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考察超重、肥胖青少年网络成瘾与抑郁的关系,并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在其关系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233名超重、肥胖青少年(年龄12~16岁)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成瘾量表(IAS)青少年生活事件自评量表(ASLEC)、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测量网络成瘾、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抑郁情绪。结果:网络成瘾得分与消极应对方式、ASLEC、SDS得分均呈正相关(r=0.15~0.48,P0.01)。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表明,ASLEC得分在网络成瘾与抑郁得分之间的中介效应值为0.07,占总效应的26.92%;消极应对方式得分在网络成瘾与抑郁得分之间的中介效应值为0.09,占总效应的34.62%;消极应对方式、SLSS得分在网络成瘾与抑郁得分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值为0.04,占总效应的15.38%。结论:网络成瘾、负性生活事件、消极应对方式是超重、肥胖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影响因素,网络成瘾除了能直接影响超重、肥胖青少年的抑郁情绪,还可以通过负性生活事件、消极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其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困境家庭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家庭功能、同伴质量、受欺凌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全国7个省的21个县选取1047例10~15岁家庭处于困境(父母病残、服刑、死亡或贫困)的儿童。采用中文版本的APGAR量表、同伴群体特征问卷、Olweus被欺凌量表和长处与困难量表(SDQ)来测量儿童的家庭功能、同伴质量、受欺凌、心理行为问题的高低。结果:SDQ得分与Olweus被欺凌量表得分(β=1.94)和同伴群体特征问卷得分(β=1.63)均正向关联;同伴群体特征问卷得分在SDQ得分与Olweus被欺凌量表得分之间的调节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08)。结论:困境家庭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可能与受欺凌经历关联,同伴质量在心理行为问题与受欺凌的关系中可能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4~6岁幼儿问题行为与父子关系的关系。方法:选取北京市某园4~6岁幼儿102例(4岁36例,5岁36例,6岁30例;男孩55例,女孩47例),使用儿童行为调查表(CBCL)测量幼儿的问题行为,家庭关系指征量表(FRI)测量父子关系。结果:处于消极、中性和积极父子关系的幼儿数量分别为41例、49例和12例。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表明,4、5、6岁年龄组在CBCL的三个分量表及八个行为因子上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极父子关系幼儿的CBCL问题行为得分高于中性父子关系的幼儿[30.5(7.0,58.0)vs.16.0(0.0,69.0),P0.05],退缩行为因子得分高于中性和积极父子关系的幼儿[3.0(0.0,4.0)vs.1.0(0.0,6.0),1.0(0.0,4.0),P0.05]。Mann-Whitney U检验表明男孩的注意问题因子得分高于女孩(P0.05),但在其他行为因子的得分无性别差异。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表明,消极父子关系男孩的问题行为分量表得分、焦虑抑郁因子分、注意问题因子分、内化性行为因子分高于中性父子关系的男孩;消极父子关系男孩的退缩行为因子得分高于中性和积极父子关系的男孩(均P0.05)。不同父子关系的女孩的CBCL三个分量表及8个因子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处于消极父子关系的幼儿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行为和退缩行为;男孩的注意问题行为多于女孩;与女孩相比,男孩的问题行为与父子关系的联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早熟对女孩违纪行为的影响,以及教养行为在女孩早熟和违纪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数据库中2009年的调查数据,对其中1021名11到16岁的在校女孩的数据进行分析;青少年违纪行为自评问卷和青春期发育量表由女孩报告,教养方式问卷由家长报告。结果:1早熟女孩的违纪行为得分更高。2母亲监管,父亲严厉在早熟和违纪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结论:在女孩早熟与违纪行为的关系当中,某些教养行为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孤儿自杀自残行为与暴力遭遇、心理韧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346名在校中学生孤儿和271名在校中学生非孤儿,采用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AHRBI)评估自杀自残行为,中学生暴力行为量表(MSSVBS)评估暴力遭遇,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评估心理韧性。结果:孤儿自杀自残行为得分与暴力遭遇得分呈正相关(r=0.34,P0.01),与心理韧性得分呈负相关(r=-0.40,P0.01);心理韧性在暴力遭遇与孤儿自杀自残行为之间起到调节作用(β=-0.03,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心理韧性可能调节了暴力遭遇与孤儿自杀自残行为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中期独处偏好与抑郁的关系,以及友谊质量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独处偏好量表(PSS)、儿童抑郁量表(CDI)和关系网络问卷(NRI)对919名4-7年级儿童进行调查。结果:1女孩的友谊质量显著高于男孩,而抑郁水平则显著低于男孩。