血凝稳定以及缺血再灌注稳态等的维持都有重要作用。EC不仅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靶器官,而且是氧自由基产生的主要部位,同时又具有抗氧化作用。在体、离体器官缺血再灌损伤模型以及缺氧处理分离培养的EC研究均表明:缺血再灌可引起EC代谢、功能的改变,进而引起EC损伤甚至死亡。本文从活性氧的产生、高钙负荷、炎性介质、细胞粘附等方面阐述血管EC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发病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常肝脏是免疫耐受大于免疫原性的器官,肝窦内皮细胞(HSEC)在参与正常肝脏免疫耐受方面的研究是热点。在肝脏疾病中,很少有关HSEC免疫方面的研究。肝纤维化过程中,HSEC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能造成其免疫功能的转变(免疫耐受转化为免疫应答),但HSEC免疫功能的转变,也可能影响肝纤维化的进程,研究纤维化肝脏肝窦内皮细胞(FH-SEC)免疫功能,对应用免疫手段治疗肝纤维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灌洗保存液中肢体渗透压的维持被认为是器官保存的必要条件之一。本研究应用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采用生化检测、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技术研究发现,保存液中加入羟乙基淀粉(HghroxyethylStarchHES)或低分子石旋糖酐Dex40能够有效地防止肝脏低温保存的肝血窦内皮细胞损伤,同时能改善移植后再灌注肝脏的微循环障碍,进而保护移植肝功能、DeX40的作用优于HES。结论:保存液中加入胶体成分,对防止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有益的,可能与其能有效地维持胶体渗透压有关。Dex40可成功地替代HES作为维持胶体渗透压的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11.
通过建立新西兰家兔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观察抗IL 8中和性单克隆抗体对缺血再灌注 (IR )损伤肝脏的保护作用。肝缺血再灌注 4h后 ,外周血中各种肝功能指标酶活性与假手术组相比显著升高 (P <0 0 5 ) ,同时肝脏出现大量散点状中性粒细胞的浸润 ,此时肝细胞明显肿胀 ,细胞呈散乱状排列 ,细胞壁结构不完整并出现液化现象。而使用抗IL 8抗体后可明显阻断再灌注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对肝脏的浸润 ,肝细胞虽仍有肿胀现象 ,但细胞呈正常的规则排列 ,细胞壁结构完整。其外周血肝功能指标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别。该结果显示在肝再灌注损伤过程中 ,IL 8是趋化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关键因子 ,抗IL 8单克隆抗体对肝缺血再灌损伤肝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河福金  王健  牛建昭 《解剖科学进展》2001,7(2):156-159,191
肝窦壁细胞是肝脏的非实质细胞 ,对于肝脏的生理和病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肝窦壁细胞的形态、功能及其与肝脏的病理生理的关系进行了简要的概述 ,并就肝窦壁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以期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13.
作者建立了兔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于阻断入肝血流前输注量子氧合血(QOB),与对照组比较,观察肝脏缺血前后肝静脉、下腔静脉血气变化及组织SOD、MDA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对照肝脏缺血25min时肝静脉血表现为极严重的酸中毒,肝脏几乎处于无氧状态,而QOB组仅表现为轻度酸中毒,肝组织内仍维持足够的氧供.另外,QOB组肝组织内SOD总活力明显提高,肝组织内MDA的生成也明显得到抑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本研究认为,肝切除前或手术中应用QOB,具有较强的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效应.  相似文献   

14.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损伤早期重要的病理特征,可以通过药物治疗逐渐逆转消退.传统药物存在药效下降及对正常器官的毒副作用等问题.运用纳米技术开发的给药系统,可以保护药物,克服生物屏障,将药物定向递送到指定区域发挥作用.在肝损伤修复过程中,肝实质细胞(HC)、肝星状细胞(HSC)、枯否细胞(KC)和肝窦内皮细胞(LSEC)均起到关键作用.肝靶向纳米药物可专门针对肝脏细胞,基于它们的摄取能力和调节能力实现药物靶向性,更有效地发挥药物抗炎和抗纤维化治疗作用,降低毒副作用,逆转肝纤维化.就纳米技术应用于肝纤维化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锌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对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外源性锌对缺血再灌注肝脏(HIR)的防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包括对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复制大鼠HIRI模型,灌胃给锌,观察实验动物肝组织形态、血清转氨酶活性、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及粘附分子表达的改变。结果:在肝脏缺血30min,再灌注90min时,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增高,肝细胞结构受损,血清MDA含量升高,肝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两种粘附分子表达增强;锌+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血清GPT、GOT活性及血清MDA含量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肝组织粘附分子表达亦较弱,肝细胞的结构基本正常。结论:外源给锌可以明显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抗脂质过氧化和抑制粘附分子表达是其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6.
