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PCI围手术期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4年5月在我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的患者1600例为研究对象,在PCI术后进行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HP阳性对照组、HP阳性治疗组和HP阴性组,HP阳性治疗组为根治HP,HP阳性对照组为常规治疗,并随访观察三组患者消化道出血情况。结果治疗后,HP阳性治疗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HP阳性对照组;HP阳性治疗组选取患者460例,1年内消化道出血13例(2.83%);HP阳性对照组随机选取患者468例,消化道出血48例(1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阴性组患者488例,消化道出血27例(5.53%)。结论 PCI需服用术后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增加HP阳性患者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根治HP感染后,明显降低PCI患者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且改善PCI患者近远期预后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质子泵抑制剂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致消化道出血的影响。方法将接受 PCI 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对照组,和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兰索拉唑治疗的实验组,然后对两组患者术后消化道出血、消化道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在实验组患者中,未有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有4例患者出现消化道的不适,对照组患者中,有10例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18例患者出现消化道的不适,实验组消化道出血以及消化道不适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的患者,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可以降低 PCI 术后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引起消化道出血以及消化道不适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高龄冠心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特别是年龄>75岁的冠心病患者PCI围手术期发生消化道出血的防治尚无统一标准供临床医生借鉴。国内外学者对此类患者的治疗进行了一些探索,但仍未提出明确的治疗指南。本文所报道的高龄女性PCI术后消化道出血,经积极治疗后,好转出院,1年后随访情况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泮托拉唑防治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消化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行PCI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70例,其中男性87例,女性83例,年龄(61.42±8.60)岁。随机分为观察组(n=80)和对照组(n=80)。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泮托拉唑。随访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消化道出血及不适、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出现消化道不适15例,消化道出血7例,观察组出现消化道不适5例,未发生消化道出血,观察组消化道出血及消化道不适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25%vs.18.75%,0 vs.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发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6例,观察组5例,两组患者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泮托拉唑可以降低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引起的消化道损伤,并且不会增加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质子泵抑制剂(PPI)防治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接受PCI的老年患者800例,随机分为PPI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00例。2组PCI术前、术后常规双联抗血小板,PPI干预组在PCI术前即服用埃索美拉唑镁40 mg/d,连续4周,随后改为40 mg/2d,直至氯吡格雷停用。随访1 8个月,观察2组患者服药期间上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监测血小板聚集率;观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结果 PPI干预组无消化道出血事件发生,仅11例出现轻微消化道症状;对照组79例出现不同程度消化道症状,便隐血强阳性39例,其中7例为严重上消化道出血,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血小扳聚集率和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PCI术后加用PPI可有效防治消化道不良反应,减少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症发生,且对血小板聚集率无明显影响,未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3-07/2016-01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PCI术后消化道出血患者56例(出血组)和未出血患者57例(未出血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统计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胃镜/肠镜检查结果.结果:消化道出血患者56例,其中胃癌6例,消化系溃疡17例,胃黏膜病变7例,缺血性肠病5例,结肠癌4例,其他11例,正常6例.急诊PCI手术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消化性病史、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使用抗凝药物、Ⅱb/Ⅲa受体拮抗剂、血小板减少及血红蛋白降低差异显著,与术后消化道出血具有一定相关性(P0.05).其中年龄、消化性病史、合并高血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使用Ⅱb/Ⅲa受体拮抗剂、血小板减少及血红蛋白降低是影响急诊PCI术后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消化性病史、合并高血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使用Ⅱb/Ⅲa受体拮抗剂、血小板减少及血红蛋白降低是影响急诊PCI术后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需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药,以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而PCI术后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却需要减少甚至停止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出血后的止血和抗栓治疗是困扰介入治疗医师的难题。国内外学者对此类患者的治疗进行了一些摸索,但仍未提出明确的治疗指南。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文献及本中心PCI围术期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实践,旨在探讨针对此类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调整必要和策略,以及药物调整后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经皮冠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52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8例经皮冠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设为实验组,另74例经皮冠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未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对PCI术后冠心病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体重明显轻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肌酐清除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实验组中使用抗凝药和合并消化道病史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多因素分析显示,体重60 kg(OR=1.33)、年龄≥50岁(OR=1.34)、肌酐清除率80 m L/min(OR=1.18)、抗凝用药(OR=1.35)及消化道病史(OR=1.23)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有消化道病史、肌酐水平低、体重轻、年龄大、抗凝药物史是PCI术后冠心病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若临床上合并以上一种或多种临床特征,应加强对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9.
