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精神分裂症发病高,预后不良,复发率高,使患者饱受痛苦,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其Ⅰ级亲属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群[1].故我们对精神分裂症Ⅰ级亲属与正常人之间的防御方式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2.
精神分裂症发病高,预后不良,复发率高,使患者饱受痛苦,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其Ⅰ级亲属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群。故我们对精神分裂症Ⅰ级亲属与正常人之间的防御方式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发与晚发精神分裂症Ⅰ级亲属防御机制的差异性。方法:对235例早发及187晚发精神分裂症Ⅰ级亲属进行防御方式问卷(DSQ)调查。结果:早发组与晚发组精神分裂症Ⅰ级亲属在成熟型防御方式和不成熟型防御方式中无统计学差异,但在中间型防御方式中呈显著性差异,在其因子中,早发组精神分裂症Ⅰ级亲属的不成熟型防御方式的投射、被动攻击、分裂,成熟型防御方式的压抑,中间型防御方式的否认、交往倾向、掩饰因子分值均高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而晚发组在中间型防御方式的躯体化,成熟防御方式的幽默的分值高于早发组,且呈显著性差异。结论:早发与晚发精神分裂症Ⅰ级亲属防御方式上存在着不同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采用防御方式问卷调查了 10 6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和 5 1名正常对照组。结果显示 :两组的不成熟防御机制和神经症防御机制差异有显著性。认为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比正常人更多采用不成熟防御机制和神经症型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精神分裂症、神经症患者与正常人防御方式的差异.方法用防御方式问卷在473例被试(10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139例神经症患者和231例正常人)中进行测试.结果 1.三组被试DSQ基本得分结果表明,正常人组成熟因子得分最高(44.83±7.95)、精神分裂症组中间型因子得分最高(191.49±39.24)、神经症组不成熟因子得分最高(138.30±34.72).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被试的各种防御因子和防御方式(同一化除外)均存在显著(P <0.05).3.Scheffe两两比较中,正常人组与精神分裂症组和神经症组之间所有防御因子和大部分防御方式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5);精神分裂症组与神经症组之间不成熟因子和大部分不成熟防御方式、成熟因子和压抑存在显著差异(P <0.05),而中间型因子和中间防御方式的差异不显著(P >0.05).结论正常人群多使用成熟防御方式,而精神分裂症和神经症患者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方式和中间型防御方式.  相似文献   

6.
精神分裂症与神经症防御方式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精神分裂症、神经症患者与正常人防御方式的差异。方法用防御方式问卷在473例被试(10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139例神经症患者和231例正常人)中进行测试。结果 1.三组被试DSQ基本得分结果表明,正常人组成熟因子得分最高(44.83±7.95)、精神分裂症组中间型因子得分最高(191.49±39.24)、神经症组不成熟因子得分最高(138.30±34.72)。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被试的各种防御因子和防御方式(同一化除外)均存在显著(P<0.05)。3.Scheffe两两比较中,正常人组与精神分裂症组和神经症组之间所有防御因子和大部分防御方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精神分裂症组与神经症组之间不成熟因子和大部分不成熟防御方式、成熟因子和压抑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中间型因子和中间防御方式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正常人群多使用成熟防御方式,而精神分裂症和神经症患者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方式和中间型防御方式。  相似文献   

7.
以往的遗传学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然而却未能发现确切的致病基因,疾病的遗传异质性和症状的复杂性是其主要的局限.寻找精神分裂症的内表型代替质量形状来进行遗传学研究可能克服这种局限性[1],并更好地反映疾病的特质,作为预测精神分裂症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父母教养方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防御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父母教养方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防御方式的影响。方法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V)和防御方式问卷(DSQ)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进行测试比较。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不成熟防御机制和神经症防御机制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母亲拒绝否认与其不成熟防御机制呈正相关,父亲惩罚严厉、过度偏爱、拒绝否认与其神经症防御机制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不成熟防御方式和神经症防御方式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点,是父母教养方式缺陷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在排除抗精神病药物影响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正常Ⅰ级亲属的糖代谢情况.方法 选择58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和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中分裂症诊断标准的、首发且未服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以及其22例正常Ⅰ级亲属(亲属组)、24例普通人群(正常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检测空腹血糖、胰岛素、C-肽以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Y)后2h血浆中血糖、胰岛素和C-肽水平.结果 患者组OGTT后2h血糖[(8.51±2.05)mmol/L]和糖代谢异常发病率(48.3%)均显著高于与亲属组[(5.61±1.38)mmol/L,9.1%]、正常对照组[(5.88±1.21)mmol/L,4.2%](均P<0.01),且患者组的空腹胰岛素、C-肽、OGTT后2h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IRI)也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9.18±7.92)mU/L,(14.51±6.87)mU/L;(76.83±36.65)mU/L,(55.05±26.91)mU/L;(472.44±167.69)pmol/L,(324.27±160.23)pmol/L;(4.56±2.05),(3.24±1.55)],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 与普通人群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较高的糖代谢异常发病率,精神分裂症与糖代谢异常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精神病院住院患者I级亲属的心理状况。方法:对精神病住院患者I级亲属采用SCL-90量表评定。结果:精神病住院患者I级亲属存在明显紧张、焦虑、抑郁、偏执,SCL-90量表总分明显高于常模。结论:精神病住院患者I级亲属心理健康较差,必须合理关注。  相似文献   