抑郁和独处偏好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2独处偏好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与友谊质量呈显著负相关。友谊质量则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3独处偏好对抑郁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友谊质量在上述关系中起调节作用;4友谊质量对抑郁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性别在上述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结论:友谊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冲独处偏好对儿童抑郁的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肥胖及超重小学生的自尊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通过两阶段抽样,在长沙市抽取4~6年级小学生1410人,按WHO公布的儿童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筛查参考值,将受试分为正常(n=1084)、超重组(n=211)和肥胖组(n=115),用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SES)进行调查,并对小学生低自尊的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1)超重和肥胖小学生SES得分低于正常学生,肥胖男生SES得分低于正常和超重男生,超重和肥胖女生SES得分低于正常女生;(2)肥胖学生中低自尊者比例高于正常和超重学生,但高自尊比例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肥胖、超重、祖辈认为太胖、对身高不满意、对体质量不满意为小学生低自尊的危险因素(OR=1.45~3.74),对成绩满意为小学生低自尊的保护因素(OR=0.22)。结论:超重和肥胖小学生自尊水平低于正常体质量小学生;除肥胖和超重外,对自己身高和体质量不满意也是小学生低自尊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不同类型人际关系(异性关系、同性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自尊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关系,以及性别对三个变量关系模式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人际关系量表(IRS)、简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13)、罗森伯格自尊量表(RSES)对1614名青少年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自尊在四类人际关系与抑郁情绪的关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除异性关系外,自尊在其他三类人际关系与抑郁情绪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2自尊在亲子关系以及师生关系对青少年抑郁预测关系的中介作用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自尊的调节作用不存在性别差异。结论:青少年人际关系既可直接影响抑郁情绪,也可通过自尊间接影响抑郁情绪,并受性别的调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家庭功能对青少年问题行为(外向性问题行为和内向性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青少年积极认同的中介作用及性别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家庭功能量表、青少年问题行为量表和积极青少年发展量表对11994名青少年进行测查。结果:(1)积极认同中介了家庭功能与青少年外向和内向问题行为的关系;(2)性别调节了家庭功能与青少年外向问题行为的关系,以及家庭功能与积极认同的关系。结论:家庭功能可以通过青少年积极认同间接影响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且性别发挥了调节作用。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积极认同,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国企员工的工作-家庭平衡与抑郁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某大型国企4个部门259名基层员工进行4个月的追踪研究,采用工作-家庭平衡量表(WFBS)、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测查员工的工作-家庭平衡与抑郁状况,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交叉滞后分析。结果:WFBS与PHQ-9基线(T1)4月(T2)测得分均呈负相关(r=-0.12~-0.22,均P0.05)。交叉滞后分析结果表明,员工T1工作-家庭平衡对T2抑郁状况的预测作用无统计学意义(β=0.04,P0.05),而员工T1抑郁状况可以负向预测T2工作-家庭平衡(β=-0.13,P0.05)。结论:国企员工的工作-家庭平衡与抑郁状况关系密切,其抑郁状况可以预测未来的工作-家庭平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学生童年期虐待、特质抑郁和正念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大学生415名,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状态-特质抑郁量表中特质抑郁分量表(T-DEP)和正念注意知觉量表(MAAS),分别测量大学生童年期虐待、特质抑郁和正念。结果:童年期虐待得分与特质抑郁得分呈正相关(r=0.4,P<0.01),与正念得分呈负相关(r=-0.37,P<0.01);正念在童年期虐待与特质抑郁得分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60、β=0.33,均P<0.001),与特质抑郁中快感缺失维度得分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75、β=0.31,均P<0.001)。结论:有童年期虐待经历的大学生表现出更高水平的特质抑郁,其特质抑郁受到正念的调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农村老年人的代际关系、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及接受邻里行为在其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年龄≥60岁、至少有一个子女的农村老年人286人,采用代际和谐量表(ISS)、人际关系冲突量表(IRCS)、接受邻里行为量表(RNBS)和主观幸福感量表(SWBS)进行测量。