梁恒勇  甘振钊 《内科》2014,(1):22-23
目的探讨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联用埃索美拉唑预防消化道出血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行PCI治疗术后6~12个月内持续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220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同时有无联合使用埃索美拉唑分为A组和B组,比较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不良消化道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期间,A组患者没有出现消化道出血,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24例,心血管不良事件6例,包括2例脑卒中,4例支架内血栓;B组消化道大出血18例,新发消化道不良反应64例,其中14例有粪潜血阳性,心血管不良事件10例,其中亚急性支架内血栓2例,脑卒中2例,新发心梗6例。结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不降低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的疗效,同时可明显降低患者消化道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反复支架内血栓形成合并消化道出血的诱因及防治策略及如何权衡PCI后消化道出血时抗凝与止血的矛盾。结果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与冠脉病变特点,球囊扩张后血管损伤的程度以及支架置放的位置以及术中抗凝药及抗血小板药物是否充分应用有关,使用高张球囊扩张支架内血栓部位是最有效、最快捷方法。而联合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使用后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增加,在短期停用阿司匹林、选择性使用西洛他唑和替格瑞洛基础上,予禁食、抑酸、补液及静脉应用生长抑素等治疗,可有效治疗消化道出血,且可避免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正如何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的患者进行出血风险评估,筛选出血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治,曾是困扰临床的难题。CRUSADE评分系统作为出血风险评估工具,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强、直观、简单易操作等特点,对于患者的出血风险分层和指导临床用药具有临床意义。本文将从CRUSADE评分的诞生、认识及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随着PCI术后出血不良事件的增多,临床医生已经意识到严重出血,特别是消化道出血,常伴随死亡率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质子泵抑制剂(PPI)防治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1 000例,随机分成PPI干预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500例,所有患者PCI术前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术后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A组在此基础上加用PPI.对比观察2组患者服药期间主要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A组患者无消化道出血事件发生;B组患者中35例粪潜血强阳性(其中8例为严重上消化道出血).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增加了上消化道出血风险,PPI可有效地减少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选择性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皮下血肿与出血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资料以减少冠脉造影(CAG)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出血及血肿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543例行CAG及介入治疗(PCI)术患者发生出血及血肿的原因。结果2543例行CAG及PCI术患者出血及血肿的发生率仅为2.16%。结论加强术前和术后护理,可以减少出血及血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血清肌酐(Scr)及相关临床指标与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氯吡格雷治疗出血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取行PCI后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CHD患者120例,依据是否出现出血事件分为出血组(n=28)与非出血组(n=92),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时各项信息,将有差异信息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出血组年龄60~80岁、吸烟、饮酒、有高血压史、有消化道溃疡史、未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患者占比显著多于非出血组,Scr水平显著高于非出血组(均P<0.05)。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cr预测CHD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治疗后发生出血事件的曲线下面积为0.938,最佳截断值为145.375μmol/L。年龄60~80岁、吸烟、饮酒、有高血压史、有消化道溃疡史、未使用质子泵抑制剂、SCr≥145.375μmol/L是CHD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治疗后发生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CHD患者PCI后接受氯吡格雷治疗发生出血事件受到众多因素影响,其中Scr≥145.375μmol/L能够用于患者发生出血事件的预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应用质子泵抑制剂预防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取2015-04/2016-07医院收治PCI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术后采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兰索拉唑治疗,比较2组预防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PCI术后消化道出血率为2.22%,消化道不适率为4.44%,低于对照组的11.11%和13.33%(P0.05);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前列腺素2(prostaglandin E2,PGE2)、血小板聚集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GE2、血小板聚集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CI术患者术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兰索拉唑治疗效果理想,能降低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病人严重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8年6月于我院行PCI治疗的994例冠心病病人临床资料,按PCI后是否发生严重出血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比较两组病人人口学资料及治疗药物,统计并分析PCI后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994例病人中,PCI后共有91例病人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9.15%。出血组与未出血组病人性别、年龄、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高血压、消化道疾病、既往PCI史等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ⅡbⅢa受体拮抗剂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65岁、合并消化道疾病、既往PCI史、使用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影响冠心病病人PCI后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上对于合并女性、高龄、合并消化道疾病、既往PCI史、使用ⅡbⅢa受体拮抗剂等因素的病人应加强干预,防止PCI后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术中内镜对于剖腹探查术诊治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价值。方法对2003~2009年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因小肠出血不能确诊需剖腹探查的26例患者进行了术中内镜检查,并对出血原因进行分析和评估疗效。结果本组26例患者通过术中内镜检查全部明确出血原因和部位;术后26例未见再出血。结论在诊治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而行剖腹探查术时应配合术中内镜,可提高病变检出率,定位、定性准确,安全快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应用雷贝拉唑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11月在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20例(年龄≥60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雷贝拉唑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PCI,并于术前、术后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冠心病治疗药物,雷贝拉唑组患者在PCI术后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20 mg/d。观察两组患者上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PCI术后3、6个月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率,PCI术后6个月、1年主要复合终点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无一例失访,无一例死亡。雷贝拉唑组患者上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PCI术后3、6个月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PCI术后6个月、1年主要复合终点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贝拉唑有助于减少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上消化道不良反应、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且不增加其不良临床结局的发生风险,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老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长期双联抗血小板的服药依从性与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方法筛选进行PCI手术的老年患者3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A组(n=100)患者术后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B组(n=100)患者术后服用阿司匹林;C组(n=100)患者术后服用氯吡格雷。患者出院后的服药情况通过随访得到,随访时间为术后12个月。随访内容包括患者服药是否按照医嘱,若未按照医嘱,其停药时间和停药原因以及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等情况。患者的消化道情况通过胃镜进行观察。结果 A组受试者中依从性好25例,一般17例,差58例;B组受试者中依从性好44例,一般40例,差16例;C组受试者中依从性好36例,一般50例,差14例。A组患者的服药依存性较差(P<0.05)。此外,A组9例,B组4例,C组3例。A组患者的消化道出血比例较B、C组高(P<0.05)。老年PCI术后患者服药依从性与患者年龄,付费方式呈负相关,与患者文化程度呈正相关,与患者性别没有相关性。结论老年PCI术后患者服药依从性越差,影响因素较多,应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2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出血是PCI相关的常见术后并发症。研究显示PCI术后出血不仅带来额外的医疗负担,同时影响近期及远期的预后。了解PCI术后出血的独立风险预测因素,采用有效措施减少出血事件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现介绍和PCI术后出血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