背景:研究体内最强的缩血管物质内皮素1在肢体缺血预处理保护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损伤中的变化和意义,有助于从肝脏微循环角度探讨肢体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内皮素1在肢体缺血预处理保护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损伤中的变化和意义。 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肢体缺血再灌注组和肢体缺血预处理组。肢体缺血预处理组以橡皮带预先阻断双后肢血流5 min,然后恢复血流灌注5 min,反复4次进行缺血预处理。然后肢体缺血再灌注组和肢体缺血预处理组以橡皮带环绕结扎大鼠双后肢根部,阻断血流4 h后松解,恢复血流灌注4 h制备肢体缺血再灌注模型,并于再灌注前20 min于左侧颈外静脉插管滴注生理盐水。对照组双后肢松弛环绕橡皮带但不阻断血流,其后操作同肢体缺血再灌注组。 结果与结论: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血浆内皮素1、透明质酸酶、丙二醛、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和肝组织内皮素1、丙二醛、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均明显升高(P < 0.05),肢体缺血预处理干预后上述指标均明显降低(P < 0.05)。光镜下可见肢体缺血再灌注组肝细胞肿胀,肝索排列不规则;肢体缺血预处理组上述损伤表现减轻。结果可见大鼠肢体缺血预处理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了内皮素1的缩血管作用从而改善肝脏的微循环有关,也可能与内皮素1含量的降低减少了白细胞过度聚集活化和减弱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用组化和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肝脏缺血不同时间后再灌注对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的影响,同时观察氯丙嗪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只有在长时间肝缺血,达到不可逆性损伤后再灌注的条件下,才可引起此酶活性降低,氯丙嗪对这种异常改变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罂粟碱对大鼠肝热缺血再灌注期微循环影响的活体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期应用罂粟碱(PAP)对改善及保护肝微循环的效果,并探讨门静脉途径给药的可行性.方法选择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PAP3.18mg/kg,对照组NaCl4ml;按misra方法复制肝原位热缺血再灌注模型,恢复再灌注后门静脉置管,分别给于PAP、NaCl.通过倒置显微镜活体观察两组用药前、后肝中央静脉管径、肝窦开放数及其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检测血清SOD、ALT、AST、LDH及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1、热缺血再灌注期肝中央静脉直径较复制模型前变窄(P<0.05)、血流速度减慢(P<0.05),肝窦开放数减少(P<0.01).2、热缺血再灌注期用药后较用药前肝中央静脉直径增宽(P<0.05)、血流速度加快(P<0.01).肝窦开放数增多(P<0.05).3、实验组SOD水平较对照组增高(P<0.05);ALT、AST、LD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4、光镜检查肝窦扩张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肝细胞浊肿变性及肝细胞坏死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1、大鼠肝热缺血再灌注期存在有严重的微循环障碍和再灌注损伤;2、PAP能有效改善大鼠肝热缺血再灌注期的微循环障碍,减轻肝组织再灌注损伤;3、活体再灌注期经门静脉途经给药对改善肝微循环效果确切、可行.  相似文献   

19.
普鲁卡因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肝缺血/再灌流损伤的程度直接影响到肝脏手术的预后,因而寻找一种能减轻肝缺血/再灌流损伤的方法。方法肝门阻断45min,通过对大鼠在活体显微镜下不同时间点肝血窦血流速度及血管管径变化的观察及肝组织的病理切片检查,观察普鲁卡因对大鼠肝脏血管支配神经的控制。结果肝门结扎前用2%普鲁卡因封闭,白细胞的浸润程度明显减轻,血流速度得到改善。结论普鲁卡因对控制改善肝缺血/再灌流损伤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兔肝冷保存后复温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过程中供肝冷保存后复温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意义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兔肝冷保存-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兔肝冷保存后复温缺血对其再灌注后肝功能的影响及在此过程中肝组织内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冷保存6h后又分别经历0、15、30及60min复温缺血的4组供肝于再灌注2h时,复温缺血时间越长者,其受体兔血液中AST、ALT或AKP值越大;且各组彼此间均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此外,各组供肝在复温缺血末及再灌注2h时,组织中SOD活性或MDA含量彼此间也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且复温缺血时间越长的供肝组织中SOD活性越低,而MDA含量则越高。结论:兔肝冷保存后即使经历一短暂的复温缺血也会给其再灌注后的肝功能带来显著损伤,且氧自由基及其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参与了兔肝复温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提示供肝冷保存后复温缺血可能是导致肝移植术后原发性供肝功能损伤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