结果:男性的SWBS得分高于女性(P<0.05),家庭收支平衡者的SWBS得分高于收支失衡者(P<0.001)。逐步回归结果显示,ISS、RNBS得分均与SWBS得分正向关联(β=0.52、0.15),家庭收支失衡及IRCS得分均与SWBS得分负向关联(β=-0.47、-0.21)。RNBS得分正向调节IRCS得分与SWBS得分的关系(β=0.23)。结论:代际和谐越高、接受邻里行为越多、家庭收支越平衡以及人际关系冲突程度越低的农村老年人越幸福;接受邻里行为能弱化人际关系冲突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中学生超重肥胖现状及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抑郁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CDI)对南京地区13个区县的56个学校的168个班级7161名在校的初一至高三的中学生进行抑郁症状评定。同时参考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分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三组。结果: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女生(超重:9.6%vs.5.4%,)(2=49.835,P〈0.01;肥胖:3.9%vs.2.3%,P〈0.01)。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4.8%,男生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16.4%vs.13.0%,P〈0.01)。经多因素调整后,与体重正常者比较,超重、肥胖的青少年罹患抑郁症状的风险分别增加37.1%和48.8%。结论:超重肥胖可能是罹患抑郁症状的一个危险因素;体重指数值越高,罹患抑郁症状的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少年创伤经历、抑郁症状及其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武汉市(10~17岁)中小学生5793例,使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测评创伤经历,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筛检被试的抑郁症状,大五人格量表简版(NEO-FFI)评定五种人格特征的水平。结果:本调查中青少年抑郁症状(CES-D≥16分认为有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6. 2%(937/5793)。CTQ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CES-D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 CES-D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NEO-FFI神经质人格得分均存在正相关,与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严谨性人格得分均存在负相关(均P 0. 05)。人格特征在早期创伤和抑郁症状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β=0. 22,95%CI:0. 19~0. 25,P 0. 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2. 4%。结论:创伤经历与青少年抑郁症状呈正相关,人格特征可能在两者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暴力暴露和初中生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以及反刍思维、正念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 870名初中生,采用暴力暴露量表(VES)评估青少年接触暴力途径及暴力暴露程度、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估个体抑郁情绪严重程度、反刍思维量表(RRS)评估个体反刍思维严重程度,正念量表(CAMM)评估个体特质正念程度,通过SPSS PROCESS程序进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VES得分与CES-D得分呈正向关联(β=0.34,P<0.001);RRS得分在VES和CES-D得分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29,P<0.001),中介作用大小为0.11(95%CI:0.09~0.13,P<0.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1.58%;CAMM得分在RRS和CES-D得分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β=-0.08;P<0.001)。结论:反刍思维在暴力暴露对初中生抑郁情绪的影响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正念调节了反刍思维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心理与健康》2003,(4):59-59
如果母亲对男孩缺乏情感温暖,孩子长大后容易发生人际交往不良、攻击性强等心理行为问题。而缺少父亲关爱的女孩,也常常身体不适。这是黑龙江省青少年研究所、哈尔滨医科大学新近结束的一项课题揭示的。 这项名为《青少年个性特征、行为问题与父母养教方式相关研究》的课题,研究的是14至16岁城市青少年的个性特征、心理行为问题与父母养育方式三者间的复杂关系,将帮助父母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生态移民青少年的行为问题与人格和班级环境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对宁夏12~16岁的生态移民(n=1453)、移居地(n=1750)、原居地(n=1248)青少年进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父母版)(CBCL)、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我的班级》问卷调查,分别测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人格特征、班级环境。根据CBCL,有1个或1个以上因子分超过常模分者判定为具有行为问题。结果:生态移民组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移居地组和原居地组(27.5%vs.19.9%,23.4%,均P<0.05)。