11.
廖英  陈祖金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23):1040-1040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亲属的情绪问题。方法:对两组的亲属在干预前后分别给予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评定,对照组给予空白干预,研究组予早期心理干预。结果: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定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定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对亲属存在的负性情绪进行早期干预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患者及其Ⅰ级亲属的认知功能.方法采用词汇测验、木块图测验、逻辑记忆测验、视觉再生测验、Benton线方向判断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等评估认知功能.结果1.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患者在词汇测验、木块图测验、逻辑记忆测验、视觉再生测验、Benton线方向判断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方面差于正常对照,亦分别差于其Ⅰ级亲属.2.精神分裂症患者Ⅰ级亲属与抑郁症Ⅰ级亲属间仅在智商[(99.46±11.63)分Vs(105.13±10.56)分]、WCST的持续错误数[(30.15±19.69)分Vs(22.75±18.75)分]方面有差异.3.精神分裂症Ⅰ级亲属在词汇、智商、视觉再生、逻辑记忆以及WCST的总应答数、持续错误数方面较正常对照差,抑郁症患者Ⅰ级亲属仅在词汇[(11.45±1.55)分Vs(12.05±2.35)分]、视觉再生[(9.36±2.47)分Vs(10.87±2.50)分]、逻辑记忆[(12.45±3.67)分Vs(16.12±4.25)分]以及WCST的总应答数[(110.06±6.62)分Vs(105.81±20.88)分]方面较正常对照差.结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前者较后者更严重;精神分裂症、抑郁症Ⅰ级亲属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认知功能受损具有一定的遗传特质性.  相似文献   

13.
廖英  陈祖金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2):1040-1040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亲属的情绪问题.方法 对两组的亲属在干预前后分别给予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评定,对照组给予空白干预,研究组予早期心理干预.结果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定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定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对亲属存在的负性情绪进行早期干预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患者及其Ⅰ级亲属的认知功能。方法采用词汇测验、木块图测验、逻辑记忆测验、视觉再生测验、Benton线方向判断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等评估认知功能。结果1.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患者在词汇测验、木块图测验、逻辑记忆测验、视觉再生测验、Benton线方向判断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方面差于正常对照,亦分别差于其Ⅰ级亲属。2.精神分裂症患者Ⅰ级亲属与抑郁症Ⅰ级亲属间仅在智商[(99.46±11.63)分Vs(105.13±10.56)分]、WCST的持续错误数[(30.15±19.69)分Vs(22.75±18.75)分]方面有差异。3.精神分裂症Ⅰ级亲属在词汇、智商、视觉再生、逻辑记忆以及WCST的总应答数、持续错误数方面较正常对照差,抑郁症患者Ⅰ级亲属仅在词汇[(11.45±1.55)分Vs(12.05±2.35)分]、视觉再生[(9.36±2.47)分Vs(10.87±2.50)分]、逻辑记忆[(12.45±3.67)分Vs(16.12±4.25)分]以及WCST的总应答数[(110.06±6.62)分Vs(105.81±20.88)分]方面较正常对照差。结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前者较后者更严重;精神分裂症、抑郁症Ⅰ级亲属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认知功能受损具有一定的遗传特质性。  相似文献   

15.
王龙  王瑞斌  姜玉生 《安徽医学》2013,34(6):751-753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方式和述情障碍。方法分别运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和述情障碍问卷(TAS-26)对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3例正常人进行防御方式和述情障碍评定。结果精神分裂症组评分的不成熟防御因子为(3.78±1.19)分、中间型防御因子为(4.32±0.75)分和成熟防御因子(5.16±1.23)分,正常对照组的不成熟防御因子(3.61±0.85)分、中间型防御因子(4.44±0.93)分和成熟防御因子(5.31±0.98)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意义(P0.05):精神分裂症组TAS评分分别为TASⅠ(2.72±0.7)分、TASⅡ(2.71±0.70)分和TASⅣ(2.57±0.47)分,正常对照组TAS评分分别为TASⅠ为(2.43±0.68)分、TASⅡ(2.28±0.60)分和TASⅣ(2.50±0.35)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意义(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更多地采用不成熟及中间型防御方式,较少采用成熟防御方式,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述情障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人群心理防御机制等因素的差异,为定向实施心理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方法采用邹义壮博士编制的MMPI计算机解释诊断专家系统(心理CT系统)中的子量表:心理防御机制量表、内容量表和常用的附加量表对6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测评,并与58名正常人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与正常组心理防御机制量表、内容量表和常用附加量表的t检验结果表明,大多数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与正常人比较有明显的不同,与人格的改变关系密切,需根据相关特点制定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大连七院精神分裂症患者150名亲属进行调查.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中恐怖因子分男性和女性存在差异(P<0.05),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受过9年义务教育的和未受过9年义务教育的患者亲属也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存在的心理问题,积极地做好他们的心理干预,尽早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时其亲属的心理状态以及如何采用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SCL-90心理卫生自评量表对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分别在患者入院和出院时进行测评。结果在患者入院时其亲属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焦虑、忧郁因子等各项的均分大于2分,出院时分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入院对其亲属的心理状态产生明显影响,心理应激水平较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提示在对患者积极治疗的同时,对其亲属的心理状态也应高度关注,应将家庭干预、社会支持系统纳入整个精神分裂症治疗康复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