对生态移民组进行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显示,男、女生的EPQ神经质人格、外向性人格、精神质人格得分与各自的CBCL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呈不同程度的关联。女生的EPQ精神质人格得分与女生CBCL总分及体诉、攻击、残忍等因子分呈正相关(β=0.02~0.45,均P<0.05)。女生《我的班级》师生关系得分与女生CBCL总分及焦虑强迫、分裂样、不成熟性多动、攻击性表现、违纪表现、残忍等因子分负向关联(β=-0.16~-0.11,均P<0.05)。女生《我的班级》秩序纪律得分与女生CBCL总分及焦虑强迫、抑郁退缩、攻击性表现、违纪表现、残忍等因子分正向关联(β=0.14~1.20,均P<0.05)。女生《我的班级》同学关系得分增强女生EPQ精神质人格分值与女生CBCL总分及体诉、违纪因子分之间正向关联(β=0.02~0.26,均P<0.05)。结论:生态移民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于非移民青少年,其行为问题可能与神经质、精神质人格特点和班级的秩序纪律正相关,与外向性人格特点、班级的师生关系负相关。人格与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可能受班级同学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重/肥胖青少年的负性情绪与进食障碍倾向的关系。方法:根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筛查出超重/肥胖青少年(非临床病例)138名,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测量被试负性情绪体验水平,用进食障碍量表(EDI-1)测量其进食障碍倾向。依据情绪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对聚类组的进食障碍倾向水平进行比较。采用偏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负性情绪(情绪变量平均Z分)与进食障碍倾向的关系。结果:K-聚类分析将样本分类成为1个高负性情绪组和1个低负性情绪组,分别占样本人数的48%、52%。高负性情绪组在CES-D、PANAS的负性情绪因子及STAI的两个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低负性情绪组[如,CES-D:(26.3±7.6)vs.(12.1±6.5),P<0.001],在PANAS的正性情绪因子上的得分低于低负性情绪组[(28.8±7.6)vs.(32.7±7.3),P<0.001]。高负性情绪组在除完美主义、恐怖成熟两个因子外的其他EDI-1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低负性情绪组[如,瘦身倾向:(7.8±5.3)vs.(5.8±4.6),P<0.05]。控制人口学因素后,负性情绪得分与EDI-1各因子分(除完美主义因子分外)均呈正相关(r=0.21~0.45,均P<0.01)。进食障碍倾向中的无效感和人际不信任能正向预测负性情绪(β=0.31、0.21,均P<0.05)。结论:超重、肥胖青少年的负性情绪体验与进食障碍倾向关系密切,提示对超重/肥胖者进行干预和治疗时,特别是在高负性情绪体验超重/肥胖者中,应把降低负性情绪作为重要策略包括其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小学超重、肥胖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比较超重、肥胖小学生与体重正常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超重、肥胖儿童心理干预技术提供基线数据和依据,促进学龄期儿童健康成长。方法:以《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BMI)筛查分类》为标准,筛查出高碑店小学二~五年级超重、肥胖儿童60名列入超重、肥胖组,以超重、肥胖组学生年龄、性别、班级、家庭状况等因素1︰1匹配体重正常学生60名列入对照组。使用自制问卷、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躯体自信量表(BES)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高碑店小学超重、肥胖检出率为53.2%。超重组、肥胖组和对照组儿童在MHRSP总分、社会适应障碍和学习障碍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F=3.26,4.29,4.85;P0.05);不同类别儿童在躯体自信度评分上存在显著差异(F=22.26,P0.01),而在SAD评分上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重、肥胖学龄儿童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躯体自信较低,存在社会适应障碍、行为障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父母饮食素养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以及儿童饮食行为和父母陪伴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方法:在青岛、大连、沈阳选取750名3~6岁儿童的父母,采用营养知识问卷、儿童饮食行为问卷、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测量父母饮食素养、儿童饮食行为和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用SPSS PROCESS程序考察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结果:父母饮食素养得分与SDQ儿童情绪问题得分(β=-0.11,P<0.01)、品行问题得分(β=-0.15,P<0.001)、亲社会行为得分(β=-0.11,P<0.001)和同伴交往问题得分(β=-0.09,P<0.05)均负向关联。儿童饮食行为在父母饮食素养与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亲社会行为、同伴交往问题之间起中介作用(β=-0.04、-0.03、0.02、-0.03,均P<0.05),父母陪伴对儿童饮食行为与儿童情绪问题的关系起调节作用(β=-0.17,P<0.05)。结论:父母饮食素养可能既能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有直接关联,也可以通过儿童饮食行为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有间接关联。父母陪伴在儿童饮食行为和儿童情绪问题的关系中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